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80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2/145044 (79%)
Visitors : 52080052      Online Users : 5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05


    Title: 後冷戰時期中共「週邊關係」發展之研究
    Authors: 周德芳
    Contributors: 鄧中堅
    蔡東杰



    周德芳
    Keywords: 週邊關係
    地緣政治
    大國外交
    新安全觀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7 18:11:03 (UTC+8)
    Abstract: 一九九○年代初期,由於蘇聯解體導致國際體系結構產生劇變,致使「兩極體系」演變為「一超多強」型態。美國雖成為全球獨強,但亞太地區卻因蘇聯解體,權力平衡出現不穩定的局勢。此時,中共卻因「改革開放」專注經濟發展,綜合國力逐漸增強,並漸漸的取代俄羅斯在亞洲的地緣政治利益,以致「中共崛起」逐漸成為亞洲的區域強權,致使西方各國感受到「中國威脅論」的壓力。
    中共的地緣環境國土遼闊,有2萬多公里的大陸邊界線,並與15 個國家相鄰,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與6 個國家相鄰,可謂陸海兼備,且其部分週邊國家乃區域或全球性的強權國家,如美、俄、日、印等國。因此,中共必然重視其地緣政治利益,積極發展週邊關係,以建立成為區域大國的地緣戰略為目標。拿破崙曾說,「瞭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可以瞭解其外交政策。」故中共近年來一系列的「週邊關係」發展與行為變化,會對亞太地區及我國的地緣政治利益有何影響,實值得我們注意觀察與瞭解。
    冷戰結束後,「地緣政治」進一步擺脫了狹隘的地理因素束縛,進入了研究地理環境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關係的階段,因此這一形容詞仍為學者與政治人物所重視。如它使人們聯想到波斯灣的石油供給、分佈不均的戰略礦產、各大陸的農業潛力、險要的海上通道、日益減少的自然資源等等,均可意識到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因此,現階段要瞭解中共的對外行為,筆者試圖以地緣政治的觀點切入分析中共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政策上的「週邊關係」發展,來探討中共在後冷戰時期的國際環境地位。
    由於後冷戰時期世界新秩序的重組,國際關係轉向「以經濟競爭取代軍事對抗;以談判合作化解敵對衝突」之區域合作與多邊會談的和解氣氛中。正符合中共的國際新秩序觀,即「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一切分歧和爭端」,「通過對話協商增加相互瞭解信任,通過多邊、雙邊協調合作逐步解決彼此間的矛盾和問題」。因此,中共對外的「週邊關係」發展,經個人研究認為是中共在歷經國內、外環境的變遷,藉由經濟改革,全力發展經濟,厚植綜合國力,調整對外政策,透過對話與合作方式,化解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而且「週邊關係」更可以說是中共結合西方和中國固有的地緣政治與中共毛、鄧、江三代領導人的對外思想,辯證發展出具有以國家利益、民族意識及地緣政治的「中國特色外交政策」,以營造和平穩定安全的「週邊關係」環境,使中共在多極化世界中,已建立成為區域「一極」的大國地位,並積極朝向經濟大國的方向努力,提昇綜合國力,爭取國際地位。

    關鍵詞:週邊關係、地緣政治、大國外交、新安全觀
    Reference: 壹、中文書目
    一、政府出版品及文件
    (一)、中華民國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部報告書》。台北:史編局,民91 年7月。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民89 年。
    《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8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太安全譯文彙集(III)》。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7)》。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四年國防總檢》。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7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一九九九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2000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一九九八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1999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二○○○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2001年。
    國防部軍務局編譯。《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6)》。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8年。
    (二)、中共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努力建立中美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江澤民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1975-1982),1版2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的發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中共國防大學主編 。《鄧小平理論概論》,1版1刷。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中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著。《中國外交(1999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5月。
    中共國務院。《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8年7月27日。
    二、專書
    丁連財。《現代用語導讀》。台北:書泉,2000年5月。
    丁連財等。《現代用語導讀(1)—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1999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973年6月。
    尹慶耀。《獨立國協研究—以俄羅斯為中心》。台北:幼獅文化,1995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研究》。無出版項,無出版年。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2001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年10月。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中國—新霸權》。李威儀譯。台北:立緒,2001年6月。
    王一炬、李大軍編。《俄羅斯軍情瞭望》。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2000年。
