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79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223257      線上人數 : 6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91


    題名: 當代中共空軍戰略演變及其對臺海地緣政治之影響
    作者: 王長河
    貢獻者: 黃奎博
    蔡明彥



    王長河
    關鍵詞: 地緣政治
    空權
    空軍戰略
    攻防兼備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009-09-17 18:09:02 (UTC+8)
    摘要: 國際政治以地緣為首要,空權對地緣政治具有關鍵性影響,本文依據地緣政治及空權相關理論推演出國家空權武力平衡線的公式:
    空權武力=F(空對空武力;面對空武力;面對面武力;空對面武力)
    據此得到中共與臺灣國家空權武力優勢範圍,作為闡釋臺灣地緣政治的理論基礎。
    臺灣首要威脅來自中共,中共空軍戰略轉變對臺灣具有重要影響,中共受到國內外、主客觀環境因素的影響,空軍戰略由「國土防空」大幅轉變為「攻防兼備」,並確立中共攻佔臺灣、抵抗美日的作戰目標。
    「攻防兼備」空軍戰略的涵義:對應較強的敵國是採取積極防禦的策略;對弱勢的敵國卻是以攻擊來要脅。中共空軍戰略的轉變突顯臺灣地緣政治價值,對臺灣政治與軍事上造成嚴重衝擊,臺灣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官方出版品:
    〈我國、中共、美國及英國等823砲戰期間的外交折衝及言論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58年7月至9月份、10月至12月份。
    于佑任。《美華軍語詞典》,空軍之部上。臺北:國防部,1964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2年。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4年。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6年。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8年。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0年。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2年。
    (二)專書
    《1996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
    《1998世界年鑑》。臺北:中央通訊社,1997年。
    《2000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
    《2000中國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統計,2000年。
    《2001中國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統計,2001年。
    《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臺北:史政編譯局,2002年。
    《中共年報1995》。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5年。
    《中共年報1996》。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
    《中共年報1997》。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7年。
    《中共年報1998》。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8年。
    《中共年報1999》。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
    《中共年報2000》。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
    《中共年報2001》。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中共年報2002》。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
    《中共軍事論》,李坤海譯。臺北:史政編譯局,1995年。
    《中國人物年鑑》。北京:中國人物年鑑社,1989-2001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0年。
    《中國軍事年鑑》。北京:軍事科學,1988年。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北京:軍事科學,1997年。
    《中國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社,2000年。
    《世界軍事年鑑》。北京:解放軍,1988年。
    《地略學考論文選輯(二)》。臺北:中華戰略學會,1982年。
    《亞太安全譯文彙輯》,楊建安譯。臺北:史政編譯局,1999年。
    《空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6年。
    《空軍戰役理論》。北京:解放軍。
    《空權論選集》,上冊。臺北:國防部合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1965年。
    《科索沃戰爭》,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北京:軍事科學,2000年。
    《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高一中譯。臺北:史政編譯局,2001年。
    《軍事地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解放軍,1992年。
    《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2001年。
    《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二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88年。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種和勤務》。北京:解放軍,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人民,1999年。
    丹尼爾(Daniel, Goure.)、莎拉(Szara, Cheristopher M.)。《千禧年之航太空權》,吳惠民譯。臺北:史編局,2000年。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臺北:尚朋生活,1995年。
    日本防衛廳編。《1981年日本防衛白皮書》,蕭廉譯。臺北:黎明文化,1992年。
    日本防衛廳編。《1998年日本防衛白皮書》,黃朝茂、宋一之、李坤海譯。臺北:史政編譯局,1999年。
    日本防衛廳編。《2000年日本防衛白皮書》。日本大藏省,2000年。
