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60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2070      Online Users : 54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609


    Title: 世紀之交的臺灣糖業與蔗農
    Authors: 黃修文
    Contributors: 陳慈玉
    黃修文
    Keywords: 糖業
    蔗農
    原料區
    技術改良
    糖行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7 17:11:38 (UTC+8)
    Abstract: 本文的重點在探討臺灣糖業的變遷,以及蔗農在這些變遷中的處境與行動。重點特別放在二十世紀前後的階段,也就是清末開港後到日治時糖業改良政策的初期,直到克服1912年大風暴的影響,確立糖業發展的形態為止。

    在開港之前,本文的研究發現,政府的角色大多在限制性的角色,使得運輸成本日漸高昂,而荷蘭時期和明鄭時期就有的對日本國際貿易也變為轉口貿易,這均使得砂糖業的整個交易成本上升,不利於產業發展。在開港之後,雖然依賴外國船隻使得運輸成本下降,傳統戎克船的砂糖貿易量估計也降到十萬擔左右。而個別商人重新的建立了對日本的砂糖貿易,成為此時擴大市場最重要的行動。不過開港後糖業在1880年之前雖有成長,但之後的衰退使得整個時期並沒有明顯的進步。分析其原因,則認為基本上產業風險的分配極不適當,獲利最佳的糖商風險最小,而獲利不佳的蔗農和糖□則承擔所有風險。這種情況下使得糖商沒有技術革新的需要,而生產者因為沒有資源並且缺乏技術知識的傳播管道而難以進行革新。雖然在此時期政府加強了控制力量,但似乎只是形成產業的負擔,並沒有辦法做到重新分配產業風險,以促使獲得最大利益者需要進行技術革新並且控制風險。分析當時的生產狀況,本文的結論是舊式糖□難以獲利,而蔗農大都只是兼差種植甘蔗的農夫。

    日治之後,臺灣總督府推行促進投資政策並且實施原料採取區制度,促使商業資本投入生產,並且使得砂糖製造和甘蔗種植者比以往更合理的分配風險。因此在糖業改良的初期,新式糖廠的原料區內,吸引了比其它區域內更多的田園投入甘蔗的生產,使得初期糖業有了迅速的成長。改良糖□雖然在初期大量的設立,但在前三年的進展不佳,也很少真正能向分蜜糖的技術推進。雖然在1909年起在生產量和製糖率方面有些改善,但仍然難以抵抗1912年大風暴的試驗,新式製糖會社成為主導臺灣糖業的要角。不過當時甘蔗的種植技術不僅在推廣時期由官方負責,在改良政策立下基礎後,仍由官方主導,這個方式並不利於技術創新,使得和瓜哇的製糖成本的差距反而被拉開。雖然如此,蔗農的生產能力有明顯的提昇,專業的蔗農群體逐的形成,在原料區制度的凝聚下,蔗農們的共同意識也產生出來,這成為下一階段糖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Reference: 徵引書目
    一、 統計資料、官方檔案及調查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編, Maritime Customs Annual Returns and Reports of Taiwan, 1867-1895,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六) 第一編 行政 財政類:稅契、給照、釐金、錢幣、徵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1。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896-1918。
    臨時臺灣糖務局,《臨時臺灣糖務局年報》,臺南:臨時臺灣糖務局,1902-1912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總督府糖務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3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糖務課,《臺灣糖業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14-1945。
    臺灣總督府,《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文獻館所藏,未出版。
    不著人,顏義芳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殖產史料彙編(明治28年至明治35年)》,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不著人,顏義芳譯,《臺灣總督府殖產史料彙編(明治28年至明治41年)》,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清賦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0。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畑收穫及小租調查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一)》,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糖業舊慣一斑》,神戶: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9。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臺北:文岡圖書,1979。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臺北:文岡圖書,1979。
    臨時臺灣糖務局,《第二次糖業記事》,臺北:臨時臺灣糖務局,1903。
    二、 古文書、報紙、雜誌、人名錄
    王世慶主編,《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第5-9輯,國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鳳山張氏文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古文書室藏,編號:T004D004。
    《臺南契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編號:TD02。
    《臺灣新報》,臺北:臺灣新報社,1896-1898。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13。
    上沼八郎監修,《臺灣協會會報》,東京:ゆまに書房,1987。
    臺灣糖業研究會,《糖業》,臺北:臺灣糖業研究會,1914-1919。
    平野奧村,《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
    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商工人名錄》,臺中:臺灣新聞社,1912。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商工便覽》,臺中:臺灣新聞社,1918。
    三、 專書
    C. W. LeGendre,不著人譯,《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46種,1960。
    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臺北:時報文化,1995。
    Eric R. Wolf著,賈士蘅譯,《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臺北:麥田,2003。
    Mark A. Alle著,王興安譯,《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臺北:播種者文化,2003。
