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66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2/145044 (79%)
造訪人次 : 52081065      線上人數 : 4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661


    題名: 冷戰前後台灣地緣政治
    作者: 尹者江
    Yin, Che-chiang
    貢獻者: 賴岳謙
    尹者江
    Yin, Che-chiang
    關鍵詞: 地緣政治
    台灣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要素
    前鋒島鏈
    地理要素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009-09-17 17:49:04 (UTC+8)
    摘要: 台灣在這複雜且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充滿了各種大小不同的挑戰。自17世紀台灣經由西方海權東來而進入了國際社會,分別由不同的政權治理一段時間,其作為均由統治者決定,不同的政體即有不同的企圖與思維,不同的企圖與思維既改變了台灣的處境與命運。是基於何種因素,才導致此種現象?是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台灣的命運?是強權爭奪利益決定了台灣的命運?抑或是有其他因素呢?在這一連串的問題下,我們應如何看我們所處的國際局勢,要如何透過台灣歷史上地緣政治的發展,來探索冷戰前、後台灣的地緣政治的改變,在此一變化中,是否有其可遵循的脈絡?藉以找出一條開拓國家發展的生存空間。
    研究地緣政治須瞭解,此處所指的「政治」這一概念,是指「單一國家與其餘國家間的相互關係。換言之,在區域地理及政治環境和他們所構成部份的物質世界及人類整體之間,存在更爲廣泛的關係」。再加上地緣的因素,使地緣政治已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甚至在內政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為基礎,但分析的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冷戰後,在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環保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也日益重要。
    回顧台灣在早期歷史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地緣政治地位,受國際局勢及台灣對區域或世界的影響。台灣在16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回到中國懷抱前,一直是一個無主體性政權統治之地。台灣的統治主體由明、清的北京、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至日本的東京,其一切地緣政治作為皆視其主體政權的利益與政策而定,台灣是毫無喙啄的餘地。這些對台灣具有主體性統治的政權,除中國外,皆與台灣為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傳統風俗習慣,因此,一直把台灣視為其爭取利益之地,對台的建設,亦是以母國利益為導向。四百年前台灣因靠近中國的地緣位置而受到世人的注意,從此以後開始了東西海權圍繞著台灣而展開的互動,台灣的歸屬就在每一次的互動最後上升到戰爭的階段之後被決定了。
    在冷戰時期,台灣雖被納入了美國圍堵共產集團的前鋒島鏈中,但美國的主要作為仍是以此一島鏈對抗具有陸權之利欲向海洋發展的共產集團,是封鎖大陸陸權向海洋發展的一種圍堵陸權的思維。而當時台灣一切的努力,是為了要運用外國勢力協助確保台灣安全,準備反攻大陸,要回到大陸上,認為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與希望均在大陸,台灣只是一個暫棲之地。一切作為仍以大陸為主體,作為台灣未來發展的方向。忽略了此時中華民國的主體及政權影響所及僅止於台灣地區,應站在台灣島上以海權的眼光來看未來的發展,利用台灣所具有的海權之利,向海洋延伸,發展貿易,藉以厚植國力,加強與週邊國家的關係、互賴的程度,提升我國家在區域內,甚至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並充份運用國際局勢,結合週邊國家的利益,擬訂適切的地緣政治作為,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在適切的發展方向上。
    由於世界地緣政治及亞太地緣政治形勢的變遷,經濟全球化、新科技的發展、民主與人權的抬頭,衝擊了冷戰後的地緣政治,亦衝擊了台灣的地緣政治。全球化與新科技的發展,使得一個以全球做為範圍的市場更形緊密,資金的往來可以無視國界的存在,導致傳統國家主權的鬆動,國家在參與國際活動時甚至必須適度交出主權、國家疆界已再不顯而易見。在此一改變下台灣最好的策略,就是將台灣開放的社會和民間旺盛生命力的優勢儘量發揮,並儘速加入全球化,將自已與全球緊密的連結在一起,暫時擱置代表中國的主權爭議,讓台灣成為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多國公司、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舞台,以為台灣累積維特台灣安全所需的能量,則台灣的國家權力必將會相對擴大,在國際間國家的權力增大,對國家安全亦多一分保障,更進而可能獲得所望之主權。台灣應利用此一機會,可不必然的依循著海、陸權的思維模式,確立國家主體位置,重新規劃與定位台灣在全球的角色。運用民主的普世價值與中國的王道精神,為台灣價值取得戰略制高點,發揮台灣海洋性格彰顯台灣主體性特色,以充實台灣的實力。
    經由地緣政治的發展與冷戰前、後台灣地緣政治比較研究發現,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經由地緣政治的發展與冷戰前、後台灣地緣政治比較研究發現,人權、環保議題與經濟、科技發展,已超越國家主權,成為地緣政治要素下的一項。就全球化的地緣政治而言,給予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台灣或許無法擺脫因地理位置,成為強權體系在地緣政治運作上佈局的歷史宿命,但卻可掌握台灣的特殊地理位置與在東亞地緣上中轉的重要性,利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優勢,自我定位,在強權體系的地緣政治運作上成為互利的中介,而非其運作的工具。因此,在全球化發展下的地緣政治,台灣具有何種機會,則應從地緣政治的要素上加以觀察。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 專書:
    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地略學參考論文選輯□□》。台北:中華戰略學會,民國71年9月。
    王正己譯,Gray,C.編。《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印行,民國70年。
    王生榮。《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王緝思、李曉崗。《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美國的世界戰略與台灣問題》。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5月。