    毛澤東。《毛澤東文選》。北京:中央文獻,1994年。
    王定列、林虎主編。《當代中國空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王海。《我的戰鬥生涯》。北京:中央文獻,2000年。
    王啟明,陳鋒主編。《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北京:軍事誼文,1997年。
    王葉紅、李樹山。《中國空軍戰史》。北京:華夏,1997年。
    北京青年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編。《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皮書》。臺北:達觀,2003年。
    北京國防經濟研究會編。《國防經濟發展戰略論文集》。北京:解放軍,1987年。
    古柏(John C. Cooper)。〈空權之基本原理〉,收錄《空權論選集》,上冊。臺北:國防部合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1965年。
    史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和平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臺北:立緒,1998年。
    平松茂雄。《中國人民解放軍》,黃璧川、楊鴻儒譯。臺北:英瑞,1994年。
    ---。《中國的軍事力》楊鴻儒譯。臺北:凱侖,1999年。
    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美國學者解讀中國安全》,肖歡容、張梅譯。北京:新華,2001年。
    白禮博(Bernstein, Richard)、孟儒(Munro, Ross H.)。《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許綬南譯。臺北:麥田,1997年。
    石明楷(Stokes, Mark A.)。《中共戰略現代化》。臺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
    伍爾澤(Wortzel, Larry M.)。《21世紀臺海兩岸的軍隊》 (The Chinese Armed Force in the 21st Century), 吳奇達、高一中、翟文中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尖端科技編輯部。《中共武力》。臺北:雲皓,1997年。
    曲明。《2010年兩岸統一:中國邁向海權時代》。臺北:九儀,1995年。
    朱維瑜主編。《1997年世界年鑑》。臺北:中央通信社,1997年。
    米契爾(Mitchell, Billy)。《空中國防論》,李純、華人杰譯。北京:解放軍,1989年。
    艾文(Alvin Toffler)、海蒂(Heidi Toffler)。《新戰爭論》(War and Anti-War: 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傅淩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艾密特(Armitage, M. J.)、梅遜(Mason, R. A.)。《核子時代空權》,錢武南譯。臺北:黎明,1991年。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第一階段成果〉。1998年。
    佛蘿諾伊(Flournoy, Michele A.)。《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余忠勇、黃俊彥、謝豐安、羅志成譯。臺北:史政編譯局,2002年。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武力犯台問題之研究》。臺北:時英,1997年。
    吳純光。《中國空軍實錄》。瀋陽:春風文藝,1997年。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1995年。
    宋時輪。《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北京:軍事科學,1984年。
    宋國誠。《中國大陸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年》。臺北:安華,1996年。
    李大光。《太空戰》。北京:軍事科學,2001年。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李俊亭、楊金河主編。《中國武裝力量通覽》。北京:人民,1990年。
    李清泉、王增林。《世界軍事力量寫真》。北京:長征,2000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第二版。北京:軍事科學,1998年。
    李慶功、殷衛國等著。《世界軍事大調整》。北京:誼文,1993年。
    李潔明(Lilley, James R.)、唐思(Chuck Downs)。《臺灣有沒有明天?臺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臺北:先覺,1999年。
    杜黑(Douhet, Giulio.)。《制空權》,曹毅風、華人杰譯。北京:解放軍,1986年。
    沙力.閩力編。《中國空軍實力》。四川:電子科技大學,1993年。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臺北:慧眾文化,1995年。
    肖星、張林。《世界政治多極化與地緣政治》。北京:人民教育,2001年。
    貝克(James III Baker)。〈美國在亞洲-浮現中的太平洋區域架構〉。1991年。
    孟樵。《探索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臺北:全球防衛雜誌,2001年。
    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大外交》(Diplomacy),顧淑馨、林添貴譯。臺北:智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臺北:臺灣學生,1999年。
    ---。《國防外交白皮書》。臺北:業強,1992年。
    林正義。《臺灣安全的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林宗達。《赤龍之爪》。臺北:黎明文化,2002年。
    ---。《蛻變中的軍事強權》。臺北:時英,2001年。
    ---。《戰區飛彈防禦與臺海安全》。臺北:時英,2000年。
    林虎。《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北京:解放軍,2001年。
    林虎主編。《空軍史》。北京:解放軍,1989年。
    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香港:明鏡,1996年。
    空尼(Coyne, James P.)。《波灣空權》,沈遠峰、廖埔生、王心宇譯。臺北:史編局,1994。
    邵振庭、胡建明、單峰。《開風之先的空權論》。北京:軍事科學,2001年。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張春柏、陸乃聖譯。臺北:五南,1995年。
    姚延進,劉繼賢主編。《鄧小平新時期軍事理論研究》。北京:軍事科學,1994年。