    王泰平主編 。《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8月。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1971年。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洞察,1987年5月。
    王逸舟,《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布里辛斯基(Zbi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台北:立緒,1999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年2月。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1995年12月。
    史派克曼。《和平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
    任慧文、鄭永年、國世平編著。《江澤民跨世紀監圖》,初版。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1998年4月。
    李登科、林文程、林正義、劉德海、鄧中監編著。《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朱聽昌主編。《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沈偉烈、陸俊元。《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2001年9月。
    沈默。《現代地緣政治》。台北:三民書局,1979年10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9年。
    帕斯特(Robert A. Pastor)。《二十世紀之旅》。董更生譯。台北:聯經,2000年。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出版社,1998年10月;.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1999年。
    席來旺。《國家安全戰略》o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高金鈿主編。《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1版1刷。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莫根索(Hans J. Morgenthau)。《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張自學譯。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6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2000年。
    張蘊玲主編。《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張蘊岭主編。《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畢英賢。《俄羅期與中共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
    許志嘉。《中國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2000年。
    趙可銘主編。《世界軍事情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
    魯毅等著。《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6月。
    麥克蒂斯(Roy C.Macridis)。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1年。
    彭懷恩。《政治學》。台北:風雲論壇,1999年。
    彭懷恩。《國際關係與現勢Q&A—新版》。台北:風雲論壇,1999年。
    葛雷(Colin S. Gray)。《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the Nuclear Era),王正己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普瑞斯柯。(J. R. V. Prescot, "Charter 1:Aims and Concepts)。《地略學參考論文集(一)》。台北:國防部情報局編印,1981年9月。
    普瑞斯柯。(全球戰略與政治地理),《地略學參考論文選集(二)》。台北:國防部情報局,1981年1月。
    普雷斯頓.詹姆斯(James P. E.)、傑弗雷.馬丁(Martin, G. J.)。《地理學思想史》。李旭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
    鄭宇碩等書,《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香港:天地國書有限公司,1999年。
    鄭宇碩等書,《邁進廿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香港:天地國書有限公司,2001年。
    劉宏煊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楊福昌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4月。
    葉自成、王福春、唐士其、方向勤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漢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國際政治學》。張自學譯。台北:幼獅,1976年9月。
    蔣君章。《政治地理學原理》。台北:三民,1976年3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閻學通等著。《中國與亞太安全一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1999年。
    閻學通等。《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亨利,季辛吉(Heyed Kissinger)Diplomacy。林添貴、顧淑馨譁。《大外交》。台北:智庫文化,1998年。
    EzraF.Vogel,LivingwithChina:US-ChinaRelationsintheTwenty-firstCentury。吳福生譯。《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Hans Binnendijk、Ronald N.Montaperto,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漢斯•拜尼迪克、雷諾•蒙太波托。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譯。《中共戰略趨勢》。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9年。
    Robert L.Pfalezaraaff JR.James E.Dougherty,Contetding Tedries of Intenational Realtions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1993年。
    Strategy for America。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一後冷戰時代美國安全戰略》。台北:麥田,2000年。
    WarandAnti-War。艾文•托佛勒、海蒂•托佛勒。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三、期刊論文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一建構國際新秩序分〉。《問題與研究》,38卷6期。1999年6月,頁49-61。
