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4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38141      在线人数 : 4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27


    题名: 就業環境的變遷與勞資爭議關係之研究
    作者: 葉建能
    贡献者: 吳忠吉
    葉建能
    关键词: 勞資爭議
    勞資關係
    日期: 2003
    上传时间: 2009-09-18 10:14:49 (UTC+8)
    摘要: 論文摘要
    知識經濟時代已宣告來臨,臺灣傳統依賴密集勞力的產業,勢必在產業變遷的洪流之下,失去產業競爭力,而釋放出大量勞力。臺灣的就業環境已產生改變,不論是外在因素的產業變遷,乃至勞動基準法制度性因素及解除戒嚴的社會心理,這些因素,無不深刻的,日積月累的使得就業環境因而改變。不論從就業人數、勞動力參與率結構轉變、就業行業別結構或就業者之從業身份等面向來觀察,顯示臺灣已經從傳統農業社會下,以家庭為中心之謀生方式,轉變為現代化資本主義下,以勞動市場為機制的勞資競存的局面。另外「單位產出勞動成本」(unit output labor cost)是出口競爭力及因應世界市場變化能力的綜合性指標。勞動基準法中的有關退休、資遣、例假日工資等規定,雖對勞工福利有幫助,但是,勞力密集的中、小企業在優勢減弱下,選擇關廠、歇業,轉移海外投資。如此,勞動基準法立法的美意未真正落實,卻無可避免的造成勞資爭議。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六日解除戒嚴,勞工可透過合法正常之程序與雇主抗爭,而以勞工為訴求對象的勞工團體、政治團體更因而產生。綜合上述的因素,相互交互作用下,臺灣就業環境毫無疑問的因此產生轉變。勞工進行勞資爭議的代價降低,讓勞工更勇於與雇主爭取,勞資爭議件數也就自然隨之增加了,這從資料可得到驗證。工資爭議中的加班費請求及福利爭議中的年終獎金的爭取,可說深受著勞動基準法及解除戒嚴的影響。學者研究發現勞動基準法並未達成工時規定的效果;勞工分紅的主動要求,不只是一種勞動條件的改善,也是對傳統企業權勢的一種挑戰。
    就失業者失業原因來看,因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者,民國九十一年將近約佔總失業人口數的一半。這顯示,近年失業者往往是在毫無心裡準備下,而必須接受失業的事實,若是又無法從雇主獲得勞動基準法所規定資遣費給與。這樣的衝擊,對於整個勞資關係、社會安定都會造成嚴重影響。
    過去勞基法嚴苛的退休金制度以及基本工資持續大幅調升,不但已造成廠商過重的勞動成本負擔,而且也導致勞動條件的僵硬性,雇主便循著「裁減即屆退休之中高齡員工、代之以較年輕的員工」的途徑以降低勞動成本。
    就勞資爭議以行業區分,批發零售業及餐飲業與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呈大幅度的增加。相同的情況亦發生在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等服務業。很顯然,產業變遷對於勞資爭議會造成重要影響。近三年從就業人口數來觀察,女性受到之影響程度相對男性而言是較少的。爭議類別來觀察,我們發現到近三年來,工資爭議及契約爭議皆分列前兩項。從失業率的年齡層來觀察:不論是臺北市、高雄市或臺灣其他地區,15至24歲的年齡層失業率皆最高,民國九十年皆已超過10%,臺北市在民國九十一年甚至達12.6%。就臺北市與高雄市及臺灣省比較而言,工時爭議、福利爭議及管理爭議的數量是相對較高的。而高雄市則在職災爭議的數量相對較多,而臺灣省則為退休爭議較多,這可以推論與臺北市、高雄市及臺灣其他地區的就業市場的不同有關。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出版先後排列)
    中文部分
    吳榮義,『農村勞力外和都市失業問題:論Todaro模型在台灣的適合性』,經濟研究,19,民65年。
    陳繼盛,《勞資關係》,正中書局,民68年。
    薛琦,我國當前貿易的結構、問題與對策,當前經濟問題論文集,中國經濟學會主辦,民72年。
    吳惠林,『臺灣的勞動市場與經濟發展』,當前經濟問題研討會,中國經濟學會,民75年。
    徐正光,統合政策下的臺灣勞工,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國立臺灣大學主辯,民76年。
    林忠正,『臺灣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 1860∼1970』,《臺灣風物》第三十八卷第一期,民77年。
    黃慶章,《勞資關係政策對勞資糾紛的影響—臺灣地區的發展經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年。
    柯麗娟,《臺灣地區影響工業衝突因素之探討(民國45年-75年)》,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年。
    孫治中,《勞資爭議處理的分析—臺灣地區的經驗及其政策意涵》,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年。
    吳忠吉,『勞工運動與經濟發展』,《勞工之友》月刊,民78年。
    吳忠吉,『臺灣經濟發展與未來面臨的問題』,現代學術專刊現代學術基金會,民79年。
    藍科正,『從勞資爭議論工運方向』,《經濟前瞻》,民79年7月。
    嚴靚殷,《社會變遷下勞資爭議型態的比較研究-以臺北市勞資爭議個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年。
    段承璞,《臺灣戰後經濟》,人間出版社,民81年。
    李誠、吳惠林,『勞基法、延長工時與臺灣的勞動市場』,《勞動市場與勞資關係》,施俊吉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81年。
    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與臺灣勞工政治權力,中山學術論叢,第十期,民81年。
    王振寰、方孝鼎,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國家機器,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民82年。
    張清溪、吳崇慶,『由製造業工資變動看臺灣勞動市場得競爭性』,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82年。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社會研究叢刊-04,民82年。
    成之約,『海外補充勞工措施之追蹤調查與評估-我國外籍勞工政策之長期研究第3期計畫』,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民83年。
    陳繼盛,《勞工法論文集》,財團法人陳林法學文教基金會,民83年。
    吳惠林,『臺灣工資的決定因素』,台銀季刊36(1),民84年。
    黃英忠,《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華泰書局,民84年。
    吳培安,《勞資關係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工會》,中國勞工941期,民84年。
    趙偉慈,《勞資爭議構成因素之研究--兼論我國勞動指標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
    衛民,『政府規範、集體協商或勞工參與-二十一世紀臺灣勞資關係模式分析』,《勞資關係》,民84年。
    林山田,《五十年來的臺灣法制》,臺大法學院,民85年。
    王惠玲,『談體制外工會形成與發展』,《勞資關係》,15(1),民85年。
    謝國雄,《純勞動:臺灣勞動體制緒論》,中央研究院,民86年。
    朱柔若,《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揚智文化,民87年,頁87。
    邱駿彥,『資遣費與退休金法制之檢討-以日本為例』,輔仁法學十七期,87年。
    楊通軒,『勞基法中退休與資遣法制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九期,民88年。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民89年。
