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5209      Online Users : 5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15


    Title: 主權公投對台灣獨立的意涵與問題分析
    The Problem and Significance of Exercising Plebiscite Toward the Independence of Taiwan
    Authors: 林吟馨
    Lin, Ying-shin
    Contributors: 隋杜卿
    Swei, Duh-ching
    林吟馨
    Lin, Ying-shin
    Keywords: 自決權
    主權
    公民投票
    台灣獨立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8 10:12:15 (UTC+8)
    Abstract: 台灣主權問題,不但是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歷史糾葛,更牽扯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人民對此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因此,有部份人提出,利用公投投票來確定台灣未來之主權。因此「主權公投」的政治問題除了從內部因素,政黨競爭的軸線來檢視外,也無法忽視國際因素,尤其是公投在美中台關係中起的作用和變化。
    本研究藉由對國際法自決權理論與公民投票制度的研究,分析國際當前成功以公投而獨立的國家案例,並以此為啟示了解台灣目前現勢,深入研究「主權公投」的動機、價值,並據以評估因主權公投可能引發的爭議。
    Given the uncertainty of Taiwan’s political status, the sovereignty of the island has not only been an heated issu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ut also an unceasing disput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which results in strong sense of insecurity among people of Taiwan. Therefore, it’s been suggested by some that the sovereignty of Taiwan be determined through exercise of plebiscite. Looking at the act of plebiscite on sovereignty, we have to examine inner factors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as well as multilateral factors, especially its impact on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The thesis examines theories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practice of plebiscite and analyses successfully executed plebiscites that result in independent nations. The mo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plebiscite on sovereignty will be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evaluate controversies that may be invoked by practice of plebiscite, and finally to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aiwan’s political identity.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天下雜誌,1991年,《發現台灣》,台北:天下雜誌,頁195-196。
    王曉波,1989年,《台灣前途論集》,台北:帕米爾書局,頁70。
    丘宏達,1989年,《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台北:三民書局。
    史明,1980年,《台灣人四百年史》,San Jose:蓬島文化公司,頁450-544。
    白特勒,2001年,《公民投票的實踐與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曲兆祥,2003年《公民投票理論與台灣的實踐》,台北:揚智文化。
    朱聽昌,2002年,《中共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頁224。
    江宜樺,2000年,《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宋重陽,1996年,《台灣獨立運動私記:三十五年之夢》。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酉潭、陳志瑋譯,1998年,《民主與民主化》,台北,韋伯文化,頁134。
    李筱峰,1981年,《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頁191。
    李永熾譯,Francis Fukuyama著,1993年,《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台北:時報文化。
    李少軍、尚新建譯,David Held著,1995年,《民主的模式》(Models of Democracy),臺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杜繼平,2002年,《階級、民族與統獨爭議》,台北:人間出版社。
    林水波,1995年,《實踐主權在民理念-選擇與公投設計》,台北:三民書局。
    林佳龍、鄭永年,2001年,《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
    林衡道,1988年,《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頁290。
    林本絢,1990年,《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
    南方朔,1982年,《帝國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四季,頁3-20。
    姚嘉文、陳菊,1979年,《黨外文選》,台北:姚嘉文印行,頁48。
