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8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684243      在线人数 : 5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27


    题名: 我國公務人員待遇制度改革方向之研究─OECD國家績效待遇制度的啟示
    A Study on the Future Reform of the Taiwan`s Civil Service Pay System-Lessons from Pay-for-Performance Systems Implemented in OECD Countries
    作者: 曾德勝
    贡献者: 吳定
    曾德勝
    关键词: 公務人員
    待遇
    俸給
    待遇政策
    績效待遇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9 15:17:04 (UTC+8)
    摘要: 公務人員是國家政策的規劃與推動者,其素質、工作態度、方法與理念,均與政策能否順利推動息息相關。為因應國家整體發展、社會環境變遷及機關業務需要,如何建構專業績效的人事制度,以提升公務人力資源效益,實為政府人事行政當前重要課題之一;而公平合理的待遇政策則係文官制度的核心,待遇制度的改革,更是影響文官生涯發展與工作士氣的關鍵因素。我國公務人員待遇制度向有重年資輕績效之詬病,故本研究旨在探究OECD國家績效待遇制度的改革經驗,提供我國公務人員待遇制度未來改革方向之參考。為達成本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問題有以下三項:
    問題一:公務人員待遇的意涵為何?應包含那些原則?待遇制度基本目標為
    何?待遇相關理論基礎為何?有何模式可應用?
    問題二:OECD國家公部門引進績效待遇制度的動機為何?不同類型國家有何不
    同?各國績效待遇的推動方式、制度設計、績效評鑑、績效報酬作法?
    實施面臨問題為何?
    問題三:我國公務人員待遇制度的改革及目前主要問題為何?OECD國家績效待
    遇制度的作法評估及發展趨勢?有何值得借鏡之處?
    本研究主要以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資料並進行系統性之分析,首先蒐集待遇與績效待遇相關理論、我國待遇制度相關研究與OECD國家績效待遇制度等有關之文獻資料,作一歸納、整理;其次利用歷史研究法分析我國待遇制度的沿革及實務改革情形,並就OECD國家公部門待遇制度改革之歷史脈絡作一回顧,作為探討我國待遇制度改造理念的立論基礎。進而就我國待遇制度的問題與OECD國家公部門績效待遇制度作法加以分析,並歸納其改革之動機 、作法與發展趨勢;最後,從OECD國家公務人員績效待遇制度實施經驗,勾勒我國公務人員待遇制度改革方向。
    經本研究發現OECD國家績效待遇制度具有作為政府組織改造的工具、重視固定薪與變動薪的組合、重視績效評鑑過程的趨勢與特色。基此,公務人員績效待遇制度的推動及發展,除了須以績效待遇理論為發展核心外,尚包括「制度面」、「法制面」及「管理面」的推動。茲提出改革建議如下:
    (一)制度面部分:建立分權化待遇制度、建立待遇協商機制、建立待遇監督
    管理機制、建立彈性化待遇管理制度、制度改革財源問題;
    (二)法制面部分:統整我國俸給法規及相關待遇規定、修訂公務人員俸給
    法,增列獎金項目;修訂公務人員考績法,注入彈性授權之精神;修訂
    公務人員考績法,將考績獎金移作績效獎金;
    (三)管理面事項:績效評鑑方式授權各機關實施、授權其他獎勵的運用、建
    立績效待遇分配原則等。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維新(1996)。「我國公務人員待遇調整之探討」。中山學報。第17卷。
    頁119-126。
    丘昌泰 (1998)。「建立績效導向的公務員俸給政策:公共管理的觀點」。空
    大行政學報。第8期。頁103-128。
    丘昌泰 (2005)。「績效俸給中變動薪評定方式芻議」。公務人員月刊。第
    108期。頁19-27。
    江岷欽、丘昌泰(2001)。績效導向的薪俸制度之研究。銓敘部委託研究。
    考試院(2005)。考銓報告書。台北:考試院。
    考試院(2005)。考試院公報。第24卷第12期。台北:考試院。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1999)。「我國公務人員待遇制度的過法、現在及未來-
    兼論管制人事費的措施」。政府再造叢書。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余致力、黃東益(1999)。「有效激勵績優人力之策略:各國政府績效待遇制
    度改革的評估與啟示」。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與國策研究院舉辦「政府人力
    健康檢查-雕朔公務人力最適規模」學術研討會。
    吳定、施能傑等 (1993)。公務人員俸給制度之研究。台北:銓敘部委託研
    究。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編著(1996)。行政學(二)。國立空中大
    學。
    吳定 (1999)。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天一圖書公司。
    吳進財(2004)。從公務人力資源的觀點論行政機關績效管理制度之強化-以
    考績及待遇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曉姍(1998)。從組織效能規範看我國現行公務人員俸給制度。臺灣大學政
    治學系碩士論文。
    李允傑(1999)。公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第29卷第4期。頁4-14。
    周佩芳(2002)。績效薪俸問題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周瑞貞(2003)。我國公務人員待遇制度公平合理性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
    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林文燦譯(1992)。「美國績效待遇制度之研究」。人事月刊。第14卷第3
    期。頁69-78。
    林文燦譯(1992)。「政府部門應如何建構良好的待遇制度」。人事月刊。第
    15卷第1期。頁56-63。
    林文燦(1994)。「公務人員待遇調整決定基準及方式之探討」。人事月刊。
    第19卷第1期。頁33-44。
    林文燦(1996)。「因應國家發展需要的政府待遇管理策略」。人事月刊。第