    姚延進主編。《跨世紀的治軍之道-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軍隊建設的論述》。北京:國防大學,1998年。
    威爾遜。《空權之鍵》,耿秀雲譯。臺北:空軍總司令部。
    封長虹主編。《外軍高技術與現代軍事講座》。北京:軍事科學,1994年。
    相馬.勝。《中共軍隊能否打贏下一回戰爭》,曾清貴譯。臺北:史編局,1999年。
    美空軍指揮參謀大學。《空權史-空權之軍事運用》,林玉冰譯。臺北:空總,1979年。
    美國國防大學。《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高一中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美國國防部(U.S. Department of Defense.)。《1999年美國國防報告書》(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張台航、余瓊瑤、林文隆、杜永祥譯。桃園:國防大學,2000年。
    美國國防部(U.S.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0年美國國防報告書》(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張台航譯。桃園:國防大學,2001年。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院,2001年。
    夏拉帕克(Shlapak,David A.)、奧雷斯基(Orletsky, David T.)、威爾遜(Wilson, Barry A.)。《恐佈的海峽?中台對抗的軍事問題與美國的政策選擇》,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北京:軍事科學,2000年。
    徐舸、龐繼先、高曉星。《大洋巨無霸-21世紀的航母編隊》。南京:江蘇人民,2000年。
    息曙光。《世界戰略大格局》。臺北:風雲時代,1993年。
    格雷厄姆(Daniel O. Graham)。《高邊疆-新的國家戰略研究報告》(High Frontier A New National Strategic),張健志、馬俊才、傅家禎譯。臺北:軍事科學,1988年。
    泰德(Tedder, Authur W.)。《空權論》。臺北:空總,1956年。
    海南南海研究中心編。《南海問題文獻匯編》。海南,2000年。
    翁明賢。《未來臺海衝突中的美國》。臺北:麥田,1998年。
    張友驊。《臺灣明天會更安全?》。臺北:新高地,2003年。
    ---。《臺灣軍隊能打仗?》。臺北:新高地,2003年。
    張召忠。《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北京:解放軍,1999年。
    張昌治。《高技術時代的空中力量》。北京:解放軍,1996年。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臺北:洪葉,1998年。
    張建邦。《2010年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1998年。
    張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院,1997年。
    張萬年主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院,1999年。
    莫根索(Morgenthau, Hans J.)。《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張自學譯。臺北:幼獅文化,1996年。
    陳力。《戰略地理論》。北京:解放軍,1990年。
    陳文尚、雷家驥主編。《戰略理論研究》。臺北:聯鳴文化,1981年。
    陳東龍。《中共軍備現況》。臺北:黎明,1999年。
    麥金德。《民主的理想與現實》。紐約,1942年。
    ---。《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傅萊德曼(Norman Frideman)。《海權與太空》,余忠勇譯。臺北:史政編譯局,2001。
    傅萬春、王權翔編。《共和國空軍寫真》。北京:軍事科學,1999年。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1999年。
    喬治.科爾(George Kerr)。《被出賣的臺灣》,陳榮城譯。臺北:伸根雜誌社,1985年。
    彭光謙、姚有志主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2001年。
    普桑尼(Possony, Stefen T.)。《戰略空權》。臺北:空總,1958年。
    普雷斯頓.詹姆斯(James, P. E.)、傑弗雷.馬丁(Martin, G. J.)。《地理學思想史》(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李旭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曾光軍主編。《國防思辯錄》。北京:長征,1992年。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臺北:時英,1999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
    華人杰、曹毅風、陳惠秀主編。《空軍學術思想史》。北京:解放軍,1992年。
    鈕先鍾。《西洋全史:第一次世界大戰》。臺北:燕京,1977年。
    塞維斯基(Alexander De Seversky)。《空權-生存的關鍵》。臺北:空總,1955年。
    楊德志、宦鄉。《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1987年。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1998年。
    葛雷(Gray, Colin S.)。《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the Nuclear Era)。臺北:史政編譯局,1981年。
    ---。《戰略探索》(Explorations in Strategy),王振坤譯。臺北:史政編譯局,1999年8月。
    董文先。《現代空軍論》。北京:藍天,1999年。
    董文先、胡思遠。《杜黑理論與空軍》。北京:軍事科學,1995年。
    雷杰。《戰略地理學概論》。北京:解放軍,1990年。
    廖文中。《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雜誌,2001年。
    熊雲。《面向21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蓋文(Garver, John W.),《中共軍事現代化》,尹元隆譯。臺北:史政編譯局,1998年。
    趙可銘主編。《世界軍事形勢分析--2000-2001》,第二版。北京:國防大學,2001年。
    趙雲山。《中國導彈及其戰略》。香港:明鏡,1996年。
    趙影露、鍾海主編。《當代軍事高科技教程》。北京:軍事誼文,2000年。
    劉山、薛君度主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1997年。
    劉文孝。《中共空軍史》。臺北:中國之翼,1993年。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北京:天津人民,2002年。