    施正鋒,1995年,《台灣的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5年,《民族認同與台灣獨立》。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8年,《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胡為真,2001年,《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轉變》,台北:台灣商務,頁210-211。
    徐百齊譯,J.J.Rousseau著,1989年,《社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曹金增,2004年,《解析公民投票》,臺北:五南出版社。
    高格孚(Stephane Corcuff),2003年,《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灣允晨。
    許極敦,1996年,《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頁52。
    許慶雄、李明峻,2001年,《現代國際法》,台北:元照出版社。
    許綬南譯,Crnobrnja ,Mihailo著,1999年,《南斯拉夫分裂大戲》(The Yugoslav Drama),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陳翁平,2001年,《一九九五年魁北克主權公投運動的探討—兼論台灣統獨問題的意含與影響》。台北:華立圖書。
    陳隆志,1993年,《台灣的獨立建國》。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隆志、許慶雄,1998年,《當代國際法文憲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頁39。
    陳隆志,1999年,《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公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福成,1995 年,《防衛大台灣-台海安全與三軍戰略大佈局》,台北:金台灣,頁150。
    陳雲林主編,1998年,《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頁112。
    陳荔彤,2004年,《台灣主體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彭明敏,1988年,《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出版社,頁148-160。
    黃武東,1988年,《黃武東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頁349-350。
    黃堅厚,1986年,<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心理學》,第九冊,台北:商務印書館,頁232-233。
    黃發典譯,Claude Geoffoy著,1997,《台灣獨立運動起源及1945年以後的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葛永光,1991年,《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頁45-47。
    蔡絢譯,Jeffy Hopkins著,2003年,《和平的藝術》,台北:立緒文化,頁30-31。
    鍾孝上,1987年,《台灣先民奮鬥史》,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頁118-119。
    二、期刊論文
    江宜樺,1998年,<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 期,頁166。
    曲兆祥,2004年,<公民投票概念的定義、性質與種類之分析與建議>,《師大政治論叢》,第2期,頁1-28。
    江崇源,2002年,<論得主張人民自決原則的主體範圍>,《海峽評論》,第143期,11月號。
    吳乃德,2002年,<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 期,頁 75-118。
    吳倩瑤,1993年,<民主政治組織的效率問題:公民投票制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二卷第四期,頁141-150。
    吳煙村,1994年,<公民投票平議>。《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3卷第1期,頁195-215。
    吳傳國,1999年,<東帝汶分離運動命運多舛>,《國防雜誌》,15卷4期,頁36。
    宋學文,2001年,<21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美國對台安全策略之形成、鬆動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3卷,第3期,頁82-83。。
    李昌麟,2004年,<全球公民投票制度之探討>,《全球政治評論》第6期,頁123-147。
    李明峻,1999年,<國際法上的公民投票問題>,收錄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60-63。
    李明峻,2003年,<公投法:三大問題,萬分無奈>,《新台灣新聞週刊》,第402期。
    李俊增,1997年,<公民投票之理論與實踐>,《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頁35-52。
    李俊賢,2000年,<論公民投票在我國適用之制度設計──從核四建廠案爭議談起>,《全國律師》,頁30-45。
    李俊融,2000年,<中共對台策略演變的影響因素>,《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9期,頁72。
    林正義,1994年<美國對台政策檢討的意義>,《理論與政策》,頁3。
    林佳龍,2001年,<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217-266。
    林岩哲,1995年,<一九九五年魁北克主權公民投票>,《歐美月刊》,10卷12期,頁67。
    林勁,1993年,<台獨研究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頁39。
    林國龍,2004年,<從比較觀點與過去實踐經驗論我國當前公投爭議>,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5。
    林國明、陳東升,2007年,<公民投票與審議民主>,收於林佳龍編,《民主到底:公投民主在台灣》,臺北:台灣智庫,頁71-82。
    姜皇池,2000年,<論人民自決適用於台灣之可行性:實質要件之考察>,《國際法與台灣-歷史考察與法律評估》,台北,頁175-176。
    唐玉禮,1996年,<公民投票」的理論與實際-以我國核四論戰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4卷第3期,頁47-80。
    徐永明,2004年,<綜觀2004年台灣大選>,《當代雜誌》第201
    期,頁26。
