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9887      Online Users : 88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18


    Title: 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的城鎮就業之研究
    Authors: 盧承完
    Ro ,Seung-Wan
    Contributors: 魏艾
    盧承完
    Ro ,Seung-Wan
    Keywords: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勞動力素質
    二元經濟
    城市就業壓力
    勞動力市場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7 17:57:55 (UTC+8)
    Abstract: 眾所週知,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人口、糧食、就業與通貨一直是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其中,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不僅是社會經濟的需要,也是勞動力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中國大陸是一個農業大國,12億多人口中有3/4在農村,所以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中共在現代化過程中要完成從二元經濟向一元現代經濟的轉變。在廣大的農村,是屬於勞動力資源相對於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大大過剩的情況,龐大的人口基數使農村勞動力供給的增長一直快於農村經濟發展的勞動力的需求。
    1978年以前,在傳統計劃體制下,政府一方面通過嚴格的戶籍制度和其他配套性措施把農村勞動力限制在土地上,另一方面通過實施以集體化經營和平均工資為特徵的人民共社制度,以維護低效率的就業均衡。經濟改革以來,中共當局放棄了傳統的「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而農村勞動力也突破了傳統體制的束縛,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增長迅速,農村地區出現了相對過剩的勞動力。
    但80年代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並不活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以發展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內部就地轉移的方式。進入90年代之後,轉移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眾多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固然與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收入差距擴大。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國有企業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入城市就業越來越艱難。
    農民佔中國大陸總人口的3/4。農民問題不僅僅是農民的問題,而是國家根本的問題。所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是國家一定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對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主要的論點為加快工業化的發展進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高、積極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轉換就業制度與戶籍制度。
    Reference: 壹、中文圖書
    1.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就業與發展-中國失業問題與就業戰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孔淑紅主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3. 文崇一、葉啟政,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4. 牛若峰,中國發展報告:農業與發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5. 王建民、胡琪,中國流動人口,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
    6. 王桂新,中國人口分佈與區域經濟發展-一項人口分佈經濟學的探索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7. 田雪原,大國之難-當代中國的人口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年。
    8. 石磊,中國產業結構成因與轉換,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9. 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10. 余雲霞、付麟,邁向21世紀:中國就業新概念,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年。
    11. 吳進義,中國人口素質,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12.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13. 吳德美,中國大陸城鄉差異與勞動力轉移:以山東濟南市為列,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14. 宋曉梧,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7 年。
    15. 宋醒民、廖進球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市場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16. 李佐軍,中國的根本問題-九億農民何處去,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年。
    17. 李京文、汪同三,中國經濟增長的理論與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18. 李京文主編,2000年中國社會全景,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年。
    19. 李明龍,中國大陸「民工潮」之政治濟發分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20. 李竟能,中國人口經濟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9年。
    21. 李德濱,跨世紀的人口流動浪潮,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22. 李毅、楊林譯,田島俊雄著,中國農業的結構與變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23. 李鐵軍主編,面向新世紀的中國產業結構,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
    24. 杜鷹、白南生,走出鄉村-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實證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
    25. 沈全水,失業的出路-瑞典就業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年。
    26. 汪熙、段志煌主編,市場經濟與中國農業-問題與前景,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27. 周大鳴、郭正林等,中國鄉村城市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年。
    28. 周德田、毛代雲編著,生存懮患-中國就業問題報告,沈陽:沈陽出版社,1998年。
    29. 周翼虎、楊曉民,中國單位制度,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30. 林毅夫等著,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31. 侯亞非,人口質量與經濟增長方式,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
    32. 侯風雲,中國人力資本形成及現狀,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
    33. 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2版,上、下),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年。
