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83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63670      在线人数 : 5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32


    题名: 後冷戰時期中共核武戰略與發展之研究
    作者: 謝之鵬
    贡献者: 朱新民
    謝之鵬
    关键词: 威懾
    核威懾
    最低嚇阻
    軟目標
    硬目標
    後發第二擊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17 18:14:52 (UTC+8)
    摘要: 中共核武發展緣起於二戰後核武所造成國際安全與威脅兩難困境擴大,及中共感受到國家生存環境嚴峻挑戰,而於蘇聯扶持下開始投入。從1959年提出「3年突破、5年掌握、8年儲備」,到1964年中共首次原子彈試爆、1966年首次原子彈與導彈結合、19667年氫彈試爆、1970年中遠程導彈及衛星試射,而最終完成中共所謂「兩彈一星」的戰略目標。在戰略上,冷戰時期中共核武發展是寄望與蘇聯一邊倒關係下能於突遭帝國主義核武攻擊時,至少擁有最低限度武器加以反擊為目標,並以蘇聯為防備對象。早於1966年起建立空中核力量及飛彈部隊至1985年成立潛射飛彈部隊,而達成「三位一體」的基本核武力架構,並成為第三個獲該等能力國家。其次在核戰略理論發展上,雖效法美、俄核武強權國家,但其內涵與演進則仍不脫中共人民戰爭主體思維,而步驟則採跨越方式。中共學者認為其核戰略在防禦、抗威懾及反訛詐、有限而有效、主張共同銷毀的有限自衛核反擊戰略思維下,是一種防止戰爭的戰略。

    中共學者認為威懾是嚇阻加上脅迫,它是維護國家利益下以物質、精神為基礎運用暴力、非暴力,所採自衛、有限多元威懾。運用在核威懾上則可包括最大限度核威懾、最低限度核威懾,及介於兩者的有限度核威懾,以及最低核威懾等三種。而西方學者常以其核武政策限制性及維持最小規模,與僅能反擊城市目標而將目前中共核戰略稱為最低嚇阻(Minimum Deterrence)戰略。但由於政治目不同,中共核武懾也是具有不同性質。同樣,冷戰時期,中共有限核力量所具威懾功能乃是因既存於超強核威脅形勢下被迫的自衛手段,而去達制止核戰爭爆發,維護國家安全目的的作用。1985後,由於經濟及國際環境情勢不同,中共在核戰略發展與準備也有不同調整。尤其,針對在以有限度核武遏止戰爭爆發要求下,如何確保有限、有效核威懾反擊力量乃成為其跨冷戰前後中共軍事戰略之挑戰。

    自1964年首次核試爆到1985年成功進行潛艇發射彈道飛彈試驗,中共核彈頭有明顯進步,且彈頭儲量呈穩定成長。威脅能力也隨飛彈射程而擴及至整個蘇聯及歐亞領土。但均是以不設防城市為假想目標,顯示在性能限制下僅具破壞而不重視準確性。冷戰後國際雖關注核武擴散與裁控,降低與管制核擴散總數,但在各國利益與戰略需要及限制能力不足下,中共認為實質威脅並未降低,同時由於擁有核武國家質與量俱增,以致核武被用在區域衝突危險性上將為之大增,且核武仍為大國政治和軍事競逐中重要工具。更由於美國將核武作用由嚇阻轉變為強調實戰,及降低核武使用門檻進而增加使用可能,使中共感受到安全的威脅,而擔心其數量不足且老舊戰略嚇阻武力在遭美飛彈防禦所阻後,將會使其重回臣服於美、俄「核子勒索」時代。
    總體而言,冷戰後中共是從國際與國內外情勢轉變為出發來審度其核政策方向,而反對美國飛彈防禦計畫,亦是出於戰略及技術弱點上憂心。中共一直深信,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加上本來已極先進的傳統戰力,將可能摧毀中共既有嚇阻能力,而使美國在台海衝突獲得更大行動自由。雖美國曾多次溝通,但似乎仍無法消除中共在這方面疑慮。而這也可能給未來中共核武現代化一合理託辭。同樣大多數中共國防大學及研究人員亦認為後冷戰時期中共能在國際政策中不被任何國家所忽視和替代,主要即中共已掌握完整核武力能力。基於前述因素發展冷戰後中共核戰略仍可能有所變動。美國學者的研究大多認為在美國飛彈防禦衝擊及中共經濟發展挹助力,中共如持續對其核武穩定及精確度進行研改,則可見的末來五到十年中共可能會發展出更接近美、俄兩國能力的核戰略。而可能影響未來中共核武政策走向因素則將包括經濟發展程度、及中共領導人在政治上否能抗拒來自軍方要求核武現代化壓力考驗等。

    2000年江澤民對中共核武器提出「五個必需」指導,是中共冷戰後首次對內在核武運用上的一重大具體指導,這也顯示中共內部在對維持既有最低嚇阻核戰略原則爭辯上似乎已獲至結論。而西方學者發現中共最低嚇阻戰略在中共擁有更多樣化核力量來控制衝突擴大、以及內部引發動亂時,恐會調整到準備在特定環境中遂行核戰可能。但由於朝有限核打擊及從城市目標擴大為軍事目標的嚇阻能力建構上,是需要具備較目前更為先進水準的核武指管導引能力與相配稱的核武現代化部隊。因此,中共可能仍需要一段很長時期努力才能獲致到等能力。但從1985起中共即積極發展第二代更具戰術機動、更精準及更能快速反應的固態燃料系統,來取代原不夠精準、不足以信賴以及反應遲緩的液體燃料的核武器。未來中共也將配合尖端軍事科技發展,而加強研製太空武器及第三代核武器,並精進核武器安全及可靠性等列為發展重點,進而朝「縮小規模、攻防兼備和增強作戰能力」以及「四位一體」方向發展邁進。但期間將會遇到高技術研發困境與高開發經費支持的障礙挑戰。

    而未來中共朝核武大國前進時亦將面臨因核武實力而形成與美決策上的錯誤認知,以及過去在核武所塑造高道德形象的牽絆與引起使美國擔憂其軍力成長的戒心等不良效應。因此,在提升綜合國力的總目標下核武仍將被中共限制在僅為嚇阻而非實戰的角色。其次,未來台海對峙中共戰略核武仍為嚇阻效用,而可能威脅傷害將是戰區或戰場階層核武使用的考量。整體而言冷戰後戰略核武仍是中共一種國力象徵與嚇阻強權介入政治工具,而其特點是強化其存活能力與縮短反擊準備時間,並朝精準及小型化方向前進。而核武發展程度則視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及其在亞太戰略作為對中共的衝擊而定。
    參考文獻: 壹、專書
    一、中文書籍
    三軍大學。《美國防部軍語詞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年6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北京:新華書局,1998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中共年報上冊》。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中共軍事科學院軍事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世界軍事年鑑2003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共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編。《中外軍事戰略概覽》。北京:軍事科學版社,1991年12月。
    中共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編。《外軍武器裝備現況及發展趨勢一九八九》。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
    中國兵器工業出版社。《未來陸戰》。北京:中國兵器工業出版社,1991,10月。
    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學》。中國:軍事科學院,1987年12月。
    中國軍事辭典編篡組編。《中國軍事辭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2000年12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政府白皮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
    丹青圖書。《中共當代太空事業》。台北:丹青出版社,1990年,12月。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民國84年。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著。《2001東亞戰略概觀》,曾青貴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0月。
    王文榮。《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仲春、聞中華。《不散的核陰影》。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北京青年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編。《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皮書》。台北:達觀出版社,2003年1月。
