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專書 A類(一手文獻及工具書) 《毛澤東早期文稿》,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毛澤東集》,2版,東京:蒼蒼社,1983年。 《毛澤東集補卷》,東京:蒼蒼社,1983年。 《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毛澤東思想萬歲》,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翻印本。 《毛澤東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毛澤東語錄》,台北:東觀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卡爾‧施米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卡爾‧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卡爾‧施米特,《憲法的守護者》,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卡爾‧施米特,《憲法學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卡爾‧施米特,《論斷與概念—在與魏瑪、日內瓦、凡爾賽的鬥爭中(1923-193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B類(青年毛澤東研究) 王振輝,《青年毛澤東救國烏托邦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通識中心,2000年。 王振輝,《論楊昌濟思想及其對毛澤東的影響》,台中:必中出版社,2002年。 王彩玲,《毛澤東早期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李銳,《三十歲以前的毛澤東》,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黎永泰,《中西文化與毛澤東早期思想》,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年。 蕭延中,《巨人的誕生》,江西:新華書店,2005年。 C類(毛澤東研究) 本杰明‧I‧史華慈,《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年。 布蘭特利‧沃馬克,《毛澤東政治思想的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君如,《毛澤東與近代中國》2版,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君如,《毛澤東與當代中國》,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銳,《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台北:新銳出版社,1994年。 金觀濤、劉青峯《毛澤東思想和儒學》,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約翰‧布萊恩‧斯塔爾,《毛澤東的政治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莫里斯‧邁斯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 斯圖爾特‧R‧施拉姆,《毛澤東的思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斯諾,《毛澤東自傳》,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張戎、喬‧哈利戴,《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香港:開放出版社,2006年。 楊炳章,《從革命到政治—長征與毛澤東的崛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廖蓋隆,《攻擊與鬥爭—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延續》,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臧克家,《毛澤東詩詞鑑賞》,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 蕭延中編,《外國學者評毛澤東》,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8年。 魏斐德,《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羅斯‧特里爾《毛澤東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D類(施米特相關) 吳庚,《政治的新浪漫主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1年。 珊妲‧慕孚,《回歸政治》,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珊妲‧慕孚,《民主的弔詭》,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約翰‧麥考米克,《施米特對自由主義的批判》,上海:華夏出版社,2005年。 揚-維爾邁‧米勒,《危險的心靈—戰後歐洲思潮中的卡爾‧施米特》,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劉小楓,《施米特與政治法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劉小楓,《現代人及其敵人—公法學家施米特引論》,上海:華夏出版社,2006年。 邁爾,《隱匿的對話—施米特與施特勞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邁爾,《古今之爭中的核心問題》,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E類(近代思潮及其他) 以賽亞‧柏林,《自由及其背叛》,揚州,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3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14版,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林克、徐濤、吳旭君,《歷史的真實—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的證言》,香港:利文出版社,1996年。 胡全威,《史特勞斯》,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 馬克‧里拉,《當知識份子遇到政治》,台北:雅言文化,2003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高華,《身份和差異—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振昌、相艷,《德意志帝國》,台北:慧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陳國恩,《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儀深,《近代中國政治思潮》,台北:稻香出版社,1997年。 彭明,《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張汝倫,《德國哲學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昌濟,《達化齋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盧梭,《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87年。 蕭功秦,《歷史拒絕浪漫—新保守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年。 顧昕,《中國反傳統主義的貧困—劉曉波與偶像破壞的烏托邦》,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3年。 《馬克思恩格斯要論精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Erhard Eppler,孫善豪譯,《重返政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中文期刊資料 王彩玲,〈從被動的群氓到歷史的主體—青年毛澤東人民主體價值觀的形成〉,《湘潭大學學報》(湘潭),第29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4~7。 田中浩,〈卡爾‧史密特的「友、敵」理論〉,《憲政思潮》(1988年12月),頁105~110。 史景遷,〈評《毛—不為人知的故事》〉,《中國時報》(2005年11月8號)。 貝十川,〈施米特現象和右翼批判理論—讀「危險的心靈:戰後歐洲思想中的施米特」〉,《二十一世紀》(香港:2006年4月),頁132~143。 吳庚,〈國家緊急權的哲學基礎—卡爾‧史密特關於非常狀態的邏輯〉,《憲政思潮》(1981年3月),頁194~195。 吳冠軍,〈現實與正當之間—論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開放時代》(2003年4月),頁17~30。 李英明,〈馬克思與浪漫主義〉,《共黨問題研究》(1980年9月),頁7~11。 金昭中,〈階級和鬥爭—比較斯大林和毛澤東的看法〉,《東亞季刊》,第19卷,第2期(1987年10月),頁15~30。 林乾義,〈馬列主義者論階級與階級鬥爭〉,《共黨問題研究》,第2卷,第6期(1976年6月)頁34~40。 季衛東,〈施米特憲法學說的睿智與偏見〉,《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94期,(2006年4月),頁4~12。 