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77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337204      在线人数 : 63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74


    题名: 911事件後中共對美戰略與安全關係之研究
    作者: 林佩瑩
    LIN, PEI-YING
    贡献者: 邱坤玄
    林佩瑩
    LIN, PEI-YING
    关键词: 911
    中美關係
    恐怖主義
    對外戰略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7 18:06:12 (UTC+8)
    摘要: 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受恐怖份子以劫機方式襲擊,重創美國本土安全、政治、經濟,同時亦讓各國理解到安全威脅不僅來自國家,亦可能為個人或組織。面對美國本土受到威脅,小布希政府當下向恐怖主義份子宣戰,且與盟邦合作進行反恐。然而,在反恐戰爭之進行下,美國需要中共在安理會、反恐等問題上的合作,小布希政府逐步調整「戰略競爭者」的用詞,而更強調雙方關係是現實、合作、競爭,進而主張「坦誠、建設、合作」的關係,因此,既交往與圍堵為美國對華政策主軸。同時,面對美對華政策的調整,中共亦開始重新省思對美戰略。於21世紀恐怖襲擊發生後,改變了國際格局,其對中美關係而言是合作之分水嶺,抑或是崎異之源頭。
    本文研究將以911事件背景脈络,以中共之角度探就911後中美關係的發展,同時引用多元層次分析對中共內外進行評估,以取得中共對美戰略的主要意涵、矛盾與影響。再者,針對中美關係主要安全爭議上進行討論,包括:反恐實踐、台灣問題、飛彈防禦系統等議題。最後,則希冀提供中美關係研究上不同的觀察面向。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的文獻編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
    出版社,2003。
    布熱津斯基等著,大變局:後911時代的世界格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朱听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朱強國,美國戰略導彈防禦計畫的動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
    江西元,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曲星,中共外交50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與兩岸安全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
    何新,全球戰略問題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
    李英明主編,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
    沈驥如,中國不當『不先生』—當代中國的國際戰略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
    中央翻譯出版社,1998。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倪世雄、劉永濤主編,美國問題研究第二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孫國祥等著,2002-2003年亞太情勢發展與展望。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
    ___________,亞太安全綜合年報(2003-2004)。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
    __________,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
    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1999年。
    ______________,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
    張蘊岭主編,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張驥,跨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對外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2004。
    許嘉主編,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陳一新,戰略模糊中的美中台新圖像。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
    陳潔華,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陸忠偉、薛君度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式。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72-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鈕先鍾,國家戰略論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______,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走向。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危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熊云,面向21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
    劉杰著,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劉連第、汪大為,中美關係的軌跡—建交以來大事縱覽。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
    劉連第編著,中美關係重要文獻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閻學通著,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韓江,崛起霸權分裂。台北:海峽學術,2002。
    蘇進強主編,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
    Brown, Michael等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
    室,2002。
    Brzezinski, Zbigniew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
    Harding, Harry著,袁瑾等譯,脆弱的關係:1972年以來的美國和中國。香港:
    三聯書店,1993。
    Kissinger, Henry著,林添貴譯,大外交。台北:智庫文化出版社,1998。
    Malik, Mohan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龍困險灘:九一一之後中共的戰術收穫
    與戰略損失。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
    Mann, James H.著,林添貴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
    MoMahon, K. Scott著,曾祥穎譯,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Nathan, Andrew J.、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共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
    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Neuman, Lawrence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楊智
    文化,2000。
    Nye, Joseph S.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2002。
    Romberg, Alan D.、Michael McDevitt編,尹元隆譯,中共與飛彈防禦:美中戰略
    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Sarkesian, Sam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美國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
    譯室,2005。
    (二)中文期刊
    丁樹範,「美國導彈防衛與核武態勢評估對中國核武政策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2005),頁93-123。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頁57-75。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頁57-76。
    水野聖紹,「美伊戰爭後之北韓核武問題:外交斡旋抑或武力解決」,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2003),頁86-105。
    王存剛,「江澤民的新安全觀及其成功的實踐」,理論與現代化,第1期(2004),頁19-23。
    王國梁,「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地緣戰略構想」,世界地理研究,第12卷第2期(2003),頁99-105。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九一一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1),頁137-184。
