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64
|
Title: | 我國私立就業服務機構角色與功能之探討 |
Authors: | 鄭婉潔 Cheng ,Wan-Chieh |
Contributors: | 成之約 鄭婉潔 Cheng ,Wan-Chieh |
Keywords: | 就業服務 私立就業服務機構 人力仲介 角色與功能 派遣 人力銀行 Employment Services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Manpower Agencies Roles and Functions |
Date: | 2005 |
Issue Date: | 2009-09-18 10:20:57 (UTC+8) |
Abstract: | 隨著國際市場自由化、資訊科技的發展,資本流動增加外,勞動力之流動亦上升,伴隨而來的是就業市場之活絡,因而促成人力仲介業之發展。我國於一九八九年開放引進外籍勞工後,國內從事外勞仲介之私立仲介業,呈現大幅增加之趨勢,我國於一九九二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其中多數規定在於處理外勞及外勞仲介業之問題,然就業服務法之立法原意,除對外勞就業市場作規定之外,促進「國內就業」更為其核心,值得作進一步探討。
本文研究對象為國內私立就業服務機構,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依經營狀態來分,可區分為跨國仲介及國內人才仲介,本文係對國內人才仲介業做研究,探討其功能及角色。第一章到第三章大抵為理論及相關法制之討論,為印證理論,故筆者對下列四家國內之私立就服機構做訪談,在第四章加入實證部分,並研究理論及實際落差之有無。此外,為討論公、私立就業服務機構功能角色之異同,故除國內私立人才仲介業者外,亦訪問公立就服中心,以求本文能更貼近事實。筆者訪談之就業服務機構,為四家私營營利之就服機構與一家公營就業服務中心,分別為:104人力銀行、1111人力銀行、Career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才庫人力資源公司及台北市就業服務中心。
無論就學理或實務而言,「就業服務」對於就業資訊及工作機會的提供扮演著重要功能,而私立就業服務機構在這方面的就業服務功能上,提供較彈性而高機動性的服務,然而隨著民眾對於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使用的增加,現行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亦衍生了一些問題,以下各點為本論文在研究之中,所檢討及發現之重點:
一、私立就服機構之角色與功能 (一)我國私立就業服務機構現階段之角色與功能 (二)我國私立就業服務機構自我期許之角色與功能 二、公、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之關係 (一)競爭關係 (二)補充關係 (三)合作關係 三、資訊保密及網路的安全 四、就業服務相關法令之規範 Except of liberaliz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 develop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creasing of capitals mobiles , the turnover rate of labor force is also increasing . Going along with the uncertain of employment market , consequ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manpower agencies .In Taiwan , after making foreign laborer open to public access in 1989 , the private manpower institutes that engage in agency of foreign laborer are raising substantially . Although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mployment Service Law is “promotion of domestic employment”, the adoption of Employment Service Law in 1992 , most regulations of this law are dealing with foreign laborer and foreign laborer institutes . Therefore ,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these parts .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in Taiwan . We can separate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into the agencies of multinational employment and the agencies of domestic employment .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engage in agency of domestic employment . From chapter one to the third chapter are the discussions on theory and legal system . In order to prove the theory , there are interviews on four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on fourth chapter , and research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Furthermore ,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 except of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in Taiwan, there is an interview on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Center , in order to press close to the facts .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104 Job Bank , 1111 Job Bank ,CAREER Company , Tsai Ku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mpany, and Employment Service Center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s Department of Labor .