    丁詩傳。〈鄧小平「世界格局觀」的新發展—學習江澤民關於「多極化」的重要論述〉。《外交學院學報》(北京),2000年2月,頁16-21。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43卷6期。2000年6月,頁l-19。
    于有慧。〈中共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 卷3 期。1999年3月,頁45-61。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民90年,頁57-75。
    王定士。〈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一中華民國應有之作為〉。《遠景季刊》,1卷4期。2000年12月,頁11l-153。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37卷6期。1998年6月,頁43。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36卷8期。1997年8月,頁29-41。
    王祟傑。〈俄羅斯內政外交的重大變化〉。《瞭望》,1997年I期。1997年1月,頁42-43。
    王酈久、蔣莉。〈中俄新條約及合作趨勢〉。《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8期。2001年8月,頁32-35。
    石原忠浩。〈戰後中日經濟與政治的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2期。1996年2月,頁66。
    石澤。〈論新時期的中俄關係〉。《國際問題研究》。1995年2期。1995年2月,頁1-12。
    朱顯平。(俄羅斯2000年的經濟與未來的發展戰略)。《東北亞論壇》,l期。2000年2月,頁40-42。
    何思因。〈亞太地區的國際安全〉。《問題與研究》,30卷6期。1991年6月,頁l-8。
    何思因。〈美國與亞太地區的區域整合〉。《美歐月刊》,9卷ll期。1994年11月,頁4-14。
    吳東野。〈後冷戰時期的歐洲安全新秩序〉。《問題與研究》,30卷4期。1997年4月,頁35-46。
    吳春光。(俄羅斯與中共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我國的影響)。《政策月刊》,42期。民國88年1月,頁29-34。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7卷2期。2001年2月,頁40-49。
    吳福寶。〈夥伴關係重塑中共大國地位成效分析〉。《中共研究》,35卷2 期。2001年2月,頁107-117。
    宋德星。〈冷戰後東北亞安全形勢的變化〉。《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9期。1998年9月,頁34-38。
    宋鎮照。〈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專輯一美國與亞太地區》,11卷3期。1996年3月,頁23-39。
    李小華。〈冷戰後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大理論思潮〉。《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12期。1998年12月,頁9-13。
    李允華。〈1999年以來俄羅斯形勢及前景述評〉。《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4期。2000年8月,頁9-13。
    李文志。〈由宮澤主義看日本亞太的外交佈局〉。《國家政策雙周刊》,53期。1993年2月,頁10-11。
    李玉珍。〈中共與中亞各國關係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40卷7期。1997年7月,頁18-30。
    李明。〈柯林頓政府亞太政策之展望〉。《美國月刊》,8卷12期。1993年12月,頁23-36。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45-68。
    李慈安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上)〉。《美國月刊》, 5卷3期。1990年6月,頁133-143。
    李慈安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下)〉。《美國月刊》, 5卷4期。1990年8月,頁133-143。
    李靖宇、于鳳志。〈論中、俄、日三國面向2l世紀的利益關係框架〉。《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3期。2000年6月,頁28-32。
    李靜杰。〈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及其美國因素〉。《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3期。2000年6月,頁3-14。
    沈偉烈。(中國未來的地緣戰略之思考),《中國外交》,2001年第12期。2001年12月,頁15-20。
    沈偉烈。(關於地緣政治學研究內容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7期。2001年7月,頁57-61。
    阮宗澤。(構築新世紀大周邊外交),《中國外交》,2001年第12期。2001年12月,頁21-23。
    周煦。〈2000年中共對外關係-新世紀的中(共)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5 期。民國89年12月,頁69-70。
    周煦。〈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3期。1998年12月,頁1-32。
    周煦。《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1994年6月。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踐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外交學院學報》(北京),1999年2期,頁30-35。
    季志業等。〈普京執政一年來的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3期,2001年6月,頁24-33。
    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1 卷3期。 1999年7月,頁74-114。
    林文程。〈臺灣的安全與亞太安全機制專輯三「中共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國家政策雙周刊》,171期。 1997年8月,頁6-7。
    林正義。〈臺灣在亞太地區的安全策略〉。《國家政策雙周刊》,112期。1995年5月,頁21-2.3。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7卷8期。 2001年8月,頁58-76。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30卷3期。1999年夏季,頁23-28。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26卷ll期。2000年11月,頁5-7。
    金正昆。{中國夥伴外交戰略初探),《中國外交》,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頁20-25。
    俞邃。(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若千問題探討),《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2期。1998年2月,頁41-44。
    翁明。(何謂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世界知識》,1997年第23期。1997年11月,頁5-7。
