Reference: | 一、中文文獻 鄭振廷、侯宏彬、錢慶文(2005),“影響洗腎病患定期血液透析醫療資源耗用之因素”,《醫務管理期刊》,第6卷第3期,pp291-308。 劉紹毅(1999),“「認識腎臟及腎臟疾病」系列:尿毒症”,《血液淨化報導》,第2卷,pp6-8。 田安然醫師著(2000),《保固你的腎》,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吳寬墩/口述、陳健平/執筆(2003),《良醫益友談醫療保健-腎臟科吳寬墩》,台灣商務印書舘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宋都、毋寧、馬宏偉、謝彩華聯合編著(2003),《最新腎臟病飲食療法》,德威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朱宗信、謝博生(2004),“足量的血液透析”,《臺灣醫學》,第8卷第1期,pp138-142。 林美娟(1992),《告別腎臟病》,先見出版公司。 杜瑜(2001),《腎炎、尿毒症診療保健事典》,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林杰樑醫師著(2002),《透析治療患者保健手冊》,宏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賴永勳、黃尚志、楊五常(1996),“臺灣地區八十五年度透析評估”,《中華民國腎臟醫學會雜誌》,第10卷第4期。 賴永勳、黃尚志、楊五常(1997),“臺灣地區八十六年度透析評估工作報告”,《中華民國腎臟醫學會雜誌》,第11卷第4期。 賴永勳、黃尚志、楊五常(1998),“臺灣地區八十七年度透析評估工作報告”,《中華民國腎臟醫學會雜誌》,第12卷第4期。 黃尚志、楊五常、陳秀熙(2000),“臺灣地區八十八至八十九年度透析評估工作報告”,《臺灣腎臟醫學會雜誌》,第14卷第4期。 楊五常、黃尚志、陳進陽(1999),“八十八年台灣地區透析醫療品質指標建立計畫第一階段-工具建立”,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委託研究計劃。 黃尚志、楊五常、陳秀熙(2000),“全民健保透析品質指標建立計畫:第二階段-監測及評估”,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黃尚志、楊五常、陳永銘(2004),“九十年度臺灣地區慢性腎衰竭登錄系統及照護品質指標”,《臺灣腎臟醫學會雜誌》,第18卷Supplement 1。 臺灣腎臟醫學會(2005),臺灣腎臟醫學會2003透析年度報告,臺灣腎臟醫學會。 黃秋錦(1995),“透析治療在臺灣—1995年透析評估”,《腎臟醫學》,第9卷,pp71-83。 彭美姿(1997),“腎臟移植病人的護理”,《護理雜誌》,第44卷第1期,pp85-92。 李文福、王媛慧(1998),“台灣地區公私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生產力變動之研究-無母數Malmquist指數之應用”,《經濟論文》,第26卷第3期。 劉紹毅(2001),“洗腎從品質談起(一) ”,《血液淨化報導》,第5卷,pp16-18。 蔡明宏(1999),“血液透析治療效果的評估”,《中華民國血液淨化醫學會雜誌》,第8卷第3、4期,pp80-89。 黃世惠(1991),腎臟病人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年豐、馮祥華、謝善德(1992),“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therapy”,《中華醫誌》,第50卷,pp103-107。 張軒研(1997),血液透析病患生活品質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紅桂(2001),血液透析病人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仲烔(1996),影響血液透析病患選擇醫療機構因素之研究-以行銷觀點,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正、龔佩珍、徐約翰、廖凱平(2004),“不同經營特性洗腎機構之洗腎服務滿意度”,《醫務管理期刊》,第5卷第1期,pp101-119。 歐宴泉,楊啟瑞,郭振華,高育琳,程千里等(1998),“Incidental Renal Cell Carcinoma: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Survival Rate”,《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 第61卷第2期,pp71-76。 歐宴泉,楊啟瑞,賀昊中,程千里,高育琳,蘇重光,裘坤元,陳文銘等(2003),“The Symptoms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Related to Patients` Survival”,《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第66卷第9期,pp537-543。 張旭宏、楊垂勳(1999),“糖尿病與血液透析”,《腎臟與透析》,第11卷第4期,pp179-186。 顧進裕(1997),血液透析效果之評估,中華民國腎臟醫學會血液透析訓練班教材—醫師教材,pp260-274。 連賢明、許績天(2006),“賺得越少,洗得越多-台灣血液透析治療的誘發性需求探討”, 《經濟論文叢刊》。 李建德、許國泰(1995),“老人透析治療”,《腎臟與透析》,第7卷,第3期,pp210-215。 林梅圃(1999),“「認識洗腎」系列:如何向病人解釋「末期腎病」--一種隱藏的流行病末期腎病”,《血液淨化報導》,創刊號,pp15-17。 陳漢湘(1998),慢性腎衰竭,中華民國腎臟醫學會第十三梯次血液透析訓練班教材。 李穗倫、劉文德(2001),“當有糖尿病腎病變時如何減緩腎功能的惡化”,《中華民國血液淨化醫學雜誌》,第10卷第1、2期,pp25-31。 彭聖曾(1999),“血液透析病人的高血壓一定合併高死亡率嗎?”,《腎臟與透析》,第11卷第4期,pp196-201。 張碧玉(2001),影響未期腎臟疾病患者血液透析醫療費用之風險因子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瑞芬、謝啟瑞(2000),《醫療經濟學》,學富文化。 邱永仁(2003),“健保雙漲及血液透析治療支付之探討”,《台灣醫界》,第46卷第8期,pp39-42。 王信仁(1992),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之效率評估-資料包絡法之運用,高雄醫學院碩士論文。 王巧雲(1996),我國地區醫院技術效率之研究-DEA方法之應用,政治大學財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紀琼、石淦生、陳國樑(1996),“醫院效率之衡量-DEA方法之應用”,《經濟論文》,第24卷第3期,pp376-395。 林子郁(2002),未期腎臟病患於不同透析治療階段之醫療費用風險因子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雁尊(2002),影響洗腎醫療費用上漲之相關因素探討,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Arora P., Kausz A. T., Obrador G. T., Ruthazer R., Khan S., Jenuleson C. S., Meyer K.B. & Pereira B. J. G.(2000), “Hospital utilization among chronic dialysis patients”, J Am Soc Nephrol, 11(4): pp 740-746. Beddhu S., Bruns F. J., Saul M., Seddon P. & Zeidel M. L.(2000), “A simple Comorbidity Scale Predicts Clinical Outcomes and Costs in Dialysis Patients”, Am J Med, 108: pp 609-613. Carlson, D. M., Duncan, D. A., Naessens, J. M. & Johnson, W. J.