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74840      Online Users : 3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36


    Title: 數位媒體與國小學童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
    Digital Media and Children’s Values---taking the 3r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s an example
    Authors: 戴麗美
    Contributors: 黃葳威
    戴麗美
    Keywords: 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安全素養
    價值觀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values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9 15:18:1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媒體與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童價值觀之關聯性。主要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安全素養現況。
    二、分析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安全素養及兒童價值觀間的相關性。
    三、根據文獻探討及次級資料分析方法所得之研究結論提出建議,期能作為提供數位媒體產業者不同的省思空間,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不同的關注議題。
    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生共339位為研究樣本,採次級資料分析的方式,將所得資料以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卡方檢定、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居住縣市與家裡不用網路的原因以及是否知道實施電腦分級制度有顯著差異,基隆市與臺北縣學生家裡皆有沒錢買電腦的情形且不會用網路的情形較臺北市為高,城鄉仍存有數位落差。
    二、 母親職業與每週電腦網路使用情形有差異,職業為商業及專門職業的母親通常比職業為農及其他的母親較會控制兒童每週網路使用天數以免學童沉迷網路影響功課。
    三、 父親的學歷與對學童的上網地點有顯著差異,父親學歷為高中職以下的學童,大多透過學校提供的網路設備及連線上網,父親學歷為大專(學)及碩士者,較能在家使用網路設備,而父親學歷為博士的學童,較常在學校及家中以外的地方上網,顯示父親學歷較高的學童零用錢較寬裕,可以在網咖上網,也較會利用圖書館設施以及更有機會在父母親的辦公室等其他地方上網。
    四、 居住縣市、每週使用網路天數對陌生人之防範有顯著差異,臺北市的學童較會防範網路上認識的陌生人以及不易洩露個人基本資料;而每週使用網路天數得分較高的學童,則越懂得防範陌生人。
    五、 性別、父親學歷與網路使用安全規範有顯著差異,女生較會注意網路安全規範,父母亦較會監督女生的上網行為;而父親學歷國中以下的學童對網路使用規範較父親學歷為高中職的學童優,顯示父親學歷較低的兒童以在學校上網機會為多,亦較能遵守學校網路使用規定及依照自己的年齡瀏覽適合的網頁。
    六、 宗教信仰、父親學歷則會影響父母是否會在家中設定電腦分級制度,家庭有宗教信仰的父母較家庭無宗教信仰的父母會注意學童的上網安全並且作網路分級設定;而父親學歷越高越會在家中設定網路分級,但學童似乎因而選擇不在家中上網,而在網咖等其他地方上網,頗值得注意。
    七、 性別、父親學歷對人際價值有顯著差異,顯示女生較男生、父親學歷為國中以下的學童較父親學歷為高中職的學童得分為優,越注重人際關係和團體歸屬感。
    八、 性別對情感價值有顯著差異,顯示女生較男生重視親情與友情。
    十、 性別對宗教價值有顯著差異,顯示女生對於宗教的規範與期許較男生認知為優。
    十一、性別與生理價值有顯著相關。顯示女生對於健康、外貌與體態的重視程度較男生為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教育工作者、數位媒體產業與後續研究提供建議。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whether children’s usage of digital media is related to their values. The research purpose includes:
    1.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and using behavior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2.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values and related background valuable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as well as their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3. To provide suggestions to digital industrials,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for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digital media upon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data analysis fo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339 respondents. The findings are listed as the following:
    1. There is digital divide between children living in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and Keelung City. Children living in Taipei County and Keelung City can neither afford to have a computer at home nor use internet;
    2. According to t-test, the difference of mother’s occupation would affect children’s internet using frequency;
    3. The difference of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would affect children’s internet using position;
    4.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in Taipei city performs better than those living in Keelung City and Taipei County;
    5. Female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performs better than male ones;
    6. Children raised in a religious family, their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performs better than those who raised in a non-religious family;
    7. The higher for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the more he sets internet rating rules at home;
    8. Female children valu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roup association then male ones; children’s fathers with middle school degree, they valu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roup association than those who with high school degree;
    9. Female children value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friendship;
    10. Female children value religious regulation and expectation than male ones;
    11. Female children value healthiness, appearance, as well body shape than male ones.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王令瑩﹙2001﹚。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文崇一﹙1972﹚。價值與未來。食貨月刊,1,602-605
    白省三﹙1999﹚。掌控數位,回歸人性。中央月刊,32(8),39-40