    王漢興、葉信庸譯,倫敦國際戰略研中心(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著,《世界各國軍備概況–1985–1986》。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9年9月。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企業有限公司,1997年。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
    林添貴譯,布里辛斯基著。《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4月初版。
    林添貴、顧淑馨譯,季辛吉著。《大外交上、下冊》。智庫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3月第二刷。
    沈 默。《現代地緣政治–理論與實施》。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8年10月增訂再版。
    吳東野、張亞中、楊開煌、陳一新。《2001年國際形勢與未來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1年2月。
    吳宗嶽。《中國的地緣政治》。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53年。
    任德庚。《中國區域地理》。台北:三民書局印行,民國77年8月出版。
    邵宗海。《1949年以來中美關係之研究》。台北:時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5年1月16日。
    胡祖慶譯,法茲科拉夫(Pfaltzgraff, Rpbert L.),竇赫蒂(Dougherty, James E.)合著。《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2年初版。
    胡祖慶、歐信宏譯,Joshua S.Goldstein著。《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民國92年7月。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初版二刷。
    高一中譯,William T﹒Tow 著。《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7月。
    涂安都譯,倫敦國際戰略研中心(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著。《世界各國軍備概況–1992–1993》。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3年5月初版。
    莫大華。《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的角色與作為》。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1年3月。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殷允芃、尹萍、周慧菁、李瑟、林昭武,《發現台灣(上、下)》,台北:天下雜誌,1998年2月1日初版。
    湯錦台。《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台灣》。台北:貓頭鷹出版社,民國90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民國88年,第一版。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4年5月初版。
    陳 舟。《美國的安全戰略與東亞》。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月。
    陳孔立。《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民國70年5月增訂再版。
    陳民耿。《地緣政治學》。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5年。
    陳碧笙。《台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陳清敏,黃昭仁,施志輝。《認識台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3月。
    陸鴻圖等譯,Bowman,I.著。《世界地略學》。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6年。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1年6月。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3月初版。
    張炳清、韓永學。《大賭局:冷戰後地緣政治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民國88年。
    張 樸。《地緣戰略學研究:地略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三軍大學,民國68年。
    張春柏、陸乃聖等譯,Paul Kennedy著。《霸權興衰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4年12月初版。
    郭俊鉌譯,Geir Lundestad著。《東西南北–武力對峙,貧富失衡,1945至1990年的世界》。台北:金禾出版社,民國82年6月初版。
    蔡 瑋。《美國與中華民國關係的回顧和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1年5月。
    劉從德譯,英國傑弗□.帕克(Geoffrey Parker)著。《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話》。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53年6月1日。
    羅吉甫。《野心帝國–日本經略台灣的策謀剖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5初版。
    蕭 樾。《世界政治地理學基礎》。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6年。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二、期刊論文:
    王昭麟。〈台灣在美國亞太政策中的地位〉。《台北:美國月刊》,第8卷第8期。民國82年8月。
    王傳照。〈冷戰時期美國對台政策折轉的地緣政治因素〉。《台北:國防雜誌》,第16卷第10期。民國90年4月16日。
    王嗣佑。〈從地緣政治及戰史中論台灣戰略地位〉。《台北:空軍學術月刊》,民國68年9月。
    尹承德。〈大國關係調整和世界格局的新變化〉。《北京:國際政治月刊》,2003年6月。
    李文志。〈海陸爭霸下亞太戰略形勢發展與台灣的安全戰略〉。《台北:東吳政治學報》,第13期。2001年。
    沈國放。〈當今世界的多極化趨勢和大國關係〉。《北京:國際政治月刊》,2003年3月。
    徐 堅。〈當前國際關係調整中若干趨向〉。《北京:國際政治月刊》,2003年2月。
    黃月秋譯,Saul B﹒Cohen 著。〈後冷戰時期全球地緣政治的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第19期。1993年。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台北: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民國91年4月。
    張林宏。〈美國全球戰略的源起和流變〉。《北京:國際政治月刊》,2003年1月。
    陳一新。〈美、中(共)、我國三邊關係一年來的發展與前景〉。《台北:中華戰略學刊》,民國92年4月日。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台北: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
