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71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05192      在线人数 : 5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11


    题名: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節制能力之研究
    作者: 吳清水
    贡献者: 芮和蒸
    李英明



    吳清水
    关键词: 中央與地方
    節制能力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17 17:56:52 (UTC+8)
    摘要: 本論文運用國家能力( state capacity )理論,主要從中共政權結構的垂直面向,即中央與地方互動時所產生的各種關係的角度切入,研究其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各種節制手段,以維持總體政權穩定的能力。國家能力指的就是中央政府的能力,包括財政汲取能力、經濟調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和強制能力等四種。
    首先,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分五節就中共建政後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主要為財政經濟方面的關係),做一概要性的回顧與檢視,以作為其餘各章在討論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節制能力時之基礎(第二章)。
    其次,以改革開放後的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內容( 包括行政關係、立法關係、財經關係) 為經緯,探討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節制的各種能力,從而形成總體的節制機制,包括:行政節制能力(第三章)、立法節制能力(第四章)、財經節制能力(第五章)、其他節制能力(第六章)等。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丁水木等著。社會穩定的理論與實踐──當代中國社會穩定機制研究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丁學良。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
    刁田丁等編著。中國機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機構改革調控機制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于洪生。權力監督──中國政治運行的調控機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
    版社,1991年)。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地方組編。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指
    導(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室編。新時期黨的建設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
    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主編。組工信息概論(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1998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方敏、樊恭嵩。大國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毛壽龍、李竹田。省政府管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元。中共的權力鬥爭與路線鬥爭(台北:政大東亞所,民71年)。
    王月明主編。憲法學(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俊豪主筆。中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年)。
    王浦劬等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王紹光。挑戰市場神話──國家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香港:牛津大學出
    版社,1997年)。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不平衡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計劃出版
    社,1999年)。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紹光、胡鞍鋼、康曉光。中國地區差異報告(台北:致良出版社,
    1996年)。
    王惠忠、莊衛民主編。宏觀經濟調控(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年)。
    王貴國、周旺生、梁美芬。中國法律制度(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任杰、梁凌編著。共和國機構改革與變遷(北京:華文出版社,1998年)。
    任曉。中國行政改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
    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匯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朱光磊。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
    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蓓蕾。從中央與地方互動關係論中共政經體制之運作(1978-1998)(中國
    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7年6月)。
    江靜之譯。網際權力: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韋伯
    文化,2000年)。
    何舟、陳懷林編著。中國傳媒新論(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1998年)。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政大國關
    中心,民92年)。
    何維凌、鄧英淘編著。經濟控制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吳大英、徐功敏主編。改革開放與政治穩定(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3年)。
    吳大英、楊海蛟主編。政治主體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大英、楊海蛟主編。政治關係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大英、楊海蛟主編。現行政治制度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安家、袁易主持。中共中央與地方之關係-福建省個案研究(台北市:國
    科會微縮小組,民85年)。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政大國關中心,民80
    年)。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民89年)。
    吳建國等主編。當代中國意識形態風雲錄(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年)。
    吳挽瀾。行政學新論(台北:幼師文化事業公司,民81年)。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吳國光主編。國家、市場與社會──中國改革的考察研究1993迄今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74年)。
    宋德福主編。中國政府管理與改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民85年)。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民84年)。
    李培傳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立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1年)。
    李晨。世紀風鈴──當代中國重大事件解密(台北:天箭資訊,2004年)。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9年)。
    李壽初。中國政府制度(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6年)。
    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和經濟行為(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谷安良主編。立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
    辛向陽。大國諸侯: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之結(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5年)。
    辛向陽。百年博弈──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100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
    社,2000年)。
    辛向陽。紅牆決策:中國政府機構改革深層起因(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8年)。
    辛向陽、倪健中主編。東西論衡:天平上的中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5年)。
    辛向陽、倪健中主編。南北春秋:中國會不會走向分裂(北京:中國社會出
    版社,1995年)。
    周旺生、張建華。立法技術手冊(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
    周旺生主編。立法學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