    朱美惠(1999)。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彰化:未出版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八十四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正中書局。
    李金泉﹙1993﹚。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臺北:松岡電腦圖書公司
    李京珍﹙2003﹚。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臺北:臺北地區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李佩玲﹙2003﹚。國中青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嘉寧﹙1997﹚。價值觀和少年犯罪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宜儒﹙1994﹚。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沛華集團為例。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所碩士論文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城數位
    吳佳蓉﹙2003﹚。在網路傳播時代中省思「知溝理論」。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論文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教師素質、數位差距。教育資料與研究,36,52-53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臺北:智勝
    吳鐵雄﹙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汪履維﹙1881﹚。「價值澄清法」的基本理論淺論。輔導與研究,12,15-22
    林玉佩(2000)。台灣資訊教育總體檢。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52-60
    林世英﹙1990﹚。青少年的規範意識和實踐意識-以價值觀為中心。警學叢刊,12(3),68-85
    林邦傑﹙1887﹚。從測驗的內部一致性看試題的鑑別度。現代教育,10(8),67-74
    林佳旺﹙2003﹚。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慧﹙1992﹚。國民中學生命價值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金樹人(1987)。價值問卷在生計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6,21-22
    施依萍(1997)。台灣使用網路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淑萍(1991)。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鵬珠(2002)。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秀月(1988)。電視卡通、家庭傳播方式與兒童道德判斷。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媒體素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惠玉﹙1995﹚。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國科會(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書。臺北:作者
    陳佩君(2001)。實踐多元化評量於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南(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敬如(2000)。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萍(2000)。快樂與希望-創造新生世代。青少年發展理論概論。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印行
    陳福濱(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生命教育與社會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輔仁大學
    陳增穎(2000)。開啟或關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友,2月號
    陳鴻汶(1995)。個人與組織工作價觀一致對工作態度與生涯發展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蘋(2003)。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黃光國(1993)。青少年的價值觀。測驗與輔導,119,2422-2430
    黃明月(1995)。我國電視卡通影片內容價值取向研究報告。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黃柏叡(2002)。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課題:數位落差。教育政策的社會學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
    黃惠秋(2001)。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知影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村(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黃雅君﹙2000﹚。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葳威、林紀慧、錢玉芬、簡南山(2005)。「青少兒網路安全素養調查報告」。臺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白絲帶工作站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委託專案報告。
    莊道明(1998)。從臺灣學術網路使用者調查解析網路虛擬社群價值觀,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1),5261
    張春興(1975)。價值學習四部曲-價值感、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輔導通訊,7,8-11
    張寶芳(2000)。網路素養。媒體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師範大學
    馮燕、王枝燦(2002)。網路交友與青少年虛擬社會關係的形成。2002年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郭 貞(1994)。認同形成、家庭溝通型態以及青少年媒介使用:一個整合模式。新聞學研究,48,99-121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1972)。價值觀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4
    曾淑芬、吳齊殷、黃冠穎、李孟壕﹙2002﹚。臺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成果報告(報告編號:RDEC-RES-909-006)
    溫嘉榮(2002)。資訊社會中人文教育的省思。資訊與教育,92,26
    詹明欽﹙199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8,3-14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駿洲(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26,1-26
    鄭增財﹙1999﹚。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志強﹙2003﹚。國小學童數位素養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歐陽教﹙1995﹚。教育哲學導論。臺北:文景
    羅瑞玉﹙199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師大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戴怡君(199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清守﹙1990﹚。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含意。臺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3,99-118
    蕭佑梅﹙2003﹚。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差距之研究。臺北地區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燕萍﹙2000﹚。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A.R.﹙1967﹚. Life Style Pattern. AMA Conference Proceedings,.56-62.
