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1.王達銘,1992,「國內技術移轉的障礙及其促進因素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商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6,「中華民國科學技術要覽」,台北:國科會。 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7,「中華民國八十六年科學技術年鑑」,台北:國科會。 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7,「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科技化國家宏圖」,台北:國科會。 5.李仁芳,1998,「合作研發與國家創新系統」,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第13卷,第2期。 6.李仁芳,1998,<<產學研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台北:國科會。 7.江秀聰,1984,「在我國行政機關研究發展單位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宋忠霖,2002,「產學合作設計專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杜瑞澤,1996,「產學合作於設計教育之重要性研究」,工業設計,第25卷,第2期,台北,頁2-4。 10.杜瑞澤,1996,「產學合作於設計教育之重要性研究」。工業設計,第25卷2期,頁2-5。 11.吳青松,1992,「研發策略聯盟與產業發展之探討」,第一屆產業管理研討毀,私立輔仁大學。 12.吳豐祥,1994,「技術合作的模式與趨勢之探討」,第三屆產業管理研討會,私立輔仁大學。 13.吳豐祥,1998,「產學合作創新的機會與挑戰」,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台北。 14.吳豐祥,2000,「我國企業與大學的研發合作之探討—產學雙方的觀點」,第九屆中華名國管理教育研討會暨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 15.吳重雨,1994,「國科會產學合作研究之概況及展望」,產學合作整合型計畫推動研討會,台大慶齡工業研究中心。 16.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17.林海清,1991,「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8.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職雙月刊,第23期,頁32-35。 19.范光照,1994,「整合型產學研合作芻議」,科技發展月刊,第22卷,第11期,頁1529-1532。 20.周文賢,2002年,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市:智勝文化,P.17~18 21.徐作聖,1999,<<全球化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台北市:華泰。 22.張賢榮,2000,「影響技專院校電機科系推動產學合作研究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3.許士軍,1984,,<<放眼世界之談管理>>。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24.許文秀、張保隆,2000,「中小企業創新模式之探討—產學合作計畫案例分析」,科學管理學刊,第5卷第1期,頁167-187。 25.許來發,1996,「資訊工業從事研究發展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26.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原理>>。台北:全華書局。 27.康自立,1995,「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1995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大學自主與社會責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28.康自立,1998,「加強企業與科技院校產學合作之研究」。 29.黃敏如,1998,「台灣研發體系之探討—產學研合作知識擴散現況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論文。 30.高玉芬、何志鋒,1996,「策略聯盟剖析建教合作,教職及職業教育,10月號,頁51-55。 31.葉怡君,2001,「影響我國商業技職院校與企業合作伙伴關係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2.葉至誠、業立誠,2002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頁.56。 33.曾鑫城,1990,「影響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績效之關鍵因素研究—以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4.陳信宏,2001,「主要國家發展知識經濟與知識產業之政策研究」,經濟部委託研究報告。 35.溫肇東,1996,「科技創新育成中心成功要素探討」,第二屆服務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36.溫肇東,1997,「台灣創業育成中心的發展與問題」,第三屆服務業管理研討會,台北市:政大。 37.溫肇東,2000,「育成中心的知識獲得、擴散、累積」,2000中華民國科技管理論文集,289-299頁。 38.賴致行,2002,「影響不同人格特質教授參與產學合作意願之因素的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39.劉錦龍,1983,「國內企業與學術機構合作模式之研究」,崇德工業發展基金會。 40.劉大年,2000,「美、日政府協助業界,含中小企業,開發產業技術相關制度研究」,經濟部委託研究報告 41.劉江彬、吳豐祥,2002,「整合服務中心組織與定位發展」,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案 42.劉貴賢,1996,「加強技術學院與企業界合作之探討」,技職雙月刊,第31 期。 43.蕭錫錡,1994,「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之探討」,教育資集刊,19期,頁161-177。 44.蕭龍生,2000,「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的角色及定位」,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0期,頁12-14。 45.駱清讚,1994,「台灣企業研究發展關鍵失敗因素之探討---以食品、化工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6.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頁35-59。 47.戴曉霞,2000,協助中小企業改善經營體質強化競爭力,全國經濟發展會議,取自http://news.cepd.gov.tw/EcoDev/Default.htm. 48.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2001,「國內外合作研發機制之研析」。 英文部分 1.Atlan, Taylan, 1987, Bring Together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hools, “In Getting More Out of R&D and Technology”, the Conference Board, Research Report#904. 2.Avveduto, S. and Silvani, A., 1988,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 the Possible Role of Science Parks in Ita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v12, #12, p176-188. 3.Barber, Albert, 1985,”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operation”, Journal of Society of Research Administrator, p19-29. 4.Berman, Evan, 1990, “R&D Consortia: Impact on Competitiveness”,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5.Betz, Frederick, 1996, “Industry/University Centers in the USA,”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p349-354. 6.Brown, Theodore L., 1985,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Is There a conflict?” Journal of Society of Research Administrators. 7.Daft, Richard and Lengel, Robert, 1984, “Information Richness: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Barry Staw and L.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p191-233. 8.De Meyer, Arnoud, 1991-Spring, Technology Talk: How Managers Are Stimulating Global R&D Communica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p49-58. 9.Dorf, Richard and Worhington, Kirdy, 1990,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Laboratori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p514-539. 10.Elsevier, 1989,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TO R&D Cooperation”, Technovation ,9,pp161-168. 11.Fusfeld, H. and Carmela S. Heklisch, 1987, “Collaborative Industrial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Technovation, 5, p43-62. 12.Geisler, E&A Rubenstein, 1989,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 Link & Tassey (eds.) Cooperative Research: New Strategies for Competitiveness,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p43-62. 13.Hans, Corsten, 1987, “Problems with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ize of Enterprise”, Technovation p295-301. 14.Nunnally, J.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NY: McGraw-Hill. 15.Peter, Lois S. and Herbert I. Fusfeld, 1982,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 16.Ruth, S.K., 1996,”Successful business alliance”, Classroom Strategies: The Methodology of Business Education, 34, pp10-23. 17.Van de Ven Andrew and Rogers, Everett, 1988, “Innovations and Organiz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15, No5, p632-651. 18.Vedovello, C., 1998, “Firm’s R&D Activity and Intensity and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Partnership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58(3), p215-226. 19.Wortzet, R., 1979, “New Life Style Determinants of Woman’s Food Shop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43, p2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