    W. 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1999。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1959。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1957。
    上野雄次郎,《明治製糖株式會式30年史》,東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東京事務所,1936。
    川北幸壽,《臺灣糖業ノ現狀及將來》,手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藏。
    不著人,《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1959。
    不著人,《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冊》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97種,1964。
    不著人,《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1961。
    不著人,《福建省例》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99種,1964。
    不著人,《臺案彙錄已集》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1962。
    不著人,《臺案彙錄丙集》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76種,1962。
    不著人,《臺案彙錄甲集》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31種,1960。
    不著人,《臺灣府賦役冊》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39種,1962。
    不著人,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前衛,2003。
    不著人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300種,1962。
    中村是公,《臺灣土地調查事業概要》,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1960。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二)》,板橋:稻鄉,2003。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三)》,板橋:稻鄉,2003。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1962。
    古田一夫,《臺灣赤糖沿革資料(稿)》,手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藏。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
    朱任玠,《小琉求漫誌》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3種,1959。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1958。
    何澂等,《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28種,1959。
    佐藤吉治郎,《臺灣糖業全誌》,臺中:臺灣新聞社,1926。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0。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清白交代的臺灣人家族史》,臺北:前衛,1989。
    呂紹理,《水螺響起》,臺北:遠流,1998。
    李丕昱,《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1960。
    李登輝,《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臺北:聯經,1980。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24種,1958。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1990。
    周凱,《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95種,1961。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1962。
    拓殖局,《臺灣糖業政策》,東京:拓殖局,1921。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200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中和:知書房,1996。
    林保寶,《莿桐最後的望族》,臺北:玉山社,1998。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
    林豪,《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1957。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清代臺海運發展史》,蘆洲:博揚文化,2002。
    河野信次,《臺灣糖業觀》,神戶: 日華新報社,1915。
    近藤武義,《臺灣糖業一班》,臺南:臨時臺灣糖務局,1908。
    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1960。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1957。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2003。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洪長源,魏金絨,《殖民地的怒吼: 二林蔗農事件》,彰化: 彰化縣文化局,2001。
    洪繻,《寄鶴齋選集》臺北: 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304種,1972。
    相良捨男,《經濟上より見たる臺灣の糖業》,東京: 著者,1919。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0。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59。
    宮川次郎,《臺灣の農民運動》,臺北:著者,1927。
    □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9。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87種,1960。
    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93種,1960。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
    郝延平著,陳潮,陳任譯,《中國近代商業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1960。
    涂順從,《鹽水製糖:岸內糖廠人文生態》,新營:南縣文化,1999。
    國史館編,《笨港古文書選輯》,臺北:國史館,2001。
    張恆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1991。