    鄭文翰編,《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2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1993年。
    鄧尼根(Dunnigan, James F.)、麥司丹尼爾(Macedonia, Raymond M.)。《美國的軍事革新:從越戰到波灣戰爭》(Getting it right : American military reforms after Vietnam to the Persian Gulf and beyond),蔡伸章譯。臺北:麥田,1996年。
    優佛(Joffe, Ellis.),《解放軍》,孫魯山、余紅譯。香港:明報,1989年。
    戴金宇主編。《空軍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1995年。
    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鄧正來主譯。中國政法大學,1992年。
    薛君度、陸中偉主編。《廿一世紀的中國週邊形勢》。北京:時事,1996年。
    鍾兆雲。《百戰將星-劉亞樓》。北京:解放軍文藝,1996年。
    鍾堅。《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蘇進強、林弘展。《中國人民解放軍X檔案》。臺北:本土文化,1996年。
    (三)期刊論文:
    〈2002年亞洲航太展〉,《全球防衛雜誌》,212期。2002年4月,頁22。
    〈臺灣航空與防空武器裝備發展透視〉,《現代軍事》,293期。2001年6月,頁28-29。
    〈新一代空軍戰機專輯〉,《全球防衛雜誌》,218期。2002年10月,頁50-56。
    〈關於建立我軍空軍戰略理論的討論情況概述〉,《教學研究資料》,軍事版第23期。北京:國防大學,1987年12月23日。
    丁步東。〈美軍對科索沃戰爭的作戰指導〉,《現代軍事》。2000年5月,頁10-12。
    少華。〈中共三年裁軍50萬初探〉,《中共研究》,33卷7期。1999年7月,頁72-73。
    王飛凌。〈冷戰以後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簡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0期。1995年春季卷。
    史秉能、李業惠、楊衛麗、張永紅。〈從科索沃戰爭看武器裝備的發展〉,《現代軍事》。2000年5月,頁15-17。
    曲星。〈試論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後的中國對外政策〉,《外交學院學報》,1994年4期。頁16-22。
    李文揚、朱開成。〈建造地下儲備油庫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化工管理》,2002年1期。頁10-11。
    沈富雄。〈兩岸共組國協,台琉同時廢武-解決臺海問題的新模式〉,《民進黨中國事務季刊》,5期。2001年7月。
    肖雨生。〈中國軍力最新發展〉,《中國武力立體透視》,108期。山西:大視角,1999年9月,頁54-68。
    杭亭頓(Samual P. Huntington)。〈文明的衝突〉,《外文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1993年。
    林正義。〈美國的東亞安全政策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1期。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2001年1月,頁16-37。
    林田富。〈關於釣魚台列嶼主權之爭議與當前保釣運動〉,《靜宜人文學報》,1997年9期。頁35-36。
    林長盛。〈中共巡弋飛彈的研發與部署〉,《全球防衛雜誌》,212期。2002年4月。
    肯尼斯.阿倫。〈美軍介入臺海戰爭模式及未來美、中共戰爭策略研究〉,《中華評述》,6期。2000年5月。
    旻仁福。〈空防作戰的新變遷〉,《中共軍事科學》。1995年春季刊。
    唐啟曙。〈中共裁軍現況〉,《中國大陸研究》,28卷6期。1985年12月15日。
    夏梅。〈波音對中國航運市場20年預測〉,《中國民用航空》。2001年9期,頁24-31。
    海克門(Erhard Heckman)。〈東南亞國家空軍發展現況〉,《國防譯粹》,27卷9期,謝豐安譯。2000年9月,頁12-20。
    海昌。〈始安秘檔-空軍RF-104偵任務揭密〉,《尖端科技》,216期。2002年8月,頁15。
    翁明賢。〈從國際戰略觀點析論釣魚台事件〉,《文流月刊》。1996年11月號。
    高享。〈未來軍事趨勢〉,《世界政經》。1995年2期。
    高雄柏。〈改變空中優勢的戰鷹-Su-27戰機〉,《尖端科技》,186期。2000年2月,頁28-35。
    張文木。〈阿富汗戰爭與不對世界格局〉,《戰略與管理》。2002年2期,頁42-58。
    張立德。〈中共自製反艦飛彈大觀〉,《尖端科技》,150期。1997年2月,頁27。
    ---。〈中共彈道/巡弋飛彈暨二砲部隊〉,《尖端科技》,174期。1999年2月。
    張明德。〈現代戰場C3I的神經網路〉,《尖端科技》,218期。2002年10月,頁37-38。
    張農科。〈中國空軍由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紫荊雜誌》,1999年11月號,頁3-39。
    張樸。〈地緣戰略學的內涵與功能〉,《中華戰略學刊》。1983年冬季刊,頁46-66。
    啟元。〈進佔太空高地臺灣衛星影像情報的演進〉,《全球防衛雜誌》,216期。2002年8月,頁68-75。
    梅林。〈中共巡弋飛彈的研發與部署(下)〉,《中共研究》,34卷10期。2000年10月,頁80-89。
    理查德.D.費雪。〈中國海空軍日益增長的戰鬥力〉,《國際展望》,440期。2002年4月,頁36-39。
    陳偉華。〈建構臺灣防衛性嚇阻戰略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3卷4期。2001年10月,頁80-104。
    陳啟懋。〈關於在亞太地區建立新秩序的探索〉,《國際問題研究》。1992年第一季刊。
    陳霞。〈對地緣政治的再審視〉,《當代國際關係》。2001年6月,頁78-81。
    黃河。〈中共戰術飛彈最新狀況:Part1〉,《全球防衛雜誌》,178期。1999年6月。
    黃河。〈從紅旗看中共防空飛彈發展動向〉,《全球防衛雜誌》。1997年12月,頁31。
    楊中美。〈中共空軍戰略方針的演變形成〉,《中共研究》,34卷10期。2000年10月。
    葉白成。〈中共的空軍部隊〉,《海峽評論》,63期。1996年3月,頁48-50。
    董文先。〈海灣戰爭一週啟示〉,《軍事展望》。1991年1期。
    廖文中。〈中共空軍戰略及武器裝備現代化概況〉,《中共研究》,35卷5期。2000年5月。
    ---。〈中國海洋與臺灣島戰略地位〉,《中共研究》,30卷8期。1996年8月15日。
    ---。〈俄羅斯Tor-M1(SA-15)短程防空飛彈〉,《尖端雜誌》。2002年1月,頁42-47。
    趙楚。〈中國軍事戰略專家海灣戰爭十年回首〉,《國際展望》,412期。2001年2月。
    遠林。〈中國現役空空導彈〉,《航天》,6期。2000年6月,頁16-17。
    劉任。〈青天「蟒蛇」俄羅斯R-77中距空空導彈〉,《兵器知識》,159期。2001年1月,頁35-36。
    劉紹明、許彬。〈世紀末的警鐘科索沃戰爭留給我們的啟示〉,《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1卷2期。2000年3月,頁39-42。