    林尚立。國內政府間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林紀東。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民79年)。
    林琳文。「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78年7月)。
    林騰鷂。行政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8年)。
    松花穆林主編。中國憲法學(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1年)。
    法學教材編輯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大全(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2年)。
    金觀濤。在歷史的表象背後──對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探索(四川:
    人民出版社,1983年)。
    金觀濤、華國凡。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台北:谷風出版社,民77年)。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
    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
    出版公司,1994年)。
    侯少文。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俞可平。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2001年)。
    俞可平。權利政治與公益政治──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評析(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政大東亞所。「跨世紀兩岸高等教育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政大東亞所,民88年6月3日)。
    施忠連譯。意識形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洪鎌德。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台北:揚智文化,
    1997年)。
    胡偉。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鞍鋼。中國發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編著。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致良,
    民85年)。
    胡鞍鋼、王紹光編。政府與市場(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年)。
    胡鞍鋼等著。思考中國──挑戰中國的九大問題(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8年)。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
    出版社,1997年)。
    唐代望、葉志新、沈兆伍主編。現代人事管理學教程(北京:中國人事出
    版社,1990年)。
    徐向華。中國立法關係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徐育苗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徐理明主編。中國幹部人事管理(下卷)(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
    殷乃平。大陸金融體制演變之探索(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民89年)。
    浦興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浦興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翁松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集(香港:中文 大學出版社,
    1988年)。
    袁方等著。社會學寫的曙光:中國社會結構轉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8年)。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1956年)。
    馬懷德主編。中國立法體制、程序與監督(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9年)。
    高尚全主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20年基本經驗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8年)。
    涂肇慶、林益民主編。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述評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國民大會秘書處資料組編。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台北市:編者,
    民85年)。
    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綜合司編。中央政府
    組織機構(1998)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
    張文明、 楊秀清、馮雲生。精簡•統一•效能──中國政府機構與行政
    管理體制改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文壽主編。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與思考(北京:當代中國出
    版社,1994年)。
    張占軍、宋迎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8年)。
    張治安。中國憲法及政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7年)。
    張煥光、蘇尚智等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資料選編(北京:群眾出版
    社,1984年)。
    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77年)。
    張潤書等著。行政學(上冊)(台北:教育部空中教學委員會,民74年)。
    張靜主編。國家與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曹沛霖。政府與市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曹沛霖等譯。比較政治學(台北:五南,民79年)。
    郭定平。政黨與政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秀山主編。政府調控模式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陳雲。陳雲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6年)。
    陳墇津。中共的權力機制(臺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
    陳墇津譯。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0年)。
    陳德昇。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研究(1978~1998)──政府再造觀點
    (台北:永業出版社,民88年)。
    陳德禹。行政管理(台 北:三民書局,民84年)。
    陶在樸。走向廿一世紀的世界模型和台灣國力(台北:民主基金會,
    民81年)。
    章原編著。重塑政府:’98政府機構改革焦點大透視(北京:中華工商聯合
    出版社,1998年)。
    傅小隨。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1999年)。
    喬明甫、翟泰豐主編。中國共產黨建設大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年)。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
    湯應武。抉擇──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的歷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8年)。
    程效。權力的制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程寶山主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大辭典(山東:濟南出版社,1992年)。
    閔琦等著。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來自大陸民間社會的報告(台北:
    時報文化,1995年)。
    馮國瑞。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黃碩風。大較量:國力、球力論(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9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楊桂華。轉型社會控制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楊淑娟譯。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7年)。
    楊勝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會之變遷: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高雄:復文圖書
    出版社,民86年)。
    楊超然。企業組織與管理(台北:中華電視公司,民92年)。
    董輔礽等著。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構建(北京:經濟科學
    出版社,1996年)。
    詹中原編著。中共政府與行政制度(台北縣蘆洲市:空大,民88年)。
    鄒錫明編。中共中央機構沿革實錄(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8年)。