    34. 姚愉芳、賀菊煌,中國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 – 理論、模型與應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35. 段成榮,人口變遷研究:原理與方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
    36. 段志靜、鬱奇虹,中國戶籍制度改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
    37. 洪鐮德,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8. 唐忠、孔祥智譯,A.J.雷納、D.科爾曼主編,農業經濟學前沿問題,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年。
    39. 徐育珠,經濟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公司,1995年。
    40. 徐逢賢,跨世紀難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41. 祝均一、袁志剛,上海就業報告1995〜200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2. 秦言,過剩經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43. 袁志剛、方穎著,中國就業制度的變遷,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
    44. 馬俠,中國城鎮人口遷移,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4年。
    45. 馬寅初,新人口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46. 國風,中國農村經濟結構創新分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0年。
    47. 國家統計局編,2001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
    48. ---,2002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49. ---,2002中國勞動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50. ---,2002中國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52. ---,中國統計摘要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53. 張志強、包曉峰,中國遭遇-過剩經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54. 張東輝,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55. 曹陽,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宏觀經濟結構的變動,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6. 梁中堂,人口素質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57. 郭劍雄,二元經濟與中國農業發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
    58. 郭慶,現代化中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版社,1993年。
    59. 陳文科、熊維、朱建中,中國農民問題,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0. 陳吉元、陳家驥、楊勛主編,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變遷(1949-1989),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3年。
    61. 陳吉元、韓俊等著,人口大國的農業增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62. 陳宗勝、吳浙、謝思全,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63. 陸學藝主編,改革中的農村與農民,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64. 陶文達,經濟發展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65. 程超澤,中國大陸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66. 程漱蘭,中國農村發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67. 辜勝阻、陳銀娥、李永周,中國再就業工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68. 馮薇、蘇雪串編著,發展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
    69. 楊宜勇,就業理論與失業治理,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
    70. ---,失業衝擊波-中國就業發展報告,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年。
    71. 楊開煌、魏艾,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1995年。
    72. 楊雲彥,中國人口遷移與發展的長期戰略,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73. 楊遂全,中國人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74. 載園晨、陳東琪,勞動過剩經濟的就業與收入,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75. 熊瑞梅,人口流動-理論、資料測量與政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76. 劉國光、王洛林、李京文,2000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77. 劉智勇、林紅梅、王程、馮政,出路何在-中國再就業及就業問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78. 蔡昉,2002年:中國人口勞動問題報告-城鄉就業問題與對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79. ---,2000年:中國人口問題報告-農村人口問題及其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80. ---,中國流動人口問題,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81. 鄭杭生,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實證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82. 盧昌崇、王詢譯,大衛•桑普斯福特、澤弗□斯•桑納托斯主編, 勞動經濟學前沿問題,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年。
    83. 鍾朋榮,誰為中國人造飯碗,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84. 聶辰席、王秀玲,宏觀經濟運行與調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貳、韓文圖書
    1. Cho Woo Hyun,勞動經濟學-理論與改革政策,漢城:法文社,2000年。
    2. Choi Wan Gyu譯,Susan L. Shirk,中國經濟改革的政治性邏輯(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馬山:慶南大學出版部,1999年。
    3. Han Seung Soo,新經濟政策論,漢城:斗山東亞,1996年。
    4. Jeong Chang Young,經濟發展論,漢城:法文社,2000年。
    5. Jeong Myung Ki,中國經濟論,大田:Han Nam大學出版社,1999年。
    6. Park Sang Seon、Choi Young Ryul譯,曾璧鈞、林木西,中國現代經濟史,漢城:每日經濟新聞社,1994年。
    7. Song Young Woo 等,中國學,漢城:建國大學出版部,1998年。
    8. Yun In Wung譯,William H. Overholt,邁向超強國的中國(The Rise of China ),漢城:Korea Journalistic Information Publishing Co.,1994年。
    參、中文期刊
    1. 于刃剛,「影響勞動力產業分佈結構演進的因素」,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7年第1期,29-34頁。
    2.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課題組,「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決策的多因素分析模型」,社會學研究(北京),1997年第1期,25-32頁。