    23卷第1期。頁21-32。
    林文燦(1999)。「待遇改造-建立績效導向及彈性自主的待遇制度」
    (上)、(下)。人事月刊。第27卷第1、3期。頁53-55;40-53。
    林文燦(2000)。「勾勒我國公部門待遇制度改造願景之研究-公共管理的觀
    點」。人事月刊。第31卷第6期。頁44-59。
    林文燦(2001)。「績效待遇制度的在地化—公部門實施績效待遇制度的出
    路」。人事月刊。第33卷第4期。頁23-51。
    林文燦(2004)。「政府部門待遇管理政策發展趨勢」。公務人員月刊。第
    99期。頁21-32。
    林文燦(2004)。行政部門待遇政策的策略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
    論文。
    林文燦(2005)。「從策略性待遇觀點談公務人員俸給法制改造的可能方案」
    (上)(下)。公務人員月刊。第108期。頁28-37。
    林文燦、曾惠絹(2006)。「彈性待遇制度之研究」。人事月刊。第248期。
    頁21-40。
    施能傑(1995)。行政機關待遇政策:公平理論的觀點。台北:洪葉出版社。
    施能傑(1999)。「政府的績效管理改革」。人事月刊。第26卷第5期。頁
    35-51。
    施能傑(1999)。「美國聯邦政府待遇政策與制度」。人事行政。第124期。
    頁24-40。
    施能傑(2004)。「政府員工薪資績效化的政策設計」。載於「行政機關績效
    管理暨績效獎金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頁1-69。
    洪國平(2005)。「建構我國公務人員績效俸給制度問題分析」。公務人員月
    刊。第108期。頁10-18。
    胡秀華(1998)。組織變革之策略性薪酬制度一扁平寬幅薪資結構之研究。臺
    灣大學商學系碩士論文。
    范春鑾(2004)。我國行政機關公務人員待遇制度現況之探討。中華大學科技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徐有守(1999)。「研訂政府人員全方位俸薪制度」。載於「考試權的危機-考
    銓制度的腐蝕與改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南雄(2002)。人事行政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許南雄(2005)。各國人事制度。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許濱松 (1994)。「待遇調整競賽責任的歸屬」。人事月刊。第19卷第2
    期。頁4-11。
    郭榮哲(1982)。策略性薪資設計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忠(1993)。「從各國公務員待遇調整制度探討我國改進之道」。人事月
    刊。第17卷第1期。頁56-62。
    陳柏羽(2003)。建立公務人員績效待遇制度之可行性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
    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陳悅宜(1992)。「我國公務人員俸給制度之研究」。人事法制創作徵文得獎
    作品輯編(6)。台北:銓敘部。頁1-37。
    陳培莉(2002)。我國公務人員加給制度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順(2002)。「公務人員專業加給簡併之探討」。人事行政。第148期。
    頁3-10。
    陳德禹(1999)。「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載於朱浤源「撰寫博
    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彭錦鵬(2002)。歐美國家公部門俸給之制訂機制與俸給改革。台北: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彭錦鵬(2003)。「英國公部門薪俸制度改革的經驗與檢討」。政治科學論
    叢。第18期。頁71-100。
    曾德宜(1996)。「我國公務人員俸給調整制度之探討」。銓敘與公保月刊。
    第5卷12期。頁24-33。
    程本清(2000)。我國公務人員人事管理改革之研究-英、美文官彈性管理的
    啟示。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葉錦義(2000)。公務人力資源彈性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系
    碩士論文。
    熊忠勇(1997)。「我國公務人員俸給調整制政策-從公平性的觀點論」。公
    務人員月刊。第16期。頁43-53。
    趙其文(1995)。公務員待遇的幾個基本觀念。人事月刊。第21卷第1期。
    趙其文(2004)。「公務員俸給問題面面觀」。公務人員月刊。第99期。頁10-
    20。
    趙其文(2005)。「美國實施績效報酬經驗的啟發」。公務人員月刊。第108
    期。頁2-9。
    銓敘部(2005)。公務人員績效考核與俸給制度連結之研究。台北:銓敘部。
    銓敘部銓審司(2004)。「公務人員俸給法修正芻議」。公務人員月刊。第
    99期。頁5-9。
    劉文祥(2002)。英美中央政府薪資制度彈性化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
    士論文。
    蔡良文(2003)。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台北,五南圖書。
    鄭彥信(1998)。「公務人員給與制度的精益求精」。人事月刊。第27卷第1
    期。頁41-48。
    鄧陽僖(1995)。「公務人員待遇宜作結構性改善」。立法院院聞。第23卷
    第12期。頁43-49。
    賴維堯(1992)。我國中央機關高級文官(司處長)政策制定行為與態度之研
    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賴維堯、謝連參、林文燦、黃雅榜編著(2006)。現行考銓制度。國立空中大
    學。

    二、英文部分
    Donnellon, A. and Scully, M.(1994).Team, Performance, and
    Rewards: Will the Post-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Be a
    Post-Meritocratic Organization. In C. Heckscher and A.