    劉華清。〈堅定不移的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現代化軍隊的道路前進〉,《求是》。1993 年15 期,頁25。
    劉曉松、韓生民。《外國軍事學術》。2000年5期。
    蔡明彥。〈俄羅斯對中共軍售政策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2期。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2001年4月,頁48-63。
    蕭雨生。〈雄鷹利爪-Su-30MK-2向量推力戰鬥機〉,《全球防衛雜誌》,152期。1997年4月,頁65-68。
    謝志淵。〈中共繼續堅持人民戰爭思想〉,《中共研究》,35卷3期。2001年3月。
    鍾堅。〈中共航天計畫對我國家安全之影響〉,《尖端科技》,216期。2002年8月,頁76-81。
    韓默。〈中俄強化軍事合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6卷3期。2000年3月16日。
    羅志成。〈Su-30MKK對中共空中戰力之提升〉,《尖端科技》,211期。2002年3月。
    ---。〈人民解放軍的新鷹爪-Su-30戰機〉,《尖端科技》,210期。2002年2月,頁48-49。
    (四)碩傅士畢業論文:
    吳坤龍。《臺灣國防地緣戰略》。臺北:淡大國際事務所,1997年。
    呂芳城。《臺灣地緣戰略地位變遷之研究》。臺北: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1年。
    李政芳。《後冷戰時期中共軍事現代化用兵模式之研究》。臺北: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1年。
    林宗達。《中共軍事演習之研究(1990-1996)》。高雄:中山大學政研所,1997年。
    胡仲適。《特種作戰在臺海戰爭中之研究》。臺北: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2001年。
    張紹華。《冷戰後中共軍事思想》。臺北:政大外交所,2002年。
    張智誠。《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台戰略之研究(1989-2000)》。臺北:中山學術研究所,2000年。
    張嘉中。《核子時代中共空權之運用》。臺北:政大東亞所,1985年1月。
    張樸。《地緣戰略學研究》。臺北:三軍大學兵研所,1979年2月15日。
    許宗國。《中共核子戰略之研究:1950-1989》。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1992年。
    郭大元。《從1995、96年中共飛彈試射演習看臺海危機及未來因應之道》。臺北:台大新聞所,1996。
    陳慶國。《冷戰後中共空軍現代化之研究》。臺北:政大外交所,2001年。
    舒俞敬。《東南亞區域整合之地緣戰略考量--以東協接納緬甸為例》。臺北:政大外交所,1997年。
    黃政達。《臺灣地緣政治地位》。臺北:淡大大陸所,2001年。
    黃振葵。《東亞安全架構下之中共角色分析》。花蓮:東華大陸所,1999年。
    廖文義。《後冷戰時期中共南海戰略》。臺北:淡大國際所,1999年。
    劉嘉泰。《80年代東北亞區域體系之研究》。臺北:政大外交所,1991年。
    蔡明鈞。《90年代臺灣地區空權發展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山所,1991年6月。
    蕭源興。《從地政治談中共南海戰略》。臺北:政大政研所,民1992年。
    簡連德。《中共空降作戰》。臺北:淡大大陸所,2001年。
    (五)研討會論文:
    民國100年臺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1年11月。
    金泰虎。〈中共對台準備與未來戰爭中的俄國因素〉,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
    張友驊。〈中共空防戰力發展與臺灣因應之道〉,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0年11月。
    廖文中。〈空軍作戰在島嶼型國家防衛作戰中的角色〉,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2000年11月。
    鍾堅。〈中共與俄羅斯軍事科技合作、交流對我威脅及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0年11月。
    (六)網路資料:
    〈W-50搖控無人機〉,《南京模擬技術研究所》。http://www.nrist.com/product.asp?id=3
    〈中國空軍裝備發展趨勢〉。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20228/10216453.html
    〈全球軍火交易研究計劃〉。http://www.fas.org/asmp/profiles/worldfms.html
    《自由電子新聞網》。2002年2月21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feb/21/today-p7.htm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10910/10100524.html
    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cross-strait/PRC-airforce.htm
    http://home.kimo.com.tw/saycoo90/news10.htm
    http://www.china-airforce.org/f9wrj.htm
    http://www.cnwnc.com/big5/content/2002-08/14/content_1222158.htm
    http://www.flowsky.com/zgjs/krd.htm
    http://www.pladaily.com.cn/pladaily/jsgc/20000726/gb/20000726008001_zzbd.html
    http://www.taiwanstrategy.org/Wayne/Russia/Temp/News/Yuhming/ShiueJau/show_form?sid=255
    http://www.yxyl.com/1114/141/13.HTM
    中國能源資訊網。http://www.energy-china.com/energy/shiyou/szsy/qgtj/symy/symynr/625/20020328/648.html
    日本防衛廳自衛隊網站。http://www.jda.go.jp/jasdf/asdf/mission1.htm
    吳明杰,〈台美軍事交流曝光軍方憂喜參半〉,《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年7月20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jul/20/today-p2.htm
    吳國光。〈試析中國的東亞安全戰略〉。http://www.gchjs.com/wz/jswz/wz398.htm
    南韓國防部。《2000年韓國國防白皮書》。http://www.mnd.go.kr/mnden/emainindex.html.