    3. 孔祥智、馬九杰,「論我國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出路」,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7年第1期,35-38頁。
    4. 王大高,「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素質的狀況及提高的途徑」,經濟問題(太原),1997年第2期,17-21頁。
    5. 王東昇、李亞娜,「農村剩餘勞動力良性轉移問題」,農業經濟(f2) (北京),1999年9 月,168-171頁。
    6. 王洪春,「中國"民工潮"與經濟發展」,社會學研究(北京),1997年第4期,73-80頁。
    7. 王傳利,「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的勞動力技術障礙分析」,經濟問題(太原),1998年第4期,37-39頁 。
    8. 王愛文,「民工技能開發:中國人力資本投資的新領域」,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7年第1期,44-46頁。
    9. 王漢生、劉世定、孫立平、項飈,「“浙江村”中國農民進入城市的一種獨特方式」,社會學研究(北京),1997年第1期,56-67頁。
    10. 左大培,「農村勞動力衝擊對城鎮地區失業的效應」,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9. 年冬總第28期,113-118頁。
    11. 玉江、吳玉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動力及區域類型研究」,人口研究(北京),1999年第4期,65-72頁。
    12. 申明民,「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與二元社會體制分析」,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1997年春,85-113頁。
    13. 兆雄,「減少勞動力供給總量是解決我國當前勞動力供需失衡的重要措施」,經濟問題探索(昆明),1999年第4期,52-53頁。
    14. 牟君發,「城市流動民工社會角色變遷與違法犯罪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北京),1998年第4期,136-141頁。
    15. 吳德美,「中國大陸改革後城鄉人口遷移之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台北),1999年第2期,16-33頁。
    16. 吳鵬森,「"民工潮"形成原因的社會結構分析」,中國農村經濟(北京),1997年第6 期,12-14頁。
    17. 李子奈,「如何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經濟學家(成都),2000年4月,92-94頁。
    18. 李玉江、程道平、包玉香,「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動態預測與分析-以山東省為例」,人口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3期,41-46頁。
    19. 李洙德,「中共勞工政策與福利制度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1999年第2期,44-54頁。
    20. 李強,「中國大陸城市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社會學研究(北京),1999年第3期,93-101頁。
    21. 李實,「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收入增長和分配」,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9年第2期,16-33頁。
    22. 李耀華,「試論未來15年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7年第1期,39-43頁。
    23. 周天勇,「中國未來城鎮就業問題及其出路」,學習與探索(哈爾濱),2003年第1期,72-78頁。
    24. 姚裕群,「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問題分析」,農業經濟問題(北京),2001年第11期,25-28頁。
    25. 洪大用,「我國城鄉二元控制體系與環境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2000年第1期,62-66頁。
    26. 洪朝輝、梁紅,「城市因素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6期,1999年6月,31-42頁。
    27. 胡斌,「有關"民工潮"起因的最新解釋」,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F102)(北京),1999年第4期,31-32頁。
    28. 范劍勇、袁志剛,「鄉鎮企業就業增長趨緩是緣於其資本密集化傾向嗎-鄉鎮企業就業的結構分析」,中國農村經濟(北京),2002年8月,47-52頁。
    29. 原新,「二元經濟論與勞動力轉移理論-兼論中國勞動力轉移」,人口與經濟(北京),1998年第2期,44-48頁。
    30. 唐紹欣、張芳洁,「中國經濟轉型期勞動力配置的制度分析」,山東社會科學(濟南),2000年第5期,32-35頁。
    31. 奚正秋、吳志沖、莊榮盛、季學明,「九十年代上海農村勞動力合理配置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北京),1996年第8期,19-22頁。
    32. 孫建中、喬根平,「城市型二元經濟結構模式下的勞動力流動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1998年第4期,14-18頁。
    33. 袁永新,「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調查研究」,山東社會科學(濟南),1998年第4期,26-29頁。
    34. 馬俠,「人口遷移的理論與模式」,人口與經濟(北京),1992年第3期,45-46頁。
    35. 高安邦、黃智聰、楊思茵,「中國大陸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5卷第4期,2002年7、8月,15-41頁。
    36. 高長,「中國大陸城鎮勞動力就業問題之探討」,遠景季刊(台北),2000年10月。
    37. 國安民,「中國大陸戶籍制度改革初探」,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5期,2002年5月15日,11-23頁。
    38. 康耘坤、楊莉,「我國勞動力流轉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經濟問題探索(昆明),1998年第12期,19-20頁。
    39. 張子珩、馮九璋,「可持續發展中的江蘇人口素質研究」,人口研究(北京),2002年第26卷第2期,61-64頁。
    40. 張永平,「未來10年內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狀況分析與轉移對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F13)(北京),1999年第12期,162-165頁。
    41. 張道中,「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流動中的幾個問題」,經濟學家(成都),2000年4月,95-98頁。
    42. 張曉山,「農民收入與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農業經濟問題(北京),2000年第6期,2-9頁。
    43. 張燦,「2020年中國勞動力供給、需求及失業趨勢預測」,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F102)(北京),1998年第2期,10-15頁。
    44. 陳仲常,「中國勞動就業體制從數量型向效益型轉換」,人口與經濟(北京),1998年第4期,38-42頁。
    45. 陳孝兵,「我國勞動力市場配置的兩個問題」,經濟學家(成都),1998年第4期,38-44頁。
    46. 陳甬軍,「中國過渡經濟中的勞動制度改革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國經濟問題(三明),1999年第5期,1-7頁。
    47. 陳阿江,「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與形成中的農村勞動力市場」,社會學研究(北京),1997年第1期,33-41頁。
    48. 陳浩、蔣文莉,「農村勞動力城鎮就業困境與出路」,人口與經濟(北京),1998年第6期,49-57頁。
    49. 傅龍波,「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資源價值及開發利用政策」,經濟問題(太原),2000年第2期,39-42頁。
    50. 曾芬鈺、許經勇,「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率下降原因剖析」,北京社會學刊(北京),2001年第1期,42-47頁。
    51. 黃平、E•克萊爾,「對農業的促進或衝擊:中國農民外出務工的村級研究」,社會學研究(北京),1998年第3期,71-82頁。