    熊文釗。現代行政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管歐。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9年)。
    趙立波。政府行政改革──走向21世紀的中國視點(濟南:山東人民出版
    社,1998年)。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
    趙建民、張淳翔。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與選舉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
    民90年)。
    劉政、于友民、程湘清主編。人民代表大會工作全書(1949-1998)(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
    劉智峰主編。第七次革命──1998年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備忘錄(北京:
    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
    劉溶滄。調控與發展──理論及政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
    劉靜怡譯。控制權革命:新興科技對我們的最大衝擊(台北:城邦文化事
    業公司,2001年)。
    劉鴻基、羅海曦。國防理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年)。
    厲以寧。轉型發展理論(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年)。
    潘兆民、黃烈修譯。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1998年)。
    編寫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實務(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2年)。
    蔡定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蔡定劍。國家監督制度(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1年)。
    蔡定劍、王晨光主編。人民代表大會二十年發展與改革(北京:中國檢察
    出版社,2000年)。
    諸葛慕群。中國需要什麼的政府(香港:明鏡出版社,1999年)。
    鄭永年。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1999年)。
    鄭永年。江朱治下的中國──改革、轉型和挑戰(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
    2000年)。
    鄭賢君。地方制度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應松年。中國走向行政法治探索(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7年)。
    薄貴利。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民88年)。
    謝慶奎、燕繼榮、趙成根。中國政府體制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
    社,1998年)。
    謝慶奎主編。當代中國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謝慶奎等著。中國地方政府體制概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8年)。
    叢進。1949-1989年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顏春煌、蘇照雅、黃明治。電腦網路(台北縣蘆洲市:空大,民90年)。
    魏宏森。系統論(台北:博遠,民82年)。
    魏禮群主編。市場經濟中的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4年)。
    羅志淵主編。政治學,雲五社會科 學大辭典,第三冊(台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民67年)。
    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羅豪才。行政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
    二、中文期刊、報紙專論、會議論文、網際網路線上文獻:
    「2000年中國國防白皮書」,
    網址:http://www.future-china.org/fcn-tw/2000101701.htm/。
    「2002年中國國防白皮書」,
    網址:http://qiusuo.impu.edu.cn/gfbps/gfbps-2.htm/。
    「十五大以來黨的組織工作新成就」,中國網(2002年10月31日),
    網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26055.htm/。
    「國家計委決定今年取消鋼材指令性計劃」,政策與管理(第4期,
    1998年),頁31。
    「張志堅同志在全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工作會議結束時的講話」,
    中國機構(1999 年11月號),頁4-6。
    丁典。「指令性計劃物資縮減為10種」,中國物資再生(第1期,
    1994年),頁24。
    人民日報(北京)。1993年1月14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1998年12月15日,第2版。
    人民網(2000年8月20日)。網址:http://www.people.com.cn/。
    大陸組。「河南大河報副總遭撤職」,中央日報(民90年6月19日),
    第7版。
    大陸新聞中心。「大陸宏觀調控效果呈現」,聯合報(2004年5月19日),
    第A13版。
    大陸新聞中心。「大陸網路警察逾30萬人」,中國時報(2001年12月
    9日)。
    大陸新聞中心。「中共再度大舉掃蕩反動網站」,中國時報(2001年
    8月9日)。
    大陸新聞中心。「中共省級黨委第一書記換班完成,平均年齡五十七
    點九歲,比上一屆年輕。省、部級政府人事調整亦將陸續展開」,
    中國時報(2002年11月25日),中時報系資料庫。
    大陸新聞中心。「刊文批官,河南大河報副總編下台」,中國時報(民90
    年6月19日),第11版。
    大陸新聞中心。「揭露遼寧省長薄熙來包庇腐敗,港文匯報前駐東北主任
    被起訴」,中國時報(民90年6月28日),第11版。
    大陸新聞中心。「溫家寶能否抑制未來的通膨」,聯合報(2004年4月29日),
    第C7版。
    大陸新聞中心。「維護網路營運治安,大陸成立網路警察」,中國時報
    (2001年8月6日)。
    大陸新聞中心。中國時報(民91年4月24日),第11版。
    小雨。「經濟大觀、政策要聞」,南方經濟(第1期,1994年),頁67。
    中共中組部、人事部、中央編辦。「進一步加強管理嚴肅幹部人事工作紀
    律的通知」,支部建設(第9期,2001年),頁9。
    中時報系新聞資料庫。網址:http://www.gcinfobank.com.tw/。
    中國法律網。網址:http://www.chinalegal.net/databank/。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北開發戰略研究課題組。「西北大開發的戰略選擇」
    (上),中國工業經濟(第1期,2001年),頁35-4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國家財政投資政策」(上),
    財貿經濟(第2期,2001年),頁5-10。
    中國國家法規數據庫。網址:http://10.21.20.2.6:168/。
    中國網(2002年10月31日)。
    網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26055.htm/。
    中國網(2002年3月13日)。網址:http://www.china.org.cn/。
    中華法律網。網址:http://202.153.121.157/。
    中華法律網「中央政策性文件」欄說明。
    網址:http://202.153.121.157/gate/big5/www.isinolaw.com/。
    中新社。北京2001年5月25日電。
    尹保雲。「中國的意識形態重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秋季號,總第31
    期,2000年),頁117-126。
    尹保雲。「構建現代化的國家意識形態」,中國改革(第12期,2000年),
    頁55-57。
    卞琳。「論我國立法衝突及其控制機制──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
    法》」,東方法律網--華東政法學院。
    網址:http://www.east-law.com/faxueyuanjiu/yanjiu004.htm/。
    文件選載。中共研究(35:4,2001年4月),頁116。
    文現深。「邁向復興?動盪崩潰?」,聯合報,民88年10月2日,
    第14版。
    王天德。「因特網與傳統大眾傳播媒體」,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第10期,
    1999年),頁5-9。
    王文華。「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關係的博弈行為分析」,社會科學研究
    (第2期,1999年),頁81-86。
    王文華。「建立我國規範化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與發展(第1期,
    1998年),頁54-56。
    王世雄。「我國行政監督體制的現狀與發展趨向」,政治與法律(第6期,
    2000年),頁48-52。
    王永長。「我國央行宏觀調控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第6期,1999年),頁39-41。
    王玉明。「中央與地方關係:演變與定位」,行政論壇(第3期,1998年),
    頁6。
    王玉明。「轉型時期中央與地方關係論綱」,政治學研究(第7期,1999
    年),頁28-34。
    王玉華、葛小晶、戴淑萍。「發揮計劃、財政、金融在宏觀調控中的協調
    作用」,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8:1,2000年9月),
    頁34-36。
    王先正。「中共『中央軍委』與黨軍關係」,俄情雜誌(5:1,1996年
    2月),頁32。
    王官德。「中共黨軍關係與對臺政策取向探析」,共黨問題研究(26:7,
    民89年7月),頁62-63。