    美國科學家協會(Feder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FAS)網站,Sidney Trevethan, PLA Air Force Order of Battle [PLAAF, PLA Aviation Corps & PLA Civil Air Guard Last Updated on 21 Mar 2000. 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agency/plaaf-orbat-st.htm
    徐家仁網站。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cross-strait/ROC-airforce.htm
    張卓。〈美國人眼中的中國高科技強軍計劃〉。http://www.szinfo.com/military/news/0012/M3_1475.htm
    張慶松。〈未來20年中國國防軍事戰略三個重大轉變〉。http://www.tangben.com/wangyoult/2002/future20.htm
    詹姆斯.彭。〈介入臺海戰爭模式及未來美、中共戰爭策略研究〉,《北美自由論壇》。2000年5月1日。http://www.nacb.com/cgi-bin/bbs/freetalk/18147.html
    蔡清芬。〈臺灣飛彈防禦系統〉。1999年10月。http://www.taasa-web.org/TaiwanMD.htm
    (七)報紙與雜誌:
    〈RF-5E偵察機中低空易被鎖定將退居第二線由F-16改裝的偵察機接手〉,《自由時報》。1999年6月30日,版4。
    〈中共二炮部隊仍堅持核戰略思想〉,《聯合報》。2000年4月20日,版13。
    〈中共空軍更新換代2003年底完成〉,《聯合報》。2000年10月30日,版13。
    〈中共對台部署無人飛機〉,《中國時報》。2002年7月3日,版13。
    〈中共演習特別報導〉,《中國時報》。1996年3月18日,版2。
    〈幻象二千航電設備優於蘇愷廿七〉,《聯合報》。2002年2月1日,版13。
    〈日本通過新五年國防計劃〉,《自由時報》。2000年12月16日,版10。
    〈日將射八間諜衛星〉,《文匯報》。2000年7月31日,版4;尹德瀚,〈日成功發射載運衛星H2A火箭四枚日澳衛星〉,《中國時報》。2002年12月15日,版10。
    〈臺海危機美母艦赴沖繩演習〉,《明報》。1996年3月9日,版A。
    〈共軍加緊研究攻擊美航艦〉,《中央日報》。2002年2月7日,版7。
    〈美決售我F16電子反制莢艙〉,《中國時報》。1994年5月20日,版4。
    〈美兩批軍方訪問團抵台〉,《聯合報》。2001年8月20日,版4。
    〈美軍過臺灣〉,《中國時報》。2003年1月3日,版15。
    〈美國首度批准售我空射型魚叉飛彈〉,《自由時報》。1997年4月1日,版4。
    〈美將售我F-16夜戰導航設備〉,《聯合報》。1998年6月3日,版4。
    〈美訪問團攜機密報告來台〉,《聯合報》。2000年4月2日,版3。
    〈第130架交機經國號停產〉,《中央日報》。2000年1月15日,版3。
    〈福州正新建兩飛彈基地〉,《聯合報》。2000年3月29日,版13。
    《中國時報》。2002年7月15日,版11。
    《國防報》。2001年6月26日,1版。
    《解放軍報》。1997年1月21日。
    《解放軍報》。1997年3月17日。
    亓樂義。〈日本海上擴軍構成中共地緣壓力〉,《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0日,版13。
    ---。〈共艦跨區演訓政治意含大於軍事〉《中國時報》。2002年10月30日,版11。
    ---。〈軍機擦撞事件對共軍造成重大衝擊中共空軍司令員劉順堯要求加強空中電磁戰力〉,《中國時報》。2001年9月11日,版11。
    ---。〈提升殲八II空戰能力中共獲俄售百套多功能火控雷達〉,《中國時報》。2001年7月10日,版11。
    ---。〈戰爭無規律超限戰可智取強敵〉,《中國時報》。2002年6月30日,版14。
    平可夫。〈中國殲10A戰機秘密發展成功〉,《亞洲週刊》,16卷49期。2002年12月2-8日,頁12-13。
    ---。〈臺海成為看不見的戰線〉,《亞洲週刊》,16卷33期。2002年8月12-18日,頁20-21。
    ---。〈浙江義烏修建大型地下空軍基地〉,《聯合報》。2000年6月3日,版13。
    朱邦賢。〈俄首批S400防空飛彈年底服役〉,《聯合報》。2002年1月16日,版11。
    何頻。〈中共空軍的演變〉,《香港時報》。1993年2月13日。
    呂昭隆。〈複製清泉崗中共演練空中攻擊〉,《中國時報》。1999年4月29日,版5。
    李忠傑。〈我國需要更高層次的國際戰略〉,《新華社》。2002年8月7日。
    沈麗山。〈中共與義大利歷時四年半合作研製A-5M攻擊機開始生產〉,《中國時報》。1991年1月13日,版10。
    周慶安。〈美艦訪港見證中美關係陰晴〉,《亞洲週刊》,16卷20期。2002年5月13-19日,頁28-29。
    林寶慶。〈李天羽往華府例行訪問〉,《聯合報》。2002年11月15日,版4。
    ---。〈五角大廈最新報告臺海衝突五至十年內可能爆發〉,《聯合報》。2002年4月27日,版13。
    張茂森。〈去年臺海危機時日媒體爆內幕美中曾密談〉,《自由時報》。1997年4月10日。
    郭乃日。〈福建永安部署S300防空飛彈〉,《聯合報》。2002年9月3日,版13。
    陳世昌。〈日內閣通過實施周邊事態法案〉,《聯合報》。1999年8月14日,版11。
    陳英姿。〈台美軍事交流升溫首度接受我軍校生赴美受訓〉,《聯合報》。2001年10月1日,版6。
    傅依傑。〈撞機善後中美為錢再起爭執〉,《聯合報》。2001年8月14日,版13。
    傅建中。〈尼米茲航艦駛往臺海附近〉,《中國時報》。1996年3月12日,版1。
    馮克芸。〈防制中共美擬在關島部署戰機〉,《聯合報》。2002年8月25日,版13。
    黃山。〈戰略重心轉向亞洲十萬美軍虎視亞太〉,《環球時報》。2001年5月22日。
    楊力宇。〈擦撞事件看北京談判兩面策略〉,《中央日報》。2001年4月26日,版19。
    劉屏。〈中共沿海部署S-300防空飛彈〉,《中國時報》。2000年3月29日,版1。
    劉屏。〈美中撞機EP-3受損迫降海南島〉,《中國時報》。2001年4月2日,版2。
    劉雲龍。〈潛艇不少暗藏殺機-探訪關島美軍基地〉,《環球時報》。2002年4月18日。
    潘家宇。〈軍方首度披露兩國論後,中共軍演細節〉,《聯合報》。1999年12月13日,版13。
    盧振昇。〈湯曜明訪美雙邊官方低調〉,《聯合報》。2002年3月10日,版4。
    盧德允。〈美國防部空軍副部長上周密訪臺灣〉,《聯合報》。2002年3月12日,版4。
    ---。〈美國防部空軍副部長上周密訪臺灣〉,《聯合報》。2002年3月12日,版4。
    ---。〈殲轟7戰機的矛比紀德艦的盾長〉,《聯合報》。2002年11月21日,版13。
    蘇宇輝。〈中國代管越南空域南海情勢生變〉,《自由時報》。2001年5月2日,版7。
    二、西文:
    (一)政府出版品: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pril 14, 1950. i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1950, vol.Ι.
    Dumbaugh; Kerry B., Richard F. Girnmett. U.S. Arms to China Report,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July 8, 1985.