    52. 黃榮清、李世紅,「中國勞動力動向分析」,人口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5期,8-12頁。
    53. 楊雲彥,「勞動力流動、人力資本轉移與區域政策」,人口研究(北京),1999年第5 期,9-15頁。
    54. 農業部課題組,「21世紀初期我國農村就業及剩餘勞動力利用問題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北京),2000年5月,4-16頁。
    55. 趙玉閣,「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對策思考」,農業經濟(北京), 2000年第2期,183-185頁。
    56. 劉建進,「一個農戶勞動力模型及有關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實證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北京),1997年第6期,15-22頁。
    57. 劉傳江,「農村-城鎮人口流動制度安排與創新」,人口與計劃生育(北京),1999年第3期,12-16頁。
    58. 樊茂勇、侯鴻翔,「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村隱性失業分析」,經濟評論(北京),2000年5月,47-50頁。
    59. 蔡昉,「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發育」,現代化研究(台北),1997年7月第11卷,89-96頁。
    60. ---,「中國二元經濟與勞動力配置的跨世紀調整」,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北京),2001年第2期,187-191頁。
    61. 賴存理,「農村勞動力流動及其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以浙江為例的分析」,浙江學刊(杭州),2000年5月,81-85頁。
    62. 顏建軍,「二元結構與需求空間」,經濟學家(成都),1999年6月,4-8頁。
    63. 羅玉達,「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現狀及其出路研究」,貴陽師專學報(貴陽),2000年3月,10-15頁。
    64. 譚友林,「中國勞動力結構的區域差異研究」,人口與經濟(北京),2001年第1期,53-60頁。
    65. 鐘水映、辜勝阻,「都市服務業的發展與流動人口的就業」,人口與經濟(北京),總第122期,2000年第5期,35-38頁。
    66. 顧建平,「中國轉型經濟中的隱形失業和就業制度變遷」,江蘇社會大學(江蘇),2000年4月,16-21頁。
    肆、英文期刊
    1. Chan Kam Wing, “Post-Mao China : A Two Class Urban Society in the Ma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London : E. Arnold ), vol.20, no.1 (1996), pp.134-150。
    2. Chan Kam Wing & Zhang Li , “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Oxford : University Press ), vol.160(1999), pp.819-855。
    3. Goldstein Alice & Goldstein Sidney, “Migration in China : Methodological and Policy Challenges ”, Social Science History ,( Beverly Hills [etc.] Sage [etc.] ), vol.11, no.1(1987), pp.85-104。
    4. Knight John, Song Lina and Jia Huaibin, “Chinese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Enterprise”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London : F. Cass), vol.35, no.3(1999), pp.71-104。
    5. Martin Michael F., “Defining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Oxford : University Press ), vol.130(1992), pp.392-401。
    6. Wong, Linda, Huen Wai-Po, “Reform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 A Preliminary Glimpse of the Blue Chop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New York : Center for Migration Studies ), vol.32, no.4 (1998), pp.975-994。
    7. Wu Harry X.,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Oxford : University Press ), vol.139(1994), pp.69-98。
    8. Yang, Dennis Tao &Hao Zhou, “Rural-Urban Disperity and Sectoral Labor Alloc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London : F. Cass), vol.35, no.3(1999), pp.105-133。
    9. Zhang, Xiaowei, “Labor Market and Rural Migrant in Post-Mao China”, American Asian Review, (Queens, N.Y. :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St. John`s University), vol.13, no.3(1995), pp.78-108。
    伍、網路資料
    1. 人口世界,http://www.popinfo.gov.cn/。
    2.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3.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4. 中國移民,http://www.chinaresettlement.com/。
    5. 中國勞工通訊,http://big5.china-labour.org.hk/big5/。
    6. 中國無錫,www.newwuxi.com/hgjj/20.htm。
    7.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8. 中國農業信息網,http://www.agri.gov.cn/。
    9.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10. 中國檢察日報社,http://www.jcrb.com.cn/。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http://www.molss.gov.cn。
    13. 北方網,http://news.big5.enorth.com.cn/。
    14. 未來中國研究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
    15. 投資中國月刊,http://www.chinabiz.org.tw/。
    16. 法制日報,http://www.legaldaily.com.cn/。
    17. 朝鮮日報,http://www.chosun.com/。
    18.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19. 經濟觀察報,http://www.eobserver.com.cn/。
    20. 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http://www.unesco.org/。
    21. 韓華大學,http://www.nhu.edu.t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8260022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26002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002201.pdf49KbAdobe PDF2934View/Open
    26002202.pdf185KbAdobe PDF22060View/Open
    26002203.pdf49KbAdobe PDF2936View/Open
    26002204.pdf71KbAdobe PDF21106View/Open
    26002205.pdf159KbAdobe PDF22071View/Open
    26002206.pdf671KbAdobe PDF24351View/Open
    26002207.pdf808KbAdobe PDF22838View/Open
    26002208.pdf525KbAdobe PDF21934View/Open
    26002209.pdf77KbAdobe PDF21089View/Open
    26002210.pdf332KbAdobe PDF2164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