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6685      Online Users : 10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43


    Title: 全球化下情報與國家安全關係之研究
    Authors: 洪慶裕
    Contributors: 郭武平
    洪慶裕
    Keywords: 全球化
    國家安全
    新安全觀
    情報工作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7 18:16:54 (UTC+8)
    Abstract: 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使得安全概念也隨著產生轉變,伴隨著全球化、資訊化、多元化趨勢的發展,各國互動與相互依賴度增加,國家安全不再是單純的內政議題,而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亦不再侷限於唯一的軍事面向,更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資訊網路、跨國犯罪與國際恐怖活動等面向。許多涉及非軍事的「非傳統性安全威脅」問題日益重要,安全已經成為定義相當廣泛的概念,並逐漸成為綜合性的、多面向的安全觀。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新安全威脅挑戰,情報工作與國家安全的關係也益趨密切,舉凡各種攸關國家安全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安全政策之制定,都需要充分的情報提供作為決策參考。質言之,情報已成為現代國家生存發展必需具備之智識,如何依據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提出符合國家需求之情報,以為制定國家安全戰略之基礎,厥為國家情報探討之課題。美國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隨即根據現階段國家安全政策與戰略目標,檢討策進情報工作,便是因應此一新安全情勢之發展。
    在全球化時代,影響國家安全之不確定因素相對增加,近年來,兩岸交流日益頻密,在中共「以商逼政」及不斷釋出對台利多政策等諸多統戰作為下,國人敵我意識逐漸淡化,尤其在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將武力犯台法理化之威脅下,各項攸關國家安全政策之制定益顯重要。因此,如何依據當前情勢,界定符合我國國情之「國家安全」概念,並明確國家安全機制之運作及決策模式、國家情報工作朝向法制化邁進,是未來爭取國人認同、支持國家安全工作之基礎。本研究透過制度途徑、組織過程與官僚政治途徑、決策途徑,以及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探討全球化時代之國家安全威脅、情報與國家安全之理論基礎、情報與國家安全決策之理論系統、全球化下我國國家安全機制及國家情報體系。經由理論與實務之探討,省思全球化下我國國家安全機制運作與國家情報工作所面臨之問題,進而提出策進做法。

    關鍵詞:全球化、國家安全、新安全觀、情報工作
    Reference: 一、中文
    (一)專書
    1.丁渝洲主編,台灣戰略安全評估(2004-2005),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5月。
    2.丁渝洲主編,台灣戰略安全評估(2005-2006),台北:遠景基金會,2006年4月。
    2.三軍聯合參謀大學譯印(Lieutenant Colonel Irving著),現代戰爭中之戰鬥情報,1967年12月。
    3.子杉著,國家的安全與選擇,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月。
    3.中華民國九十一國防報告書,2002年。
    4.中華民國九十四國防報告書,2005年。
    5.于力人編著,中央情報局50年(50YEARS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年1月。
    6.王建東編著,孫子兵法,台北:門將文物出版社,1985年1月。
    6.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7.王逸舟主編,單極世界的陰霾---科索沃危機的警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8.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9.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10.內政部調查局譯印(Ladislas Farage著),智慧之戰(War of Wits),1955年1月。
    11.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年10月。
    12.丘宏達編,聯合國憲章: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13.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10月1 版。
    14.石永信譯(Stansfield Turner著),機密與民主
    (Secrecy and Democracy),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7年1月。
    15.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編印,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16台灣大學軍訓教官室編印,國家安全概論,1997年8月。
    17.田禾譯,Anthony Giddens著,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7月。
    18.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10月。
    19.朱雲鵬等著,金磚四國關鍵報告,台北:商智文化,2005年4月,頁2。
    19.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20.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21.江岷欽、劉坤億,企業型政府,台北:智勝文化,1999年6月。
    22.杜陵編著,情報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78年4月。
    23.杜陵編著,情報寫作藝術,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公共安全學系,1988年4月。
    24.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1998年2月。
    25.李大光,中國安全抉擇:構築二十一世紀的國家安全體系,北京。
    26.李艷譯(Nicholas Eftimiades、Trans Lator Yan Bo Li著),中國情報系統(Chinese Intelligence Operations),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年8月:
    27.宋筱元,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情報與國家關係之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28.宏鎮東,國際關係及國際組織,台北:高點文化公司,2001年。
    29.汪毓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3月。
    30.汪毓瑋主編,21世紀國家安全議題之探討—國際恐怖主義、網路與安全及情報與民主,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31.沈宗瑞、高少凡、許相壽、陳淑玲等譯,David Hel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t.Jonathan Perraton等著,全球化大轉變:對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1年,頁1。
    32.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9月2版。
    33.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編印,情報工作,1990年12月。
    34.林哲夫編,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頁。
    35.周勻之譯(Viktor Suvorov著),水族館內幕(Inside the Aquarium),台北:情報知識出版社,1992年2月。
    36.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三民書局,1984年9月4版。
    37.胡文彬,情報學,台北:1989年3月。
    38.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台北:學富文化,2000年8月。
    39.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6月。