    Donnellon (eds.) The Post-Bureauctatic Organization:
    New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New Delhi:
    Ssge.
    Elliott Robert, Lucifora Claudio and Meurs Dominique (ed.)
    ( 1999)Public Sector Pay Determin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Flynn, Norman.(1997).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Harvester
    Wheatshef,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Guilhamon, J.(1988).Les egociations salaruales dans la
    fonction publique. Rapport au ministre de la Fonction
    publique et des reformes administratives.Paris.
    Heneman, R. (1992). Merit Pay :Linking Pay Increases to
    Performance Ratings. 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Herzberg, F. (1968). One More Time: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pye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Lawler Ⅲ, Edward E.(1990).Strategic Pay: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and Pay Syste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Lawler Ⅲ, Edward E.(2000). Rewarding Excellence: Pay
    Strategies for the New Economy.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Inc.
    Locke,Edwin A.and Gary P. Latham(1990). A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 N.J.
    Marsden, David (2003). Renegotiating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Pay in Renegotiating the Effort
    Bargain.No.578.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Discussuon Paper.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Lodon.
    Maslow, A. 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Megaw, J.(Chair).(1982). Inquiry into Civil Service
    Pay:Report. Cmnd 8590. HMSO. Lodon.
    Milkovich, George T. and Alexandra K. Wigdor (eds.) (1991).
    Pay for performance:Evaluat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Merit Pay. 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 D.C.
    Milkovich, George. T. & Newman. Jerry. M.
    (2002).Compensation.(7th ed.). Boston: Irwin McGraw-
    Hill.
    Milkovich, George. T. & Newman. Jerry. M.
    (2005).Compensation.(8th ed.). Boston: Irwin McGraw-
    Hill.
    OECD. (1993a). Pay Flexi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Paris.OECD.
    OECD. (1993b) . Private Pay for Public Work. Performance-
    related Pay for Public Sector Managers. Paris.OECD.
    OECD.(1995). Trends in Public Sector Pay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1996). Pay Reform in the Public Service. Paris.
    OECD.
    OECD. (1997). Performance Pay Schemes for Public Sectors
    Managers: An Evaluation of the mpacts. Paris.OECD.
    OECD. (2002).Highlights of Public Sector Pay and Employment
    Trends: 2002 Update. (PUMA/HRM(2002)7).
    OECD.(2004).Trend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olicies
    in OECD Member Countries: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OECD Survey on Strategic Ha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GOV/PGC/HRM(2004)2].
    OECD. (2005). Performance-related Pay Policies for
    Government Employees. Paris.OECD.
    Prendergast, Canice (1999).The Provision of Incentives
    Within Firm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7.
    No.1(March). pp.7-63.
    Risher, Howard & Randow Cary E. (1998). Public Sector
    Compensation: An Overview of Present Practices and
    Emerging Trends. American Compensation Association.
    Risher, Howard eds.(1999).Aligning Pay and Results: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That Work From the Boardroom to
    the Shop Floor. AMACOM.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Risher, Howard (2004). Pay for Performance:a Guide for
    Federal Managers.IBM Center for the Business of
    Government. Washington.
    Risher, Howard.(2005). How much should Employees be Paid?
    The Problem with Using a Market Philosophy in a
    Broadband System.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34(2)
    121-139.
    Sheehy, P.(1993).Inquiry into Polic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wards. Cm 2280. HMSO. London.
    United kingdom (2004). Senior Civil Service. Guide to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Reward in the SCS.London
    (March).
    U.S. 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 2002). A Fresh Start
    for Federal Pay: The case for Modernization.
    Washington, D. C.: OPM.
    Vroom,Victor. 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Wolf, Martin G. (2000). Compensation: An Overview. In
    Berger, L. A. and Berger D. R.(eds.) The Compensation
    Handbook: A State-of-the-Art Guide to Compensation
    Strategy and Design. New York. McGraw-Hill.
    Zingheim, Patricia K. and Schuster Jay R.(2000). Pay
    People Right!: Breakthrough Reward Strategies to Great
    Compani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1921064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106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92106401.pdf46KbAdobe PDF21137检视/开启
    92106402.pdf91KbAdobe PDF2962检视/开启
    92106403.pdf98KbAdobe PDF21096检视/开启
    92106404.pdf77KbAdobe PDF21503检视/开启
    92106405.pdf249KbAdobe PDF24329检视/开启
    92106406.pdf451KbAdobe PDF24861检视/开启
    92106407.pdf437KbAdobe PDF24081检视/开启
    92106408.pdf448KbAdobe PDF23980检视/开启
    92106409.pdf243KbAdobe PDF21452检视/开启
    92106410.pdf146KbAdobe PDF22051检视/开启
    92106411.pdf549KbAdobe PDF24438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