    史諾(Donald M. Snow)。《動盪世界中的核子戰略》(Nuclear Strategy in a Dynamic World)錢武南譯(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6年),頁18-29。
    巨浪。《日本軍情瞭望》。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
    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2年6月。
    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3月。
    艾布蘭•夏爾斯基(Abram N. Shulsky)。《嚇阻理論與中共的行為》、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11月。
    艾倫•柯林斯(Alan Collins)。《東南亞的安全困境》、楊紫函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6月。
    亨利•季辛吉(Henrr A. Kissinger)。《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胡國財譯。台北:黎明,1982年10月。
    佛籮諾伊(Michele A. Flournoy)。《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2月。
    伯特藍(Christoph Bertram)主編。《戰略嚇阻的未來》,謝永湉譯。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5年。
    余拉米(Joseph R. Cerami)。《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社,2001年。
    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1年11月。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臺北:憬藝,民國86年。
    李英明、張亞中。《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4月。
    李悅堂。《核武器與戰爭》。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7年,11月。
    李際鈞。《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6月。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現代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Progress,Problems,and Prospects),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4月)。
    沈偉光。《21世紀戰爭趨勢》。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
    沈善文、崔正華主編。《新世紀旋風一世界軍政顯要談高技術與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99年。
    林宗達。《TMD戰區飛彈防禦與台海安全》。臺北:時英,民國89年。
    林宗達。《戰區飛彈防禦與臺海安全》。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空軍教育暨準則發展司令部。《美國軍作戰準則—核子作戰》(Headquarters Air Force Center Maxwell AFB)、宋建龍譯。台北:空軍教育暨準則發展司令部,2003年10。
    非力普.謝利高(Philip D. Zelikow)。《美國的軍事戰略—致美國總統的備忘錄》(American Military Strategy –Memos to a Presidentd),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社,2003年。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中共人民錄》。台北:國關中心,1999年7月。
    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 Wortzell)著。《中共軍力成長》、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月。
    美國國防部。《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DR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9月30日。
    夏立平。《亞太地區軍備控制與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宵歡容譯。保羅 羅杰斯(Paul Rogers)。《失控:21世紀的全球安全》(Losing Control: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1月。
    容安瀾(Alan D. Romeberg)、麥戴維特(Mickael McDevitt)編著。《中共與飛彈防禦:美中戰略關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12月。
    桃井真。《2001年日本軍力》,胡台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6月。
    祝康彥。《核能生物化學武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6年2月。
    馬扎爾(Michale J. Mazarr)著。《飛彈防禦與亞太安全》(Missile Defense and Asian-Pacific Security) ,王自樂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譯印,1994年3月。
    高一中。《挑戰美國:美國會被打敗嗎?》、王振坤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高春翔主編。《新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1996 年12月。
    國防大學編譯。《2002年美國國防報告書》(2002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桃園:國防大學,2003年8月。
    國防大學戰研中心編。《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
    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編。《外軍武器裝備現況及發展趨勢一九八九》。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印。《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2年7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Green, J. Michael, and Patrick M. Cronin著)。《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Michael Nacht, Tom Woodrow著)。《中共戰略趨勢》。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4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Michael Pillsbury)。《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1月。
    國防部史編局譯,Robert G. Joseph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之回顧》。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7年8月。