    王怡。「關於稅權劃分的幾點認識」,稅務與經濟(第6期,總第113期,
    2000年),頁8-10。
    王信賢。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3:8,
    民89年8月),頁23-45。
    王俊南。「中共全國人大功能提升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28:8,民91
    年8月),頁8-17。
    王彥田。「國務院撤銷九個國家局改革紀實」,人民網(2001年2月27日)。
    王洛忠。「我國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研究」,理論導刊(第11期,2000
    年),頁13-14。
    王軍。「要預防和解決群 眾集體上訪的問題」,支部建設(第5期,2001
    年),頁32-33。
    王恩奉。「建立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研究」,改革(第1期,2003年),
    頁59-65。
    王朔。「中國共產黨關於處理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理論和實踐」,唯實(第1
    期,1998年),頁33-38。
    王海霞。「我國行政監督體制的現狀分析及幾點思考」,地方政府管理
    (第S2期,1998年),頁184-186。
    王國生。「過渡時期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縱向博奕及其經濟效應」,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38:1,總第139期,
    2001年),頁110-117。
    王紹光。「中國政府汲取能力下降的體制根源」,戰略與管理(第4期,
    1997年),頁1-10。
    王紹光。「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的政治邏輯」,戰略與管理(第3期,2002
    年),頁47-54。
    王勝泉。「試論中國的地區差異問題」,經濟師(第6期,1998年),
    頁12-34。
    王進。「管行政的法快來了」,北京青年日報(2001年4月10日)。
    人民網,網址:http://www.people.com.cn/。
    王敬松。「試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河北學刊(第5期,
    1994年),頁92-100。
    王敬松、翟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改革(1978-1994)」,行政人事管
    理(第1~3期,1995年),頁4-11。
    王嘉州。「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之建立與檢定──以1997年中共『十
    五大』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4:3,民92年7月),頁145-182。
    王嘉州。「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文獻之分析」,東亞季刊(32:4,
    民90年冬季號),頁47-64。
    王嘉州。「財政制度變遷時中央與地方策略互動之分析──以分稅制與廣東
    省為例」,中國大陸研究(46:5,民92年9、10月),頁81-103。
    王稱心。「試論我國立法體制的現狀與完善」,中央政治管理幹部學院學
    報(第5期,1999年),頁42-46。
    王綽中。「三個代表列入黨章,中共出書造勢」,中時e蕃報(2002年10
    月29日),網址:http://yam.chinatimes.com/。
    王綽中。「中共高層官員跨區大調動,政界人士指除藉中央、地方互調削
    弱地方保護主義外,亦是對有潛力者的考驗」,中國時報(2003年1
    月22日),中時報系資料庫。
    王綽中。「經濟過熱不快煞車,終將急煞車」,中國時報(2004年5月17日)。
    王磊、韓愛紅。「幹部人事制度創新的戰略思考」,學習論壇(第2期,
    2002年),頁12-15。
    王衛星。「中國分稅制財政體制及其運行情況」,中國經貿導刊(第12期,
    2000年),頁9-11。
    王衛星等。「近年來我國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的成效、問題及改革思路」,
    財政研究(第10期,1999年),頁2-7。
    王積盛。「二○○三年大陸社會文教」,中共研究(38:1,2004年1月),頁85。
    王蘭洲、李春花。「法、立法、立法體制、立法機關」,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第10期,2000年),頁44-45。
    亓樂義。「封鎖網站,叫中共第一名」,中國時報(民91年12月5日),
    第11版。
    付長良。「試論理順地區行政公署的行政區劃體制」,政治學研究(第2期,
    1997年),頁74-80。
    包玉娥。「政治學研究的永□主題:國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
    社會科學)(第1期,1997年),頁152-158。
    史春艷。「關於我國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的幾點思考」,財會研究(第10期,
    1997年),頁8-10。
    本社。「中共新領導階層關注發展失衡問題」,中共研究(38:1,2004年
    1月),頁8。
    本社。「從『七一』看共產黨的危機與包袱」,中共研究(36:7,2002年
    7月),頁1-12。
    田麗虹。「改革開放後中共政權合法性的維繫:民族主義與合法性」,共黨
    問題研究(28:9,民91年9月),頁22-28。
    白天。『十六大』將屆,中共再對傳媒施行緊箍咒」,共黨問題研究(28:7,
    民91年7月),頁1-3。
    白德華。「宏觀調控,人行評為成效明顯」,工商時報(2004年7月14日)。
    白德華。「宏觀調控初見成效,中國鋼材價格跌了」,工商時報(2004年
    5月11日)。
    石義行、羅濟偉。「以博奕理論探討中共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中共
    研究(31:3,1997年3月),頁39-50。
    石碧波。「當前中央和地方關係中的幾個法律問題及其解決辦法」,探求
    (第5期,新40期,總第103期,1997年),頁46-48。
    伊銘。「十六大之前,北京政治氣候三大懸疑」,自由時報電子報(2002年
    10月29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任紋儀。「中共成立經濟特區二十年面臨的挑戰」,載中央通訊社特稿精華
    (2000年8月26日),網址:http://210.69.89.7/mnd/esy/esy127.html/。
    任進。「中央與地方監控關係與合作關係比較」,廣東行政學院學報
    (第2期,1996年),頁13。
    曲耀光。「論我國的立法衝突」,中國法學(第5期,1995年),頁42。
    朱力宇。「立法體制的模式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4期,2001
    年),頁86-94。
    朱力宇。「論新中國立法體制的沿革──紀念1982年《憲法》頒布生效20
    周年」,法律適用(第12期,總第201期,2002年),頁20-24。
    朱水成。「論政府信息網絡化對中國公共政策的影響」,湖北行政學院
    學報(第2期,2002年),頁92-95。
    朱建陵。「Google網站樹大招風,遭中共封殺」,中國時報(民91年9月
    3日),第11版。
    朱秋霞。「論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目標選擇──新稅制實行以來中央和地方
    財政關係的分析」,財經研究(第4期,總第197期,1998年),
    頁3-8。
    朱蓓蕾。「中共中央與地方政經互動關係:新制度主義之分析」,東亞季刊
    (31:4,民89年秋季號),頁29-62。
    朱蓓蕾。「從中央與地方關係論地方精英在中共權力結構中之角色分析」,
    東亞季刊(30:1,民88年1月),頁43-45。
    朱蓓蕾。「從政治、財經、立法三角度論中共轉型時期中央與地方關係之
    演化」,華岡研究學報(86年3月),頁(4)1-(4)15。
    朱德米。「網絡政治學:虛擬和真實」,國外社會科學(第1期,2001年),
    頁72-75。
    朱震葆。「財稅博奕──中國現行的財政分稅制度: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江蘇統計(第4期,1999年),頁25-27。
    朱蘇力。「跨文化研究中的『社會控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
    (春季卷,總第10期,1995年),頁113。
    江孝感、魏峰、蔣尚華。「我國財政轉移支付的適度規模控制」,管理
    世界(第3期,1999年),頁51-61。
    江振昌。「大陸居民『灰色收入』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36:7,民
    82年7月),頁43-54。
    老木。「中共限制新聞自由讓傳媒成為黨的工具」,民主論壇(2002年7
    月2日)。網址:http://www.asiademo.org/2002/07/20020702b.htm/。
    艾曉金。「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再思考──從國家權力看我國國家結構形
    式」,浙江社會科學(第1期,2001年),頁76-81。
    艾麗華、張梅。「建國以來我國黨政關係的演變和發展」,世紀橋(第2
    期,1997年),頁22-25。
    何大安。「市場體制下的投資傳導循環及其機理特徵」,中國社會科學
    (第3期,2002年),頁63-73。
    何建貴。「地方立法若干問題思考」,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1期,1996
    年),頁6-9。
    何振一。「輝煌的成就,豐富的啟迪──中國財政改革20年回眸和展
    望」,財貿經濟(第11期,1998年),頁9-14。
    何祖坤。「試論鄧小平黨政關係理論」,雲南學術探索(第4期,總第
    46期,1998年),頁1-3。
    余宏、田康。「關於審計監督為宏觀調控服務的研究」,審計理論與
    實踐(第11期,2000 年),頁14-15。
    吳中書。「論中國大陸宏觀調控政策」,中國時報(2004年5月17日)。
    吳仁傑。「中共啟動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共研究(37:4,2003
    年4月),頁32-43。
    吳玉山。「經濟改革對中國大陸威權政體的影響:現代化理論的重新檢
    視」,1999年5月28日,頁4-5。
    網址:http://aff.law.ntu.tw/china21/wu.htm./。
    吳佩綸。「調整我國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探討」,中國行政管理(第1期,
