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6260      Online Users : 10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07


    Title: 高職「中輟未復學生」及「中輟後復學生」中輟社會因素之比較研究
    Authors: 林虹君
    Contributors: 黃維憲
    林虹君
    Keywords: 中輟
    高職
    復學
    質性
    離校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8 10:43:39 (UTC+8)
    Abstract: 本文主要探討高職學生中輟之社會影響因素,並藉由中輟生輟學後之追蹤,了解中輟生輟學後的工作或復學生活狀態。研究中將整體樣本稱為「全體中輟生」,中輟後未繼續就學者簡稱為「未復學組」,中輟後復學生簡稱為「復學生組」,並進行其中輟社會因素之比較分析研究。
    中輟生在每位教師的眼中,除了是個問題學生之外,其實內心對他們是感到十分痛心及惋惜的,他們總是天真的以為休學一陣子後就會再回到學校就讀,但是復學的學生卻在少數,因為休學時所稱之總總因素的影響,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改善,且社會的大染缸反而將他們越推越遠,無法再回到學校生活。
    本研究為探討高職中輟生之中輟社會因素,試圖比較「中輟未復學生」與「中輟後復學生」兩組間的各項分析差異,並從以下幾個因素著手探討:家庭結構因素、家庭經濟因素、特殊社會身分、校系選擇因素及中輟生之社會連結關係等五大因素切入,探索幕後影響其中輟行為之動力。另一個研究重點是詳述中輟生目前的生活狀態,及分析他們重返校園的可能性。
    本研究希冀研究結果能提供各界參考高職學生中輟之共同特點、因素,使教育單位越加重視高職學生之就學情況,莫因高職教育非義務教育,就如此忽視他們的中輟情形,致使高職生在中輟之後就一去不復返,沒有任何單位追蹤、了解其後的動向,導致中輟生之低學歷、低工作地位,而造成日後社會的負累。
    Dropout issue have been highly valued in the educational sociology for decades of years. While dropouts are normally regarded as the “outside system” ones comparing with students who are still inside the syste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dropouts who depart the non-compulsory education are less discussed. This study therefore demonstrates the problems after their suspension of schooling and tries to find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decisions of dropouts.

    Thirty dropouts are selected in this research from Nation Keelung Maritime School and defined as “resume” and “non-resume” ones. They are analyzed throughout their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income, social status, majors, and social network bonding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Moreover,this research represents the non-resume dropouts’ working adaptation after their suspension, and the re-adoption of schooling those who chose to resume. This thesis is aimed to appeal attention on the suspension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non-compulsory educational system and provide elaborating information for the Taiwan education.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1. Anthony Giddens,張家銘等譯,社會學(上)(下),民1997,唐山出版社。
    2. George Ritzer,馬康莊、陳信木譯,社會學理論(下),1995,巨流圖書出版。
    3. Neil J.Smelser,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社會學,1995,桂冠圖書出版。
    4. Randall ColIins,劉慧玲等,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2000,桂冠圖書公司。
    5. 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巨流,2002。
    6. Crabtree, Benjamin F. &William L. Miller,黃惠文等譯,質性方法與研究,韋伯文化, 2002。
    7. Maxwell, Josehp A.,高薰芳等譯,質化研究設計 : 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心理出版社,2001。
    8. 王枝燦,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民90,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王美娟,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與不良社會適應關聯性之研究,民89,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內政部統計處,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特性統計分析,民89年。
    11.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台北市少年不良行為之研究--以機車竊盜少年為例,民76,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編印。
    12. 吳芝儀,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民89,濤石文化出版:揚智文化總經銷。
    13. 吳美枝,中輟學生問題與輔導之行動研究,民90 ,碩士生 :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14. 黃軍義,暴力犯罪與副文化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民80,法務部印行。
    15. 周文勇,青少年犯罪幫派形成之影響因素與特質之研究,民91.10.24~10.25,2002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
    16. 胡幼慧等,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出版社,民85。
    17. 晁成婷,弱勢社群媒介近用策略初探--以心智障礙者家長團體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
    18. 郭靜晃,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民90,行政院青輔會輔導委員會。
    19. 郭靜晃,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民90,臺北市:洪葉文化。
    20. 商嘉昌,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 民8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民91。
    22. 張永翔,臺北市高職設置中途學校之研究,,民91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張坤鄉,原住民國中生中途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民87,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24. 張鈿富主持,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台灣省教育廳委託專案研究報告,民83。
    25. 張清濱(民81),中途輟學的社會學分析及其輔導策略,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26. 許春金、馬傳鎮、馬鎮華、程又強、謝文宴、周文勇、蔡田木,收容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治對策之調查研究,民86,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初版。
    27. 許春金,犯罪學,民77年出版,民85年修訂版,台北:三民。
    28. 薛承泰,2000 台北市單親家庭之數量、分佈與特性,民89,台北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29. 彭駕馬辛,青少年問題探究,民74,巨流圖書公司。
    30. 董旭英,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之研究--檢驗一般化緊張理論的實證性,民91.10.24~10.25,2002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
    31. 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民83初版,民90年修訂版,五南。
    32. 蔡德輝,少年犯罪—現代社會變遷中防治少年犯罪之新對策,民73,五南出版社。
    33. 楊士隆,復學因素及再輟學因素之研究,獨立中輟學園經驗交流座談會(91年),http://www.tosun.org.tw/database/database.htm。
    34. 趙雍生,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民86年,桂冠出版社。
    35. 楊士隆、程敬閏,國民中學學生中輟因素、復學型態與再輟學因素之研究,全國中輟學生諮詢研究中心九十一年度報告,民91。
    二、 期刊
    1. Suet-Ling Pong;Dong-Beom Ju(2000),The effects of chang in family structure and income on dropping out of middle and high school,Journal of Family Issue,21(2),pp.147-169 .
