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60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17952      Online Users : 5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607


    Title: 閻錫山與戰前中國政局(1931-1937年)
    Authors: 黃毓芳
    Huang ,Yu-Fang
    Contributors: 林能士
    黃毓芳
    Huang ,Yu-Fang
    Keywords: 閻錫山
    地方實力派
    九一八事變
    寧粵合作
    戰前政局
    安內攘外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7:11:20 (UTC+8)
    Abstract: 歷經北伐與中原大戰後,中國表面上儼然已形成一個統一局面,此時日本恐怕中國統一在即,從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逐步加速其侵華速度。但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政府,盱衡國內外情勢,認為此時中國國力不僅無法應付與日本的作戰,還須防患共黨勢力的日益擴大。故一方面持續進行剿共以安內的政策,另一方面則拖延與日本直接交鋒的時機,好爭取建設時間與國際援助。 除了日本與中共的威脅外,中央面對地方實力派林立,也須應付他們藉抗日反蔣為號召的挑戰。中央認知自己當時對這些地方勢力尚無立即降服的能力,所以只要這些地方實力派願意在表面上投誠中央,中央也選擇盡量與之合作, 並透過鼓吹安內攘外政策,期望他們協助中央對付日本與共黨,可見地方實力派在戰前的態度與角色是影響政局發展的一個關鍵,本論文擬以閻錫山為個案,討論地方實力派對戰前政局的影響及其與中央的關係。
    閻錫山歷經民國19年的中原大戰後,與蔣的關係跌蕩到谷底,最初蔣一時無法容納閻,力逼出洋, 可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卻打亂中國的政局發展。在日本侵略與寧、粵分裂的雙重壓力下,蔣爲尋求國內團結,回應合作呼聲,只好允許閻重返山西,進而接掌山西政權。故閻這樣的政治命運轉折,無異象徵國民政府在日本侵略的衝擊下,如何遷就時勢以接納原本水火不容的地方實力派,營造國內團結景象,所以本論文以閻錫山為研究對象,是了解中央對地方實力派關係的一個很好例子。閻自民國初年起就開始統治山西,力行保境安民政策,對山西的影響力相當深遠,自立為王色彩尤為鮮明,這種扎根地方型的地方實力派,歷經民國以來詭譎多變的政局情勢,政治經驗豐富,我們可從其應變方式與政治手腕的運用,更加認識戰前政局的複雜面貌。
    另外,如就戰前時局來看,中國在東三省、熱河相繼陷日後,山西、察哈爾和綏遠頓時成為保護平、津的重要抗日前線,閻及其遍佈察、綏等地的舊屬勢必對華北、西北軍事造成一定影響力,閻的舉措是日本、南京中央與中共三方面勢力的注意焦點之一,顯現閻在戰前確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除緒論與結論外,主要章節如下:
    第二章「中原大戰後與中央關係的轉變」,旨在說明戰後閻如何從政治生涯谷底重回山西掌權的過程。可觀察政局演變促使閻、蔣關係再次變化,藉以認識閻的應變能力與蔣的考量。並且透過山西軍權的爭奪,了解閻如何重新穩固山西領導權。
    第三章「抗日事件中的態度」,是從戰前國內三次非閻主事或發起的反日事件為切入點,側面了解閻的立場與態度對事件或政局造成的影響。這三次事件中,察省與兩廣皆是地方藉抗日以反蔣的事變,閻也是一位地方實力派者,介於其他地方實力派與中央之間,從其立場反映閻對時局的認識。華北事件雖由日本發動,但閻的立場、態度也可幫助我們認清閻與日本、其他地方將領、中央間的多角關係。
    第四章「等距方針的調整」,說明因為山西受到日本、共軍的直接威脅,無法再沿用其舊有的「等距方針」政策,所以在共軍入晉、綏遠戰役及西安事變中,與中央、中共的關係時有調整與變化。認識閻的變化,可幫助統合分析閻的政治性格,並了解中國內部聯共反日的風氣已然形成。
    Reference: 壹、史料
    (一)檔案
    《蔣中正總統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文物圖書〉,事略稿本,民國19-26年。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民國19-26年。
    〈籌筆〉,統一時期,民國19-26年。
    《閻錫山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西安事變案〉,檔號:0372.42/1030。
    〈兩廣事變及中日交涉案〉,檔號:0372.42/1000。
    〈綏遠抗戰案〉,檔號:0372.42/2234。
    〈寧粵合作案〉,檔號:0372.42/3026。
    〈察省事變案〉,檔號:0372.42/3090。
    〈冀察事件及華北偽自治運動案〉,檔號:0372.42/1130。
    〈整理晉綏軍政案〉,檔號:0372.42/5816。
    〈晉軍抗日案〉,檔號:0372.42/1037.3。
    〈晉軍剿共案〉,檔號:0372.42/1037.4。
    〈雜部民國十九年十月至十二月往來電文錄存〉,檔號:19.0372.42/0032-10-12。
    〈雜部民國二十年一月至十二月往來電文錄存〉,檔號:
    20.0372.42/0032-1-12。
    〈蔣方民國二十年一月至十二月往來電文錄存〉,檔號
    20.0372.42/4400-1-12。
    〈宋哲元各部民國十九年十月至十二月往來電文錄存〉,檔號:
    19.0372.42/3052-10-12。
    〈宋哲元各部民國二十年一月至十月往來電文錄存〉,檔號:
    20.0372.42/3052-1-10。
    〈各方民國十九年往來電文錄存〉,檔號:19.0372.42/2700.2。
    〈各方民國二十年往來電文錄存〉,檔號:20.0372.42/2700.2。
    〈各方民國二十一年一月至十二月往來電文錄存〉,檔號:
    21.0372.42/2700.2-1-12。
    〈各方民國二十二年往來電文錄存〉,檔號:22.0372.42/2700.2。
    〈各方民國二十二年五月至八月往來電文錄存〉,檔號:
    22.0372.42/2700.2-5-8。
    〈各方民國二十五年往來電文錄存〉,檔號:25.0372.42/2700.2。
    〈各方民國二十五年一月至十二月往來電文錄存〉,檔號:
    25.0372.42/2700.2-1-12。
