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65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2/145044 (79%)
Visitors : 52081482      Online Users : 62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50


    Title: 母職鬆綁之後的女性情誼-以台中縣一個媽媽土風舞班的成員為例
    Authors: 陳靜雯
    Contributors: 傅立葉
    陳靜雯
    Keywords: 婦女社區參與
    女性情誼
    女性自我
    母職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8 10:49:58 (UTC+8)
    Abstract: 本篇論文採質性研究方法,以非都市地區一個媽媽土風舞班的成員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研究目的在於了解非都市地區中,中老年家庭主婦參與婦女團體同時在社區中現身,其參與過程的經驗與面貌。
    研究發現,從一開始成員參與團體的時間點,即凸顯了父權社會僵化的兩性分工,家務與母職被建構為女人責無旁貸的職責,女人在孩子長成母職工作鬆綁之際才獲得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的合法性基礎。而在參與動機上,在田野訪談中歸納出三種動機,是婦女從主體而出發的需求,包括對「跳舞有興趣」、「身體健康因素」以及「走出家庭與他人連結」的需要,破除心理發展理論或社工、成人教育系統一直以來對於家庭主婦在孩子長成離家之際,參與社區活動的單一結論:為了填補時間的剩餘與失落的心理感受,這樣的推論忽略了造成家庭主婦壓抑與失落的源頭,其實是母職與家務工作的社會建構過程剝奪了女性的生命選擇權,而在這樣的推論之下也使得婦女真正需求與聲音消失。
    在成員的參與過程中,策略的使用是為了在父權的壓制下爭取具有正當性的空間,策略的此用顯示成員意識到父權的意識形態是走出家庭的阻礙,而所採取的應對方式並非激烈的對抗,而是在保全父權的前提下盡力爭取最大的空間,這樣的策略使用也使得成員有時因為家庭裡的照顧需求而必須離開團體回到家庭。
    女人參與社區活動在實質的物理空間裡是跨出了家的門檻,擴大了移動與社區中現身的範圍,人際網絡與生活範圍均漸漸增長。然物質空間的擴展未必在社會空間上也獲得相同程度的進展,在土風舞班中默會的規範是不與父權體制衝突,做好女人本分為優先,再談自己的需要與想望,因此成員們因為參與團體所漸次建立的社會空間是以若隱若現的樣貌存在。但是在團體中與其他女人連結,透過敘說了解彼此有相同的生活與生命處境,成員間逐漸發展的情誼使女人回歸以自我為主體的人際互動,藉由團體互動的過程也逐漸發展關於個人的知識,以團體情誼為後盾發覺自己的需求、興趣,並且在社區中佔據空間。
    本文進一步以研究發現為基礎,為提升女性意識、爭取女人更大的社區參與空間尋求切入點。研究田野(媽媽土風舞班)這樣的女性自發性團體,已具備社工論述中自助團體的自助特質,然是否能進一步強化鞏固女人自我與生活空間的進展,端看團體中是否發展出或引進能與傳統父權對抗的女性意識。婦女運動連結自發性女人團體或展開對話,不同女人群體的串連將有助於突破因同質集結而強化傳統主流父權價值的傾向,然婦運論述必將焦點放在日常的生活知識及婦女切身問題上,以提高論述在其中的合法性,達成女性意識覺醒與發展的目的。
    Reference: 中文部份:
    王惠元(2000)。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以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女性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露茜、熊秉純(1993)。婦女、外銷導向成長和國家:台灣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p39-73。
    行政院主計處(2000)。《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台北。
    李宛澍(1996)。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清如(1996)。社區中的性別政治—國家的社區政策與女性的社區參與經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玟娟(2003)。從廚房到舞台:初探民眾戲劇與婦女賦權。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稚君(1979)。社區媽媽教室配合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玲(1997)。誰能治城:台北市婦女權益促進會與萬芳社區媽媽治城行動。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碧蘭、姜蘭虹(1989)。現階段台灣婦女運動的經驗。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吳慎慎(1989)。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及其他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吳玉玲(2001)。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p1-24。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27-46)。台北:巨流。
    梁莉芳(1990)。田野中的反思—姊妹情誼力量大?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6,p32-34。
    陳仁達(1996)。都市意識轉化過程中的組織劃專業者—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個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娟芬(1991)。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62,p94-98。
    張輝潭(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雲(2003)。穿起木屐上班去—白米社區女性的性別與空間實踐。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進勤(1995)。從實務面談婦女的社區參與—以高雄市社區婦女為例。社區發展季刊,71,p72-80。
    曾淑敏(2002)。女性參與教育事務歷程之研究—以舊社國小社區造校運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慧(1985)。台灣省政府成人推廣教育實施之研究—社區媽媽教室與農會家政推廣教育之比較。台北: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渰雯(1998)。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金燕(2002)。以「褪」為進:921災後中寮巧手植物染婦女自主產業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5)。國家政策之下的女性身體。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
    鄭至慧(2000)。存在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謝秀芬(1992)。實驗社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八十一年研究報告。
    謝國雄(1992)。隱形工廠:台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p137-160。
    羅秀華(1995)。超越性別的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71,p:84-89。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英文部份:
    Abbott, Pamela & Wallace, Claire(1990/1995).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 Feminist Perspective.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等譯)。台北:巨流。
    Bailey, Lucy (1999). Refracted selves?A study of changes in self-identity in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Sociology:Th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ambridge, p.335-352.
    Butler, Sandra & Wintram , Claire (1991/2001). Feminist Groupwork. Sage Publications Ltd.
    Carspecken, P. (1996). Critical Ethnography in Education Research: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Guide.New York: Routledge.
    Gohnson, Allen G. (1997/2001).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成令方等譯)。台北:群學。
    Harding, Sandra (1991). What is Feminist Epistemology in Whose Science?Whose Knowledge?—Thinking from Women’s Lives.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p.105-137.
    Magezis, Joy(2000). Teach Yourself Women’s Studies(女性研究自學讀本,何穎怡譯)。台北:女書文化。
    Oakley, Ann (1974). 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 New York : Basil Blackwell.
    Reinharz, S.(1985). Feminist Distrust: Problems of Context and Content in Sociological work. In D. N. Berg & K. K. Smith (Eds.). Exploring Clinical Methods for Social Research(p. 153-172).
    __(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cks, Karen(1979). Sisters and Wives: The Past and Future of Sexual Equality,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Schiff, M.(2000). Help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lf-help and Support Groups. Small Group Reasearch. Jun2000. Vol. 31 Issue 3, p.275-304.
    Weisman, Leslie Kanes (1997).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 (設計的歧視,王志弘、張淑玟、魏慶嘉合譯)。台北:巨流。
    Wolcott, H. F. (1999/2001). 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asearch. (質性研究寫作,顧瑜君譯)。台北:五南。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0254015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5401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Sociolog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4015101.pdf78KbAdobe PDF2599View/Open
    54015102.pdf91KbAdobe PDF2558View/Open
    54015103.pdf116KbAdobe PDF21377View/Open
    54015104.pdf137KbAdobe PDF2689View/Open
    54015105.pdf250KbAdobe PDF2874View/Open
    54015106.pdf436KbAdobe PDF21500View/Open
    54015107.pdf369KbAdobe PDF21661View/Open
    54015108.pdf388KbAdobe PDF21290View/Open
    54015109.pdf243KbAdobe PDF2972View/Open
    54015110.pdf160KbAdobe PDF2753View/Open
    54015111.pdf150KbAdobe PDF2101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