    Attewell,p.﹙2001﹚.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 Computer35:106-108.
    Auerback,J.G. ﹙1950﹚.Value changes in therapy.Personality symposium no.1,N.Y.:Crune & Stratton,PP.63-67
    Conroy,W.J. ﹙1979﹚. Human value,smoking behavior,and public health programs.
    In M.Rokeach(ed.)Understanding human values: individual And societal.New York:Free Press. Libraries,29,348-349
    Eisenberg,N.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ing regarding prosocial behavior. In N.Eisengberg,(Ed.)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PP .219-249.New York:Academic Press.
    Fraenkel,J.R. ﹙1977﹚. How to teach about values: an analytic approach.New York prentice-hall,Inc.
    Frymier.J.,Cunninghan,I.,Duckett,B.,Link,F.,Rimmer,J.,& Scholz,J. ﹙1996﹚. A study of core value and the schools.Indiana:Phi Delta Kappa.
    Gaus,G.F. ﹙1990﹚.Value and justific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liberal theor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ig,Delores E. ﹙1989﹚. The school as a value influenceing institu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06 510)
    Kluckhohn,F.R.,& Strodtbeck,F. ﹙1961﹚. Variation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ion,
    II:Row Peterson.
    Lull. ﹙1980﹚.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the social uses of televis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7(3),319-334
    Mayton, Daniel M II. ﹙1992﹚. Spontaneous concern about nuclear war:value priority
    differences among rural adolesc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14 342)
    McClure,C.R.(1994).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115,11,1,diagram.(ISSN:0730-200395)
    McCrachen & Falcon-Emmanuelli A.E. ﹙1994﹚.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values research in vocation educ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10(2),4-14.
    Merton,R.K. ﹙1968﹚.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The Free Press
    Rescher,N. ﹙1969﹚.Introduction to Value Theory. Enlewood Clifls,N.J.:Prentice-all Inc.
    Rokeach,M. ﹙1967﹚. Value survey..Sunnyvales,CA: Halgren Tests.
    Rokeach,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Spranger,E﹙1928﹚.Type of Men PartII,.Max Verlage:Halle.
    Turkle, S.﹙1995﹚.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f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Teicher, J.(1999).An action plan for smart internet use. Education
    Young, S.S.C.,Chan,T.W.,Lin,C.B.﹙2002﹚.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 web-mediated “School for All”.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8(2), 209-218
    Webber, S. & Johnston, B. (2000). Concep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new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6(6): PP.381-397.
    Wild,D.L. ﹙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 in life style research. In D. W. William (Ed.),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PP.99-126 , Chicago : AMA
    三、網際網路
    丁志仁﹙2004﹚。從組織、課程、財政談成就一個對弱勢友善的資訊教育環境。資訊素養與數位落差討論會﹙2004/12/05﹚。網址: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discuss5.htm
    大紀元華府日報﹙2005﹚。孩子們上網安全嗎?父母不瞭解的東西可能傷害孩子們﹙2005/02/25﹚。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4/11/3/n708261.htm
    中國江蘇新聞網﹙2005﹚。未成年人上網安全堪憂 美國一半家庭過濾網路﹙2005/03/24﹚。網址:http://news.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node7782/node7789/userob ject1ai691099.html
    內政部警政署﹙2004﹚。暴力及竊盜犯罪總人數。警政統計月報(2004/10/17)。網址:http://www.npa.gov.tw/count/xls/right1_2.xls
    行政院新聞局﹙2004﹚。分級保護做得好,閱讀資訊沒煩惱,守護您寶貝的網路空間-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成立(2005/3/22)。網址: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0354&ctNode=2530