    王崑義、李黎明,「想像的危機:『反恐時代』美國的危機建構與台灣的戰略選擇」,遠景季刊,第4卷第2期(2004),頁61-107。
    王緝思,「美國霸權的邏輯」,美國研究,第3期,頁7-30。
    江凌飛,「911反思:當前國際戰略形勢與中國安全環境」,國際經濟評論,第5期(2002),頁42-45。
    江凌飛,「911事件對世界戰略形勢和中國安全環境影響」,和平與發展季刊,第1期(2002),頁12-16。
    何英,「論美國戰略思想的轉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評美國國防報告和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際觀察,第1期(2003),頁62-68。
    吳玉山,「仍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2002),頁1-31。
    吳獻斌,「TMD與台灣」,當代亞太,第4期(2002),頁41-50。
    李大中,「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爭辯與邏輯」,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2000),頁17-45。
    李孟勳,「911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9期(2003),頁55-68。
    李邱發,「江澤民『新安全觀』探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2期(2001),頁15-16。
    李寶俊,「冷戰後中國外交新戰略與中西關係的走向」,中國外交,第4期(2003),頁7-10。
    杜攻,「對轉換中世界格局的幾點看法」,國際問題與研究,第4期(1991),頁4-8。
    沈偉烈,「中國未來的地緣戰略之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1),頁71-75。
    周忠菲,「反恐合作:中美關係的現狀、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國際政治,第3期(2003),頁28-35。
    周煦,「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1996),頁1-10。
    明居正,「國際格局之變遷及其對中國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6期(1996),頁1-3。
    林正義,「九一一事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國際事務季刊,第2期(2002),頁2-25
    林利民,「21世紀中國地緣戰略環境淺議」,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1999),頁55-59。
    ______,「21世紀中國地緣戰略環境淺議」,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1999)頁55-60。
    林宗達,「中共對美國飛彈防禦之理解及其外交戰略作為」,中共研究,第37卷第10期(2003),頁61-79。
    林麗香,「中亞地區:中共、美國的新勢力範圍」,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頁17-26。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季刊,第35卷第2期(2004),頁1-32。
    門洪華,「國際機制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2001),頁178-189。
    唐世平、張蘊岭,「中國的地區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2004),頁8-13。
    夏立平,「導彈防禦與美國亞太安全戰略」,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3),頁15-24。
    孫晉忠,「反恐合作與中美關係」,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5),頁15-18。
    郝志進,「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兩岸政策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9期(2004),頁35-45。
    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第1期(2000),頁24-32。
    張雅君,「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2005),頁48-73。
    張廖年仲,「中共與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3期(2004),頁36-50。
    曹金祥,「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安全戰略的調整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第3卷第4期(2003),頁44-47。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頁79-99。
    ______,「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頁45-61。
    郭震遠,「矛盾充分展現 轉機正在形成—2002年國際政治、安全形勢回顧與展望」,和平與發展,第1期(2003),頁15-19。
    陳一新,「911事件與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展望」,中華戰略學刊,春季刊(2002),頁219-226。
    陳永康、翟文中,「美國中共戰略夥伴關係對我國國防安全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2期(1998),頁1-20。
    陳英,「『鬥而不破』的中共與美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6卷第6期(2002),頁40-49。
    陳恩,「美伊戰爭對中美台三角關係影響透視」,東南亞研究,第3期(2003),頁38-43。
    陳啟懋,「中國在世界重新定位:多極化趨勢與大國關係調整」,中國評論,第10期(1998),頁15-18。
    陸忠偉,「把握世界局勢的脈搏」,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02),頁1-5。
    ______,「國際形勢『穩而不定』」,瞭望新聞週刊,第1期(2002),頁9。
    陶中華,「導彈防禦系統對國際戰略格局的影響」,國防科技,第9期(2004),頁50-51。
    傅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頁80-83。
    傅勇,「中美反恐合作的前景和問題」,世界經濟研究,第4期(2003),頁10-14。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雙邊地區和地區戰略與安全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00),頁7-14。
    ______,「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1997),頁2-7。
    楊志誠,「中共國家戰略的探討」,共黨問題與研究,第18卷第7期(1992),頁1-17。
    ______,「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中共政策」,美國外交,第10卷第10期(1995),頁4-21。
    楊運忠,「九一一事件對國際戰略態勢的深刻影響」,當代亞太,第3期(2002),頁3-14。
    楊潔勉,「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大國關係」,美國研究,第4期(2002),頁7-20。
    ______,「超越地緣政治學說:對國際反恐的再認識」,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2002),頁22-28。
    楊魯慧,「論世紀之交的中國亞太戰略」,世界經濟研究,第3期(2001),頁15-19。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1996),頁27-46。
    廖天威「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影響與我國因應之道」,國際事務季刊,第2期,頁27-41。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3),頁53-69。
    趙穗生,「中共的周邊政策及亞太地區安全環境變遷」,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頁57-99。
    劉志偉、李彬,「美國NMD費用問題及部署前景」,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03),頁33-37。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頁129-165。
    蔡裕明,「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嬗」,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2002),頁52-60。
    _______,「北韓核武變局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2003),頁89-92。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頁1-22。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頁28-32。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1995),頁21-29。