    1994年),頁37-39。
    吳學燦。「人人都是檢查員──談中共政權對媒體的控制」,民主論壇
    (2002年3月12~14日),
    網址:http://www.asiademo.org/document/bydate.htm/。
    吳曉求。「論政府職能以及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劃分」,新視野(第3期,
    1996年),頁20-23。
    吳瓊。「我國新時期軍事威懾思想淺探」,軍事歷史研究(第2期,2002
    年),頁22。
    呂麗娜、高小健。「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博弈行為分析和制度創新」,黨政
    幹部論壇(第2期,2000年),頁17-20。
    宋秉忠。「投資大陸媒體仍多風險」,中國時報(民90年7月16日),
    第11版。
    折喜文。「優化黨的決策信息──反饋機制」,攀登(雙月刊)(20:1,總
    第111期,2001年1月),頁24-28。
    李力。「對區域分配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問題探討」,稅務與經濟(第3期,
    總第98期,1998年),頁52-55。
    李永富、胡顯強。「社會團體黨的建設工作現狀及對策」,組織人事學
    研究(第3期,2001年),頁5。
    李志強。「大陸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係」,經濟前瞻(民85年5月5日),
    頁74-78。
    李亞虹。「中國的『過渡型立法體制』──評轉型時期中央與地方立法關係
    的變化」,當代中國研究(總第46、47期,1995年),頁157。
    李亞梅。「一般行政監制度比較研究」,現代法學(22:4,2000年8月),
    頁105-108。
    李林。「關於立法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踐」,法學研究(第5期,1998年),
    頁58-78。
    李松慶。「淺談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審計監督的基本思路」,審計研究
    (第1期,1995年),頁36-39。
    李春成。「信息不對稱下政治代理人的問題行為分析」,學術界(第3期,
    總第82期,2000年),頁31-44。
    李秋學。「政治系統分析:成就、挑戰及前景」,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1期,2002年),頁27-30。
    李香菊。「轉型時期中央與地方稅權治理機制的國際借鑒研究」,當代經濟
    科學(24:6,2002年11月),頁73-78。
    李振歧、王阿利、楊景清。「增強編制就是法律的意識,維護編制管理
    權威」,中國機構(2000年6月號),頁34-35。
    李習彬。「一般系統方法論研究」,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3期,1996年),
    頁46-49。
    李莉。「『立法法』的實施與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係」,學習論壇
    (第3期,2001年),頁16-17。
    李新芬。「淺議幹部人事檔案與幹部管理」,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3:1,2002年3月),頁79-80。
    李達昌、張蜀釗。「論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問題」,財政研究(第11期,
    1994年),頁28-31。
    李衛平、馬曉偉。「完善我國分稅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新疆大學學報
    (社會哲學科學版)(26:3,1998年),頁28-32。
    李曉艷。「論分稅制與地方稅制改革」,河南稅務(第4期,2002年),
    頁32-33。
    杜才平。「20世紀西方行為主義政治學:演變、特徵及評價」,淮北煤師院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頁32-35。
    杜焱、趙山。「我國地方稅制的現狀分析」,決策咨詢(第8期,2001年),
    頁33-34。
    沈立人、戴圓晨。「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經濟
    研究(第3期,1990年),頁12-19。
    沈春耀。「關於地方立法問題的幾點認識」,廣西市場與價格(第11期,
    2002年),頁3-7。
    沈湘平。「合法性與意識形態建設」,天津社會科學(第1期,2001年),
    頁37-41。
    沈葳。「加強審計監督,促進建立規範化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審計
    研究(第1期,2003年),頁58-61。
    沈遠新。「正和互動:中央與地方關係新範式及其政策意義」,上海行政
    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頁50-56。
    沈關成。「對地方立法權的再認識」,中國法學(第1期,1996年),
    頁17-22。
    汪子鍚。「互聯網與『新聞調控』之衝突──以南京毒殺案新聞封鎖為
    例」,展望與探索(1:2,民92年2月),頁70-87。
    汪照全。「關於財政審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審計研究(第1期,
    2001年),頁33-38。
    系統科學之窗網站。網址:http://www.systemscience.org/persion/index.htm/。
    肖金林。「我國的稅收立法體制」,中南財經大學學報(第2期,總第119
    期,2000年),頁101-106。
    肖重斌。「大眾傳播媒介的四次革命」,時事報告(第2期,2001年),
    頁54-59。
    辛琳。「信息不對稱理論研究」,嘉興學院學報(第5期,2000年),
    頁36-40。
    周永坤。「法治視角下的立法法──立法法若干不足之評析」,法學
    評論(雙月刊)(第2期,2001年),頁112-117。
    周宏。「阿爾都塞意識形態概念的方法論思考」,南京社會科學(第4
    期,2002年),頁18-20。
    周旺生。「論立法規劃的基本原則」,法學評論(第58期,1993年3
    月),頁3。
    周金玲。「政府間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制度」,發展論壇(第6期,1995
    年),頁62-63。
    周阿求。「我國《立法法》良性違憲嫌疑現象淺析」,人大研究(2000
    年,第10期),頁24-25。
    周智勇、王書華。「財政轉移支付形式的理論分析」,稅務與經濟(第1
    期,總第96期,1998年),頁52-56。
    周朝陽。「進一步完善現行分稅制預算管理體制」,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13:1,2000年3月),頁25-27。
    周渡。「第四媒體的興起對大眾傳播理論研究的影響」,鎮江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頁118-122。
    周渡。「第四媒體的興起對的眾傳播理論研究的影響」,鎮江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頁118-122。
    周慶山。「大眾傳播信息合理使用原則分析」,情報理論與實踐(第4期,
    2001年),頁241-24。
    周慧。「阿爾杜塞的意識形態觀」,開放時代(第8期,2001年),
    頁49-56。
    周曉英。「政府上網年社科信息機構的機遇和對策」,情報理論與實踐
    (22:5,1999年),頁322-324。
    易新照。「關於地方預算外資金管理的實踐與探索」,湖北財稅(理論版)
    (第7期,2001年),頁20-22。
    林文童。「中共對人民思想控制作為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5:12,
    民88年12月),頁80-88。
    林孟德。「二○○○年的中共軍事」,中共研究(35:2,2001年2月),
    頁84。
    林延敏、戴海先。「論我國稅收立法問題」,財貿經濟(第5期,1996年),
    頁28-32。
    社論。「正確解譯當前台灣經濟面對的問題」,工商時報(2004年5月11日)。
    社論。「對大陸緊縮政策不必過度反應」,工商時報(2004年5月4日)。
    邱霈恩。「論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理論前沿(第17期,1997年),
    頁9-10。
    金太軍。「行為主義政治學的『新革命』及其啟示」,內蒙古社會科學
    (漢文版)(第3期,總第121期,2000年5月),頁24-29。
    金太軍。「當代中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關係現狀及對策」,中國行政管理
    (第7期,1999年),頁67-71。
    金安平。「建國初期中央和地方關係若干原則的形成」,北京黨史研究
    (第2期,總第109期,1998年),頁20-23。
    金安平。「『虛虛實實』的地級管理層──中國大陸地級行政建制改革
    淺析」,中國地方自治(56:8,2003年8月),頁35-42。
    金素文、齊劍鋒。「建立規範化政府轉移支付制度的思考」,生產力研究
    (第4期,2000年),頁64-68。
    姜新立。「中共意識形態之演變與發展」(下),中共研究(34:5,2000年
    5月),頁60-69。
    姜新立。「中共意識形態之演變與發展」(上),中共研究(34:4,2000年
    4 月),頁77-86。
    姚文勝。「論《行政監察法》的立法缺陷與完善」,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17:6,2000年12月),頁58-64。
    施哲雄。「從法輪功事件看中共對大陸社會的控制」,共黨問題研究
    (25:6,民88年6 月),頁1-3。
    洪陸訓。 “Party Apparatus in the Military in the PRC After Mao, 1976-1990”,
    復興崗學報(49期,民82年6月),頁2-3。
    胡宇。「試論我國地方稅收立法權的確立與界定」,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第2期,1999年),頁52-55。
    胡鞍鋼。「分稅制:評價與建議」,中國軟科學(第8期,1996年),頁3-9。
    苗連營。「也談地方立法的幾個問題──兼與何建貴同志商榷」,中國政法
    大學學報(第2期,1997年),頁121-127。
    唐明輝。「中共領導人黨軍關係決策角色之研究」,復興崗論文集(第18
    期,民85年6月),頁65。
    唐迪、唐雷。「關於現階段我國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的若干分析」,經濟體
