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74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828905      線上人數 : 5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47


    題名: 中共民族主義論述策略下文化角色之變遷
    作者: 鄭文翔
    貢獻者: 李英明
    鄭文翔
    關鍵詞: 民族主義
    民族認同
    新傳統
    文化建構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17 18:02:19 (UTC+8)
    摘要: 在中共的歷史上,從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亦即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擊敗了「正統」馬克思主義倡導者王明之後,似乎中共開始走出蘇聯或傳統馬列主義的制約,逐漸展開中國式統治語言的建構,這箇中意涵究竟代表了什麼?本文將討論中共主政時期之下,中共民族主義論述中的文化角色變遷過程;從這些討論當中,試圖了解民族主義中的「文化」功用為何,人民對於中共的論述與政策建構又是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並分析這種民族主義文化敘事建構對於中共政權的鞏固具有何種意義。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書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斯大林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主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共產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王曉明,半張臉─中國的新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
    王令金等主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精選及導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石之瑜,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元照,2002)。
    江宜樺,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台北:台灣大學,2003)。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吳國光,自由的民族與民族的自由(台北:大屯,200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國研究導論《上輯》(台北:陸委會,2007)。
    李英明,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蘇聯、東歐、中共的轉變(台北:時報,1992)。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1999)。
    李英明,張亞中,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2000)。
    李英明,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2003)。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2003)。
    李英明,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台北市:生智,2006)。
    李世濤主編,知識份子立場─民族主義與轉型期中國的命運(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
    李銳,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李洪林,中國思想運動史─1949~1989(香港:天地,1999)。
    李谷城編,中國大陸政治術語(台北:淑馨,1992)。
    宋強、張藏藏、喬邊等著,中國可以說不(台北:人間出版,1996)。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縣:桂冠,2002)。
    何繼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辛文斌,新民主主義論與中國文化現代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冷溶主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金春明等編,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周熙明、李文堂主編,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周曉虹主編,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林建公、昝瑞扎著,鄧小平的實踐辯証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商務,1994)。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洪志健,論三個代表的科學體系(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2002)。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2001)。
    陳平,文明分岔、經濟渾沌和演化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陳小雅,天安門之變(台北:風雲時代,1996)。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1997)。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台北,時報,2004)。
    張隆義主編,和平演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92)。
    陶東風主編,知識份子與社會轉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許寶強、羅永生選編,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單少傑,毛澤東執政春秋(台北:聯經,2001)。
    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1995)。
    楊風城,中國共產黨的知識份子理論與政策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楊中美,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2002)。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廖蓋隆,攻擊與鬥爭─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延續(台北:新視野,1999)。
    廖蓋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
    榮開明,曾成貴等著,毛澤東治國方略(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1997)。
    趙曉光,劉杰,鄧小平三落三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
    鄭永年,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向何處去(香港:三聯,1998)。
    劉慶元,解構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2003)。
    劉青峰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韓文甫,鄧小平傳(上)(革命篇)(台北:時報,1993)。
    魏承思,中國知識份子的浮沉(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謝舜主編,和諧社會:理論與經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薛曉源、曹榮湘主編,全球化與文化資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羅志平,民族主義:理論、類型與學者(台北:旺文社,2005)。
    羅洛主編,毛澤東思想研究大系─文化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蘇绍智,民主不能等待─蘇绍智桴邊放言選錄(香港:田園書屋,2006)。
    蘇曉康、王魯湘著,河殤(台北:風雲時代,1988)。
    二、 中文譯著
    布爾迪厄(Pirre Bourdieu)著,邢克超譯,再生產(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布爾迪厄著,楊亞平譯,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史密斯(Anthony D. Smith)著,龔維斌、良警宇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台北,時報,2001)。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改變中國(台北:時報,2004)。
    史碧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著,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2005)。
    史塔爾(John Bryan Starr)著,王晴波譯,毛澤東的政治哲學(插圖本)(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著,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沃馬克(Brantly Womack)著,霍偉岸、劉晨譯,毛澤東政治思想的基礎1917~1935(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法農(Frantz Fanon)著,萬冰譯,全世界受苦的人(南京:譯林,2005)。
    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公坊,2005)。
    杭亭頓(Samuel Huntin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1997)。
    帕爾塔‧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著,楊曦等譯,民族主義思想與殖民地世界─一種衍生的話語(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施拉姆(Stuart R. Schram)著,田松年、楊德譯,毛澤東的思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埃里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班那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1999)。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張寧、陳銘康等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1998)。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絮愷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1994)。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2)。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
    蓋爾納(Ernest Gellner)著,韓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蓋爾納(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市:聯經,2000)。
    霍布斯鮑姆、蘭格著,顧杭、龐冠群譯,傳統的發明(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9)。
    譚若思(Ross Terrill)著,毛澤東傳(台北:博雅書屋,2007)。
    三、 中文期刊
    丁永康,「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北美國事訪問及聯合國高峰會評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2005),頁1~4。
    王忠梓,「略論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嬗變」,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5),頁12~16。
    王寧,「全球化、民族主義與超民族主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7期(2007),頁50~51。