    40.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11月。
    41.桂京山編著,反情報工作概論,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77年8月。
    42.高金虎,大失誤:20世紀重大情報戰之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43.徐緯地等譯,Craig A. Snyder等著,當代安全與戰略,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44.徐偉傑譯,全球化,台北:弘智,2000年。
    44.張式琦,國家情報,台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1983年6月。
    45.張式琦,作戰情報,台北:情報學校,1971年10月。
    46.張中勇,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1993年6月。
    47.張中勇,情報與國家安全之研究,台北:三鋒出版社,1993年6月。
    48.張殿清,情報與反情報(Intelligence & Counterintelligence),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10月。
    49.張建邦總策劃、邵玉銘審校,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50.張紹勳,研究方法,台北:滄海書局,2001年1月。
    51.張學明著,冷戰後國家安全觀的變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52.郭瑞華編著,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印行,2004年12月修定2版。
    53.舒鶴、方晟主編,情報與國家安全:進入21世紀的各國情報機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54.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情治機關的弔詭,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8年8月。
    55.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3月。
    56.馮恩椿等編著,情報研究學基礎,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年6月。
    57.國家安全局編印,反情報,1960年1月。
    58.國家安全局編印,情報學,1963年10月再版。
    59.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世界各國情報工作之理論與實踐,1969年。
    60.國家安全局譯印(Stafford T. Thomas著),美國情報圈(Intelligence Community for American),1987年6月。
    61.國家安全局編印,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一輯),台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3月。
    62.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Christopher E. Hornbarger、David W. Kearn, Jr.編著),變遷世界中的國家戰略與能力(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apabilities for a Changing World),2002年9月。
    63.國家安全局編印,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二輯),台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12月。
    64.國家安全局編印,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三輯),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2月。
    65.國家安全局編印,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四輯),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2月。
    66.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Michael Mandelbaum著,近代國家之安全策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
    67.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Steven Metz著,美國戰略—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的議題與方案(American Strategy: Issues and Alternatives for th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68.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Michael Mandelbaum著,近代國家之安全策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頁。
    69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Ray S. Cline著,美國大戰略(Meta Strategy- Nation Security 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1年。
    70.國防大學譯,美國國家安全架構,台北:國防大學,2002年。
    70.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譯印,國會對安全機構之監督,台北,2005年5月。
    71.陸軍總部編印,戰鬥情報,1968年8月。
    72.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73.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出版,2004年6月。
    74.彭堅汶,孫中山三民主義建國與政治發展理論之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1987年12月。
    75.鈕先鍾著,「什麼是情報?」,尖端科技,第27期,1986年11月。
    76.鈕先鍾著,戰略思想與歷史教訓,台北:軍事譯粹社印行,1979年7月。
    77.鈕先鍾譯,B. H. Liddle Hart著,殷鑒不遠,台北:史政編譯局譯印,1973年3月。
    78.鈕先鍾譯(John M. Collins著),大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
    79. 鈕先鍾譯,Ray S. Cline著,世界各國國力評估,台北:黎明文化,1981年4月。
    79.鈕先鍾,孫子三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9月。
    80. 楊日旭,國家安全與公眾知的權利,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8年10月。
    81.楊壽山,各國安全制度,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83年6月。
    82.楊潔勉等著,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84.閻學通、陳寒溪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2月。
    85.鄭介民,軍事情報學,台北:國家安全局,1958年2月。
    86.蕭歡容譯,Baldwin,D.A.著,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87.叢鵬,大國國家安全觀比較,北京,2004年7月。
    (二)期刊
    1.王世塗,評論我國國家安全體制,國防雜誌,第11卷第8期,1996年2月。
    2.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92年11月。
    3.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
    4.宋筱元,情報與國家的關係—論民主開放社會中的情報,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1998年12月。
    5.林碧炤,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1期,1999年1月。
    6.沈之岳著,我對保密防諜工作的認識,情報知識,第7卷1期,1965年7月。
    7.宋學文、黎寶文,全球化與中共的民族主義:一國兩制的機會與限制,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7期,90年7月。