    張漢裕,《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臺北:張漢裕博士文集出版委員會,1974。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7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
    淺田喬二,《日本帝國主義と舊殖民地地主制》,東京都: 御茶水書房,1968。
    許雪姬,劉素芬,莊樹華訪問,《王世慶先生訪問記錄》,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陳孔立編,《臺灣研究十年》,臺北: 博遠,1990。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1960。
    陳文駿,《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1960。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1993。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社人的土地變遷 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陳秋坤,吳庚元,《里港鄉志》,屏東: 里港鄉公所,2003。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1963。
    陳壽祺,《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
    陳夢林,《諸羅縣誌》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0。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新店: 國史館,1996。
    陳璸,《陳清端公文選》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16種,1960。
    椎原華水,《臺灣の糖業》,臺北:臺灣之糖業社,1919。
    程家潁,《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84種,1963。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2002。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
    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2輯》,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5。
    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三輯》,高雄:陳中和慈善基金會,1996。
    黃嘉謨,《美國與臺灣--1784至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2000。
    溫振華,《臺中縣蔗□研究》,豐原:臺中文化,1997。
    筧干城夫,《土と人と砂糖の一生(上卷)》,東京:筧武夫,198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第貳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6。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39。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糖務關係例規集》,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1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の農業勞動に関する調査》,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糖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糖業ニ関する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上卷》,臺北:臺灣總督府,1910。
    製糖研究會編,《糖業便覽》,東京:製糖研究會,1924。
    趙汝括,《諸蕃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119種,附島夷略志,1960。
    趙岡,陳鍾毅,《中國土地制度史》,臺北:聯經,1982。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銀經研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1958。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21種,1958。
    蔡國琳,臺南州共榮會,《南部臺灣誌》,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3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1960。
    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1962。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1995。
    魏敬中,《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1960。
    蘇淑芬,朱姝錦編,《糖金時代--橋仔頭影像記憶》,高縣橋仔頭文史協會,2002。
    四、 期刊論文
    W. W. Myers,林滿紅譯,〈清末南部臺灣的蔗糖業〉,《臺灣文獻》,28. 2﹙臺北,1977﹚:137-142。
    クリスチヤン ダニエルス(唐立),〈中國砂糖の國際的位置--清末のおける在來砂糖市場のついて〉,《社會經濟史學》,50. 4﹙東京,1984﹚:21-54。
    クリスチャン ダニエルス(唐立),〈清代臺灣南部における製糖業の構造--とくに一八六十年以前を中心として〉,《臺灣近現代史研究》,5號﹙東京:綠蔭書房,1984.12.30﹚:47-113。
    クリスチャン ダニエルス(唐立),何鳳嬌譯,〈清末臺灣南部製糖與商人資本(1870-1895)〉,《臺灣風物》,50. 1﹙臺北,2000﹚:129-162。
    石萬壽,〈臺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私修臺南市志稿經濟篇〉,《臺灣文獻》,31. 4﹙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0﹚:70-91。
    石萬壽,〈臺灣棄留議新探〉,《臺灣文獻》,53. 4﹙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151-181。
    朱德蘭,〈清康熙年間臺灣長崎貿易與國內商品流通關係〉,《東海學報》,29﹙臺中:東海大學,1988﹚:129-148。
    朱德蘭,〈清康熙雍正年間臺灣船航日貿易之研究〉,《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1987﹚:421-451。
    李永熾,〈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土地問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 12:40-50。
    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五)〉,《大陸雜誌》,96. 5﹙臺北:大陸雜誌社,1998﹚:1-13。
    周翔鶴,〈日據時期臺灣改良糖□研究〉,《臺灣研究集刊》,1995期2﹙廈門,1995﹚:47-59。