(1984), “Hospital in Dialysis Patients”, Mayo Clin Proc, 59: pp 769-775. Churchill D. N., Taylor, D.W., Cook, R.J., MMath & LaPlante, P.(1992), “Canadian Hemodialysis Morbidity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19(3): pp 214-234. Churchill D. N., Taylor D. W., Keshaviah P. R., Thorpe K. E., & Beecroft M. L.(1996), “Adequacy of Dialysis and Nutrition in Continuous 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ion with Clinical Outcomes”, J Am Soc Nephrol, 7(2): pp 198-207. Collins, A. J., FACP., Ma, J. Z., Umen, A. & Keshaviah, P.(1994), “Urea Index and Other Predictors of Hemodialysis Patient Survival”,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23(2): pp 272-282. DeOreo P. B.(1997), “Patients-assesses functional health status predicts continued survival, hospitalization and dialysis-attendance compliance”, Am J Kidney Dis., 30(2): pp 204-212. Held PJ, Port FK & Wolfe RA(1996), “The dose of hemodialysis and patient mortality”, Kidney Int, 50: pp 550-556. Keeler EB, Melnick G & Zwanziger J.(1999), “The changing effects of competition on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hospital pricing behavior”, J Health Econ, 18: pp 69-86. Kjellstrand CM(1983), “Dialysi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nephropathy”, Diabet Nephrology, 2: pp 15-17. Knaus WA, Draper EA, Wagner DP & Zimmerman JE(1986), “An Evaluation of Outcome from Intensive Care in Major Medical Center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04: pp 410-418. Milgrom P & Roberts J.(1992), “Eco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NJ: Prentice Hall. Morduchowicz, G. & Boner, G.(1996), “Hospitalizations in Dialysis End-Stage Renal Failure Patients”, Nephron, 73: pp 413-416. Nadzam, D.M. (1991), “Development of Medication-Use Indicators by the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ists, 38: pp1925-1929. Newhouse JP(1970), “Toward a theory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Am Econ Review, 60: pp 64-74. Owen WF Jr, Lew NL & Yan Liu SM(1993), “The urea reduction ratio and serum albumin concentration a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 N Engl J Med, 329: pp 1001-1006. Port FK, Hulbert-Shearon TE & Wolfe RA(1999), “Predialysis blood pressure and mortality risk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Am J Kidney Dis, 33: pp 507-517. Salem MM(1999), “Hypertension in the hemodialysis population: any relationship to 2-years survival?”,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4: pp 125-128. Traynor JP, Simpson K & Geddes CC(2002), “Early initiation of dialysis fail to prolong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failure”, J Am Soc Nephrol, 13: pp2125-2132. USRDS(1992), “Comorbid Conditions and Correlations With Mortality Risk among 3,399 Incident Hemodialysis Patient”,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 20(Suppl. 2): pp 32-38. Zager PG, Nikolic J & Brown RH(1998), “U curve associati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mortalit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Kidney Int, 54: pp 561-569. 三、網站資料 中央健保局。 行政院衛生署。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腎臟基金會。 台灣腎臟護理學會。 臺灣腎臟醫學會。 黃尚志(2002),台灣透析醫療現況。 楊五常(2001),台灣透析概況簡報。 臺灣腎臟醫學會2003透析年度報告(2005)。 張甄芳(2006),“提升醫療品質 有目共睹 腎臟病患透析治療 感受深”,健保局網頁,2006年5月8日新聞。 中央健康保險局-民眾服務(2006),“健保預算花刀口 腎臟病患醫療有品質”,2006年5月10日。 陳清芳(2006),“台灣百萬人腎不好 健保洗腎費用品質待改進”,大紀元,2006年5月10日新聞。 魏忻忻(2006),“健保局:不可要求洗腎病患負差額”,聯合新聞網,2006年6月27日新聞。 蔣文宜(2006),“健保局要大幅調降透析費用?腎醫會:真的不敷成本啦!”,東森新聞報,2006年6月29日新聞。 陳清芳(2006),“調降洗腎支付標準 腎醫界健保局各說各話”,大紀元,2006年6月30日新聞。 詹建富(2006),“調降洗腎給付 健保局有依據”,聯合新聞網,2006年7月3日新聞。 吳順永(2006),“保腎第一步 醫師:小心用藥別亂吃”,東森新聞報,2006年9月26日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