    8.李自虎,從「911事件」論美國情報作為,空軍學術月刊,第522期,2002年11月。
    9.汪毓瑋,資訊時代之情報在危機決策中之作用與面臨問題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2002年秋季,2002年10月。
    10.汪毓瑋,資訊時代之情報在危機決策中之作用與面臨之問題,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九十一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2年5月31日。
    11.非傳統安全論析,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3年第5期。
    12.林文程,美國與中共軍事交流與合作,中美關係專題研究:2001-2003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2003年12月26日。
    13.洪朝輝,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8期,89年8月。
    14徐斯儉,「全球化:中國大陸學者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4期,2000年4月。
    15.徐百齊譯,盧梭(Jean Rousseau)著,社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7月。
    15.張中勇,情報分析與決策過程問題之研究,警政學報,第21期,1992年6月。
    16.張中勇,國家安全政策制度過程之研究,警政學報,第22期,1992年12月。
    17.張中勇,情報與國家安全決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警政學報,第29期,1996年。
    18.張中勇,強化國家安全決策體制之道,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6期,1996年4月。
    19.張中勇,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制度,美國月刊,第五卷第六期,1990年10月。
    20.張枝榮,涉外情報與國家安全,中央警官學校公共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暨會議記錄,1986年8月,
    21.陳欣之,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3期,2003年7月。
    22.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年5/6月。
    22.鈕先鍾,國家戰略基本理論簡介,三軍聯合月刊,第19卷,第4期,1981年6月。
    23.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
    24.葉定國,文化、認同與國家安全,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1期,2004年1月。
    26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
    27.譚溯澄,政治科學與國家安全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18卷第1期,1978年8月。
    83.蔡拓,全球問題與安全觀的變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9月。
    28.謝立功,國家情報工作法之簡介,中華警政研究學會會訊第二期,2005年3月。
    (三)報紙
    1.王寶付,以新安全觀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解放軍報,2003年11月24日,第9版。
    2.因漢森(Robert P. Hanssen)案之影響,美、俄各互逐50名具有情報身分之對方大使館外交人員。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並於2000年3月27日表示,這場間諜驅逐戰應到此為止。(中國時報,2001年3月29日,第10版)
    (四)網路
    1.美情報界成了眾矢之的:眾多情報被束之高閣,新浪新聞中心:http://news.sina.com.cn/w/2002-06-06/0539597283.htm(2004年2月6日)
    2.布希簽署美情報機構改革法案,大公網訊: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4-12-18/YM-343476.htm(2004年12月18日)
    3.抗擊恐怖主義國家戰略,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網址: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
    4.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2002年12月20日,轉引自南方網:
    http:www.southcn.com/news/ztbd/llb/keyword/200212200630.htm
    5.翁明賢、王崑義,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發展與軍訓教育的重構:一個立體安全的思考架構:http://www.geocities.com/trans2000/book006/3-1.htm
    6.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nsb.gov.tw/
    7.中正大學圖書館:
    http://www.lib.ccu.edu.tw/official/88012.pdf(2002年4月18日)
    8.美國防部1997年「四年一次國防檢討報告」(QDR):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qdr1997.pdf
    二、英文
    (一)專書
    1.Allison, Graham T.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London: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1971.
    2.Buzan, Barry. People,States,and Fear: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Hartfonshire:Harvester Wheatsheaf Books Ltd.,1991.
    3.Buzan, Barry. Waver, Ole. Wilde, Jaap de. SECURITY: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London,1998.
    4.Calder, James D. comp., Intelligence,Espionage and Related Topics: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rial Journal and Magizine Scholarship,1844-1998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Greenwood Press,1999.
    5.Crawford, Robert. 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 Cold War World: Rethinking Neoliberal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6.
    6.Deutsch, Karl W. Crisis Decision Making:The Information Approach,in Managing International,ed.Daniel Frei,Br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2.
    7.Dictionary of United State Military Terms for Joint Usage 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the Army,Navy,and Air Force.May 1955.
    8.Godson, Roy.”Intelligence and Policy:An Introduction,”in Godson, Roy.(ed.)Intelligence Requirements for the 1980’s:Intelligence and Policy, Lexington:Lexington Books,1986.
    9.Godson, Roy. May, Ernest R. and Schmitt, Gary. ed., U.S.Intelligence at the Crossroads, Washington, London: BRASSEY’S, 1995.
    10.Godson, Roy. Dirty Tricks or Trump Cards: U.S.Covert Action & Counterintelligence,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 P.XLIV.