    高子川。(冷戰後東盟國家綜合安全戰略的實施),《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7年第3期。1997年3月,頁25-26。
    崔普列特(Willian C. Trilett)。陳世欽譯。(亞太地區權力關係的嬗變)。《國策專刊》,13期。2000年5月,頁6-8。
    張如倫。(「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與影響),《國防雜誌》,第17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89-98。
    張如倫。(檢視中共建立「夥伴關係」策略),《國防雜誌》,第14卷第12期。1999年6月,頁42-52。
    張妍。(信息時代的地緣政治與科技權),《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7期。2001年7月,頁18-23。
    張亞中。{中共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2年4月,頁1-40。
    張登及。(中共「大國外交」構思下兩岸關係的發展--思辯模型試擬),《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月,頁131-135。
    張登及。(發展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新構思-兼論對兩岸關係形成的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34-65。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頁33-54。
    張樸。(地緣戰略學的內涵與功能),《中華戰略學刊》,1983年冬季號。1983年12月,頁59-63。
    畢英賢。(俄羅斯與中共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問題與研究》,32卷4期。1993年4月,頁1-11。
    畢英賢。(俄羅斯的亞太政策及其可能扮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34卷12期。1995年12月,頁24-33。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1996年12月,頁19-28。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36卷4期。1997年4月,頁45-61。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36卷7期。1997年6月,頁35-58。
    郭武平。(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訪俄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3卷5期。1997年5月,頁l-3。
    郭樹永、鄭桂芬。(冷戰後美國學界的俄羅斯「國家重塑」研究)。《美國月刊》,7卷4期。1992年4月,頁4-9。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7卷3期。1998年3月,頁19-34。
    陳日山。(2OOO一2001年俄羅斯經濟形勢分析和預測)。《東歐中亞研究》,1期。2001年2月,頁51-56。
    陳佩堯。(中美關係大調整的背後——兼論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國評論》,1998年1月號。1998年1月,頁32-41。
    陳岳。(知何認識戰後國際格局的多極化),《國際政治》,2001年7期。2001年7月,頁19-22。
    陳鳴。(2000年的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5卷1期。2001年1月,頁40-49。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美國之亞太政策))。《美國月刊》,7卷7期。1992年7月,頁64-71。
    陸俊元。(地緣戰略中的台灣及其對大國安全的作用),《台灣研究》,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36-44。•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39-45。
    曾復生。(亞太新情勢下的大陸「國家安全戰略」研析)。《海軍學術月刊》,33卷9期。1999年9月,頁4-10。
    曾復生。(臺北一北京一華府的互動趨勢備忘錄)。《盟訊》,107期。2001年6月,頁19。
    童力。(大國關係與中國外交),《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1期。1998年1月20日,頁42-46。
    鈕先鍾。(地略思想的復活),《國防雜誌》,第15卷第9期。2000年3月16日,頁11-21。
    馮玉軍。(對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再思考)。《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8期。1998年8月,頁2-6。
    馮仲平。(當前歐盟對華政策的四大特性),《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5期。1998年5月,頁12-14。
    黃鴻博。(後冷戰時期中共與俄羅斯互動關係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1卷9期。1995年9月,頁4-19。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6-7。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13期。1997年12月3日,頁35-71。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29-53。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29-44。
    楊志□。(中共外交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29-44。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83-93。
    董立文。(論中共的廣大國土意義及其問題),《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65-76。
    漢森(David G. Hansen)。(不變的地緣重要性),《國防譯粹》,第25卷第2期。1998年2月,頁52-59。
    趙春山。(俄羅斯的亞太政策與亞太安全問題)。《中共研究》,30卷4期。1996年4月,頁73-76。
    趙雲山。(中共對外戰略思想之演變)。《中共研究》,29卷6期。1995年6月,頁47。
    趙龍庚。(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邁向堅實之路),《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5期。1999年5月,頁32-34。
    劉桂玲。(俄羅斯的大國外交及國際地位和作用),《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8期。1998年8月,頁7-11。
    劉清才。(析葉利欽時期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8期。2000年8月,頁33-37。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38卷2期。1999年2月,頁21-36。
    劉德海。(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日本政策)。《國際關係學報》,9期。1994年8月,頁117-138。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4l卷9期。1998年9月,頁71-82。