    田穗,「去年遊行示威集會創新紀錄」,動向,1、2月合刊(2008),頁13。
    左亞文、韓美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個維度」,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9~24。
    朱偉玨,「資本的一種非經濟學解讀─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天津社會科學,第3期(2007),頁117~123。
    江傳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論探索,第2期(2007),頁28~29。
    成龍,「一個值得深入反思的歷史客題─國外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研究評析」,攀登,第6期(2006),頁138~141。
    谷苞,「三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2007),頁5~15。
    李秀華,「毛澤東:以中國民族文化形式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範」,蘭台世界,第19期(2007年10月),頁57。
    李敘芳,「世界多極化與中國的發展機遇」,延邊黨校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頁46~50。
    李鐘麟,「論儒家和諧思想與現代和諧社會的建構」,東疆學刊,第2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2~68。
    沈洪波,「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國家文化安全」,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4),頁155~160。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頁1~32。
    花永蘭,「試論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廣西民族研究,第2期(2007),頁16~25。
    花永蘭,「民族主義:中國歷史與現實的路徑選擇─中華民族民族主義分析」,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弟20卷第3期(2007年7月),頁64~72。
    宗曉蓮,「布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對文化變遷研究的意義─以旅遊開發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變遷研究為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2002年3月),頁22~25。
    吳同瑞,「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與中華文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3~16。
    房寧、王炳權,「民族主義何以可能」,科學社會主義,第2期(2002),頁33~35。
    馬建高,「薩義德的『東方主義』之後─20世紀90年代國內後殖民理論研究綜述」,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江蘇),第26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6~32。
    俞文學,「山西奴工黑幕與胡溫對策」,開放,第7期(2007年7月),頁10~12。
    段鋼,「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文化支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12期(2005),頁66~68。
    姜述賢,「關於和諧世界理念的幾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研究,第1期(2007),頁25~27。
    烏蘇里,「廣西博白抗計生大暴動」,開放,第6期(2007年6月),頁15~17。
    張菲、陸衛明,「近現代中國文化民族主義評析」,理論月刊,第3期(2003),頁41~43。
    張裕亮,「從紅色經典到愛國主義商品」,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1~29。
    陳牧民,「當和平崛起遇上台灣問題:菁英認知下的中國安全戰略」,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26。
    陳一新,「從布胡會看美中臺關係走向」,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2005),頁3~4。
    陳破空,「國家型態的黑社會」,開放,第7期(2007年7月),頁40~41。
    陳錫喜、包仕國、趙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構」,理論探討,第1期(2007),頁163~166。
    曾文芳,「先秦諸子民族觀的多元與兼融」,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2007),頁166~170。
    黃煜、李金銓,「九零年代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0期(2003年6月),頁49~79。
    傅清,「改革30年胡錦濤面對民主清算」,動向,1、2月合刊(2008),頁16~19。
    溫洽溢,「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東亞季刊,第28卷第2期(1997),頁176~177。
    趙家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5期(2004年9月),頁20~27。
    熊坤新、嚴慶,「民族問題中的民族意識和民族主義情緒」,廣西民族研究,第3期(2005),頁24~29。
    蔣積偉,「建國以來中共文化政策評述(1949-1976)」,黨史研究與教學,第1期(2007),頁51~56。
    鄭師渠,「近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歷史研究,第5期(1995),頁88~101。
    錢雪梅,「文化民族主義的理論定位初探」,世界民族(北京),第1期(2003),頁1~10。
    蕭高彥,「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6期(1997年6月),頁1~27。
    四、 中文學術論文
    賴皆興,中共意識形態發展中的後殖民意涵: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三個代表」(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2002)。
    五、 外文書目
    Bhabha, 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4).
    Bernstein, Richard & Ross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7).
    Connor, Walker,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Traged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Fukuyama, Francis,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1992).
    Gungwu, Wang, Bind US in Time: Nation and Civilization in Asia,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2002).
    Gries, Peter Hays, 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6).
    Hobsbawm, Eric J & Terence Ranger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Hughes, Christopher R., China’s Nationalism in the Global Era (N.Y: Routledge, 2006).
    Robertson, Ronald,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Smith, Anthony D., National Identity (Reno: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1991).
    Smith, Anthony D.,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 (Oxford: Cambridge Mass: Polity Press, 1995).
    Suisheng, Zhao,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ur(N.Y: M.E. Sharpe, 2004).
    Suisheng, Zhao, A Nation State by Construction: Dynamics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Thurow, Lester, Head to Head: The Coming Economic Battle among Japan, Europe and America (New York: Warner Books, 1993).
    Taylor, Charles,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Williams, Patrick and Laura Chrisman eds.,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Yongnian, Zheng, 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六、 網路資料
    「梭羅:中國不是一個大市場」,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年10月6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oct/6/today-t2.htm
    「梭羅:中國世紀?再等一百年吧!」,自由電子新聞網,2007年8月20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20/today-int3.htm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1/content_699500.htm
    胡全威,「解謎: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初探」,國政分析,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B-091-005.htm
    關向光,「鄧小平的貓論何時提出?─評《毛澤東專政始末》之三」,http://blog.xuite.net/gustav_vw/ccphistory/4438742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未來」,2003年博鰲論壇演講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OP-c/448115.htm
    「資料背景:海外孔子學院概況」,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9/content_4491339.htm、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6-03/03/content_4251291.htm。
    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2223/75453/index.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4260005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6000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0501.pdf51KbAdobe PDF21061檢視/開啟
    000502.pdf112KbAdobe PDF21034檢視/開啟
    000503.pdf64KbAdobe PDF21047檢視/開啟
    000504.pdf81KbAdobe PDF21004檢視/開啟
    000505.pdf283KbAdobe PDF21844檢視/開啟
    000506.pdf297KbAdobe PDF21934檢視/開啟
    000507.pdf283KbAdobe PDF21833檢視/開啟
    000508.pdf297KbAdobe PDF22369檢視/開啟
    000509.pdf213KbAdobe PDF21450檢視/開啟
    000510.pdf172KbAdobe PDF2212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