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32366      Online Users : 5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29


    Title: 富強與國際關系-清末貨幣制度之探討
    Authors: 陳彥同
    Contributors: 何思因
    陳彥同
    Keywords: 富強
    晚清幣制
    白銀
    晚清洋人
    中國幣制改革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9 15:33:23 (UTC+8)
    Abstract: 本文探討中國晚清時期(1840-1911),富強、洋人與貨幣制度三者的關係。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失利,為清朝開啟了一個新的局面。中國再也無法閉關自守,必須面對國際社會的競爭。太平軍的興起,在洋人幫助清朝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清廷見識到西方優越的軍事武器。中國至此進入了學習西方,追求國家富強之中。

    富強可以切割成富與強兩部分,國強與國富。國強為國防軍事的強大,國富則是國家內部資金充沛,可作為追求國家的後盾。因此一國的金融制度扮演重要的角色,有效率的金融體系可以為國家汲取所需要的資金。貨幣制度是健全的金融體系重要的一環。在晚清追求富強的同時,支撐國家市場交易的貨幣制度,卻是混亂不堪,這是一個矛盾的現象。

    本文發現晚清無視貨幣制度的重要性,這有其歷史因素。清朝在繼承歷朝的典章制度後,並無學習到貨幣制度對國家經濟的重要。在地域上,中國不同於西方國家有許多國力、國土相當的國家,彼此因為軍事國防的需要,必須在金融制度上進行改革,使得經濟發展可以高於其他國家,藉此吸引到最多且最廉價的資金。中國傳統上沒有這樣的競爭,因此在清朝進入現代國家之林後,在國勢上就不免左支右絀了。

    此外,晚清幣制改革推動,並非來自中國內部而是外部的力量。相較於晚清政府消極的作為,洋人積極要求晚清改革幣制。晚清幣制因為洋人的要求,貨幣改革終於在清末民初成為重要的議題。
    Reference: 王文成,2001《宋代白銀貨幣化研究》,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
    王業鍵,2003,《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一)》,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毓銓,2000,《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王爾敏,陳善偉,1993,《清末議訂中外商約交涉-盛宣懷往來函電稿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爾敏,陳善偉,1993,《清末議訂中外商約交涉-盛宣懷往來函電稿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爾敏,1998,《晚清商約外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曾才,1993,《中國外交史要義》,台北:經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1992,《資本主義國家在舊中國發行和流通的貨幣》,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1986,《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一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史若民,1998,《票商興衰史》,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史志宏,2004,「明及清前期保守主義的海外貿易政策形成的原因及歷史後果」,《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四期,頁﹕34-42。
    申學鋒,2004,「清代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演變述略」,《學術研究》,2004年第七期,頁﹕98-102。
    孔祥毅,2002,《百年金融制度變遷與金融協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孔祥毅,2002,「山西票號與中國商業革命」,《金融研究》,2002年第八期,頁﹕1-9。
    田昌五等,1998,《中國歷代經濟史(明清卷)》,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全漢昇,1996,《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稻禾出版社。
    朱鎮華,1991,《中國金融舊事》,上海:中國廣播出版社。
    宋敘五,2002,《西漢貨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李允俊,2000,《晚清經濟史事編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幹,1996,《元代經濟史稿》,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出版社。
    李華興,張元隆,2005,「中國近代國家觀念轉型的思考」,《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第一期,頁﹕1-11。
    李憲堂,2005,「白銀在明清社會經濟終生發的雙重效應—兼評弗蘭克與彭慕蘭的“全球經濟觀”編造出的新神話」,《湖北學刊》,2005年第二期,頁﹕154-160。
    何烈,1973,「清咸、同時期的財政(1851-187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沈雲龍,1958,《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
    沈雲龍,1974,《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台北,文海出版社。
    汪敬虞,2003,「“同治銀幣”的歷史意義」,《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四期,頁﹕3-14。
    周金聲,1982,《中國經濟發展史研究》,台北:周金聲。
    卓遵宏,1989,「外人與中國貨幣的現代化-1833~1937-」,載於鄭樑生,郭秋慶主編,《中外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
    卓遵宏,1986,《中國近代幣制改革史》,台北﹕國史館。
    卓遵宏,1985,《抗戰前十年貨幣史資料(一)》,台北﹕國史館。
    侯家駒,2005,《中國經濟史》,台北:聯經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侯家駒,1982,《中國經濟思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姜守鵬,1992,《明清社會經濟結構》,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胡如遠,1987,《中國貨幣史》,台中﹕書恒出版社。
    殷國明,2004,「由衝突到創新﹕19~20世紀中國思想史的一條線索」,《河北學刊》,2004年第一期,頁﹕183-192。
    俞政,2004,「嚴復留英期間的幾個問題」,《安徽史學》,2004年第一期,頁﹕75-79。
    俞政,2003,「20世紀初嚴復的經濟思想」,《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一期,頁﹕101-106。
    孫昌富,陳蘊茜,2005,「從民眾態度看吳淞鐵路的興廢」,《開放時代》,2005年第一期,頁﹕60-71。