    蔡瑋。(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2000年2月,頁66-71。
    蔡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國月刊》,8卷3期。1993年3月,頁17-36。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1-22。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59-71。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30卷3期。1996年3月,頁33。
    蕭朝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地區的外交戰略)。《共黨問題研究》,25卷10期。1999年10月,頁36-43。
    錢其琛。(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求是雜誌》,1995年12期。 1995年6月,頁2。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11期。1997年11月,頁28-32。
    閻學通。(冶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8期。1995年8月,頁24-26。
    閻學通。(亞太安全趨勢)。《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7期。1997年7月,頁2-7。
    閻學通。(國際環境和外交思考),《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8期。1999年8月,頁9-11。
    閻學通。(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中國外交》,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頁13-19。
    戴萬欽。(俄羅斯一九九六年對中國政策的預測)。《問題與研究》,35卷2期。1996年2月,頁75-76。
    戴萬欽。(對俄羅斯「中國政策」的展望)。《問題與研究》,35卷2期信1996年2月,頁65-77。
    謝昌生。(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2期。1998年12月,頁27-39。
    謝波。(試析「夥伴關係」一兼論美俄、中美和中俄夥伴關係)。《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3期。1998年3月,頁89-96。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56-79。
    韓默。(「中」、俄強化軍事合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6卷3期。2000年3月,頁3-5。
    蘇格。(國際安全新格局與合作體制),《中國評論》,1999年1月號。1999年1月,頁24-25。
    四、碩博士畢業論文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風佑。(冷戰後中共與日本的安全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南亞安全合作)。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殷立威。(冷戰後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張才果。〈地緣政治與北約東擴〉。國防管理學院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俊雄。〈中共大國外交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途徑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2001年。
    劉正慶。〈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形成與實踐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夥伴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4月。
    五、研討會論文
    江啟臣。(全球化與國家在政治經濟上之角色:舊劇本與新爭論),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政大外交學系主辦,2001年6月2日
    李國雄。〈全球化下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政經分析〉,亞太區域安全與經濟整合學術研討會。政大外交學系主辦,2002年6月1日。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我國外交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危機與轉機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3日。
    蔡東杰。〈區域安全機制與兩岸互動之研究〉,「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2003年11月28日。
    六、報紙
    (一)中華民國
    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中華日報
    中時晚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二)中共
    人民日報
    大公報(香港)
    文匯報(香港)
    光明日報
    新華社
    蘋果日報
    明鏡
    七、網路資源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result.php31SearchString=qka08yuz+KdPPaxQs/h8wXCmWLHfs/h8pcGlzbP4fLhnwNmk6bP4fMFwpliz+Cuk6bTBPj0yMDAyMTEwNQ==&select=1&sharepage=10&kind=2
    淡江大學歐盟文獻中心,2001年2月21日,
    http://www.1ib.tku.edu.tw/libeu/euhistory.htm
    遠景基金會,2000年3月7日,
    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Ppress/paper/pp_20000120.htm
    《91年國防報告書》,中華民國國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mnd.gov.tw/report/defence/chinese/p1.HTM
    (中共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h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6/18/content_445486.btm
    (中國網)
    http://202.130.245.40/chinese/2002/Oct/220432.htm
    (中國法治網)
    http://sinolaw.net.crdzhuanti/zrgl/hckst/hckst03.btm
    (中共人民網)
    http://www.peopledaily.ac.cn/GB/guoji/209/3983/4018/20010215/396814.html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
    http://www.cass.fiet.crdchinese/s28_yts/ch/nese/chinese.htm
    (華夏經緯網)