    岩生成一,〈江戶時代の砂糖貿易について〉,《日本學士院紀要》,31. 1﹙東京,1973﹚:1-33。
    林偉盛,〈荷據時期的臺灣砂糖貿易〉,《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2001﹚:7-29。
    胡月涵(Johnnes Huber),〈中國移民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1652年臺灣的郭懷一事件〉,《臺灣文獻》,53. 3﹙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95-123。
    范毅軍,〈廣東韓梅流域的糖業經濟(1861-193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127-161。
    原凞,〈糖業調查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史料彙編(明治28年至明治41年)》,﹙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1-75。
    栗原純,〈清代臺灣における米榖移出と郊商人〉,《臺灣近現代史研究》,5號﹙東京:綠蔭書房,1984﹚:5-43。
    祝辰已,〈糖務に就て〉,《後藤新平文書》,reel 30 61﹙微捲﹚。
    翁佳音,〈1913年馬力埔事件的探析〉,《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1987﹚:337-361。
    康培德,〈荷蘭時期與清代平埔族群部份社會特質的比較〉,《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2001﹚:49-61。
    張世賢,〈沈葆楨治臺政策〉,《臺灣風物》,25. 4﹙臺北:臺灣風物社,1975﹚:24-60。
    張素梅,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農家所得之分析〉,《臺灣史研究》,10. 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3﹚:1-34。
    張漢裕,〈日據時代臺灣經濟的演變〉,《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臺北:張漢裕博士文集出版委員會,1974﹚:395-500。
    莊英章,陳運棟,〈清末臺灣北部中港溪流域的糖□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5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59-110。
    許雪姬,〈二劉之爭晚清臺灣政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127-161。
    許毓良,〈雍正朝的臺灣--以尹士俍所著《臺灣志略》為中心的討論〉,《臺灣文獻》,54. 4﹙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31-51。
    郭文華,〈臺灣洋務科技初探(1887-1895)--從臺灣鐵路,臺北機器局與基隆煤礦出發的初步討論〉,《新史學》,7. 2﹙臺北,1996﹚:99-136。
    陳秋坤,〈清代搭樓社人社餉負擔與產權變遷(1710-1890)〉,《文化差異與社會科學通則:紀念張光直先生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02﹚:1-25。
    陳秋坤,〈清初臺灣地區的開發(1700-1756)--由米價的變動趨動做若干觀察〉,《食貨月刊》,8. 7﹙,1978﹚:25-37。
    陳哲三,〈臺灣建省之際的清賦事業及其與南投縣之關係〉,《臺灣文獻》,49. 4﹙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8﹚:33-67。
    陳國棟,〈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1. 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籌備處,1994﹚:55-95。
    陳國棟,〈轉運與出口:荷據時期貿易與產業〉,《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53-74。
    森久男,〈臺灣總督府の糖業保護政策の展開〉,《臺灣近現代史研究》,1號﹙東京:綠蔭書房,1978﹚:41-82。
    湯熙勇,〈夏獻綸治臺政績(1873-1879)〉,《東海大學歷史學報》,期9﹙臺中:東海大學,1988﹚:145-169。
    黃紹恆,〈從對糖業之投資看日俄戰爭前後臺灣人資本的動向〉,《臺灣社會研究》,23﹙臺北,1996﹚:83-146。
    黃紹恆,〈試論初期原枓採取區域制〉,《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295-304。
    黃富三,〈臺灣史上第一次土地改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 12:29-39。
    黃富三,〈簡介怡和洋行檔中的臺灣史料〉,國學文獻館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1996﹚,237-247。
    新渡戶稻造,〈臺湾に於ける糖業奨励の成績と将来〉,《国家學會雜誌》,24. 4﹙東京,1910﹚:69-80。
    葉振輝,〈1850年代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高市文獻》,6. 3﹙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4﹚:1-15。
    葉振輝,〈1860年代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高市文獻》,7. 1﹙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4﹚:1-24。
    葉振輝,〈1860年代英國與臺灣貿易概況〉,《高雄文獻》,8. 4﹙高雄,1996﹚:1-62。
    葉振輝,〈開港前打狗史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79-0301-H110-06)》,78.08.01-79.10.31:1-40。
    廖風德,〈海盜與海難:清代閩臺交通問題初探〉,《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191-213。
    趙文榮,〈糖產業對區域社會與文化之影響--試以清代臺南地區為例〉,《臺南文化》,新52﹙臺南,2002﹚:7-19。
    劉素芬,〈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研究》,2. 2﹙臺北:中央院臺灣史研究所,1995﹚:53-86。
    鄭喜夫,〈尹士俍《臺灣志略》之體例與史料價值舉隅〉,《臺灣文獻》,54. 4﹙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53-86。
    戴國煇,〈晚清期臺灣的社會經濟:并試論如何科學地認識日人治臺史〉,《臺灣史研究:回顧與探索》,﹙臺北:遠流出版社,1985﹚:27-88。
    戴寶村,〈臺灣大陸間的戎克交通與貿易〉,《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1987﹚:363-420。
    謝浩,〈臺灣近代化的先驅--丁日昌〉,《臺北文獻》,45/46﹙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8﹚:313-354。
    簡炯仁,〈由"嚴禁侵佔番界審斷碑"論"官庄"對高雄縣燕巢鄉的開發〉,《臺灣文獻》,48. 3﹙南投,1997﹚:31-52。