    徐永明,2005年,<公民投票-台灣國家認同的新動力>,《台灣民主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69-70。
    張台麟,,1995年,<法國第五共和制憲過程與憲法主要變革>,《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4期,頁76。
    張茂桂,1996年,<台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台灣史蹟研習會講義彙編》,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頁3-6。
    張顯超,2005年,<加拿大魁北克1995年獨立公投研究>,台灣民主基金會補助計畫成果報告書,頁166。
    張景涵,1971年,<消除現代化的三個障礙>,《大學雜誌》,第37期,頁8-10。
    張景涵、包青天、許仁真、鄧維楨,1972年,<論中國之前途:與國外留學生冷靜談國是>,《大學雜誌》,第49期,頁45-49。
    曹金增,2002年,「公民投票之理論」,《憲政時代》,第28卷第2期,頁38-57。
    梁文傑,2004年,<320公投的意義及其對兩岸關係之影響>,《交流》,第74期,頁29-30。
    畢英賢,1991年,「蘇聯的公民投票與新聯邦制」,《問題與研究》,30卷5期,頁1-72。
    莫大華,1997年,<東帝汶獨立運動的緣起與困境>,《問題與研究》,36卷2期,頁78。
    韋政通,2000年,<三十多年來知識份子追求自由民主的歷程>,《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社,頁341-368。
    施正鋒,2007年,<國家定位、國家認同、政黨認同、以及族群認同>,引言於公民前線主辦「非關藍綠的統獨觀點──以和平、民主為核心價值的兩岸關係」講座,台北,台北市NGO會館。
    許 珩,2006年,<台獨公投:理論與現實的局限性>,《兩岸關係》,第8期。
    許宗力,1998年,<憲法與公民投票-公投的合憲性分析與公投法的建制>,〉,《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期,頁113-114。
    許瑞文,2003年,<聯合國處理柬埔寨與東帝汶問題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頁116-119。
    陳志瑋,2004年,「三二○公投與台灣政治發展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43-71。
    陳昭瑛,1995年,<論台灣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32卷,第9期,頁8-9。
    陳翁平,2002年,<主權公投對於當前台灣統、獨問題的意含與影響之探討>,《政策研究學報》第2期,頁71-104。
    陳淳文,1998年,<法國公民投票制度簡述>,《憲政時代》,21卷4期,頁85
    陳隆志,1993年,<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展望>,《律師通訊》,第169期,頁41。
    陳隆志,1996年,<台灣的國際法律地位>,《月旦法學》,9期,頁14-19。
    陳鴻瑜,1998年,<東帝汶事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月刊》,129期,頁45。
    陳鴻瑜,1999年,<從東帝汶公民投票論其對台灣之意義>,《政策月刊》,51期,頁28。
    陳東昇、蔡宏政,2004年,<公投經驗研究執行報告>,《台灣智庫》。
    彭堅汶,2000年,<公民投票與台灣地區的憲政發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1期,頁2-32。
    湯紹成,2003年,<希特勒以公民投票崛起>,《海峽評論》第151期。
    童振源,2003年,<中共「十六大」後對台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頁41-56
    隋杜卿,2002年<「創制複決」與「公民投票」的思辯與選擇>,《國政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黃光國,1987年,,<「台灣結」與「中國結」:對抗與出路>,《中國論壇》,第289期,頁1-19。
    黃居正,1989年,<自決權的理論與源流>,《現代學術專刊》,第1號,頁3-7。
    黃昭元,1996年,<二次大戰後台灣的國際法地位>,《月旦法學》,9期,頁20-30。
    黃偉峰,1998年,<由國際經驗看公民投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期,頁18-34。
    黃錦堂,1996年,<公民投票在我國適用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頁47-55。
    路遙,2002年,<東帝汶建國悲喜劇-本世紀第一個新生國家>,《新台灣新聞週刊》,322期。
    楊聰榮,2005年,<東帝汶啟示錄:一個新國家的誕生與其國際政治的歷史脈絡」>,《國家認同研討會》,台北市,頁21。
    葉俊榮,1999年,<公民投票在臺灣的實踐>,引自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公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頁18~29。
    葉啟政,2005年,〈持續被國族認同撕裂的台灣〉,《新新聞雜誌》第890 期,頁62。
    雷法章,1981年,<奉派赴外蒙古參觀公民投票之經過>,《東方雜誌》。
    劉義鈞,1996年,<創制、複決權的行使是否可以解決國家認同的問題?>,《民主化與政府體制學術研究會論文》(台北:政大政治學系主辦), 頁1-14。
    鄭又平,1999年,<務實評估公民投票的利與弊>,《政策月刊》,第45期,頁29。
    蕭高彥,1997年,〈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26。
    賴怡忠,2005年,<從公民投票看台灣主體定位>,《國家政策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96-98。
    謝復生、張台麟、韋洪武,1997年,「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比較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5-27。
    謝復生,1996年,<公民投票:主權在民的體現或民粹主義的濫用>。《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
    謝瑞智,1991年,「公民複決不是萬靈丹」,《政治評論》,第580期。
    蘇永欽,2001年,<創制複決與諮詢性公投-從民主理論與憲法的角度探討>,《憲政時代》,27(2),頁21-49。
    譚慎格(John Tkacik) ,2005年,〈背叛的承諾:台灣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下不存在的角色〉,刊於財團法人群策會,《台灣新憲法 : 群策會「台灣新憲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0-33。