    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張虎、許光泰主編。《中共十六大後》。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2年1月。
    張建志。《倚天仗劍看世界》。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張建邦主編。《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梅駒。《中共軍事思想轉變之研析》。台北: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2年11月。
    張蘊嶺,《夥伴還是對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國90年1月。
    梁守德及洪銀嫻。《國際政治學概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
    許綬南譯(Carter, B. Ashton and William J. Perry著)。《預防性防禦》。臺北:麥田,民國89年。
    陳崇北,秦曉松,梁曉秋。《威懾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
    陳儔美主編。《新世紀的中國》。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1年8月。
    陳鴻瑜。《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3月。
    喬登江,朱煥金編。《人類的災難:核武器與核爆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民國89年12月。
    喬舒亞•戈爾茨坦(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4E),歐信宏、胡祖慶譯。台北:雙業,2003年7月。
    彭繼超、伍獻軍。《中國兩彈一星》。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著。《SIPRI年鑑2003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SIPRI Year Book:Armament,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編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5月。
    普法茲格拉夫二世(Robert L. Pfaltzgraff, Jr.)編輯。《安全戰略與飛彈防禦》、蔣永芳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 年。
    曾祥穎譯(K. Scott McMahon 著)。《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臺北:麥田,民國90年6月。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7月。
    越可銘。《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越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民國88年。
    鈕先鍾。《核子時代的戰略問題》。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10月。
    鈕先鐘。《21世紀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8月。
    黃波、吳德富、李亞林、周炯編著。《核生化武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10月。
    黃德歐。《改變世界的奈米技術》。台北:瀛舟,2002年3月。
    楊永明。《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2003年2月。
    楊旭華、蔡仁照編著。《軍事威懾學概論》。山西:書海出版社,1989年12月。
    葛東升。《2003年世界軍事年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2月。
    解放軍出版社編。《新時期軍隊建設重要論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民國76年。
    詹姆士•史密斯(James M.Smith)。《在核生化威脅中尋求國家安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2年4月。
    過平。《信息戰淺析》。北京:現代軍事出版社,1998年8月。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趙雲山。《中國導彈及其戰略》。台北:三友圖書,1997年4月。
    劉西堯,《我當總理聯絡員前後》。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12月。
    劉義昌、庫桂生主編。《有中國特色國防建設理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11月。
    德特勒夫•巴爾特(Detlef Bald)著。《核子威脅:1945年8月6日,廣島》,蔣仁祥及王宏道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2月。
    歐信宏、胡祖慶譯(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4E)。 台北:雙業,2003年7月。
    滕藤主編。《鄧小平理論與世界之交的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鄭端耀。《國際不擴散建制運作與發展》。台北:漢威,2000年3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83年。
    曉兵、清波。《中國軍隊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重慶:西南師範大學,1993年。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閻學通等。《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民國88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事件回顧下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6月。
    薄富爾(Andre Beaufre)著。《戰略緒論》,鈕先鍾譯。台北:麥田,2000年2月。
    韓生民主編。《走向21世紀的外國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韓懷志。《當代中國的軍事工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羅傑.克里夫(Roger Cliff)。《中共商用科技的軍事潛力》、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8月。
    譚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攻與防》。臺北:時英,民89年11月。
    二、英文書籍
    Bates ,Gill and Taeho Kim. China`s Arms Acquisitions From Abroad: A Quest For `Superb and Secret Weap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Bernard ,Cole and Paul H.B. Godwin.“Advanced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the PLA : Priorities and Capabilities for the 2lst Century. ” in Larry M. Wortzel ,ed.,The Chinese Armed Force in the 2lst Century.Carlisle Barrack,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1999.