    (三)參考論文
    王高成,「九一一事件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23日。
    董立文,「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賴洪毅,「中共十六大之後美國對華政策之探討」,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山所主辦,2002年12月18日。
    鄭端耀,「台灣總統大選與台海安全情勢評估—兼論美國觀點」,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3年12月。
    許志嘉,「中共睦鄰外交政策:意涵、策略與運作」,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東亞所主辦,2005年12月25日。
    (四)中文報刊與網站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中央日報》(台北)
    《中央社》(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中國國防報》(北京)
    《中華日報》(台北)
    《文匯報》(香港)
    《自由時報》(台北)
    《青年日報》(台北)
    《新華社》(北京)
    《解放軍報》(北京)
    《聯合報》(台北)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tw〉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fics.org.tw〉
    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亞洲時報〈http://www.asiatimes-chinese.com〉
    兩岸遠景交流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
    和平論壇(http://www.peaceforum.org.tw)
    美國參照(http://usinfo.org)
    恐怖主義研究中心〈http://trc.cpu.edu.tw〉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
    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
    聯合電子報〈http://www.udn.com.tw〉
    二、 英文文獻
    (一)英文專書
    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
    Kapstein, Ethan B.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 Unipolar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Ken, Booth and Tim Dunne ed. Worlds in Collis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 Orde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8.
    Lampton, David M.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2.
    _______________. U.S.-China Relations in a Post-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2002.
    Lampton, David M. and Richard Daniel Ewing. U.S.-China Relationship Fa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rises: Three Case Studies in Post-911 Bilater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2004.
    Mack, Andrew and John Ravenhill, ed. Pacific Cooperation: Building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m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5.
    Mohan, Malik. Dragon on Terrorism: 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Gains and Strategic Losses Post-September 11. U.S. Army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02.
    Nathan, Andrew and Robert Ros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W.W. Norton, 1997.
    Nye, Joseph S.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ollpeter, Kevin. U.S.-China Security Management: Assessing the Military-to-Military Relationship. Sa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4.
    Swaine, Michael D.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Santa Monica: RAND, 1998.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Jul2002/d20020712china.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September 2001.(http://www.defenselink.mil/qdr/)
    U.S.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2002.
    (二)英文期刊
    Canrong, Jin. “The US Global Strateg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hina-United States Relations: a Chinese Perspective,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0, no.27 (2001), pp.309-315.
    Cheng, Joseph Y. S and Zhang Wankun.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Behabiour,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1, no.31 (2002), pp.235-260.
    Deng, Yeng. “Hegemony on the Offensive: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U.S. Global Strategy, ”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6, No.3 (2001), pp19-36.
    Denoon, David B. H. and Wendy Frieman.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The View from Beijing, ASEAN, and Washington, ” Asian Survey, vol.36, no.4 (April 1996), pp.422-439.
    Freeman, Chas. W., Jr. “Sino-American Relations: Back to Basics, ” Foreign Policy, no.104(Fall 1996), pp.3-17.
    Friedberg, Aaron. “11 September and the Futur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 Survival, vol.44 no.1 (Spring 2002), pp.33-49.
    Glaser, Bonnie S. “Sino-U.S. Relations: Drawing Lessons from 2005, ” CSIS, February 2 2006.〈http://www.csis.org/component/option,com_csis_pubs/task,view/id,224/〉
    _______________. “U.S.-China Relations Face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The Nautilus Institute.〈http://www.nautilus.org/archives/nukepolicy/workshops/shanghai-01/glaserpaper.html〉
    Goldstein, Avery.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 ” China Quarterly, no.168 (December 2001), pp.835-864.
    Green, Michael J. and Toby F. Dalton. “Asian Reactions to U.S. Missile Defense, ” NBR Analysi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vol.11, no.3. (November 2002).〈http://www.nbr.org/publications/analysis/vol11no3/11.3.pdf〉
    Heer, Paul. “A House United: Beijing Views of Washington, ” Foreign Affairs, vol.79, no.4 (July/August 2000), pp.18-24.