    2. Jimerson,Shane;Egeland,Byron;Sroufe, L. Alan(2000),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high school dropouts examining multiple predictors across development,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H. W. Wilson - EDUC], 38(6),pp.525-549 .
    3. 內政部主計處,九十年國情統計報告,網址: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7/report/90/title90.htm。
    4.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市政統計週報,第125號,民90.10.11。
    5. 王千倖,學生偏差行為的處理模式,教育資料與研究,卷期22,民87.05,頁62-65。
    6. 呂朝賢、王德睦,1960s以降的美國貧窮理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1期,民89.03,頁149-195。
    7. 何進財、鄧煌發,臺灣地區國小暨國中學生輟學概況及其與社會鉅觀因素關係之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卷期7,民90.06,頁1-36。
    8. 吳清基,「綜合高中」方案之停.看.聽,職教園地,卷期10,民84.11,頁9-21。
    9. 李麗日,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建構之研究--以德爾法技術之意見調查為基礎,社會科教育研究,卷期5,民89.12,頁147-175。
    10. 周愫嫻,社會結構、中途輟學率與少年犯罪率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卷期31,民89.04,頁243-268。
    11. 邱憶惠,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高師),卷期7,民88.07 頁113-127。
    12. 侯崇文,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刊第二期,民85.12,頁15-48。
    13. 馬傳鎮,台灣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之探討,民90,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8,頁155-182。
    14. 張坤鄉,國中生中途輟學之因素與解決策略,教育社會學通訊,卷期10,民87.12,頁3-5。
    15. 楊士隆,幫派少年成長歷程與副文化之調查研究,犯罪學期刊,卷期8,民90.12,頁177-214。
    16. 張茂桂(民74),社會化的衝突性理論與實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0期,165-194。
    17. 馮莉雅,從社會體系探討國中學生輟學傾向,教育資料文摘,卷期42:4=249,民87.10,頁138-148。
    18. 溫怡雯、章勝傑,一個臺東縣原住民國中中輟生歸因歷程之個案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1(上),民89.06,頁1-28。
    19. 黃德祥、向天屏,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卷期38:2,民88.06,頁16-33。
    20. 教育部各駐外代表處,各國中輟學生現況及國家政策研究資料摘要表,資料來源:彙整單位:教育部訓育委員會,http://ms2.hyps.tp.edu.tw/~hy005/資料四.htm民91.6。
    21. 鄭崇趁,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的成因與對策,民83,教育研究框月刊,36,頁27-31。
    22. 姜得勝,教育研究的舊弔詭與新思維,教育資料與研究,卷期14,民86.01,頁65-73。
    23. 黃振家,質化研究的邏輯、目的及執行,傳播研究簡訊,卷期10,民86.05,頁16-20。
    24. 吳齊殷,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臺灣社會學研究,卷期4,民89.07,頁51-95。
    25. 黃富源、鄧煌發,暴力犯罪少年之家庭暨社會學習相關因素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卷期1,民89.10,頁153-184。
    26. 楊豪森,高職教育面臨的衝擊,技術及職業教育,卷期69,民91.06,頁48-49。
    27. 鄧煌發,淺談輟學拔河理論與實務,中輟學園現在與未來展望研討會,向陽基金會,民90。
    28. 薛承泰,臺灣地區單親戶的數量、分佈與特性:以1990年普查為例,人口學刊,卷期17,民85.04,頁1-30,1996。
    29. 羅國英,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卷期4,民87.03,頁35-7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89254005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4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400501.pdf8KbAdobe PDF21043View/Open
    25400502.pdf11KbAdobe PDF2984View/Open
    25400503.pdf17KbAdobe PDF21005View/Open
    25400504.pdf23KbAdobe PDF2863View/Open
    25400505.pdf27KbAdobe PDF21460View/Open
    25400506.pdf81KbAdobe PDF26226View/Open
    25400507.pdf71KbAdobe PDF22958View/Open
    25400508.pdf12311KbAdobe PDF2892View/Open
    25400509.pdf70KbAdobe PDF21412View/Open
    25400510.pdf43KbAdobe PDF21538View/Open
    25400511.pdf39KbAdobe PDF2165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