    辛炳隆,『由勞動市場調整機能探討當前失業率上升之原因』,《臺灣的失業問題》,李誠主編,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民89年。
    劉克智,『臺灣勞動市場的轉變與失業問題』,《臺灣的失業問題》,李誠主編,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民89年。
    吳忠吉,『當前失業問題及其因應對策研討會』會議資料,知識經濟研究院、遠見雜誌社主辦,民89年。
    江豐富,『中高齡與基礎勞工之失業情勢及因應策略』,《臺灣的失業問題》,李誠主編,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民89年。
    張清溪、宋皇叡,『失業對產業結構轉變的影響』,《臺灣的失業問題》,李誠主編,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民89年。
    詹火生,《新經濟政策世紀的勞動政策》,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民90年。
    梁雅慧,《戰後臺灣勞工運動研究(1945-2000)》,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頁42。
    衛民、許繼峰,《勞資關係與勞資爭議》,國立空中大學,92年。
    吳忠吉、成之約、辛炳隆、王惠玲,《勞動經濟學》,國立空中大學,92年。
    官方資料: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勞動統計年報,民91年7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2002國際勞動統計,民91年10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中勞動統計名詞解釋,民84年5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民92年3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第352期,民92年3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九十年臺灣地區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年報,民91年5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第353期,民92年3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民91年9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民92年2月。
    行政院經濟部統計處編印,國內外經濟統計指標速報,民92年4月。
    外文部分
    Auer, Peter (1995), “The American Employment Miracle”, InforMISEP,
    No. 49. Employment Observatory Policies, Employment in Europe.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Employment,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Affairs. 18-27.
    Bauer, John G. (1995), “How Japan and the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of Asia Are Responding to Labor Scarcity”, Asia-Pacific Population Research Reports, No. 3, East-West Center.
    Blondal, Sveinbjorn and Mark Pearson (1995), ”Unemployment and Other Non-Employment Benefits”,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1 (1).
    Daniel Quinn Mills,1978,“Labor Management relation”,New York: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Dunlop,J.T,1993,“Industrial relation syste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aveman, Robert (1998), “Employment and Social Protection: Are They Compatible?”, manuscript.
    Haveman, Robert and John Palmer, eds (1982), Jobs for Disadvantaged Workers: The Economics of Employment Subsidi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Hearman,E.Edward,Schwatz,Jhonua L.&Alfred Kuhn,1992,“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Labor Relation”,New Jersey:Prenfice Hall,Inc.
    Lindbeck, Assar (1996), “The West European Employment Problem”, Seminar Paper, No. 616,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
    Kuznets,Simon,(1979),“Growth and Structural Shift,”in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edited by Walter Galenson.
    Martin, John P. (1994), “The Extent of High Unemployment in OECD Countries”, in Reducing Unemployment.
    Roberts,H.S,1986,“Roberts dictionary of Industrial relations”,Washinggton DC:The bureau of nation affairs,
    San,Gee,(1989)“An Evalu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Labor Law and Regulation Which Affect Cost in Taiwan,R.O.C,1989 Joint Conference on Intustrial Policies of The ROC and ROK,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Research,Taipei,Taiwan. ”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87262019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26201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6201901.pdf13KbAdobe PDF2941检视/开启
    26201902.pdf17KbAdobe PDF2923检视/开启
    26201903.pdf39KbAdobe PDF21304检视/开启
    26201904.pdf51KbAdobe PDF21148检视/开启
    26201905.pdf129KbAdobe PDF218562检视/开启
    26201906.pdf1429KbAdobe PDF22157检视/开启
    26201907.pdf400KbAdobe PDF24571检视/开启
    26201908.pdf1648KbAdobe PDF21270检视/开启
    26201909.pdf31KbAdobe PDF21067检视/开启
    26201910.pdf43KbAdobe PDF2134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