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9372      Online Users : 7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04


    Title: 執政時期民進黨「台灣主權論」之分析
    Authors: 林德宇
    Contributors: 邵宗海
    林德宇
    Keywords: 民進黨
    執政時期
    台灣主權論
    台灣主體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8 10:10:39 (UTC+8)
    Abstract: 2000年3月18日,台灣人民用選票共同創造了中華民國史上首度的政黨輪替,終結了兩岸「國共內鬥」之格局。民進黨長期以來的台獨主張是否落實為政策作為,成了國內外各界對民進黨新政府關注的焦點。
    從民進黨創黨脈絡、在野闡述及執政實踐來觀察,其「台灣主權論」乃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其最主要的內涵就是維持「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主體」的一個狀態,但是其包裝及闡釋的手法則隨著時空環境演變與政治態勢變化而有所調整。尤其是對「中華民國體制」之態度,從不承認、排斥、接受、承認,甚而內化揉合為「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的過程演變,就是民進黨在確保台灣主體的基礎上,一種「審時度勢、借力使力」的作法。
    本文認為,在野時期民進黨對於「台灣主權論」主張論述有著「台灣住民自決」、「台灣獨立建國」、「台灣主權獨立」與「台灣(中華民國)主權獨立」之論述焦點,而在執政時期民進黨「台灣主權論」主張論述則有「穩定和平現狀」、「探詢發展新機」、「彰顯台灣主體」、「建構國家內涵」與「實踐兩岸和平」之論述焦點。
    台灣政黨間最大差異表現於其對台灣的「國家定位」與「主權論述」主張之不同,而前後執政的國民黨、民進黨對此之主張正分列於光譜兩端。為探究民進黨執政與國民黨執政對台灣主權論之異同,本文從「對台灣的定位」、「對中華民國的定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定位」及「終局選擇」等四個面向檢視。
    如果「保台灣」是民進黨在握有執政機會時對台灣主權論的終極價值,那麼民進黨在做與不做是如何衡量,在兌現理想與兼顧現實間是如何取捨,本文則從「政黨理念」、「執政機會」、「執政責任」、「國家前途」等四項變數進行分析。
    本文對執政時期民進黨的「台灣主權論」研究,提出下列看法:
    一、民進黨在野至執政時期「台灣主權論」演變特徵:「一個不變、兩個堅持、三個轉向」。
    二、執政時期民進黨與國民黨「台灣主權論」的差異:「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別,「選項之一」與「唯一選項」之別。
    三、執政時期民進黨「台灣主權論」闡述與作為之平衡:法理闡述—籌碼運用,政策作為—紮根台灣。
    Reference: 一、專書
    Sarkesian, Sam C., John Allen Williams, and Stephen J. Cimbala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U.S. national security : 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2005,《美國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Sartori, Giovanni著,雷飛龍譯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2003,《最新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編,2006,《新時期對台方針政策重要文獻彙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王銘義,1993,《不確定的海峽:當中華民國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北:時報。
    包宗和、吳玉山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編輯小組編,2001,《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下)》,台北:國史館。
    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編輯小組編,2001,《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下)》,台北:國史館。
    台灣安全研究小組、陳明通等著,2005,《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1993,《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
    台灣歷史學會編,2001,《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
    民主進步黨,1995,《給台灣一個機會—民主進步黨1995/96競選綱領》,台北:前衛。
    民主進步黨,1998,《我們應該過得更好—民主進步黨1998競選綱領》,台北: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1999,《我們的新責任、台灣的新起點—民主進步黨2000年政策綱領》,台北: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003,《民主進步黨黨章黨綱》,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秘書處。
    民主進步黨,2004,《民主進步黨簡介》,台北: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2001,《民主進步黨兩岸政策重要文件彙編》,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
    向陽、呂東熹、黃旭初,2004,《公僕報告》,台北:印刻。
    朱天順編,1990,《當代台灣政治研究》,廈門:廈門大學。
    朱延智,2000,《台灣安全》,台北:幼獅。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1998,《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一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1998,《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二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2000,《大陸工作參考八十九年版》,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2002,《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四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大會實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宋朝欽、何榮幸、張瑞昌,1993,《民進黨執政之路》,台北:風雲論壇。