柯朝欽,〈生命政治與主權決斷—「治理性」與「例外狀態」的比較〉,《當代》(2005年4月),頁36~55。 徐友漁,〈必須知道的故事〉,《開放雜誌》(香港),(2006年11月),頁61~67。 高全喜,〈中國語境下的施米特問題〉,《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95期(2006年6月),頁128。 徐賁,〈中國不需要這樣的「政治」和「主權者決斷」—「施米特熱」和國家主義〉,《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94期,(2006年4月),頁26~37。 姜新立,〈「階級分析」及其批評〉,《共黨問題研究》,第2卷,第6期(1976年,6月),頁24~33。 郭建,〈為了打擊共同的敵人—施米特及其左翼盟友〉,《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94期,(2006年4月),頁19~25。 張旺山,〈國家的靈魂—論史密特的主權概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005年3月)頁95~104。 曾慶豹,〈史密特的「政治神學」—現代性語境中的爭論〉,《中原學報》(2005年12月),頁667~680。 蔡宗珍,〈合法性與正當性的辯證—追尋卡爾‧史密特1932年的思想軌跡〉,《當代》(1997年12月),頁18~31。 蔡宗珍,〈德國國家學與國家法學者—卡爾‧史密特〉,《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6月)頁162~171。 蔡宗珍,〈卡爾‧史密特之憲法概念析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5期(2003年6月),頁75~122。 劉季倫,〈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與現代中國極權主義的誕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1年5月), 頁63~130。 鄭祖邦,〈現代性的戰爭論述—列寧與傅柯對克勞塞維茲的兩種解讀〉,《當代》(2005年4月),頁16~35。 鄭春燕,〈當合法性遭遇正當性—以施米特憲法思想中的對抗理論為背景〉,《浙江學刊》,第4期(杭州:2004年),頁121~126。 劉鋒,〈浪漫派與審美主義—施米特的「政治的浪漫派」〉,《國外文學季刊》,總第91期(2003年,第3期),頁43~49。 劉擎,〈施米特的幽靈〉,《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94期,(2006年4月),頁13~18。 蕭功秦,〈論當代中國浪漫主義改革觀—對『制度決定論』的批評〉,《中國論壇》(1990年5月),頁69~76。 關向光,〈論「毛澤東晚期思想」—概念與爭議〉,《東亞季刊》,第32卷,第1期(2001年),頁1~16。 Andrew Ross,〈毛澤東對西方文化政治的影響〉,《批判與再造》(2006年2月),頁4~12。 網頁資料 《毛澤東思想萬歲》,1968年武漢版網路本。 李亦氏,〈人生唯一之目的〉,《新青年》,第1卷2號。http://book.cnlu.net/book_zhang.asp?id=640 李愼之,〈大民主和小民主〉。 http://www.boxun.com/hero/57/13_1.shtml 高一涵,〈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新青年》,第1卷2號。http://book.cnlu.net/book_zhang.asp?id=640 單世聯,〈青年毛澤東與德國文化〉。http://www.gongfa.com/maozedongyudeguowenhua.htm 張旭東,〈施米特的挑戰—讀「議會民主制的危機」〉。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6781 張素華、邊彥軍、吳曉梅,〈訪黎永泰:青年毛澤東與中西文化〉。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3/5230700.html 應克復,〈民主集中制的本質與毛澤東的集權思想〉,《當代中國研究》(2005年)。http://www.chinayj.net/pastissues.asp 蕭延中,〈如何解讀毛澤東:一個導論 —試論晚年毛澤東研究的四個層面〉,《二十一世紀》,總第21期(香港:2003年12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10074g.htm 英文專書 Dirlik, Arif, Paul Healy, and Ncik Night.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Mao Zedong’s Tought.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7. Dutton, Michael. Policing Chinese Politics.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Lilla, Mark. The reckless mind: intellectuals in politics.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01. McCormick, John P. Carl Schmitt`s critique of liberalism: against politics as technology. Cambridge, U.K.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Meier, Heinrich. Carl Schmitt and Leo Strauss: the hidden dialogu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Meisner, Maurice J.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Free Press, 1999. Müller, Jan-Werner. A dangerous mind : Carl Schmitt in post-war European though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Schmitt, Carl. Political romantici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6. Schmitt, Carl. Political theology : four chapters on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5. Schmitt, Carl. The crisis of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8. Schram, Stuart R. The thought of Mao Tse-Tung.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Starr, John Bryan. 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Womack, Brantly. The foundations of Mao Zedong`s political thought, 1917-1935. Honolu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82. 英文期刊資料 Karl, Rebecca E. “Culture, Revolution, and the Times of History: Mao and 20th-Century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187 (Sep 2006): 693-699. Starr, John Bryan. “’Good Mao’,’Bad Mao’: Mao Studies and the Re-Evaluation of Mao’s Political Thought.”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6 (Jul 1986): 1-6. Terrill, Ross. “Mao Now.” The Wilson Quarterly 30 (Autumn 2006): 22-28. Terrill, Ross. “Mao’s Madness.” The Weekly Standard 10 (Mar 2007): 31-33. Thornton, Patrica M. “Who is our Friend? Who is our Enemy?” The Review of Politics 69 (Sep 2007): 719-721. Weil, Robert. “’To be Attack by the Enemy Is a Good Thing’: The Struggle over the legacy of Mao Zedong and the Chinese Socialist Revolution”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20 (Jul 2006): 19-54. Womack, Brantly. “Where Mao Went Wrong: Epistemology and Ideology in Mao’s Leftist Politic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6 (Jul 1986): 23-40. Womack, Brantly. “Mao Zedong Thoughts.” The China Quarterly (Mar 1994): 159-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