    三、學位論文
    呂岳憲,1994年,<波羅的海三國獨立運動之研究-由國際法理論探討>,淡江大學俄研所碩士論文。
    吳棟傑,1995年,<公民投票法制之憲法許容性暨法政策分析-以全國性公民投票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3。
    李文堂,2007年,〈我國公民投票立法與實踐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勝琛,2007年,<從加拿大魁北克省分離運動看台灣獨立之路>,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金清,2004年,〈我國公民投票實施經驗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金增,2002年,〈我國公民投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雅萍,2000年,<公民投票之理論與經驗:1998台南市公民投票之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立誠,2001年,<東帝汶獨立運動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72。
    陳世博,1994年,<國際法上自決的理論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芳,1998年,〈公民投票與民主政治之發展: 我國實施公民投票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峻,2006年,<台灣舉辦和平公投之政治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彥廷,1996年,〈西方國家公民投票之研究-就法制規範與政治裁量類型析論之〉,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4。
    衛芷言,1994年,〈公民投票與公民複決概念暨使用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廷勳,2004年,<從國際條約論台灣的國家定位>,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其他
    王綽中,<美副國務卿阿米塔吉:美堅持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中國時報》,2002年8月27日,版11。
    王良芬,<楊潔箎:對台飛彈是國安問題 應獲美諒解>,《中國時報》,2002年12月5日,版11。
    元樂義,<大陸學者:錢其琛『新三階段論』已展現極大誠意>,《中國時報》,2001年9月11日,版3
    江宜樺,<民粹公投再挫台灣憲政發展>,《中國時報》,2004年02月20日。
    社論,<東帝汶自決公投簡介>,《中國時報》,1989年8月29日,版11。
    社論,<後天,東帝汶獨立公投一週年>,《聯合報》,1990年8月28日,版11。
    社論,<錢其琛會見美國客人>,《人民日報》,2002年11月23日,版4。
    社論,<布希函扁:反對台獨公投>,《中國時報》,2003年12月9日,版2。
    社論,<泛紫聯盟要求緩辦公投>,《聯合報》,2004年2月4日,版4。
    社論,<泛紫呼籲,反對軍備公投>,《中國時報》,2004年3月10日,版13。
    林水波,<解開公民投票的立法枷鎖>,《自立晚報》,1994年1月30日,版14。
    林晨柏,<政府高層:美盼直航 但非兩岸航線>,《中國時報》,2002年11月3日,版2。
    林佳龍,<以公民投票深化台灣民主>,《中國時報》,2003年9月26日,版7。
    邱垂亮,<人民權力盛行的時代: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民眾日報》,1993年4月11日,版3。
    黃偉峰,<北愛爾蘭展現追求和平決心>,《聯合報》,1998年5月25日,版15。
    陳鴻瑜,<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兩岸無從共識>,《中國時報》,1990年2月25日,15版。
    劉屏,<江澤民:兩岸和平統一符合美國利益>,《中國時報》,2002年10月26日,版4。
    大公網http://www.takungpao.com/news/08/01/16/YM-851605.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http://www.mac.gov.tw。
    山水民調(2004a),《政黨認同與公投態度》,台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
    山水民調(2004b),《國家認同與公投態度》,台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
    山水民調(2004c),《投票選擇與公投態度》,台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
    山水民調(2004d),《國家認同之人口變項》,台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
    山水民調(2004e),《國家認同與注意公投的程度》,台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
    山水民調(2004f),《國家認同與未來公民投票的態度》,台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之公民投票說帖>,2007年9月7日公布。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http://esc.nccu.edu.tw/newchinese/data/tonduID.htm。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2003年
    http://politics.soc.ntu.edu.tw/empa/0417/03.pdf公民投票在台
    灣∼一場法律與政治的對話。
    和平論壇網站(http://www.peaceforum.org.tw)
    貳、英文部分
    Allen Buchanan,1998,”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secession ”in Percy B.Lehning,op.cit.pp.227-257
    Antonio Cassese,1995,”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 A Legal Reappraisal ",p. 13