No matter theory or reality , “Employment Services” provide important functions at offering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nd opportunities . The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can provide more flexible and adjustable services , however , as the increasing of making use of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 bringing some problems . Points thereinafter are what to be discussed and discovered on this study:
1.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1)At present stage ,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in Taiwan . (2)What expecting roles and functions should be provided by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in Taiwan . 2.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s institutes (1)competitive (2)complementary (3)cooperative 3. Information secrecy and internet security 4.Rregulations of employment services |
Reference: | 壹、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排列) 一、書籍 1. 王雲五主編(1976年9月)。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頁196、頁339。台北市:台北商務印書館。 2. 李鴻音(1975年)。社會福利研究,頁501。台北市:正中。 3. 台北市社會局國民就業輔導處(1973年12月)。就業服導與職業訓練(社政工作研究叢書之二),頁2。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國民就業輔導處編印。 4. 行政院內政部(1985年)。國際勞工組織公約暨建議書(上、中、下)。台北市:內政部。 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0年)。國際勞工組織公約暨建議書(1985-2000)。台北市:勞委會。 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1987年12月)。產業結構轉變中就業服務之改進,頁101-105。台北市:經建會。 7. 徐千智等(2002年10月)。電子商務總論,頁614。台北市:智勝文化。 8. 吳明清(1991年)。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頁66。台北市:五南。 9. 吳錦才(1992年)。就業服務理論與實務(四版),頁2-3、頁35、頁39、頁60、頁75。台北市:三民書局。 10. 張天開(1982年12月)。健全我國勞工行政機關組織之研究,頁11。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編印。 11. 唐雄飛(1980年)。現代就業服務之研究,頁123。台北市: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印。 12. 陳國鈞(1979年)。勞工研究論著,頁704。台北市:三民。 13. 陳國鈞(1984年)。勞工問題,頁333、頁426。台北市:三民書局。 14. 楊崑玉(1976年9月)。就業問題與研究,頁224-225。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5. 黃越欽(2002年9月)。勞動法新論,頁587-P592。臺北市:翰蘆。 16. 薛文郎(1984年3月)。就業輔導的理論與實際,頁263。台北市:台灣學生。 17. 詹火生等(2003年)。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修訂三版),頁130、頁154。台北市:空大。 18. 詹火生、楊瑩(1995年)。就業服務之理念、立法與實務(高級勞工教育教材)。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19. 國際勞工大會第85屆會議(1997年)。1949年收費職業介紹所公約(修訂本)(第96號)之修訂-報告四(1),頁39-51。 二、期刊論文 1. 辛炳隆(2002年12月)。就業服務政策之新方向。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二期,頁3、頁5。 2. 辛炳隆(2003年12月)。就業服務區域運籌資源統合。就業安全,頁63。 3. 成之約(1990年3月)。由就業服務談就業服務體系之建構。勞工行政,第一四三期,頁13。 4. 成之約(2000年11月)。部分時間工作發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及其政策意涵。勞工行政,第一五一期,頁21-22。 5. 成之約(1999年11月)。淺論非典型聘僱關係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影響。勞工行政,第一三九期,頁16。 6. 成之約、鄭津津(2000年6月)。派遣業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勞工行政,第146期,頁48、頁51-54、頁61。 7. 成之約等人(2000年7月)。加入WTO後對於國內就業市場衝擊之影響。就業與訓練,第十八卷第四期,頁35。 8. 李庚霈(2002年12月)。為因應就業保險法實施我國就業服務制度轉型與發展。就業安全,1:2,頁20、頁21。 9. 李庚霈(2004年7月)。運用網際網路科技提供多元就業服務之探討。就業安全,3:1,頁83。 10. 李科逸(1999年4月)。網路時代我國隱私權相關法制因應建議及新興科技對隱私之威脅。資訊法務透析,頁46。 11. 李湧清(2004年1月)。就業服務法立法與執行之解析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三十四卷第四期,頁45-52。 12. 周志龍(2000年)。兩岸三通、全球化與台灣經濟圈的再結構想像。理論與政策,第十四卷第四期,頁17。 13. 吳若宣(2000年7月)。派遣勞動如何重塑僱傭關係與企業用人政策。勞工行政,第147期,頁34。 14. 曾敏傑(2001年6月)。中高齡失業現況與變遷:1982與1996年失業潮之比較。台灣社會學刊,第二十五期。 15. 邱俊彥(2000年)。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一期,頁54。 16. 邱祈豪(2002年)。