    Carter Ashton B., William J. Perry, and John D. Steinbrune. A New Concept of Cooperative Security.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2.
    China`s Security: 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 ynne Rienner Press,1998.
    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 Jonathan Perraton.eds. Global ransform-
    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England Oxford:Polity Press 1999.
    Eyre, Dona P. and Mark Suchman.“Status, Norm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Conventional Weapon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Approach.” in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ed., Peter J. Katzenstein, 82-85.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Goodman,David S. G. and Gerald Segal . China’s in the Nineties: Crisis Management and Beyond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1991.
    Graybeal,Sidney N. and Patricia A. McFate.“Strategic Defensive Arms Control.” in Arms Control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Jeffrey A. Larsen and Gregory J. Rattray, 119-137.
    Jane’s Information group.Jane’s Nuclear,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Defence 2001-2002.
    London: Jane’s Information group,2001.
    Jensen ,Lloyd. Bargaining for National Security: The Postwar Disarmament Negotiations . Columbia, South Carolin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8.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6.
    John Leicester.“Official: US missile shield could force China to deploy more warheads.”
    Associated Press, May 11, 2000.
    Johnston ,Alastalr Iain. “Prospects for Chinese Nuclear Force Modernization : Limited Deterrence versus Multilateral Arms Control ,”in China’s Military in Transition.ed David Shambaugh and Ric-hard H.Yang,297-298.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
    Johnson,Robert E. “China’s Nuclear Forces and Policies.” in Larry M. Wortzel,ed.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88.
    Jones,Rodney W. and others eds. Tracking Nuclear Proliferation: A Guide in Maps and Charts, 1998.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98.
    Kan,Shirley and Robert Shuey , China : Ballistic and Cruise Missiles.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Library of Congress,1998.
    Lin ,Chong-pin. China’s Nuclear Weapon Strategy : tradition within Evolution.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1988.
    Manning Robert A., Ronald Montaperto, and Brad Roberts. China,Nuclear Weapons, and Arms Control: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0.
    McMahon ,K. Scott. Pursuit of the Shield-The U.S. Quest for Limited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1997.
    Mel ,Gurtov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s Security: 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 Boulder: ynne Rienner Press,1998.
    Michio ,Kaku and Daniel Axelrod. To Win a Nuclear War: The Pentagon`s Secret War Plans
    Lewis John Wilson and Xue Litai. China Builds the Bomb.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uclear Arms Control: Background and Issues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5 .
    Norris Robert S., Andrew S. Burrows ,and Richard W. Fieldhouse. British, French, and Chinese Nuclear Weapons.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4.
    Pollock,Jonathan D. “China as a Nuclear Power. ” in Willian H. Overholt, Asia’s Nuclear Future.Boulder,Col.:Westview,1977
    Sagan Scott D.and Kenneth N. Waltz.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A Debate .New York: W.W. Norton,1995.
    Saunders ,Phillip and Jing-Dong Yuan. “China’s Strategic Force Modernization: Three Scenario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3. forthcoming
    Schelling ,Thomas C. Arms and Influence.(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Sheehan ,Micharl J. . Arms Control: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8.
    SIPRI Yearbook 1998:Armmen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Smith,Gerard. Double Talk:The Story of SALTⅠ.New York:Doubleday &Co,1980.
    “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i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New York: U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1995.Boston:
    South End Press,1986.
    貳、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
    丁樹範。〈中共對「美國戰區飛彈防禦計畫」的態度的態度〉。《問題與研究》,38卷11期。1999年11月,頁1-17。
    丁樹範。〈演變中的中共戰略核子武力〉。《中國大陸研究》,32卷,第2期。1989年8月,頁55-65。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1999年3月,頁47-56。
    王春芳,沈新榮。〈貫徹江澤民科技強軍思想的思考〉。《現代軍事》(北京),1998年1月,頁34-36。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季刊》,第三卷,第二期。2002 年7月,頁75-78。
    冬鷹著。〈NMD系統的發展〉。《全球防衛雜誌》,第176期。1999年4月,頁60-62。
    成今。〈中國崛起須過『周邊環境』關〉。《廣角鏡》(香港),2000年7月,頁35-39。
    冷眸。〈台灣放棄分裂才能止戰〉。《廣角鏡月刊》(香港),2000年5月號,頁44-49。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核武與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4期。1997年,頁27-36。
    汪徐和。〈國際軍控與裁軍的發展趨向〉。《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8年第4期。1998年4月,頁28-35。
    孟德聲。〈國際強權的驕縱與瘋狂:中華民族所遭受的核武威脅〉。《海峽評論》(香港),第136期。2002年4月,頁10-13。
    林麗香。〈中共與美國在東南亞的競逐〉。《中共研究》,第36卷第2期。2002年2月,頁81-91。
    施抄。〈中共『第二砲兵』對台海安全威脅之評析〉。《國防雜誌》,第11卷第8期。台北:1996年2月16日,頁42-48。
    唐家璇。〈為了爭取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新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瞭望新聞週刊》(香港),第39期。1999年9月27日,頁23-30。
    徐斯檢。〈全球化:中國大陸學者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43卷第4期。民國89年4月,頁17-21。
    殷天爵。〈變動中全球核武力量與發展〉。《國防雜誌》,第19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27-32。
    馬爾賽勒•杜瓦勒、蕭乃丞譯。〈從核武發展看中共對外政策〉。《國防譯粹》,22卷3期。1995年3月,頁46-54。
    國安局。〈美「華盛頓觀察」週刊有關中共航太發展之評論摘要〉。《國安局科技情資輯要》,第10期。2003年5月,頁103-105。
    張立德。〈中共彈道╱巡弋飛彈暨二砲部隊〉。《尖端科技》,1999年2月,頁28-36。
    張寧倫譯,Litak Xue著。〈第二階段的戰略展望—中共核武戰略之演變〉。《中華戰略學刊》,85年春季刊。1996年3月,頁166-181。
    張寧倫譯、Jonathan D. Pollack著。〈中共核武政策的前景〉。《中華戰略學刊》,84年春季刊。1995年3月,頁189-197。
    張寧倫譯、Litak Xue著。〈中共核武戰略之演變〉。《中華戰略學刊》,85年春季刊。1996年3月,頁166-181。
    陳一新。〈從布希外交團隊與領導風格看美國外交與兩岸政策〉。《遠景季刊》,第二卷,第一期。2001年1月,頁6-12。
    陳文賢。〈柯林頓政府的核武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5期。1998年5月,頁1-16。
    陳文賢。〈國際環境對中共核武政策發展的影響〉。《問題與研究》,38卷2期。民國88年2月,頁1-5。
    陳世民。〈從「不首先使用核武」之爭議論核武角色之演變〉。《問題與研究》,37卷10期。1998年10月,頁23-35。
    陳顯泗、弋勝。〈冷戰後東盟國家的軍事戰略調整及其發展趨勢〉。《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0年第1期,頁144~145。
    鈕先鐘。〈中共核武發展的評估〉。《國防雜誌》,11卷11期。1996年5月,頁50-62。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83-92。
    楊念祖。〈全面禁止核試條約與中共核武發展〉。《中共研究》,30卷9期。1996年9月,頁9-17。
    鄒霎華。〈戰區導彈防禦(TMD)與全球和地區安全的關係〉。《國際問題研究》,1998年第1期。1998年,頁12-19。
    熊光楷。〈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形勢和周邊安全環境〉。《國際戰略研究》(北京),第1期。2000年,頁10-20。
    劉廣華譯(Robert S. Dundney&Peter Grier著)。〈布希政府核武藍圖〉(Buch`s Nuclear Blueprint )。《國防譯粹》,29卷6期。台北:國防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6月,頁48-57。
    鄭大誠譯(John Hill著)。〈中(共)美關係之限武議題〉(USA Presses on Arms Control )。國防譯粹》,29卷7期。台北:國防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7月,頁18-22。
    蕭慕明。〈中國大陸航天科技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1992年5月,頁43-68。
    閻學通。〈中共的東亞安全政策〉。《中國社會季刊》(北京),1995年春季卷總第10期,頁1-8。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7年第11期,頁6-14。
    鍾堅。〈中共早期核武建軍〉。《尖端科技》,199期。2001年3月,頁42-53。
    譚中。〈美國會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嘛? 〉。鏡報月刊(香港),2002年5月號,頁46-49。
    二、英文期刊
    Art ,Robert J.“To What End Military Powe.” International Security(spring 1980):pp.4-6.
    Chittaranjan ,Kalpana.“The ABM Treaty and US NMD.”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2,No. 2(May 1998):pp.209-219.
    Clark,Phillip.“Chinese Designs on the Race for Space.”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Vol.
    19,No.4(April),1997: pp.8-13.
    “Clinton Steps Up Effort to Enact l985 Sino-U.S. Nuclear Agreement.” Arms Control Today,Vol 27,No.6(Septemberl997):pp.29-39.
    Glaser,Bonnie S.“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 Interests and Ambitions.”Asian Survey23
    (March 1993): pp.251-258.
    Glaser ,Charles L.and Steve Fetter.“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and the Future of U.S. Nuclear Weapons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1,Summer 2001:pp. 62-63.
    Green, Michael J. and Toby F. Dalton.“Asian Reactions to U.S.Missile Defense.”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Analysis , vol.11,no.3 (1999) :pp.6-13..
    Holsit, K. J.“ 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o.4(Dec.1989),pp.27-37.
    Johnston ,Alastair Iain.“ China`s New `Old Thinking: The Concept of Limited Deterren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 3 (Winter 1995-96): pp. 5-42.