    高鶴,2003,「山西票號的“職業銀行家”」,《中國金融家》,北京﹕中國金融家雜誌社。
    馬克鋒,2003,「試論棉鐵主義的歷史地位」,《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六期,頁﹕76-84。
    馬陵合,2004,「從“開門通商”到“厚集洋債,以均勢力”—徐世昌與東北外交策略的變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二期,頁﹕36-45。
    唐皇風,2005,「“路徑依賴”與“范式轉換”—對當代中國黨政建設困境若干反思」,《浙江社會科學》,2005第一期,頁 46-51。
    陳度,1972,《中國近代幣制問題彙編(四)》,台北,學海出版社。
    陳高華,史衛民,2000,《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陳高華,陳尚勝,1997,《中國海外交通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葉世昌,1998,《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彭平一,2004,「晚清政治改革的文化思考」,《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五期,頁﹕96-100。
    黃啟臣,2003,《黃啟臣文集》,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黃啟臣,1992,「清代前中期的對外貿易」,鄭樑生主編,《第二屆中外關係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黃鑑輝,1998,《中國的華爾街》,台北:吳氏圖書有限公司。
    黃正銘,1959 1991,《中國外交史》,台北:正中書局。
    黃仁宇 著,阿風 譯,2001,《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研,2002,《清代經濟簡史》,台北:雲龍出版社。
    張研,牛貫杰,2004,「試論團練大臣與雙重統治格局」,《安徽史學》,2004年第一期,頁﹕59-74。
    張晉藩,2004,「綜論中國法治的近代化」,《法政論壇》,2004第一期,頁﹕3-12。
    張惠信,1999,「清末貨幣變革對山西票號的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組编,《財政與近代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國輝,2003,《中國金融通史》,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Morse, Hosea Ballou 著,張匯文等 譯,2000,《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1999,《中華貨幣史》,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傅衣凌,1986,《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台北:谷風出版社。
    Peter L. Bernstein 著,傅振坤 譯,2002,《黃金的魔力》,台北:城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董繼斌,景占魁,2002,《近代金融中國與晉商》,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
    萬明,2000,《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政策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湯奇學,2004,「晚清政治思想超前發展述論」,《安徽史學》,2004第一期,頁74,80-85。
    楊家駱,1973,《中華幣制史》,台北﹕鼎文書局。
    楊師群,2005,「明清城鎮不存在資本主義萌芽—與西歐中世紀城市的比較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5第一期,頁146-154
    楊肅獻,1980,「晚清的反變法思想1891-1900)-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一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蘭坪,1955,《現代中國貨幣制度》,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齊鵬飛,2004,「古代中國“國家統一”的歷史遺產和歷史傳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第一期,頁132-137。
    鄭亦兵,2004,「清代前期抑商問題新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四期,頁﹕1-8。
    鄭學益,2003,「中國發展經濟學的濫觴—從林則徐、魏源到孫中山」,《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二期,頁﹕100-106。
    蔣廷黻,1973,《外交史資料輯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守剛,2003,「晚清財政轉型與我國公共生產制度的興起」,《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二期,頁﹕50-57。
    劉彥原 著,李方晨 增補,1979,《中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
    劉增合,2004,「鴉片稅收與清末練兵經費」,《史學集刊》,2004年第一期,頁﹕34~42。
    劉越英,2003,「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若干條件之比較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2003年第六期,頁﹕36-38。
    劉馨,2004,「試論晚清時期外交思潮的演變」,《外交學院學報》,2004年第二期,頁﹕58-63。
    樊衛國,2004,「略論中國早期現代化與權力分配」,《社會科學》,2004年第二期,頁﹕99-106。
    寧可,1999,《中國經濟發展史》,北京 : 中國經濟出版社。
    錢泰著,1961,《中國不平等條約之緣起及其廢除之經過》,台北:國防研究院。
    魏建猷,1974,《中國近代貨幣史》,台北﹕文海出版社。
    戴鞍鋼,2003,「口岸貿易與晚清上海金融業的互動」,《復旦學報》,2003年第二期,頁﹕106-111。
    羅志平,1996,《清末民初美國在華的企業投資》,台北:國史館。
    Atwell, William S. 1986.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in China and Japan.”The Journal of Studies 45(2)﹕223-244.
    Atwell, William S. 1982. “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30-1650.” Past and Present 95﹕68-90.
    Chen, Chau-Nan. 1975. “Flexible Bimetallic Exchange Rates In China, 1650-1850﹕A Historical Example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7(3)﹕359-376.
    Gourevitch, Peter A. 1978. “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2(4)﹕881-912.