    李家泉編,2006,《台灣研究論文精選˙政治篇》,北京:台海。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登輝、中嶋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2000,《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佳龍、鄭永年編,2001,《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 話》,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哲夫編,2002,《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台北:前衛。
    林碧炤,1999,《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二版。
    邵宗海,1998,《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
    邵宗海,2001,《兩岸關係-陳水扁大陸政策》,台北:生智。
    邵宗海,2003,《當代大陸政策》,台北:生智。
    邵宗海,2004,《兩岸協商與談判》,台北:新文京。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台北:五南。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3,《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施敏輝編,1988,《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柳金財,1998,《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
    范希周編,2000,《台灣研究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
    孫 雲編,2005,《台灣研究25年精粹˙政治篇》,北京:九州。
    徐博東,2003,《民進黨探究-大陸學者眼中的民進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財團法人群策會「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研究小組,2003,《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
    國防部,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家安全會議,2006,《2006國家安全報告》,台北:國家安全會議。
    張五岳,1992,《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
    張亞中,1998,《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
    張茂桂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莫大華,2002,《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的角色與作為》,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莊萬壽編,2002,《台灣獨立的理論與歷史》,台北:前衛。
    許慶雄,2000,《台灣建國的理論基礎》,台北:前衛。
    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
    郭正亮,2000,《變天與挑戰》,台北:天下。
    陳孔立,2004,《台灣學導論》,台北:博揚。
    陳水扁,1990,《衝突、妥協、進步—陳水扁在國會》,台北:陳水扁國會問政辦公室。
    陳水扁,2000,《台灣之子:我的成長歷程、經營哲學和國家願景》,台中:晨星。
    陳水扁,2001,《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省思》,台北:圓神。
    陳水扁,2004,《相信台灣。阿扁總統向人民報告》,台北:圓神。
    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1999,《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1-國家安全》,台北: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
    陳荔彤,2002,《台灣主體論》,台北:元照。
    陳福成,2000,《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
    章念馳,2002,《統一探究-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黃天中、張五岳編,199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
    黃昭元編,2000,《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
    楊憲村,1995,《民進黨執政》,台北:商周。
    楊憲村、徐博東,2002,《世紀交鋒—民進黨如何與共產黨打交道》,台北:時報。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
    劉 紅,2006,《民進黨執政狀況研究》,台北:水牛。
    劉國深,2002,《當代台灣政治分析》,北京:九州。
    劉國深,2006,《民進黨意識型態研究》,台北:水牛。
    蔡 瑋,2000,《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
    顏萬進,2003,《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
    嚴安林、黃中平,2006,《民進黨對外關係研究》,台北:水牛。
    蘇 起,2003,《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
    蘇 起、鄭安國編,2002,《「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黨朝勝、劉宏,2006,《民進黨大陸政策研究》,台北:水牛。
    二、期刊論文
    王俊南,2001(2),〈兩岸統合歧見之探討:理論與實務〉,《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2期,頁8-24。
    王德育,1996,〈美國對華軍售政策〉,《美歐月刊》,11(3):40-47。
    包淳亮,2003(12),〈台海兩岸的權力、差異與關係〉,《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2期,頁38-54。
    石之瑜,2001(6),〈兩岸關係與政治人格—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政治科學論叢》,14,頁107-126。
    石之瑜,2003(10),〈「復興基地」論述的再詮釋:一項國家認同參考指標的流失〉,《遠景季刊》,第4卷第4期,頁37-66。
    石之瑜,2003(4),〈台灣本土化論述的當代緣起〉,《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4期,頁73-84。
    吳乃德,1992(4),〈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國家政策雙週刊》,第32期,頁1-3。
    吳乃德,1996(7),〈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5-39。
    吳玉山,2001(4),〈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第4期,頁71-89。
    吳安家,2001(7),〈陳總統的中國大陸政策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頁167-188。