    Benjamin Barber,1984,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wler, Shaun & Donovan, Todd,1998, "Demanding Choices- Opinion, Voting, and Direct Democracy.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owler, Shaun., and Todd Donovan,2001, "Popular Control of Referendum Agendas: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tic Outcomes and Minority Rights.” in M. Mendelsohn and A. Parkin. eds. Referendum Democracy: CJitizens, Elites and Deliberation in Referendum Campaigns. NY: Palgrave, pp. 125-146.
    Butler, David & Austin Ranney (eds.) ,1994, "Referendum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Co.)pp.18-19。
    Butler, David, & Austin Ranney. (ed.) ,1978," Referendu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and Theor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Chan, J.M. 1993. "Commercialization without independence: trends and Tensions of media sevelopment in China.”In J. Y. Cheng and M. Brosseau (Eds.), China Review 25: pp.1-21.
    David B. Magleby,1984," Direct Legislation: Voting on Ballot Pro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Dov Ronen,1979 ,”The Quest for Self Determin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Press).preface
    Eric Kolodner, 1994, "The Future of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10 CONN. J. INT`L L.,pp. 153-155
    Harry Beran, ,1998,”A democratic theory of political self-determination for a new world order”,in Percy B.Lehning,op.cit,pp.32-60。
    Hurst Hannum,1992,”Autonomy,Sovereighty,and Self-Determination”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36。
    Henry E. Brady and Cynthia S. Kaplan, 1996,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s.,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94, pp174-217.
    Instrument,” in Michael Gallagher and Pier Vincenzo Uleri, eds.," The Referendum Experience in Europe." NY:St. Martin’s Press, Inc., pp. 153-68
    John T.Rourke,Richard P.Hiskes qand Cyrus Ernesto Zirakzadeh (eds.), 1995"Direct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Boudler,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e),p.32。
    L.T Farley,1986,”Plebiscite and Sovereighnty:the Crisis of Political Illegitimacy.”
    Lung-Chu Chen, "Self-Determination and World Public Order", 66 NOTRE DAME L. REV. p.1287, p.1294
    Mayall, James,1990,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7。
    Philip Balcock Gove(ed.),1996,”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Chicago:G&C.Merriam Co),p.2059。
    Suksi,Markku,1993,”Bringing in the people : A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onal forms and practices of the referendum.” Bost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p.7。
    Schumpter, Joseph A., 1976,”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pp.250-283。
    Qvortrup, Mads,200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erendums: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2261004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100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1004101.pdf45KbAdobe PDF2846View/Open
    61004102.pdf89KbAdobe PDF2911View/Open
    61004103.pdf60KbAdobe PDF2824View/Open
    61004104.pdf104KbAdobe PDF2769View/Open
    61004105.pdf324KbAdobe PDF21390View/Open
    61004106.pdf367KbAdobe PDF23141View/Open
    61004107.pdf403KbAdobe PDF23329View/Open
    61004108.pdf483KbAdobe PDF21390View/Open
    61004109.pdf309KbAdobe PDF21406View/Open
    61004110.pdf191KbAdobe PDF2929View/Open
    61004111.pdf210KbAdobe PDF2137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