    Johnston ,Alastair Iain.“Prospects for Chinese Nuclear Force Modernization: Limited Deterrence Versus Multilateral Arms Control,” The China Quarterly (June 1996):pp.552-558.
    John ,Caldwell and Alexanber T,Lennon.“China`s Nuclear Modernization Program,” Strate-
    gy Rview(Fall 1995):pp.28-31.
    Lewis ,John W. and Di Hua..“China`s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s : Technologies, Strategies, Goals.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7, No. 2 (Fall 1992):pp.31-39.
    Li Bin. “The Impactof U.S. NMD on Chinese Nuclear Modernization.” Pugwash Newsletter, Vol. 38, No. 1 (June 2001):pp.24-31.
    Malik ,J Mohan. “China、s Policy Towards Nuclear Arms Control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Vol.16,No.2(August 1995):pp.11-15.
    Mason, Peter W.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 International Lawyer, Vol.34, No.2,( Summer 2000):pp.609-623.
    Nye,Joseph S.“U.S. Security Policy:Challenges for the 2lst Century.” Commentary, No.19
    (August /September l998):pp.16-24.
    Paul ,Godwin and John J. Schulz.“Arming The Dragon For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Defense Modernization Program .”Arms Control Today( December 1993): p96-13.
    Sagan,Scott D.“The Commitment Trap: Why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Not Use Nuclear Threats to Deter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Weapons Attack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4, no. 4 (Spring 2000):pp. 85-115.
    Samuel ,kim.“East Asia and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Asian Perspectine
    ,vol.23,no.4(1999):pp.10-17.
    Shambaugh,David.“Chinese Military :Real or Paper Tiger?”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19/2(Spring 1996):p.18-27.
    Watkins ,Sharon A..“DeterrenceTheory:Expectations and Illusions.”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Dec,1982):pp.421-431.
    Weeks,Jennifer.“Sino-U.S. Nuclear Cooperation at a Crossroads.” Arms control Today ,Vol. 27,No.4(June/July1997):pp.7-15.
    參、中文學術論文
    一、研討會論文
    丹尼斯.希其(Dennis V. Hickey)。〈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與台灣軍事改革:進程、問題與展望〉,第四屆台灣國國防國際研討會。中華民國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主辦,2004年2月29日。
    毛惠民、陳漢華。〈美國的全球戰略與中共及台灣問題〉,第二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0年12月。
    王高成。〈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外交政策與亞太安全〉,第三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1年11月6日。
    季北慈。〈美國亞太安全政策:反恐怖主義、四年期國防總檢及其他〉,第二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0年12月。
    金東信(Dong-Shin Kim)。〈美國調整軍事佈署對於亞太區域安全的影響〉(The implication of the US adjustment of military deployment toward the Asia Pacific regional security),國防大學九十三年度國外學者邀訪專題講座。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3年6月3日。
    陳一新。〈TMD與台灣安全〉,戰區飛彈防禦體系與台灣安全論文集。民國88年7月。
    陳一新。〈布希政府的亞太政策與美中台三邊關係〉,第三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1年11月6日。
    楊念祖。〈從美國東亞戰略的演變看對台安全的影響〉,第三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1年11月6日。
    蔡宗杰。〈美國霸權變遷與兩岸關係關展〉,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主辦,民國92年7月5日。
    鍾堅。〈廿一世紀高技術條件下中共之核打擊力〉,第五屆國防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管理於院,1996年12月21日。
    鐘堅。〈公元2010年中共核生化戰力及對我危害評估〉,89年核生化軍事學術研討會。陸軍化學兵學校主辯,民國89年4月12日。
    二、碩士論文
    李雨林。〈美國亞太飛彈防禦對未來臺海兩岸安全影響評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1月。
    歐淑惠。〈中共戰略的分析:主要因素與演變趨勢〉。淡江大學戰略所,碩士論文,1993年。
    肆、網路資料
    一、英文網路專書及文件
    Anthony H.Cordesman.“The Global Nuclear Balance: A quantitative Arms Control An-
    alysis.”Washington,DC:CSIS,2002.http://www.csis.org/burke/mb/GlobalNucBal020202.pdf
    Brad Roberts.“China-U.S. Nuclear Relations :What Relationship Best Serves U.S. Interests?”(IDA Paper P-3640 Log: H 01-001597 August 2001),p15.http://www.dtra.mil/
    about ASCO/publications China-US relations.pdf.
    Brad Roberts . “East Asia’s Nuclear Future:A Long-Term View of Threat Reduction.”
    (IDA Paper P-3641 Log: H 01-001598 August 2001)http://www.dtra.mil/about/ASCO
    /publications/final.pdf.
    Deadly Arsenal.“China`s Nuclear Weapons”. Proliferation Brief 5,(May 2002).http://
    www.ceip.org/files/nonprolif/templates/Publications.asp?p=8&PublicationID=971
    Department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uly 12,2002,p.27.http://www.defenselink. mil/news /Jul2002/d20020712
    china.pdf.