    〈各方民國二十六年一月至七月往來電文錄存〉,檔號:
    26.0372.42/2700.2-1-7。
    (二)史料彙編、年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編,《西安事變資料》第一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雲南省檔案館及陝西省檔案館合編,《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北京,檔案,1986年。
    孔祥熙,《孔庸之先生演講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臺北,外交問題研究會,1964年。
    朱文原編,《西安事變史料》,第一、二冊重要函電,臺北,國史館,1993年。
    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編輯委員會,《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臺北,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委會,1984年。
    何智霖,〈閻錫山策調客軍出山西省境史料選錄(民國21年)〉,《國史館館刊》,33期(2002年12月)。
    李雲漢編,《九一八事變史料》,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李雲漢編,《抗戰前華北政局史料》,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出版社不詳,1978年。
    國聞週報社輯,《一週間國內外大事述評》,《國聞週報》,第7-14卷,民國19年至26年。
    郭榮生編,《閻錫山先生年譜》,臺北,作者自印,1984年。
    馮玉祥,《馮玉祥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趙正楷編,《徐永昌先生函電言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劉維開編,《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臺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2年。
    劉澤民、原崇信、梁志祥、張國祥主編,《山西通史大事編年》,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閻伯川先生紀念會編,《民國閻伯川先生錫山年譜:長編初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閻伯川先生紀念會編,《閻伯川先生感想錄》,臺北,閻伯川先生紀念會,1997 年。
    蘇墱基編著,《張學良生平年表》,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三)日記、回憶錄
    吳福章編,《西安事變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
    李金洲,《西安事變親歷記》,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年。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陶布新,〈德穆楚克棟魯普自述〉,《內蒙古文史資料》,第13輯(1984年12月)。
    程子華,〈漫憶紅軍東征〉,《黨史文匯》,1988年第一期。
    程思遠,《政壇回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馮玉祥,《馮玉祥日記》,江蘇,古藉出版社,1992年。
    戢翼翹,《戢翼翹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閻錫山,《閻錫山早年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年。
    貳、專書
    (一)中文
    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水野明著,鄭樑生譯,《東北軍閥政權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司馬桑敦,《張學良評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9年。
    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吳振漢,《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派系意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李茂盛,《閻錫山晚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雲漢,《盧溝橋事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7年。
    李義彬,《震驚世界的一幕—張學良與西安事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美華,《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臺北,國史館,2000年。
    邱七七,《陳誠傳》,臺北,雨墨文化出版,1994年。
    施家順,《兩廣事變之研究》,臺北,復文書局,1992年。
    馬先陣主編,《西北軍將領》,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張天任,《寧粵分裂之研究》,臺北,宏泰出版社,1992年。
    張同新,《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史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1936)》,臺北,國史館,1999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陳少校,《閻錫山之興滅》,香港,致誠出版社,1970年。
    陳世松主編,《宋哲元研究》,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
    陳森甫,《細說西北軍》,臺南,德華出版社,1977年。