    顏義芳,〈日據初期臺灣貨幣制度之研究〉,《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305-326。
    蘇梅芳,〈劉銘傳的自強維新思想與抱負〉,《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2﹙臺南:國立成功大學,1996﹚:130-161。
    五、 學位論文
    王怡芳,〈日治時代虎尾市街的出現與成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9。
    何鳳嬌,〈日據時代臺灣的糖業經營與農民爭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吳重義,〈清末臺灣洋務運動之研究(1874-189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
    呂紹理,〈近代廣東的米糧貿易(1866-193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李方宸,〈臺灣糖業鐵路經營之研究(1946-1982)〉,臺北:國立政治文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林思佳,〈臺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鄉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聖欽,〈日本時代臺灣糖業的不均衡發展: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差距擴大為例(1896-193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01。
    邱欣怡,〈清領時期臺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0-1850)〉,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洪鵬程,〈戰前臺灣小說所反映的農村社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莊天賜,〈日治時期屏東平原糖業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美鈴,〈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1945年以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1999。
    陳雯宜,〈清康熙年間臺灣土地利用的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楊淑卿,〈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3。
    葉彥珣,〈戰後與日治時期臺灣原料甘蔗契約買收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鄭梅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羅士傑,〈清代臺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 (1862-1868)〉,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六、 英文資料
    Ahluwalia, Pal. Ashcrof, Bill. Knight, Roger ed. White and Deadly: Sugar and Colonialism, Commac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1999.
    Chu, Samuel C. “Liu Ming-ch`uan and Modernization of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3. 1(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63):37-53.
    Davidson, James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Historical View from 1430 to 1900, Taipei: Book Word Co.
    Jarman, Robert L. ed. Taiwan Political &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Slough: Archive Editions, 1997.
    Larkin, John A. Sugar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Philippine Society, L.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Mazumdar, Sucheta. Sugar and Society in China: Peasants, Technology, and the World Marke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98.
    Mintz, Sidney W. Sweetness and Power: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Penguin, 1986.
    Ng, Chin-Keong. Trade and Society: The Amoy Network on the China Coast 1683-1735,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3.
    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Rawski, Thomas G. ed. Economics and Histori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Shepherd, John Robert.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Stiglitz, Joseph E.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9.
    Williamson, Oliver E., Winter, Sidney G. e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Origin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0153006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3006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3006101.pdf86KbAdobe PDF21643View/Open
    53006102.pdf203KbAdobe PDF21746View/Open
    53006103.pdf337KbAdobe PDF22425View/Open
    53006104.pdf646KbAdobe PDF24636View/Open
    53006105.pdf787KbAdobe PDF23997View/Open
    53006106.pdf774KbAdobe PDF23551View/Open
    53006107.pdf267KbAdobe PDF21667View/Open
    53006108.pdf272KbAdobe PDF22341View/Open
    53006109.pdf350KbAdobe PDF2267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