    http://qoig5.viewcn.com/TaiWanStfiChuang/DaoNeiDongTai/GBK/47662.html
    (佛山國際經貿信息網)
    http://www.fsiet.gov.cn/x/md/2002/09yue/090lb.htm
    (多維周刊)
    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a4/Globe/6284.htm
    (軍事天地)
    http://extend.hk.hi.cn/~daikang/News/329.htm
    (大紀元時報)
    http://www.epochtimes.com/b5/2/5/31/n193567.htm
    唐家璇,《中國外交》2002年版,
    http://www,fmprc.gov.cn/chn/32232.html#13
    (唐家璇外長談中美關係),《中共外交部網站》,2002年2月9日
    http://www,fmprc.gov.cn/chn/24961.html
    李肇星,{妥善處理臺灣問題是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關鍵),2002年2月4日,
    http://www.fmprc.gov.cn/chn/25101.html
    章百家,{積極拓展多邊外交樹立大國形象中國外交破浪行),2002年9月30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Poig5/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lD=0&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1.
    貳、西文部分
    一、專書
    Hamrin, Carol Lee and Zhao Suisheng, Decision Making in seng`s China: Perspectives from Imsoders . New York: M.E. sharpe Inc,1995.
    Harris Stuart & Klintworth Gary, China-As a great power.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Inc. 1995.
    James H. Mittelman, The Globalization Syndrome: Transformation and Resista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7.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2nd ed., Glenview I11:Scott, Foresroxn/Boston: Little, Brown series, 1989.
    Kim, Samuel S.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Martin Ira Glassner, Political Geography. Connecticut: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5th ed. New York: IGqopf, distributed Random House, 1993.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NY:Random House,1987.
    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 .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1996.
    Robert O. Keohane, Institu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Saul B.Cohen :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worm divid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Van Ness, Peter, 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0.
    二、期刊論文 Bruce Gilley & Stawn W. Crispin .“ Limited Engagement ”.far Easter Economic Review(Apl 1999):12-13.
    Bonnie S. Glaser.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Interests and Ambitions.”Asian Surver,vol.33,no.3(March1993):253-254.
    Charles Krauthammer.“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Time, July 31,1995:72.“China’s Balkan Crisis,”Newsweek, April 19,1999:34-36.
    Halfor J. Mackinder.“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Royal Geographical Journal.(23,1904):421-444.
    三、網路資源
    歐盟(EUROPEANUNION),2002年6月
    http://www.moeaboft.gov.tw/bi_trade/europe/european/basi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2002年8月9日,
    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2/0809nsc.htm
    美國能源部
    http://www.eia.doe.gov/emeu/cabs/schinatab.html.
    蘭德公司
    http://www.rand.org
    (亞洲自由貿易區將重塑全球地緣政治),《Asia Pacific Media Network》
    http://www.asiamedia.ucla.edu/TomPlate2001/Plate12.12.2001.htm.
    (中共挹資興建亞洲鐵路),《Strategic Forecasting》
    http://www.stratfor.com/standard/analysis_view,php?ID=20292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20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2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s Program in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2001.pdf55KbAdobe PDF21142View/Open
    92202002.pdf76KbAdobe PDF2876View/Open
    92202003.pdf124KbAdobe PDF2981View/Open
    92202004.pdf107KbAdobe PDF2947View/Open
    92202005.pdf274KbAdobe PDF21352View/Open
    92202006.pdf664KbAdobe PDF24888View/Open
    92202007.pdf807KbAdobe PDF22329View/Open
    92202008.pdf1003KbAdobe PDF22327View/Open
    92202009.pdf174KbAdobe PDF21205View/Open
    92202010.pdf241KbAdobe PDF2138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