    Rumsfeld, Donald H.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September 30 2001.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pplement. Pacific, Australasia and Antarctica,” Fligh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Enroute), Louis Missour: National imagery and mapping agency, 18 APR, 200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1.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11 200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200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4.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East Asian Strategy Reports, 1998.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port. February 27, 2002.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30th Congress, 1st Session, Report no.596, Steam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 and the Sandwith Islands, May 4, 1848.
    U.S. senate, 30th Congress, 1st Session, Miscellaneous No, 80, Memoir, January 10,1848.
    (二)專書
    “China: Air-to-Air.” Jane’s Air-Lanched Weapons. London: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1998, JALW-ISSUE 27.
    “China: Air-to-Surface Missile.” Jane’s Air-Lanched Weapons. London: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1998, JALW-ISSUE 29.
    “Russia Federation: Offensive Weapons,” Jane’s Strategic Weapons System. London: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1997, JALW-ISSUE 25.
    Albert, Mathias. et. Identities, Borders, Orders: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1.
    Allen, Kenneth W., Glenn Krumel, and Jonathan D. Pollack. China`s Air Force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5.
    Allen, Kenneth W., Krumel , Glennand, and Jonathan D. Pollack. China’s Air Force Entrees The 21st Century. Santa Monica, CA: Rand,1995.
    Atkinson. David. Geopolitical Tradition: Critical Histories at a Century of Political Thought. London: Routledge 1999.
    Binnendijk, Hans. Ronald N. Montaperto. 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 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8.
    Blout. Brian W. Geo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1.
    Brown, Neville. The Future of Air Power. New York: Holmes and Meier, 1986.
    Burles Mark, Shulsky, Abram N.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Campen, Alan D., ed. The First Information War. Virginia: AFCEA International Press, 1992.
    Chang, Parris H. and Martin L. Lasater. If China Crosses the Taiwan Strait: The Internationale Response.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3.
    Cohen, Warren. America’s Foreign Relations, 1836-1847. Hamden: The Sloe String Press, 1965.
    Collins, John M. Grand Strate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3.
    Conference o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ashington, D.C.: AEI, 1996.
    Copper, John F. China Displomacy: Washington-Taibei-Beijing Triangle. Washington D.C.: Booking Institution, 1982.
    Dekmejian, R. Hrair, Havann H. Simonian. Trouble Waters: The Geopolitics of the Caspian Region. I B Tauris & Co Ltd, 2001.
    Dennis, Van Vranken Hicke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ross-Strait Rivalry: Strategic Partnership and Strategic Ambiguity. Washington, D.C.: The 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9.
    Dijkink, Gertj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Geopolitical Visions: Maps and Pride and Pain. London: Routledge, 1996.