    蔣艷清。〈美國新政府亞太安全戰略的調整〉。《湖南: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6期。2001年6月。
    三、碩士論文:
    呂芳城。〈台灣地緣戰略地位變遷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黃致達。〈台灣地緣政治地位:歷史與現實〉。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四、官方出版品:
    中華民國年鑑社。《民國61年中華民國年鑑》。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1年12月。
    中華民國年鑑社。《民國78年中華民國年鑑》。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8年12月。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5月15日初版。
    國防部情報次長室。《東西雙方軍事力量比較–1971–1972》。台北:國防部情報次長室,民國61年。
    國防部。〈民國81年國防報合書〉。
    國防部。〈民國91年國防報合書〉。
    陸委會。〈大陸政策參考資料〉。
    五、電子文獻:
    蔡東杰。《亞太綜合安全季報,2002年第2季》,(台北:「亞太綜合安全」時事觀察學刊,2002年10月29日)。
    http://www.future-china.org/e-article/port/f1_2002114161048.doc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網站。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statn.htm
    貳、西文部份
    專書
    Brzezinski ,Zbigniew , The Grand Cheseboard : American primacy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 New York : Basic Book , Inc . Press , 1997 .
    Dahl ,Robert A .,On Democracy , New York , 1999
    DOD,United State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Feb. 1995.
    Ellings Richard and Friedberg Aaron L. ,Strategic Asia 2001-02: Power and Purpose ,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 2001.
    Giddens ,Anthony , The Third Way :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 London:Black , 1998 .
    Gaddis ,John L .,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 New York : Oxford U Press , 1982 .
    Hostli, K . J . ,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 New Jersey : Simon & Schuster , 1988 .
    Huntington ,Samuel P . ,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 1996 .
    Kissinger ,Henry ,Diplomacy ,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Inc . Press , 1994 .
    Kissinger ,Henry ,White House Years , Boston , 1997 .
    Kennan ,J ., Memoirs : 1925-1950 ,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 1967 .
    Khalilzad ,Zalmay, Comgage China , RAND , 1999 .
    McCormick ,James M . , ed . , A Reader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Itasca : F . E . Peacock , 1986 .
    Morgenthau ,Han J. ,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 New York : Alfred A . Knopf , 1960 .
    Nixon ,Richard M ., Memoris of Richard Nixon , New York , 1978
    Przeworski ,Adam , Sustainnable Democracy ,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 1995 .
    Parker ,Geoffrey , Western geo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London : Sydney , 1995 .
    Parker ,Geoffrey , Geopolitics:past ,present and future ,1998.
    Tyler ,Patrick , A Great Wall : six president and China , New York : Public Affairs , 1999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The Military Balance 1985-1986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Oct. 1985.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2-1993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Aut. 1992.
    Tow William T﹒, 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1922013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2201301.pdf15KbAdobe PDF21087檢視/開啟
    92201302.pdf17KbAdobe PDF21064檢視/開啟
    92201303.pdf19KbAdobe PDF21145檢視/開啟
    92201304.pdf19KbAdobe PDF21435檢視/開啟
    92201305.pdf34KbAdobe PDF21925檢視/開啟
    92201306.pdf170KbAdobe PDF26238檢視/開啟
    92201307.pdf514KbAdobe PDF27607檢視/開啟
    92201308.pdf223KbAdobe PDF27918檢視/開啟
    92201309.pdf158KbAdobe PDF24215檢視/開啟
    92201310.pdf45KbAdobe PDF21349檢視/開啟
    92201311.pdf33KbAdobe PDF2128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