    制改革(第2期,2003年),頁111-114。
    唐祖愛。「略論行政分權式改革對我國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影響」,江西行政
    學院學報(第4期,1999年),頁35-37。
    唐彬。「調整全國行政區劃的新思路」,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4,2003
    年12月),頁6-10。
    唐興霖、李東輝。「論中央與地方關係調整的制度化取向」,學術研究(第
    2期,1999年),頁1-5。
    孫習亮。「稅權劃分的理性思考」,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第1期,2001
    年),頁24-29。
    孫遠東。「當代中國公共政策制定的結構分析」,理論探討(第2期,1998
    年),頁60-63。
    孫銘。「試論影響我國黨政關係的若干因素」,理論與改革(第4期,1999
    年),頁33-35。
    孫德仁。「我國現行分稅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稅務研究(第11期,
    總第198期,2001年),頁80-81。
    孫輝。「建國後毛澤東的軍事威懾思想及實踐」,世紀橋(第3期,2001
    年),頁43-44。
    徐向華。「論中央與地方的立法權力關係」,中國法學(第4期,1997年),
    頁11-17。
    徐志。「中國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成效、問題和對策」,浙江社會科學
    (第3期,1998年),頁51-56。
    徐秀美。「胡錦濤坦承大陸經濟過熱」,工商時報(2004年4月25日)。
    徐尚禮。「中共嚴密監控互聯網」,中國時報(民91年7月16日),第5
    版。
    徐康寧、施海洋。「論中央與地方事權和稅權的合理劃分」,現代經濟探
    討(第8期,2001年),頁47-50。
    徐斯勤。「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大陸的財政制度與政策:財政單一議題範圍內
    相關研究之評析」,中國大陸研究(47:2,民93年6月),頁1-31。
    桑昌武。「審計監督為宏觀調控服務的幾點思考」,江西審計與財務(第
    12期,2000年),頁4-6。
    殷曉蓉。「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其對策」,上海社
    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1期,2001年),頁74-82。
    秦磊。「東西部地區差異形成的原因及影響」,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2,
    2001年6月),頁11-13。
    耿曙。「『三線』建設始末:大陸西部大開發的前驅」,中國大陸研究
    (44:12,民90年12月),頁1-19。
    耿曙。「中國大陸的區域經濟動態:問題意識與研究成果的回顧」,
    中國大陸研究(46:4,民92年7、8月),頁55-101。
    袁淑輝、韓憲忠。「談預算外資金對政府職能的影響」,河北職工大學
    學報(3:1,2001年6月),頁44-46。
    財政部財政科研所課題組。「改進、健全省以下分稅制的探討」,財政
    研究(第8期,1997 年),頁2-10。
    馬力宏。「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地位的重新界定」,
    中國行政管理(第3期,1996年),頁38-40。
    馬力宏。「論我國地方政府的變異行為及其矯正」,地方政府管理(第6期,
    1996年),頁3-6。
    馬力宏。「論政府管理中的條塊關係」,政治學研究(第4期,1998年),
    頁68-74。
    馬力宏。「論國家宏觀調控和地方政府行為」,浙江學刊(雙月刊)(第2
    期,總第91期,1995年),頁32-35。
    馬振超。「轉型期的意識形態安全與政治穩定」,公安大學學報(第3期,
    總第91期,2001年),頁37-40。
    馬穎。「推進分稅制改革,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武漢大學學報
    (第3期,總第230期,1997年),頁25-30。
    馬龍龍。「論財政體制改革中的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問題」,財政研究(第
    5期,1998年),頁59-62。
    馬寶成。「試論政治權力合法性的意識形態基礎」,東方論壇(第2期,
    2000年),頁30-36。
    高山。「處理好黨政關係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課題」,河北學刊(第2期,
    1999年),頁56-58。
    高寶新。「軍事威懾的價值選擇」,西安政治學院學報(14:5,2001年10
    月),頁88-95。
    國安民。「中國大陸網路普及化對和平演變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
    (28:2,民91年2月),頁86-94。
    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網址:http://datas.ncl.edu.tw/。
    寇健文。「中共對網路資訊傳播的政治控制」,問題與研究(40:2,民90
    年3、4月),頁33-53。
    寇鐵軍。「關於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定性分析」,財經問題研究(第11
    期,總第168期,1997年),頁31-38。
    崔揚、高麗華。「關於行政監察法的若干問題與完善思路」,人大研究
    (第5期,總第113期,2001年),頁22-29。
    康彰榮。「打擊網路犯罪,整頓日益混亂的網路秩序,大陸廿餘當市將成
    立網路警察」, 工商時報(2001年8月6日)。
    張久珍。「因特網時代信息傳播媒體的新特徵與新問題」,山東圖書館
    季刊(第1期,2000年),頁63-65。
    張久珍。「論因特網上的不良信息及其管理」,晉圖學刊(第4期,總第
    69期,2001年),頁27-31。
    張小明。「內部輸入:解讀當代中國公共政策制定的輸入機制」,寧夏社
    會科學(第5期,總第102期,2000年),頁21-25。
    張文富。「中央與地方關係50年略考:體制變遷的視角」,新鄉師範高等
    專科學校學報(17:4,2003年),頁43-45。
    張方華。「由政策調整到制度創新──重構中央與地方利益關係的路徑
    選擇」,南京社會科學(第5期,2000年),頁27-33。
    張再欣。「論行政決策信息系統的功能與行政決策目標的確定」,閩西職
    業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期,1999年1月),頁33-37。
    張守凱。「政府間轉移支付方式的比較及選擇」,財貿經濟(第1期,1999
    年),頁58-64。
    張彥勤。「芻議地方政府首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審計理論與實踐(第11
    期,2001年),頁21-22。
    張春生、童衛東。「我國行政復議制度的新進展」,人大工作通訊(第10
    期,1999年),頁23。
    張軍、漫長。「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一個演進的理論」,學習與探索(第3
    期,總第104期,1996年),頁4-15。
    張風涼。「論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蘭州學刊(第1期,
    1999年),頁41-43。
    張益槐。「中共在『國家監察權』行使上的角色分析」,中國大陸研究
    (40:10,民86年10月),頁51。
    張素琴。「地方稅制改革探討」,財經理論與實踐(21:104,2000年3
    月),頁59-60。
    張清溪。「中共造假成性騙了自己」,中國時報(2004年8月19日)。
    張進銘。「發展中國家政府缺陷與政府改革觀點述評」,經濟學動態(第7
    期,1999年),頁67-71。
    張勤。「對中央與地方關係再調的理解」,陝西省行政學院、陝西省經濟
    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3:4,1999年11月),頁13-14。
    張聖岱。「中央地方不同調,宏觀調控增難度」,聯合報(2004年5月3日),
    第C7版。
    張裕亮。「大陸黨報從業員依附行為的轉變──以人民日報為例」,中國大陸
    研究(46:6,民92年11、12月),頁109。
    張運祥。「溫氏效應」,經濟日報(2004年4月30日),第2版。
    張熙。「國家的中立性與意識形態整合」,中國改革(第1期,2001年),
    頁32-33。
    張維克。「是議行合一,還是民主集中制?──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
    原則」,理論導刊(第1期,2001年),頁30-32。
    張曉忠、張彥忠。「因特網對我國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挑戰及對策」,
    大慶社會科學(第1期,2001年),頁47-53。
    張親培。「中國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政治分析」,長白學刊(第4期,2001
    年),頁23-27。
    張瀚蕾。「分稅制改革:再邁幾大步」,遼寧財稅(第5期,2003年),
    頁30。
    張麗。「淺談中央與地方經濟管理權限的劃分與調整」,新疆財經(第6期,
    1995年),頁25-28。
    張耀輝。「我國地區差異的實證分析與對策」,生產力研究(第4期,1998
    年),頁27-29。
    戚珩。「市場經濟與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1995 年),頁31-38。
    曹國利。「信息不對稱:政府規制的經濟理由」,財經研究(第6期,總第
    199期,1998年),頁15-19。
    梁政清。「中共對網際網路的管控及其影響」,展望與探索(1:6,民92年
    6月),頁58-74。
    畢雁英、栗力。「加強行政立法監督是完善行政立法的關鍵」,行政論壇
    (第9期,總第53期,2002年),頁26-28。
    盛松成、王維強。「我國金融宏觀調控的改革和發展」,財經研究(第1期,
    總第206期,1999年),頁3-10。
    莫于川。「監督行政法制的若干重要範疇研究」,現代法學(20:3,1999年
    6月),頁20-24。
    莊培章。「政府缺陷理論的現實意義爭議」,泉州師院學報(第5期,2000
    年),頁122-136。
    許安標。「立法法對立法權限的配置」,法律之星──中國法律信息網。
    網址:http://www.law-star.com/。
    許昕。「完善和規範政府間財政關係」,當代財經(第12期,1999年),
    頁30-34。
    許建國、李波。「中西部經濟發展中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構建問題」,