    陳進金,《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臺北,國史館,2002年。
    喬希章,《三角鬥爭: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的恩怨情仇》,臺北,新新聞文化出版,1993年。
    喬希章,《閻錫山》,北京,華藝出版社,1992年。
    傅虹霖,《張學良與西安事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
    曾華璧,《民初時期的閻錫山:民國元年至十六年》,臺北,臺大出版委員,1981年。
    黃偉民,《西京風雲—國共第二次合作紀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發行,1995年。
    楊維真,《從合作到決裂—論龍雲與中央的關係(1927-1949)》,臺北,國史館,2000年。
    聞少華,《汪精衛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趙正楷,《徐永昌傳》,太原,山西文獻社,1989年。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臺北,國史館,1995年。
    劉維開,《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蔣順興、李良玉主編,《山西王閻錫山》,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薛謀成,《國民黨新軍閥史略》,廈門,新華書店,1991年。
    簡又文,《馮玉祥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犧盟會和決死隊編寫組,《犧盟會和決死隊》,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二)英文
    Gillin, Donald G. Warlord: Yen His-shan in Shansi Province, 1911-1949,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Sheruden, James E. Chinese Warlord, the Career of Feng Yu-hsiang,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參、論文
    毛金陵,〈北洋直系軍隊之研究(民國六年至十六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王良卿,〈閻錫山與西安事變—地方實力派在事變中的角色個案論〉,《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1期(民88年6月)。
    李雲漢,〈馮玉祥察省抗日事件始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1969年8月)。
    林明忠,〈北洋時期奉系軍隊之研究(1916-1928)〉,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貞惠,〈馮玉祥與北伐前後的中國政局(十三年-十七年)〉,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金鴻文,〈張作霖生平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徐敏蕙,〈盧永祥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魁堂,〈劉鼎在張學良那裡工作的時候(二)〉,《黨的文獻》,1988年3月。
    陳美惠,〈閻錫山與山西村政(1917—1937)〉,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曉慧,〈閻錫山與抗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9年。
    彭宗誠,〈劉湘及其與國民政府的關係〉,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曾景宗,〈九一八事變後閻錫山擁蔣統一立場—對閻錫山與蔣介石關係的一段側面觀察〉,《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1994年10月)。
    黃益謙,〈陸榮廷與廣西〉,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楊同慧,〈孫傳芳與五省聯防〉,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劉國新,〈七七事變前日本的「內蒙工作」及其失敗〉,《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二期。
    劉象山,〈閻錫山傳〉,《國史館館刊》,14期(1993年6月)。
    遲振漢,〈近代中國中央地方關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閻沁恆,〈評中共編《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山西文獻》,44卷(1994年7月)。
    簡笙簧,〈晉綏軍與國民革命軍北伐〉,《中華軍史學會會刊》,2卷(1997年5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0153001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30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3001101.pdf93KbAdobe PDF21018View/Open
    53001102.pdf107KbAdobe PDF2822View/Open
    53001103.pdf315KbAdobe PDF21862View/Open
    53001104.pdf575KbAdobe PDF22951View/Open
    53001105.pdf515KbAdobe PDF21658View/Open
    53001106.pdf548KbAdobe PDF21391View/Open
    53001107.pdf227KbAdobe PDF21032View/Open
    53001108.pdf243KbAdobe PDF2168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