    Gray, Colin S., ed. Geopolitics, Geography and Strategy. London: Frank Cass, 1999.
    Heaton, William 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fense Policies of Nations.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77.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Jackson, Paul. Jane`s All the World`s Aircraft 2002-2003. Virginia: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Inc, 2002.
    Jackson, Paul. Jane’s World’s Air Forces. Virginia: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Inc, 2001.
    Klaus, Dodds. Geopolitics in a Changing World.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9.
    Kristof, Nicholas., and Wudunn, Sheryl. China Wakes: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a Rising Power. New York: Vintage, 1995.
    Lilley, James R., and Chuck. Downs, eds.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Mulvenon, James C., and Richard H. Yang, e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9.
    O’loughlin, John. ed. Dictionary of Geopolitics.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4.
    Robertson, David. A Dictionary of Modern Defense and Strategy.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 1987.
    Ross, Robert S. Negotiationg Coope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969-198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Schmitt. Carl. Land and Sea. Washington, DC : Plutarch Press, 1997.
    Shambaugh, David., and Richard H. Yang, eds. China’s Military in Trans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Shlapak, David A., David T. Orletsky, and Barry A. Wilson. Dire Strait?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 Confrontation and Options for U.S. Policy.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Snder, Jed C. ed. After Empire: The Emerging Geopolitics of Central Asi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5.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9-2000.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99.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0-200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2000.
    Trenin, Dmith et. Al. The End of Eurasia: Russia on the Border Between Geo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Moscow: Carnegie Moscow Center, 2001.
    Tuathail,Gearoid O., Simon Dalby. ed. Rethinking Geopolitic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Walt, Stephen M.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Zalmay Khalilzad, David Orletsky, Jonathan Pollack, Kevin Pollpeter, Angel Rabasa, David Shlapak, Abram Shulsky, and Ashley Tell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1.
    (三)期刊論文:
    “China Plans Progress while others Look on.” Jane’s Defense Weekly 29 no. 7 (18 February 1998): 22.
    “First flight for F-10 Paves Way for Production.” Jane’s Defense Weekly 29 no. 21 (27 May 1998): 17.
    “Sukhoi’s formidable Flanker family”, Asia-Pacific Defense Reporter XXV no. 3 (April/May 1999): 68.
    Harlan, Jencks. "People`s War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Wishful Thinking, National Suicide, or Effective Deterrent?" The China Quarterly. No.98 (June 1984): 310.
    Hodge, Nathan. “Navy Basing Subs in Guam,” Defense Week Daily Update, October 1, 2002.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J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77, no. 5 (September/October, 1998): 81-94.
    Lennox, Duncan. “China, India Close in on Russian ‘Adder’ Sale.” Jane’s Defense Weekly 34, no. 10 (6 September 2000): 22.
    Lennox, Duncan. “China’s New Cruise Missile Programme ‘Racing Ahead’.” Jane’s Defense Weekly 33. no.2 (12 January 2000): 12.
    Lennox, Duncan. “More detail on Chinese cruise missile programme.” Jane’s Defense Weekly 34, no.10 (6 September 2000): 19.
    Novichkov, Nikolai. “China expected to buy third batch of Su-30MKKs.” Jane’s defense weekly 38, no 8 (21 August 2002): 13.
    Nye, Joseph S. Jr. and William A. Owens,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75, no. 2 (March/April, 1996): 20-37.
    Robert Jervis.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30 (January 1978): 169-187.
    Wattanayagorn. Panitan, and Desmond Ball. “A Regional Arms Race?”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18, no. 3 (September 1995): 163-166.
    Wortzel, Larry M. “U.S. Technology Transfer Policies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Armed Forces.” Asian Survey XXVII, no.6, (June 1987): 630.
    (四)網路
      附註  系所名稱(英)  學位類別(英)Mannion, Jim. “Pentagon Moves Cruise Missiles to Guam,” Space Daily, http://www.spacedaily.com/news/missiles?00d.html
    (五)報紙與雜誌
    “U.S. Defense Ties with East Asian States.” The Straits Times, April 16, 1996, p.37.
    Dao, James. “Army to Move Some Weapons Out of Europe.” New York Times, 31 August 2001, p. 16; Straits Times, June 4, 2002.
    Dickey, Christopher. “The Blue Banana.” Newsweek, Dec 16, 2002.
    Ricks, Thomas E. and Walter Pincus. “Pentagon Plans Major Changes in U.S. Strategy.” Washington Post, May 7, 200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0922003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0909200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200301.pdf10KbAdobe PDF21156檢視/開啟
    09200302.pdf155KbAdobe PDF21819檢視/開啟
    09200303.pdf192KbAdobe PDF21639檢視/開啟
    09200304.pdf525KbAdobe PDF26405檢視/開啟
    09200305.pdf487KbAdobe PDF25483檢視/開啟
    09200306.pdf1001KbAdobe PDF26107檢視/開啟
    09200307.pdf1624KbAdobe PDF28375檢視/開啟
    09200308.pdf172KbAdobe PDF21799檢視/開啟
    09200309.pdf276KbAdobe PDF21710檢視/開啟
    09200310.pdf287KbAdobe PDF2207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