    財貿經濟(第2期,2002年),頁46-49。
    許朝暉。「財政職能與分稅制財政體制」,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2:3,總第45 期,1999年5月),頁32-34。
    連雋偉。「加 強監管網路訊息流傳,大陸網路警察擴編至30餘萬人」,
    工商時報(2001年12月9日)。
    郭天一。「大眾傳媒形態面臨變革──網絡發展及其對大眾傳媒的影響探
    討之一」,新聞與成才(第1期,2000年),頁4-5。
    郭天一。「從報刊上網看迎接『第四媒體』的挑戰」,新聞與成才(第6
    期,1999年),頁22-23。
    郭為桂。「中央與地方關係50年略考:體制變遷的視角」,中共福建省
    委黨校學報(第3期,2000年),頁23-27。
    郭強。「對完善我國行政權力監體制的思考」,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頁40。
    郭澤保。「加強我國行政監督機制的戰略思考」,中國行政管理(第12
    期,1999年),頁73-75。
    陳心芳。「淺談審計監督」,玉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增刊,
    2000年),頁147-148。
    陳安存。「試論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模式」,唐都學刊(16:4,總第66期,
    2000年),頁39-42。
    陳奇星。「試論加強和完善行政監督機制」,社會科學(第11期,1999
    年),頁24-28。
    陳東旭。「十年前朱鎔基一刀切,十年後溫家寶微步調」,聯合報(2004年
    5月1日),第A13版。
    陳炳輝。「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述評」,廈門大學學報
    (哲社版)(第4期,1994年),頁84-89。
    陳烽。「轉型期幹部階層的地位變動和腐敗的利益根源及治理」,社會學
    研究(第5期,1997年),頁93-101。
    陳榮華。「論宏觀調控體系中計劃、金融、財政協調機制的構建」,江蘇
    社會科學(第5期,1999年),頁36-38。
    陳蓓、許燕。「地方稅制的內外環境建設探析」,雲南財貿學院學報(第4
    期,1999年),頁36-40。
    陳墇津。「中共的權力機制」,中國大陸研究(36:5,民82年5月),
    頁21-33。
    陳潭。「淺論政策合法化與政策法律化」,行政與法(第1期,2001年),
    頁53-55。
    陳樹榮。「正確處理黨管幹部與擴大民主選任幹部的關係」,南京政治學
    院學報(17:3,總第97期,2001年),頁96-98。
    陳駿程。「中法兩國中央與地方關係之比較」,廣東行政學院學報(12:6,
    2000年12月),頁76-81。
    陳黨。「我國行政法制監督的四個層次及其評價」,學習論壇(第3期,
    2001年),頁38-40。
    陸非。「網路警察,中共專政利器」,中央日報(民90年7月9日),第
    7版。
    陶勇。「對調整我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的思考」,財經論叢(第4期,總第
    89期,2001年7月),頁37-41。
    傅岳邦。「中共『三個代表』的制度分析:新制度論的觀點」,展望與
    探索(1:2,民92年2月),頁7-30。
    傅岳邦。「新世紀中國共產黨體質轉型之展望」,共黨問題研究(27:12,
    民90年12月),頁36-45。
    傅康生。「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分稅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1994年),頁15-20。
    勞秦漢。「我國現行分稅制模式的缺陷及改革設想」,四川財政(第7期,
    1997年),頁14-17。
    單學勇。「合理分權:中央與地方稅收關係的必然選擇」,改革(第6期,
    2001年),頁85-91。
    彭小明。「兩種《參考消息》」,民主論壇(2001年3月29日)。
    網址:http://www.asiademo.org/2001/03/20010329a.htm/。
    彭偉。「『小金庫』面面觀」,經濟師(第6期,2003年),頁285。
    彭慧鸞。「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資訊化發展的全球化接軌」,中國大陸
    研究(45:6,民91年11、12月),頁1-21。
    焦國華、姚文良。「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國際比較與借鑒」,經濟
    社會體制比較(第2期,1997年),頁32-35。
    程伯勤、戴海先。「對稅制改革的評價和需要研究的幾個問題」,稅務研
    究(第11期,1997年),頁23-28。
    華川仁。「互聯網對中共官方宣傳的挑戰」,中共研究(35:2,2001年2
    月),頁118-125
    評論員。「運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進信息網絡健康發展」,人民日報(2001
    年7月12日),第1版。
    賀勁松。「中國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9個委管理家局」,新華網
    (2001年3月15日)。
    賀□信。「試論行政行為的分析框架」,蘭州大學學報(25:4,1997年),
    頁78-83。
    黃世楚、李彬。「近年來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綜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 (28:2,2001年3月),頁22-24
    黃玉英。「從信息不對稱看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作用」,電子科技大學
    學報社科版(第2期,2001年),頁41-43。
    黃政。「行政管理知識講座」,中國檢驗檢疫(第2期,2001年),
    頁57-58。
    黃秋龍。「國家理論」與「當代中國研究」之知識途徑,問題與研究
    (39:7,民89年7月),頁55-81。
    黃震海。「健全和完善我國的行政組織法」,中國機構(2000年11月號),
    頁42-43。
    黃曉軍。「論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中的利益均衡──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制
    度創新取向」,唯實(第9期,2002年8月),頁96-99。
    楊小雲。「近期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湖南師範大
    學社會科學學報(31:1,2002年1月),頁38-45。
    楊小雲。「對我國改革開放新形勢下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幾點思考」,湖南
    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5:3,1996年),頁23-29。
    楊小雲。「論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歷史經
    驗」,政治學研究(第2期,2001年),頁12-21。
    楊小雲、邢翠微。「西方國家協調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幾種模式及啟示」,
    政治學研究(第2期,1999年),頁30-39。
    楊帆。「適應建立分稅制管理體制要求,完善地方稅體系」,稅務研究
    (第5期,1996年),頁27-29。
    楊宏山。「試論中國黨政關係的演進與發展」,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1
    期,2000年),頁9-14。
    楊家誠。「網際網路對中共統治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7:10,民90
    年10月),頁85-92。
    楊勝春。「中共『國務院』黨政關係運作之探討」,近代中國(第134期,
    民88年12月),頁167-186。
    楊朝聚。「反思與調整──對我國行政監督問題的再認識」,鄭州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3,1997年5月),頁42-45。
    楊衛華。「中國分稅制運行的成效、問題與對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5期,1996年),頁10-18。
    楊燦明。「地方政府行為與區域市場結構」,經濟研究(第11期,2000
    年),頁58-64。
    葉至誠。「社會科學的思想脈絡關鍵詞彙」,空大學訊(242期,民88年
    11月),頁34。
    葉章美。「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權」,中國大陸研究(38:12,
    民84年12月),頁6-22。
    董文毅。「論我國地方稅制建設」,財經問題研究(第12期,總第181期,
    1998年),頁37-39。
    董更生。「中共封鎖近兩萬個境外網站」,聯合報(民91年12月5日),
    第13版。
    董福長。「調整投資領域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探討」,投資研究(第2期,
    1998年),頁6-9。
    賈康、白景明。「縣鄉財政解困與財政體制創新」,經濟研究(第2期,
    2002年),頁3-9。
    路小紅。「信息不對稱理論及實例」,情報理論與實踐(第5期,2000年),
    頁337-339。
    鄒麗君。「關於完善我國授權立法監督制度的思考」,甘肅行政學院學
    報(第3期,總第43期,2002年),頁50-52。
    寧玉虎、蔡軍。「談談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問題」,徐州教育學院學報
    (16:4,2001年12 月),頁20-22。
    寧瑩雪、梁雅君。「預算外資金管理與改革」,遼寧工學院學報(4:6,
    2002年12月),頁39-40。
    熊自健。「中共『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的頒佈與推行」,問題
    與研究(41:3,民91年5、6月),頁129-141。
    熊自健。「中共黨政領導幹部的管理體制」,中國大陸研究(45:5,民
    91年9、10月),頁73-86。
    熊開禮。「機構編制管理要有法律保障」,中國機構(1999年7月號),
    頁30-31。
    臧瑩。「現行分稅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河南稅務(第2期,2003年),
    頁43-44。
    趙一夫、楊經福。「淺析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問題」,經濟師