    亞卓市﹙2004﹚。首頁(2004/08/28)。網址:
    http://www.educities.edu.tw
    李麗芬(2005)。第178期女性電子報-新聞前線(2005/05/27)。網址: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77.htm
    吳明隆﹙2000﹚。資訊社會變革中教師應有的體認與作法(2004/11/5)。網址:http://163.27.103.130
    吳曉蓉﹙2004﹚。網路時代的教育趨向(2004/10/11)。網址: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9998.htm
    林文瑛﹙2004﹚。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價值的問題還是思考的問題?佛光大學心理學研究所(2004/10/01)。網址:http://www.fgu.edu.tw/~psychology/know/data/psyforum/4.htm
    紅泥巴村﹙2005﹚。兒童上網安全(2005/3/14)。網址
    http://www.hongniba.com.cn/safe/trouble/Default.htm
    陳百齡﹙2004﹚。網際網路的「接近使用」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2004/08/25)。網址:http://www.lib.nccu.edu.tw/mag/20/20-1.htm
    教育部電算中心﹙2004﹚。〈非同步(網路)遠距教學需求規格〉;〈挑戰二○○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2004/11/05﹚。網址:http://140.111.1.192/secretary/e2008/2008-e.htm
    減少數位落差入口網頁﹙2004﹚。首頁(2004/08/20)。網址:
    http://www. digitaldivide.nat.gov.tw
    國教專業社群網﹙2004﹚。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2004/08/29)。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程慶華﹙2004﹚。為保護兒童上網安全,歐盟再度斥鉅資(2004/12/9)。網址: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4/12/10/110@387406.htm
    經濟日報(2004)。"莫讓網吧毀了孩子"系列報導之五:美國政企共管網路安全(2004/02/10)。網址:http://www.ce.cn/cysc/it/xwy/hlw/t20040212_319087.shtml
    新華網﹙2004﹚。去年全球儿童色情网站增70% 平均每天增46个(2004/11/10)。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4-01/17/content_1281371.htm
    新聞前線﹙2005﹚。啟動網站內容分級,守護兒少上網安全,第178期女性電子報﹙2005/2/25﹚。網址: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77.htm
    詹文男﹙2001﹚。全方位出擊,消弭數位鴻溝。e天下雜誌網﹙2004/10/15﹚。網址: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lumn/05/0514a.asp
    廖文伶﹙2003﹚。全球數位差距(Global Digital Divide) 。科技發展政策報導,SR8912﹙2004/11/01﹚。網址:http://nr.stic.gov.tw/ejournal/SciPolicy/Sr8912/ Sr8912T3.HTM
    資策會(2004)。2004年我國家庭上網調查。網址: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3&f_SUB_ID=529&f_ART_ID=5455
    劉靜怡﹙2004﹚。民主社會裡的數位落差:幾個初步觀察。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2004/11/13﹚。網址:
    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2-2.htm
    賽門鐵克防毒軟體網﹙2004﹚。未成年子女的網路安全﹙2005/03/14﹚。網址:http://www.symantec.com/region/tw/homecomputing/article/childsafety.html
    羅文基﹙2004﹚。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理念與精神。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第十五期)(2004/08/30)。網址: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15/15_02.htm
    Webester, C. ﹙1995﹚.The World Wide Web—The Great Equalizer of the Internet” .Wide Web:http//www.pcinnews.com/business/pci/hp/columns/equalizer.html
    IRIB WORLD SERVICE﹙2004﹚。電視節目對兒童的腐蝕。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電臺華語臺(2004/10/19)。網址: http://www.irib.ir/worldservice/chinese/zhuanti/dianshijiemuduiertongdfs.htm
    Description: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76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2107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107601.pdf46KbAdobe PDF2666View/Open
    92107602.pdf58KbAdobe PDF2742View/Open
    92107603.pdf98KbAdobe PDF2814View/Open
    92107604.pdf83KbAdobe PDF2814View/Open
    92107605.pdf13KbAdobe PDF2634View/Open
    92107606.pdf61KbAdobe PDF2725View/Open
    92107607.pdf161KbAdobe PDF21014View/Open
    92107608.pdf301KbAdobe PDF21290View/Open
    92107609.pdf177KbAdobe PDF21218View/Open
    92107610.pdf150KbAdobe PDF2724View/Open
    92107611.pdf153KbAdobe PDF2915View/Open
    92107612.pdf158KbAdobe PDF21320View/Open
    92107613.pdf298KbAdobe PDF2935View/Open
    92107614.pdf135KbAdobe PDF28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