我國派遣勞動法草案與日本派遣勞動法制之比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派遣法制化研討會。頁78-81。 17. 洪毓澤(2000年5月)。知識工作者在產業知識創新中的角色。就業與訓練,第18卷第3期,頁81。 18. 楊世緘(2000年3月)。科技化國家建設與NII推動政策之分析。理論與政策,第十四卷第一期,頁180。 19. 陳正良(2002年2月)。全球化趨勢與勞工政策。國政論壇,第二卷第二期,頁113。 20. 陳河泉(2001年6月)。隱私權在我國法制之規範現況與未來展望。全國律師,第5卷6期,頁21。 21. 郭振昌(2000年2月)。論就業服務的角色功能及其分工。勞資關係月刊,18:10,頁582-584。 22. 郭振昌(1994年12月)。政府就業服務機構安置就業人數減少原因初探。中國勞工,第九三九期,頁25。 23. 黃鎮台(2002年2月)。二○○二年台灣經濟展望。國政論壇,第二卷第二期,頁129。 24. 黃麗璇、方振瑞(1999年)。人力資本與產業間之勞工移動。經濟研究,頁46-47。 25. 蔡明砡(2001年1月)。就業服務法修正芻議。就業與訓練,第十九卷,第一期,頁59、頁60。 26. 蘇秀義(2001年12月)。影響就業服務的因素分析。主計月刊,第五五二期,頁67。 27. 詹火生(2000年3月)。千禧年勞動就業安全政策。勞工行政,第一四三期,頁3-4。 28. 劉瑞文(2001年)。產業結構變遷對國內就業與所得分配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頁203、頁204。 29. 龔文廣(2000年9月)。知識經濟與新世紀人力資源發展趨勢。勞工行政,第149期,頁9、頁12。 三、碩、博士論文 1. 金士平(2003年10月)。區域性勞動市場發展對我國公立就業服務機構體系及其功能之影響-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1、頁42。 2. 陳俊維(2000年6月)。台灣人力仲介網站服務功能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頁2。 3. 陳彥伯(2003年10月)。私立就業服務機構興起與影響之研究。政大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19、頁65-66。 4. 黃俐文(2002年7月)。勞動派遣業對勞資關係之衝擊。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51。 5. 馮飛燿(2002年12月)。派遣勞動產生之問題與因應對策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5、頁56。 6. 俞雅心(2001年6月)。人力網站的經營發展策略及競爭優勢。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8-51。 7. 翁玉珍(民國2000年7月)。派遣勞動對派遣員工的功能評估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2-25。 8. 蔣榮椿(1984年6月)。我國就業服務組織問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頁7、頁15。 9. 孫美容(1999年7月)。我國就業服務機構組織績效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7、頁78。 10. 劉寶貴(1984年1月)。現階段我國大專畢業青年就業輔導問題探討。中國文化勞研碩士論文,頁56。 四、統計資料 1.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2005年1月。 2. 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2005年6月。 3.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臺灣景氣指標月刊,2005年6月。 五、線上資料 1. http://www.1111.com.tw/。1111人力銀行。 2. http://www.104.com.tw/cfdocs/2000/pressroom/index_company.htm。104人力銀行。 3. http://www.career.com.tw/。就業情報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4. http://www.tsaiku.com.tw/tsaiku01.htm。才庫人力事業群網站。 5. http://www.ejob.gov.tw/indexnew.php全國就業e網。 6. http://job.evta.gov.tw/html/e_center.htm。職訓局網站。 7. http://www.evta.gov.tw/employee/unemploy1.htm。職業訓練局,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服務項目。 8. http://www.evta.gov.tw/book/des/safety04.html。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就業安全辭典。 9. 周昌湘,定期契約對企業人力資源彈性運用的影響,2001年。 (引自:http://www.asia-learning.com.tw/charlie/article/25134354/) 10. 魏菁慧,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經濟知識資料庫,2003年2月21日。(引自:http://www.econ.nthu.edu.tw/DB/index.php?topCate=2¤tCate=210&contentID=105) 11. http://cpa.dyu.edu.tw/project/。行政院青輔會94年度職涯諮詢服務網。 12. http://www.oecd.org/searchResult/0,2665,en_2649_201185_1_1_1_1_1,00.htm。OECD保護個人資料跨國流通及隱私權之指導綱領。 六、法規命令 1. 大法官釋字第293號。 2. 私立就業服務機構許可及管理辦法。 3. 私立就業服務機構證照費及各項收費標準。 4. 行政資訊公開辦法。 5. 就業服務法。 6. 就業服務法施行細則。 7. 勞委會(82)台勞職業自第33544號函釋。 貳、外文文獻(依作者姓名字母排列) 一、國際公約及建議書 1. ILO,Convention No.1,1919。 2. ILO,Convention No.2,1919。 3. ILO,Convention No.34,1933。 4. ILO,Convention No.88,1948;Recommendations No.83,1948。 5. ILO,Convention No.96,1949。 6. ILO,Convention No.181,1997;Recommendations No.188,1997。 二、書籍 1. Bob A. Hepple , Private Employment Agencies:The Impact of ILO Convention 181(1997)and the Judgment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of December 1997,HK,1999。 