    (第6期,2001年),頁24-26。
    趙小寧。「中央與地方立法的經濟分析」,甘肅高師學報(8:3,2003年),
    頁21。
    趙建民。「從『放權讓利』看八○年代中國大陸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共
    研究(31:7,1997年7月),頁69-79。
    趙建民。「塊塊壓條條: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
    (38:6,民84年 6月),頁66-79。
    趙建民。「黨國體制下黨與立法機構關係的若干思考—中國大陸個案
    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2:9,民88年9月),頁13-25。
    趙建民、張淳翔。「中共全國人大黨政關係與中國大陸民主化前景」,
    中國大陸研究(43:2,民89年2月),頁1-13。
    趙建民、賴榮偉。「中共『黨的領導』原則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運
    作」,中國大陸研究(43:8,民89年8月),頁1-21。
    趙春山。「論中共的政治穩定問題─蘇聯經驗的反思」,「跨世紀兩岸
    高等教育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大東亞所),民88年
    6月3日,頁3-1~3-12。
    趙相明。「中共人民政協之興廢與重建(下)」,共黨問題研究(19:6,民
    82年6月),頁32。
    趙晉川、畢國華。「市場缺陷與政府缺陷成因分析及最優組合」,新西部
    (第2期,1999年),頁49-51。
    趙曉宏。「關於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政關係問題的思考」,山東經濟戰略
    研究(第8期,2003年),頁25-27。
    趙錫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計劃調節方式研究」,經濟評論(第2
    期,2000年),頁39-41。
    趙穗生。「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從強制到協商」,中國大陸研究
    (35:8,1992年8月),頁33-35。
    趙麗江。「創制、改革、調適──簡論建國以來中央與地方關係發展的歷
    史經驗」,江漢論壇(第1期,2000年),頁74-77。
    鄞益奮。「試析政治傳播的傳播控制」,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
    2002年),頁7-9。
    劉玉、劉毅。「區域政策的調控效應分析──以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為
    例」,地理研究(22:2,2003年3月),頁192-200。
    劉玉平。「行政立法權限制度研究」,財經問題研究(第11期,總第228
    期,2002年),頁94-96。
    劉向榮。「信息不對稱理論及其意義──對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評介」,新疆社科論壇(第1期,2002年),頁47-49。
    劉亞玫。「八大前後中國共產黨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嘗試及其啟示」,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4:6,1997年11月),頁5-8。
    劉京希。「生態政治理論的方法論原則」,江海學刊(第4期,2001年),
    頁64-69。
    劉建國。「我國地區差異擴大的成因及區域政策的協調」,內蒙古大學
    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8年),頁56-64。
    劉建華。「試論我國授權立法的位階」,天水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總
    第17期,2002年),頁50-53。
    劉洋。「分稅制下地方稅收體系的改革與完善」,經濟縱橫(第1期,
    2002年),頁14-16。
    劉玲。「我國分稅制進一步完善的幾點設想」,安徽稅務(第2期,1999
    年),頁9-10。
    劉哲瑋。「淺論行政立法與抽象行政行為的關係」,天府新論(第6期,
    2002年),頁71-73。
    劉清波。「論中共《八二憲法》的司法機關」,共黨問題研究(27:1,民
    90年1月),頁10。
    劉清波。「論中共憲法上的黨政關係」,立法院院聞(26:9,民87年9
    月),頁43。
    劉莉、邢麗娟。「服務於政府決策的信息機構的現狀評析」,蘭州學刊
    (第3期,2001年),頁17-19。
    劉劍文、李剛。「試論我國稅收立法體制之完善」,稅務研究(第6期,
    1998年),頁61-64。
    劉劍文、沈理平。「《立法法》與稅法的兩個基本問題」,稅務研究(第7
    期,總第194期,2001年),頁70-75。
    劉黎明、劉玲玲、王寧。「財政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從包乾制到分稅
    制」,經濟科學(第5期,1998年),頁18-23。
    劉曉彤。「遏制『小金庫』的對策」,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第1期,
    2002年),頁33。
    廣東政報。網址:http://www.gd.gov.cn/aspsamp/gdgov/wj_title.asp?id=153/。
    廣東省人民政府公眾網。網址:http://www.gd.gov.cn/gov2/gov.htm/。
    樊麗明、王東妮。「我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實證分析」,改革(第3期,
    2001年),頁71-80。
    歐陽標。「健全地方稅體系,完善分稅制體制」,江西財稅與會計(第11
    期,1996年),頁11-14。
    潘中人、于世財。「分稅制研究與地方稅體系構建」(一),吉林財稅(第3
    期,2003年),頁8-9。
    潘明星。「我國分稅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經濟體制改革(第5期,
    1998年),頁88-92。
    潘祖和。「對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探討」,經濟問題探討
    (第5期,2002年),頁83-84。
    蔣楠。「我國地方稅收立法權制度重構芻議」,稅務研究(第8期,1999
    年),頁70-74。
    蔡嘉裕。「從大陸分稅制論其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與問題」,中國大陸
    研究(41:11,民87年11月),頁25-43。
    衛興華、王元龍。「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宏觀調控」,經濟理論與
    經濟管理(第3期,1994年),頁1-7。
    課題組。「河南省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1:2,總第99期,2000年),頁36-43。
    鄭正忠。「海峽兩岸司法制度之比較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7期,民
    86年5月),頁26-45。
    鄭正忠。「海峽兩岸司法制度之沿革與未來取向」(下),法律評論(第65
    卷,第1-3期合刊,民88年12月),頁25。
    鄭永年、王旭。「論中央地方關係中的集權和民主問題」,戰略與管理
    (第3期,2001年),頁61-70。
    鄭永廷、葉啟績、郭文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
    版社,1999年),頁2-3。
    鄭祚堯。「加速建立有效的決策實踐反饋信息系統」,雲南師範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1,1994年2月),頁15-20。
    鄭曙村。「互聯網給民主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政治學研究(第2期,
    2001年),頁57-66。
    鄭曙村、孫贊蘭。「完善我國行政監督體制的現實思考」,齊魯學刊(第6
    期,1998年),頁61。
    鄧文。「江澤民與毛澤東、鄧小平論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之比較」,江漢論壇
    (第4期,2003年),頁32-34。
    鄧正兵。「論三代領導人關於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思想與實踐」,長江論壇
    (第3期,2002年),頁14-17。
    鄧迎迎、楊光。「談預算外資金」,山東經濟(第2期,總第115期,
    2003年3月),頁41-42。
    魯克儉。「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意識形態研究述評」,理論前沿(第3
    期,2002年),頁43-45。
    魯競。「中共黨軍關係狀況分析」,中共研究(29:5,民84年5月),
    頁39-40。
    黎自京。「換屆中的官場百怪」,爭鳴(香港:總280期,2001年2月),
    頁14。
    盧現祥。「我國地區發展差異深層原因初探」,中南財經大學學報(第2
    期,1994年),頁41-47。
    賴黃平。「試論改革地方財政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5260506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526050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6050601.pdf45KbAdobe PDF2792检视/开启
    26050602.pdf41KbAdobe PDF2745检视/开启
    26050603.pdf43KbAdobe PDF2946检视/开启
    26050604.pdf61KbAdobe PDF2885检视/开启
    26050605.pdf407KbAdobe PDF24556检视/开启
    26050606.pdf525KbAdobe PDF21303检视/开启
    26050607.pdf506KbAdobe PDF22058检视/开启
    26050608.pdf324KbAdobe PDF21562检视/开启
    26050609.pdf906KbAdobe PDF22475检视/开启
    26050610.pdf904KbAdobe PDF26726检视/开启
    26050611.pdf144KbAdobe PDF21085检视/开启
    26050612.pdf157KbAdobe PDF21068检视/开启
    26050613.pdf877KbAdobe PDF2230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