    宋達溪,2002(6),〈當前兩岸安全情勢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6期,頁86-93。
    宋學文,2000(7),〈新政府在大陸政策上之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第1期,頁42-64。
    宋學文,2004(6),〈闡述「維持現狀」對台灣前途之意涵—動態平衡的模糊過渡途徑〉,《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167-192。
    宋學文,2004(8),〈以善意與誠意推展兩岸關係〉,《交流》,第76期,頁10-15。
    李登科,1993(1),〈柯林頓對華政策之展望〉,《美國月刊》,第8卷1期,頁34。
    林 勁,2002(7),〈評析民進黨執政之後政黨轉型的兩項舉措〉,《台灣研究集刊》,第77期,頁56-62。
    林正義,1994(10),〈美國對台政策檢討的意義〉,《理論與政策》,冬季號:3-13。
    林正義,2002(12),〈美中台新形勢下的台海安全戰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0期,頁27-43。
    林濁水、梁文傑,1999(6),〈台灣政黨轉型與民眾統獨意向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6期,頁59-77。
    邵宗海,2004(9),〈美國對海峽兩岸政策之分析〉,《當代中國研究》,第86期,頁104-118。
    邵宗海,2006(10),〈修憲已可達成法理台獨?—不涉主權、領土、統獨憲改的背後〉,《明報月刊》,第41卷第10期,頁43-45。
    邵宗海,2006(4),〈兩岸和美國的「終統」盤算〉,《明報月刊》,第41卷第4期,頁46-48。
    邵宗海,2006(4),〈建立依法涉台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評估〉,《遠景季刊》,第7卷第2期,頁1-51。
    邵宗海、唐玉禮,2005(10),〈台灣地區的族群差異意識與政治參與〉,《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0期,頁53-73。
    姜新立,2000(4),〈評析陳水扁總統競選期間的「中國政策」〉,《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頁203-213。
    姜新立,2000(8),〈制度不同是兩岸關係發展的絆腳石〉,《交流》,第52期,頁43-47。
    施正鋒,1999(9),〈「國與國關係」論述與台、美關係〉,《政策月刊》,第50期,頁17-22。
    施正鋒,2002(9),〈正名運動與民族認同的建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9期,頁21-29。
    柳金財,1999(3),〈台灣法律地位問題與「一個分治中國」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頁94-108。
    柳金財,2000(10),〈民進黨關於台灣前途主張的歷史發展演變〉,《中國事務》,第2期,頁98-114。
    柳金財,2000(4),〈民進黨的台獨論述與大陸政策:過程、轉型與發展〉,《東亞季刊》,第31卷第2期,頁101-130。
    柳金財,2000(6),〈民進黨台獨論述轉型與大陸政策調整-兼論總統選舉中政策辯論與兩岸關係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6期,頁77-91。
    柳金財,2001(4),〈論九○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4期,頁9-28。
    柳金財,2001(5),〈國府遷台以來反對勢力台獨論述的形成、理論建構與轉型〉,《台灣史料研究》,第17期,頁71-98。
    柳金財,2001(7),〈中共對台和、戰兩手策略之發展運用與分析〉,《中華戰略學刊》,90年夏季號,頁173-224。
    柳金財,2001(7),〈論以「未來一中」形塑「兩岸政治統合」的可能〉,《中國事務》,第5期,頁110-114。
    柳金財,2004(10),〈大陸關於統一法擬議之探討:緣起、內容與侷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0期,頁20-32。
    范希周,2002(10),〈現階段民進黨大陸政策分析〉,《台灣研究集刊》,第78期,頁14-21。
    孫升亮,2002(7),〈民進黨黨務改造及其前景〉,《台灣研究》,2002年第3期,頁36-42。
    秦亞青,2001(2),〈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頁231-264。
    袁 易,2001(6),〈對於有關國家身份與利益分析之批判:以國際防擴散建制為例〉,《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頁265-291。
    高恆信、李美枝,2002(6),〈台灣地區人民之省籍、黨籍與政治意識型態在政治群體認同中的糾結〉,《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231-276。
    張五岳,2002(10),〈兩岸應儘快恢復對話協商〉,《交流》,第65期,頁23-27。
    張五岳,2004(2),〈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2期,頁1-4。
    張五岳,2005(6),〈從反分裂法檢視中國對台政策法律化的困境與兩岸新挑戰〉,《律師雜誌》,第309期,頁60-69。
    張五岳,2005(6),〈解開「九二共識」的歷史糾葛—展開兩岸對話協商新局〉,《交流》,第81期,頁19-21。
    張五岳、阮銘,2000(4),〈兩岸關係與台海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頁64-69。
    張五岳、蔡成聖,2003(10),〈中共對台政策的量化與質化檢視—以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為例〉,《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10期,頁15-35。
    張顯超,2000(1),〈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頁19-49。
    張顯超,2004(3),〈書評:China and Taiwan:Cross-Strait Relations Under Chen Shui-bian 〔中國與台灣:陳水扁執政下的兩岸關係〕by Lijun Sheng〔盛立軍〕(London:Zed Books,2003,Hardcover,172pp.,)〉,《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66。
    梁文傑,2003(12),〈台灣新憲法與兩岸關係〉,《交流》,第72期,頁12-15。
    郭正亮,1996(9),〈李登輝現象:政治領導與政治轉型〉,《東吳政治學報》,第6期,頁203-231。
    陳明通,2005(3),〈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意圖與影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頁20-24。
    陳明通,2005(3),〈我國大陸政策的檢討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頁44-77。
    陳明通,2006(3),〈國家安全與兩岸關係—陳總統2006年元旦祝詞的申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3期,頁40-54。
    陳明通、王智盛,2000(7),〈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中國事務》,第1期,頁6-28。