2. David Fretwell、Susan Goldberg,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No.208 Developing Effective Employment Services,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D.C.,1993。 3. Esther Dyson(1998),Release2.0-A Design for Living in the Digital Age,P241。 4. ILO(1982),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Employment Service-International Labour Conventions and Reconventions,Printed in Switzerland,P94。 5. Fumito Komiya(1999),Pravate Employment Agencies-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p281。 6. Frank Hendrickx(1999),Private Employment Agencies:Private employment agencies privacy,Kluwer Law International,The Hague/London/Boston,P174。 7. Fay,Rober G.(1999),The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in the United States,Paris : OECD,P39。 8. Gillian S.Morris(1999),Pravate Employment Agencies-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United Kingdom,P144。 9. Jan Denys(1999),Private Employment Agencies:Public and private placement services-an appraisal,Kluwer Law International,The Hague/London/Boston,P144。 10. Jan Denys(1999),Public and Private Placement services-an appraisala:The Impact of ILO Convention 181(1997)and the Judgment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of December 1997,P144。 11. Maria Belbe Cardona Rubert(2000),Worker’s Privacy and the Power of Employer Control in Spain,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P352。 12. OECD(1999),The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in the United States,France,P107-108。 13. Peter K.,Five Keys to Effective E-recruiting,Ivey Business Journal,London,2001。 14. Phan Thuy、Ellen Hansen and David Price(2001),The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s in a Changing Market,Geneva of ILO,P154。 15. R.Blanpain(1999),Private Employment Agencies -ILO Convention on Private Employment Agencies.GIETT Comment on Convention No.181 and its implementation,P97。 16. Robert B. Moberly and Robert J. Grammig(1999),Private Employment Agencies-Nation Report:The United States,P391。 17. Yueh-Chin Hwang(1999),Private Employment Agencies-Nation Report:Taiwan,P372。 三、期刊論文 1. Chantal Remery、Anneke van Doorne-Huiskes and Joop Schippers(2002),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in the Netherlands:looking for winners and losers,Work,employment and society,Vol.16 No.3,P482。 2. Cheng Soo May and Warimu R. Mwangi(1998),Strategies to Reduce Unemployment in Australia,政大勞動學報,第七期,p67。 3. Damian Grimshaw(2002/11),Fang-Lee Cooke,Irena Grugulis and Steve Vincent,New Technology and Changing Organisational Forms:Implications for Managerial Control and Skills,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Volume17 Number3,P187。 4. Leah F.Vosko(1997/11),Comparative Labor Law&Policy Journal-Legitimizing the Triangula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Emerging 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Volume 19,P44。 5. Leah F. Vosko(1997),Lehitimizing the Triangula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Emerging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ective,19Copm,P48。 6. Marco Biagi and Tiziano Treu(1997/11),Italy’s New Law on Promotion of Employment:An Explanation and Summary,Comparative Law&Policy Journal,Volume19,P97。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2262012 9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2012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