    11.Holsti, Ole R. Brody, Richard A. & North, Robert C.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in International War. 2nd ed.
    12.Holt, Pat M. Secret Intelligence and Public Policy: A Dilemma of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95.
    13.Janis, Irving. Victim of Group Think, Boston:Houghton Miffling Co.1972.
    14.Joseph, Paul. Peace Politics: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World Order,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5.Kent, Sherman. Strategic Intellig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16.Kent, Sherman.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New Jersey:Princeton Uuiversity Press,1966.
    17.Kennedy, Robert F. Thirteen Days:A Memoir of the Cuban Missle Crisis,New York:W. W. Norton and Company,Ice,1969.
    18.Kaufman, Daniel J. Mckitrick, Jeffrey S. Leney, Thomas J. U. S. National Security, Massachusetts:Lexington Books,1985.
    19.Keohane, Rober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20.Krause, Keith. & Williams, Michael C. Critical Security Studies,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21.Lebow, Richard Ned. Between Peace and War: Cognitive Closure and Crisis Politics,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1.
    22.Lipschutz, Ronnie D. On Security,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23.Li, Rex. A Theory of Conceptual Intelligence: Thinking, Learning, Creativity, and Giftedness, London:Westport, Connecticut,1996.
    24.Lowenthal, Mark M. Intelligence: From Secrets to Policy, Washington,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2000.
    25.Morgan, Patrick M. A Conceptual Analysis, Br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2.
    26.Moore, Jone Norton. Tipson, Frederick S. Turner, Robert F. National Security Law, Durham, North Carolina: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90.
    27.Oseth , John M. Regulating U.S.Intelligence Operation:A Study in Difinition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Lexington,Kentucky:The Univ.Press of Kentucky,1985.
    28.Patrick, Stewart.”Multilater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U. S.Ambivalence”,2001,unpublished paper.
    29.Powers, Thomas. The Man Who Kept the Secrets: Richard Helms and the CI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Inc.,1979.
    30.Ransom, Harry Howe. The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31.Richelson, Jeffrey. Foreign Intelligence, Cambridge:Ballinger Publishing Co.,1988.
    32.Stares, Paul B. ed., The New Security Agenda;A Global Survey,Tokyo,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1998.
    33.Thomsisas, Stafford T.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
    34.Richelson, Jeffrey. The U.S.Intelligence Community,
    Cambridge:Ballinger Publishing Co.,1989.
    35.Richelson, Jeffrey T.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U.S.: Westview Press,1999.
    36.Rosenau, James N. “Governance,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37.Smoke, Richard. War:Controlling Escala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8.U. S., Select Committee to Study Intelligence, Final Report, Book I.
    39.U. S., Select Committee to Study Intelligence, Final Report, Book III.
    40.Wheaton, Kristan J. The Warning Solution: Intelligent Analysi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Fairfax,Virginia: AFCEA International Press,2001.
    (二)期刊
    1.Baldwin, David A. “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World Politics,Vol.48(October 1995).
    2.Hastedt, Glenn P. and Hoxic, Gordon R. ”The Reagan and Carter Administrations in the Presiden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idency,Vol V.No1,1984.
    3.Haftendorn, Helga. "The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35, n1, March 1991.
    4.Ransom, Harry Howe. ”The Presiden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The Intelligence Eastablishment Quoted in R.Gordon Hoxie(eds)(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residency,Proceedings:Vol.V,No.2,1984.
    5.Sills , David L. (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Vol.10.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1968.
    6.Troy, Thomas F.”The’Correct’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hereafter,IJIC),Vol.5,No.4, Winter 1991-1992.
    7.Ullman, Richard H.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v8, n1, Summer 1983.
    8.Wendt, Alexander.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1987, pp.335-370.
    9.Wendt, Alexander. “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t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8, 199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3981001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8100101.pdf9KbAdobe PDF22239View/Open
    98100102.pdf12KbAdobe PDF22018View/Open
    98100103.pdf10KbAdobe PDF21949View/Open
    98100104.pdf97KbAdobe PDF28987View/Open
    98100105.pdf117KbAdobe PDF27791View/Open
    98100106.pdf178KbAdobe PDF211470View/Open
    98100107.pdf98KbAdobe PDF24952View/Open
    98100108.pdf113KbAdobe PDF210921View/Open
    98100109.pdf220KbAdobe PDF212946View/Open
    98100110.pdf42KbAdobe PDF22840View/Open
    98100111.pdf44KbAdobe PDF2240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