    陳欣之,2003(7),〈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季刊》,第4卷第3期,頁1-40。
    陳長文,2005(6),〈法律非重心 從法律分析的角度,看反分裂法的法律分析侷限性〉,《律師雜誌》,第309期,頁20-35。
    童振源.陳碩廷,2004(12),〈九二共識的形成、實踐與瓦解〉,《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頁33-46。
    董立文,2004(2),〈美國是助力或阻力?—兩岸關係國際化的條件正在成熟〉,《交流》,第73期,頁14-17。
    董立文,2004(8),〈「一個中國」應是議題而非前提〉,《交流》,第76期,頁18-20。
    董立文,2005(4),〈正視「十條侵略台灣法」的危害〉,《交流》,第80期,頁17-20。
    董立文,2006(5),〈關於「國共經貿論壇」的政治分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5期,頁9-12。
    虞義輝,2001(3),〈「時間」站在兩峽兩岸的那一邊〉,《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3期,頁18-24。
    虞義輝,2002(11),〈從中共歷次戰役經驗探討共軍對台動武的可能性〉,《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1期,頁70-80。
    廖福特,2002(9),〈台灣正名:國際面向之分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9期,頁11-20。
    趙春山,2004(2),〈論中共對台灣公投的反應〉,《交流》,第73期,頁18-21。
    趙春山、邵宗海、孫正、張榮恭、郭瑞華、楊景堯、董立文, 2006(1),〈展望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工作取向〉,《中共研究》,第40卷第1期,頁108-129。
    劉復國,1999(2),〈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第2期,頁21-37。
    潘錫堂,2000(9),〈從陳水扁總統大陸政策的主張看兩岸關係(上)〉,《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23期,頁1-35。
    蔡 瑋,2004(9),〈當前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學因素〉,《立法院院聞》,第32卷第9期,頁13-27。
    蔡 瑋,2005(4),〈對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國際反應〉,《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頁6-9。
    鄭端耀,2001(6),〈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頁199-299。
    盧業中,2001(2),〈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2期,頁21-52。
    賴怡忠,2004(6),〈「一中政策」面臨考驗〉,《交流》,第75期,頁28-33。
    謝敏捷,2001(9),〈唯一選項或民主選擇—台北、北京、華府關於兩岸前景的爭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9期,頁27-40。
    羅致政,2002(9),〈「一邊一國」談話的戰略思維〉,《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9期,頁109-111。
    蘇嘉宏,2001(11),〈美國學者眼中的「台灣問題」〉,《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1期,頁33-54。
    蘇嘉宏,2003(9),〈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國家利益」〉,《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頁17-34。
    三、會議論文
    周忠菲,2006.4.23,〈剖析民進黨「台獨外交」及其發展趨勢〉,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第一屆北京台研論壇。
    林正義等著,2002.12.16,〈國家安全—落實居安思危,鞏固國家安全〉,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年社會發展策略會議研討論。
    林啟驊,2005.10.15,〈面對他者,台灣政治轉型後的主體想像〉,台北: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主辦,2005「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化」研討會。
    施正鋒,2003.11.12,〈台中關係與國家安全—美國的因素、國家認同以及民族認同〉,台北:群策會主辦,「兩岸交流與國家安全」研討會。
    柳金財,2006.4.23,〈民進黨的主權論述:轉型與困境〉,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第一屆北京台研論壇。
    翁明賢,2004.6.13,〈全球化下國家安全戰略的另類思維:建構主義的觀點〉,台北:台灣新世紀基金會主辦,「台海安全的新思維─新政局、新兩岸關係的安全觀」討論會。
    張五岳,2004.6.13,〈建構和平穩定互動架的兩岸關係〉,台北:台灣新世紀基金會主辦,「台海安全的新思維─新政局、新兩岸關係的安全觀」討論會。
    張學謙,2005.10.15,〈從「中國化」到「多元化」的台灣語文政策:語言生態的觀點〉,台北: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主辦,2005「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化」研討會。
    許淑芬,2004.11.29,〈尊重現狀,共謀發展,落實和平-新憲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座談會。
    陳君愷,2005.10.15,〈關於當前台灣「去中國化」現象的文化省思〉,台北: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主辦,2005「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化」研討會。
    陳明通,2004.6.13,〈兩岸三通與台海安全的前瞻〉,台北:台灣新世紀基金會主辦,「台海安全的新思維─新政局、新兩岸關係的安全觀」討論會。
    楊長鎮,2005.10.15,〈本土化論述與中華文化認同〉,台北: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主辦,2005「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化」研討會
    趙建民、劉文斌,2004.12.19,〈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台灣)」--自制度面解釋台灣國家認同問題〉,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台灣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
    潘啟森、廖俊松,2004.9,〈民進黨台灣前途主張變貌的探討〉,台北:中國政治學會主辦,「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後的政治走向」學術研討會。