    Heyman, Philip B. “Dealing with Terrorism: An Overview,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3 (Winter 2001/2002), pp.24-38.
    Hiebert, Murray. “Fight Evil or Win Friends, ”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01 February 2002, pp.14-17
    Huntington, Samul P.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78, no.2 (March/April 1999), pp. 35-49.
    Khalilzad, Zalmay. “Congage China, ”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pubs/issue_papers/IP187/IP187.html〉.
    Kim, Samuel S. “China As a Great Power, ” Current History, vol.96, no.611 (September 1997), pp.246-251.
    Lampton, David M. “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n after 911, ” 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66 (Winter 2002), pp106-113.
    Lawrence, Susan V. “China’s Choice, ”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 27, 2001.
    ________________. “It Take More to Make a Revolution, ”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165, no.6 (2002), pp.16-28.
    Mathews, Jessica T. “September 11, One Year Later: A World of Change, ” Policy Brief, August 18, 2002.
    Meldrum, Bill and James Cotton. “The U.S.-DPRK Agreed Framework, KEDO, and Four-Party Talks: The Vicissitudes of Engagement, ” Issues & Studies, vol. 34, no. 11/12 (November/December 1998), pp.121-143.
    Posen, Barry R.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Grand Strategy, Strategy, and Tactics,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3 (Winter 2001), pp.39-55.
    Rice, Condoleezza.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 Foreign Affairs, vol.179, no.1(January/February 2000), pp.45-62
    Roy, Denny. “China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 Orbis, no.3 ( Summer 2002), pp.511-521.
    __________. “Stirring Samurai, Disapproving Dragon: Japan’s Growing Security Activity and Sino-Japan Relations, ” Asian Affairs, vol.31, no.2 (Summer 2004), pp.86-101.
    Shambaugh, Davi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ooperation or Confrontation, ” Current History, Vol.96, No.611 (September 1997), pp.241-245.
    ______________.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September 11: Can the New Stability Last? ” Current History, vol.101 Iss.656 (September 2002), pp.43-56.
    ______________. “Sino-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s: From Partners to Competitors, ” Survival, vol.42, no.1 (Spring 2000), pp.97-115.
    Swaine, Michael D. “Does China Have a Grand Strategy,” Current History, vol.99, no.638 (Sep 2000), pp.274-279.
    Swaine, Michael and Minxin Pei. “Rebalancing United State-China Relations, ” Policy Brief, no.13 (February 2000), pp.
    Qingguo, Jia. “Impact of 9.11 on Sino-U.S. Relations: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2 〈http://www.brookings.edu/dybdocroot/fp/cnaps/papers/2002_qingguo.pdf〉
    Walt, Stephen M. “Beyond Bin Laden: Reshaping U.S. Foreign Policy,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3 (Winter 2001/2002), pp.56-78.
    Wang, Enbao. “Engagement or Containment? Americans Views on China and Sino-US Relations,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1, no.31 (2002), pp381-392.
    Wu, Anne. “What China Whispers to North Korea,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8, no. 2 (spring 2005), pp.35-48.
    (三)英文報刊與網站
    ABC news
    BBC news
    CNN U.S. news
    白宮 〈http://www.whitehouse.gov)
    洛杉磯時報〈http://www.latimes.com〉
    美國尼克森中心 〈http://www.nixoncenter.org〉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 〈http://www.brookings.org〉
    美國國防部 〈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國務院 〈http://www.state.gov〉
    紐約時報〈http://www.nytimes.com〉
    華盛頓郵報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藍得公司(RAND)〈http://www.rand.org/index.html)
    Foreign Affairs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org〉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http://www.csis.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2260010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0010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60010101.pdf16KbAdobe PDF21624检视/开启
    60010102.pdf15KbAdobe PDF21596检视/开启
    60010103.pdf17KbAdobe PDF21930检视/开启
    60010104.pdf19KbAdobe PDF21611检视/开启
    60010105.pdf80KbAdobe PDF22320检视/开启
    60010106.pdf157KbAdobe PDF22809检视/开启
    60010107.pdf99KbAdobe PDF25925检视/开启
    60010108.pdf106KbAdobe PDF23658检视/开启
    60010109.pdf82KbAdobe PDF22512检视/开启
    60010110.pdf26KbAdobe PDF22256检视/开启
    60010111.pdf50KbAdobe PDF2381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