    Donald Baucom. “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An Overview (1993-2000) .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Organization. at http://www.acq.osd.mil/bmdolink/html/nmdhist.html.
    Department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uly 12, 2002, p. 27. 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Jul2002/d20020712 china.pdf.
    George W. Bush.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2002.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pdf.
    Gill,Batesand James Mulvenon, Mark Stokes.“The Chinese Second Artillery Corps: Transition to Credible Deterrence”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s an Organization: Reference Volume v1.0. Ed: James C. Mulvenon, Andrew N.D.Yang. 2001. http://www
    .rand.org/publications/CF/CF182/CF182.ch11.pdf
    Henry L. Stimson Center.“Nuclear Weapons and Sino-Indian Relations.”June l5,1998.
    Available at http://www.stimson.org/cbm/sapb/brief2.htm
    Jonathan D. Pollack.“Asian-Pacific Responses to a Rising Chin.”http://www.rand.org/
    publications/CF/CF137/CF137.intro.pdf.
    Kelly,James A. “U.S. Policy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Challenges and Priorities.” June 12,2001.http://www.state.gov/p/eap/rls/rm/2001/3677.htm.
    Michael Nacht and Tom Woodrow. “ Nuclear Issues in 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 ”(U.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1998). 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doctrine/index.html.
    “Stat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Adoption by the State Duma of the Federal Assembl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f Laws on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Start II Treaty and of the Package of 1997 Agreements on Anti-Missile Defence.” U.N. Conference on Disarmament ( CD). U.N. Doc. CD/I 611 (April 25, 2000 )., at http://www.unog.ch/disarm/
    curdoc/1611.htm.
    Stephen J.Flanagan&Michal E.Marti.“The PLA and China in Transition”(NDU:Washin-
    Gton ,D.C.,2003),P241. http://www.ndu.edu/inss/books/Books_2003/China/09_ch05.htm
    The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 http://www.usnifo. state.gov/topical/pol/terror/secstrat.htm.
    “Treaty on the Reductions and Limitation of Strategic Offensive Arms July 31, 1991, U.S.-Russ.” S. Treaty Doc. No. 102-20(1992). http://www.state.gov/www/global/arms
    /starthtm/start.html .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in Northeast Asia:An Annotated Chronology ,1990-Present." http://cns.mils.edu/db/clina/tmdchr/htm.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OX) ”http://www.access.gpo.gov/
    congress/house/hr105851/VIII-02-GenContents.pdf.
    Richard A. Paulsen .“The Role of US Nuclear Weap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la: air
    university,1994 );http://www.maxwell.af.mil/au/aul/aupress/Reviews/Major%20R.%20Paulsen.
    Robert Manning , Ronald Montaperto,and Brad Roberts.“China,Nuclear Weapons,and Arms Control”, in Paper examining China`s nuclear doctrine, China`s security relationships with Russia and the U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China`s nuclear status on US strategic policy(New York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 May 2000);http://www.csis.org/pacfor/pac0020.html or http://www.cfr.org.
    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Foreign missile development and the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 though 2015” (unclassified summary),Dec.2001.http://www.cia.gov/nic/pubs/other
    Product/Unclassifiedballisticmissilefinal.pdf.
    Yang Huan. “china`s 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 in Michael Pillsbury,ed.,Chinese View of Future Warfare, Institute of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http://www.fas.org/nuke/guide
    /china/doctrine/huan.htm.
    美國國防部2004年中共軍力報告,頁7-10。FY04 Report to Congress on PRC Military Power, Pursuant to the FY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RC.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d20040528PRC.pdf
    二、中文網路新聞
    《中央社》http://search.cnanews.gov.tw/search/hypage.cgi?HYPAGE=login.htm
    〈新研究稱中共核武政策是否改變有待觀察〉《中央社》。2000年4月10。
    〈中國大陸專家稱太空對抗是未來戰爭新戰〉《中央社》。2003年4月15日。
    〈熊光楷稱世界新軍事變革凸顯五大特徵〉《中央社》。2002年7月16日。
    〈美國攻擊機動目標能力已大幅改善〉《中央社》。2002年5月7日。
    〈中央社國際時事分析:美俄將簽裁減核武條約〉《中央社》。2002年5月17日。
    〈美智庫報告指飛彈防禦對台海將有不好影響〉《中央社》。2003年2月12日。
    〈北韓問題可能引發東北亞軍備競賽〉《中央社》。2003年1月12日。
    〈湯曜明:美方至今未和台灣討論TMD〉《中央社》。2003年3月10日。
    〈日防衛廳將為反飛彈系統開始編列預算〉《中央社》。2003年6月5日。
    〈美俄計劃明年舉行聯合飛彈防禦演習〉《中央社》。2003年6月17日。
    〈加國學者認為飛彈防禦反會迫使中共使用飛彈〉《中央社》。2003年4月4日。
    〈大陸學者指美國核態勢回顧報告立論基礎錯誤〉《中央社》。2002年3月22日。
    三、其它網路資料
    China`s Nuclear polices and programs,. http://www.nti.org/db/china/doctrine.htm.