    顏建發,2004.12.19,〈「一中化」與「去一中化」之間的搏鬥〉,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台灣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
    四、學位論文
    王智盛,2000,〈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聖淳,2003,〈從「特殊國與國關係」探討兩岸政治定位問題〉,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耀慶,2001,〈民進黨大陸政策演變之研究-政策影響變數之分析〉,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巨盟,1999,〈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大陸、外交、國防、經濟政策的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似樺,2004,〈現任地位對競選策略之影響-以陳水扁競選2000年與2004年總統選舉之比較為例〉,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銘峰,2004,〈陳水扁於台灣定位言論論辯分析〉,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定國,2004,〈論台灣的國家安全-一個國際關係建構主義觀點的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斌,2004,〈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係下的兩岸關係〉,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博文,2003,〈國民黨大陸政策之研究:1987~2002年〉,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鍾秋慧,2000,〈國家安全的文化面-台灣安全主體性之建構〉,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源旺,2004,〈陳水扁總統之兩岸政策(2000年~2004年)〉,嘉義: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報紙
    人民日報
    中國時報
    台灣日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六、網路資源
    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民進黨中央黨部,http://www.dpp.org.tw/。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
    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行政院,http://www.ey.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新聞局,http://info.gio.gov.tw/
    國民黨中央黨部,http://www.kmt.org.tw/。
    教育部,http://www.edu.tw/。
    總統府,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
    七、英文專書
    Brown, Harold,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3.
    Dickson, Bruce J. and Chao Chien-min eds.,Assessing the Lee Teng-hui legacy in Taiwan’s politic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and external relations. Armonk, N.Y. : M.E. Sharpe, 2002.
    Fell, Dafydd, Party politics in Taiwan : party change and the democratic evolution of Taiwan, 1991-2004,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5.
    Greenstein, Fred I, and Nelson W. Pol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Vol. 8,Reading,mass.:Addison-Wesley.1975.
    Jordan, Amos A., William J. Taylor, Jr., and Michael J. Mazar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5th ed. 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Nuechterlein, Donald,“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A Time For New Approach,”Orbis,Vol. 23,No.1,1979.
    Rigger, Shelley, From opposition to power :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Boulder, Co. : L. Rienner Publishers, 2001.
    Roy, Denny, Taiwan : a political history,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Sills, David L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Vol.11,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1968.
    Snow, Donald M., National Security: enduring problems in a changing defense environment,2nd ed.,N.Y.:St. Martin’s Press,199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0261011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6101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1011201.pdf43KbAdobe PDF2814View/Open
    61011202.pdf72KbAdobe PDF2927View/Open
    61011203.pdf179KbAdobe PDF2847View/Open
    61011204.pdf277KbAdobe PDF21023View/Open
    61011205.pdf422KbAdobe PDF21687View/Open
    61011206.pdf662KbAdobe PDF22379View/Open
    61011207.pdf420KbAdobe PDF22281View/Open
    61011208.pdf504KbAdobe PDF21269View/Open
    61011209.pdf525KbAdobe PDF21466View/Open
    61011210.pdf164KbAdobe PDF2812View/Open
    61011211.pdf179KbAdobe PDF2137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