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83946      Online Users : 5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19


    Title: 論社會分類:涂爾幹與布迪厄
    Authors: 陳逸淳
    Contributors: 顧忠華
    陳逸淳
    Keywords: 社會
    分類
    涂爾幹
    布迪厄
    society
    classification
    E. Durkheim
    P. Bourdieu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8 10:45:26 (UTC+8)
    Abstract: 每個人在任何時刻,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是誰」。每個人的腦海中總具有、也必須具有一套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圖式,人們才能對這個世界做出認識;藉此,人們不僅將自己在社會中進行分類(classify),也將所看到的整個世界之內容進行分類。透過這套分類圖式,人們可以輕易地將與自身相關連的人事物歸類並進行認識。何以這樣的分類圖式重要?從涂爾幹那裡出發,分類圖式正是集體意識的結果之一,也就是說,藉由這樣一種來自於集體意識的社會安排,社會秩序才得以可能,並反過來強化了社會本身。對涂爾幹而言,分類造就了社會整合,藉由分類,社會才得以可能。

    由這樣的一個命題出發,我們便得以開展出許多可以繼續追問下去的問題。例如:分類從何而來?是什麼造就了如此分化卻又如此統一的社會實在,進而使得秩序能夠獲得某種程度上的保證?再者,這個命題在高度分化的當代社會中,是如何運作的?以及,社會分類如何被與破壞,這樣的破壞起著什麼樣的社會效果?
    Reference: 中文著作
    朱元鴻
    2000 《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灣社會研究叢刊,第8輯,台北:唐山。
    邱天助
    2002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吳宗昇
    1996 《布爾迪厄的關係性階級新模式分析》,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高宣揚
    1991a 〈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卷,第。三期。
    1991b 〈再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卷,第三期。
    2002 《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陳秉璋
    1982 《實證社會學先鋒:涂爾幹》,台北:允晨。
    1990 《實證社會學:涂爾幹》,台北:風雲論壇。
    渠敬東
    1999 《缺席與斷裂-有關失範的社會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葉啟政
    2000 《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
    裴元領
    1994 〈關係論〉,《思與言》,32卷,第二期。
    鄭祖邦
    1997 《韋伯論基督教與西方市民階層的關係》,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003 〈對布迪厄社會學知識進展的考察〉,《香港社會學報》,第六卷,第一期。
    蕭芬芳
    1995 《日常生活的社會(再)團體化 對布爾迪厄品味觀點的探討與反省》,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蘇峰山
    1986 《涂爾幹社會思考中整體關與二元論的思考模式》,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顧忠華
    1999 《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
    中譯著作
    Alexander, J. (亞歷山大)
    2003 《新功能主義及其後》,南京:譯林出版社。
    Aron, R. (阿隆、阿宏)
    2003a《階級鬥爭:工業社會新講》,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3b《論治史:法蘭西學院課程》,北京:三聯書店。
    Berger, P. L. and T. Luckmann (伯格與陸克曼)
    1991 《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
    Bourdieu, P. (布迪厄、布赫迪厄、布爾迪厄)
    1997 《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a《藝術的法則》,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1b〈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收錄於《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a《男性統治》,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3 《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
    Bourdieu, P. and J.-C. Passeron (布迪厄與帕斯隆)
    2002b《繼承人 - 大學生與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c《再生產 - 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北京:商務印書
    館。
    Bourdieu, P. and L. Wacquant (布迪厄與華康德)
    1998 《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Bonnewitz, P. (朋尼維茲)
    2002 《布赫迪厄的社會學第一課》,台北:麥田。
    Cassirer, E. (卡西勒)
    2003 《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
    Deerrida, J. (德希達、德里達)
    1998 《語言與現象》,台北:桂冠。
    2001 《書寫與差異》,北京:三聯書店。
    Durkheim, E. (涂爾幹)
    1990 《自殺論》,台北:結構群。
    199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1995 《社會學方法論的準則》,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迪爾凱姆論宗教》,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0a《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
    2000b《實用主義與社會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a《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b《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社會學與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a《亂倫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b《孟德斯鳩與盧梭》,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c《教育思想的演進》,上海:人民出版社。
    Durkheim, E and Mauss, M. (涂爾幹與莫斯)
    2000 《原始分類》,上海:人民出版社。
    Dumond, L. (杜蒙)
    1992 《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台北:遠流。
    2003 《論個體主義:對現代意識型態的人類學觀點》,上海:人民出版社。
    Elias, N. (埃里亞斯)
    2003 《個體的社會》,南京:譯林出版社。
    Foucault, M. (傅柯、福柯)
    1992 《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
    2001 《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書店。
    2003 《外邊思維》,台北:行人出版社。
    Goffman, E.
    1992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
    Lakoff, G. (萊科夫)
    1994 《女人、火與危險事物 - 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台
    北:桂冠。
    Lévi-Strauss, C. (李維史陀)
    1982 《神話與意義》,台北:時報。
    1989 《野性的思維》,台北:聯經。
    1991 《結構人類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 《圖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Lyotard, J.-F. (李歐塔)
    1996 《後現代狀況》,湖南:美術出版社。
    Marx, K. and F. Engels(馬克斯和恩格斯)
    1995 《馬克斯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Mauss, M, (莫斯、牟斯、毛斯)
    1989 《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
    2003 《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Nancy, J.-L. (儂曦)
    2003 《解構共同體》,台北:桂冠。
    Parsons, T. (帕森斯)
    2003 《社會行動的結構》,南京:譯林出版社。
    Rousseau, J. J. (盧梭)
    1962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7 《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
    Satre, J.-P. (沙特、薩特)
    1987 《存在與虛無》,北京:三聯書店。
    Schutz, A. (舒茲)
    1991 《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
    1992 《舒茲論文集(第一冊)》,台北:桂冠。
    Weber, M. (韋伯)
    1993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1997 《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0254010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54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401001.pdf62KbAdobe PDF2834View/Open
    25401002.pdf70KbAdobe PDF2850View/Open
    25401003.pdf59KbAdobe PDF2830View/Open
    25401004.pdf107KbAdobe PDF2778View/Open
    25401005.pdf894KbAdobe PDF2895View/Open
    25401006.pdf960KbAdobe PDF21013View/Open
    25401007.pdf1127KbAdobe PDF21160View/Open
    25401008.pdf872KbAdobe PDF2849View/Open
    25401009.pdf317KbAdobe PDF2183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