    Nuclear Posture Review.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Jan2002/d20020109npr.pdf
    “China`s Attitude toward Outer Space/Space Weapons.”http://cns.miis.edu/db/china
    /spacepos .
    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prinorgs/sc/sres/95/s984.htm.
    〈中國2002年國防白皮書〉《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2003/11/17
    〈面對核威懾中國如何進行戰役核反擊準備〉《新浪軍事》http://jczs.news.sina.com.cn10:
    41
    丁樹範。〈中共為何發展「東風三十一型」飛彈〉 http://iir.nccu.edu.tw/analysis/c-paper1.html
    伍、報章新聞
    〈中共加入「核供應國集團」〉《聯合報》。2004年5月29日,A13。
    〈中共防衛線向第二島鏈推進〉《中國時報》。2004年8月23日,A3。
    〈中共要突破西太防線「和美對幹」〉《中國時報》。2004年8月23日,A3。
    〈中俄聯手抗美態勢日趨明顯〉《中國時報》。2000年7月17日,版14。
    〈北韓核武會談結果關係亞太和平〉。《青年日報》,2003年8月4日,版2。
    〈美首枚陸機攔截飛彈完成部署〉《中國時報》。2004年7月24日,A11。
    〈美國取消海基飛彈防禦計畫〉《聯合報》。2001 年12 月16 日,版12。
    〈美國研發小型低放射性核武已進行多年〉《中央社》。2002年3月14日。
    〈美與南韓例行軍演日參與電腦模擬作戰〉《中國時報》。2001年8月21日,版10。
    〈美擬調動歐洲裝備至亞洲〉《聯合報》。2001年8月31日,版13。
    〈專家指美發展小型核武可能升高中共對台威脅〉《中央社》。2002年5月16日
    〈歐盟添十國 歐陸慶統一〉《聯合報》。2004年5月2日,A14。
    〈潛艦入侵中國意圖探測日反應〉《自由時報》。2004年11月12日,第3頁。
    〈澳、日、南韓,美視為亞太戰略夥伴〉《聯合報》。2001年7月31日,版12。
    朱雲鵬。〈準戰爭狀態〉。《中國時報社論》。2004年8月23日,A4。
    俞雨霖。〈中共全球軍事構想〉《中時晚報》。1994年4月14日。
    郭崇倫。〈TMD的發展與台灣〉《中國時報》。1999年1月9日,版11。
    楊永明。〈北韓問題我可以是東亞穩定力量〉。《聯合報》,2003年8月2日,版15。
    劉廣華。〈印巴核戰會開打嗎?〉《中國時報》。2002年6月3日,版15。
    閻紀宇。〈美海基飛彈防禦首次試射成功〉。《中國時報》,2002年1月27日,版10。
    閻學通。〈如何看美國的亞太戰略〉。《環球時報》,2001年6月29日,版4。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人民日報》。1997年9月12日,版1。
    〈新中國史上光輝的一頁〉《中國國防報》。1995年5月31日,版1。
    〈對中等核國家核戰略之我見〉《解放軍報》。1987年3月20日,版3。
    〈適應全球化趨勢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人民日報》,1998年8月29日,版1。
    陸、其它
    一、中文部分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中國事務部。〈中共軍力基本報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研究報告。2003年12月19日。
    國防部。《九四年度送交立法院預算審查會議---九三年度中共軍力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8月。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2年7月。
    二、英文部分
    US Army War College.“Traditional Military Thinking and the Defensive Strategy of China.” Letort Paper No. 1. 29 August 1997, p. 7.
    Saunders Phillip and Jing-Dong Yuan. “China’s Strategic Force Modernization: Three Scenario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3.
    Robin Ranger. Extender Air Defense & the Long-Range Missile Threat.Lancaster: CDISS, 1997.
    The White House.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Oct. 199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2922006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2006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2006101.pdf45KbAdobe PDF2863检视/开启
    22006102.pdf98KbAdobe PDF2907检视/开启
    22006103.pdf118KbAdobe PDF21520检视/开启
    22006104.pdf100KbAdobe PDF21298检视/开启
    22006105.pdf239KbAdobe PDF21077检视/开启
    22006106.pdf720KbAdobe PDF23972检视/开启
    22006107.pdf849KbAdobe PDF23753检视/开启
    22006108.pdf780KbAdobe PDF22971检视/开启
    22006109.pdf673KbAdobe PDF22761检视/开启
    22006110.pdf168KbAdobe PDF21655检视/开启
    22006111.pdf275KbAdobe PDF21643检视/开启
    22006112.pdf295KbAdobe PDF2378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