    Greenfield, Rober L. 1995. “Gresham’s Law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7(4)﹕1086-1098
    Helleiner, Eric. 2003. The Making of National Money.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71. “The Change to Change﹕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t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3(3)﹕283-322.
    Kennedy, Paul.1987.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 Random House.
    Lal, Deepak. 1998.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the impact of factor endowments, culture, and politics on long run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Mahoney, James & Dietrich Rueschemeyer, eds. 2003.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hew, N.J. 1995. Population, Money Supply, and the Velocity of Circulation in England, 1300-1700.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48(2)﹕238-257.
    Motomura, Akira. 1994. “The Best and Worst of Currencies﹕Seigniorage and Currency Policy in Spain, 1597-1650. ”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54(1)﹕104-127.
    North, Douglass C & Thomas, Robert Paul.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erson, Paul.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251-267.
    Viner ,Jacob. 1948. “Power and Plenty as Objectives of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World Politics 1(1)﹕1-29 .
    Von Glahn, Richard. 1996. “Myth and Reality of China’s Seventeenth-Century Monetary Crisi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56(2)﹕429-454.
    http://mba.ntu.edu.tw
    http://www.legal-history.net
    http://www.guoxue.com
    http://www.emagister.cn
    http://www.chaorenwang.com
    http://financ.sina.com.cn
    http://www.p5w.net
    http://www.whb.com.cn
    http://www.tylf.net
    http://zh.wikipedia.org
    http://www.cufe.edu.cn
    http://140.128.103.1/web/Content.asp?ID=7920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527&BigClassID=29&SmallClassID=77&SpecialID=66
    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05/12/23/art_6362_159301.html
    http://www.sinica.edu.tw/imh/book/PDF/08.pdf
    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PDFFiles/0202.pdf
    http://www.sinica.edu.tw/imh/book/PDF/08.pdf
    http://zh.wikipedia.org
    http://big5.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big5_12/17_3.htm
    http://big5.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big5_12/17_3.htm
    http://www.obj.org.cn
    http://www.obj.org.cn/articl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119
    http://cn.bbs.yahoo.com/message/read_collection_2996.html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bj.xinhuanet.com/bjpd_sdwm/2006-04/28/content_6873623.htm
    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id=21068
    http://sh.online.sh.cn/content/2005-02/08/content_1096660.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bj.xinhuanet.com/bjpd_sdwm/2006-04/28/content_6873623.htm
    http://wordpedia.pidc.org.tw/Content.asp?ID=52182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bj.xinhuanet.com/bjpd_sdwm/2006-04/28/content_6873623.htm
    http://paper.sznews.com/ybtx/200212/ca434476.htm
    http://www.tydao.com/jinshang/lishi/0701-piao.htm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33&BigClassID=29&SmallClassID=77&SpecialID=66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527&BigClassID=29&SmallClassID=77&SpecialID=66
    http://www.obj.org.cn/articl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119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13338.htm
    http://www.folkdoc.idv.tw/classic/p02/ba/ba001.htm
    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QSYJ/ZTYJ/JDS/09/06/2004/5366.html
    http://dsj.hunan.gov.cn/list.asp?id=677
    http://wordpedia.pidc.org.tw/Content.asp?ID=51317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233387.htm
    http://www.chinaaffairs.org/gb/detail.asp?id=42480
    http://jds.cass.cn/Article/20050916173927.asp
    http://jds.cass.cn/Article/20050916162832.asp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5%B9%B3%E7%AD%89%E6%9D%A1%E7%BA%A6
    http://cyc69.cycnet.com:8090/xuezhu/tiaoyue/index.jsp?page=1
    http://www.centralnation.com/treaties/list.html
    http://hk.msnusers.com/chistKLK/page219.msnw
    http://jds.cass.cn/Article/20050916162749.asp
    http://yugong.fudan.edu.cn/Article/Info_View.asp?ArticleID=114
    http://zh.wikipedia.rog/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8057/2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8057/2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8057/2
    http://www.legal-history.net/articleshow.asp?id=2134
    http://wordpedia.pidc.org.tw/Content.asp?ID=6130&Query=4
    http://www.moneydj.com/z/glossary/glexp_3837.asp.htm
    http://www.sznslib.com.cn/renda/index.asp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1252013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201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2013101.pdf46KbAdobe PDF2885View/Open
    52013102.pdf85KbAdobe PDF2813View/Open
    52013103.pdf69KbAdobe PDF2821View/Open
    52013104.pdf118KbAdobe PDF21139View/Open
    52013105.pdf476KbAdobe PDF27711View/Open
    52013106.pdf324KbAdobe PDF24201View/Open
    52013107.pdf393KbAdobe PDF22094View/Open
    52013108.pdf136KbAdobe PDF21601View/Open
    52013109.pdf89KbAdobe PDF2879View/Open
    52013110.pdf188KbAdobe PDF2184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