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361990      Online Users : 29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47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476


    Title: 王陽明「致良知」教之繼承與發展──王龍溪先天正心學之衡定
    Authors: 呂政倚
    Lu,Cheng-I
    Contributors: 曾春海
    呂政倚
    Lu,Cheng-I
    Keywords: 良知
    現成良知
    知識
    天理
    致良知
    明覺
    知覺
    已發與未發
    虛寂
    一體之學
    一念功夫
    四無
    四有
    四句
    先天正心之學
    後天誠意之學
    先天之學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6:50:00 (UTC+8)
    Abstract: 此論文討論的是王陽明「致良知」教的繼承與發展,然而這並不是討論所有王陽明之後的良知教,而特以王龍溪作為討論的對象,雖然我們為了能掌握王龍溪學問的核心「先天正心之學」,必須討論王龍溪對當時「良知意見」的爭論。而這邊所謂的繼承與發展,如題所說,是關於「致良知」教的繼承與發展,而不是其他的發展,如三教合一的發展。而龍溪對於王陽明的繼承,表現在《大學》工夫上,即所謂的「先天之學」。而於此「致良知」教上更有發展,其發展表現在三個面向,一是提出了更精緻的心理分析,而這表現在對於「良知與知識」的分別上;一是提出了更精緻的工夫論,即一念工夫與「先天正心之學」的提出;一是將身體納入了良知的討論範圍,而有一個關於良知身體觀的發展。對於這三個面向,我們只討論前面二個面向,而不討論第三個面向,原因有三,一是筆者學力限制的問題,因為若要對此身體作一論述,則必須要對《周易參同契》等典籍有一定的了解,而以筆者的學力來看,目前並不及此;一是這也與三教合一的發展相關,而因為三教合一並不在此論文討論的範圍內,所以若要勉強討論,亦不整全;最後,此良知身體觀的地位,乃附屬於「致良知」教之下的,是「致良知」教次一級的問題,所以對「致良知」教的討論是首要而優先的。因此,本論文便不討論這關於身體的問題,儘管它也是了解王陽明「致良知」教之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龍溪對王學之發展,一念工夫固然為《大學》工夫的更細緻的說明而為我們所認可,然而「先天正心之學」作為一發展便有問題,而本論文便是要討論「先天正心之學」所引發的問題,並對之作一在王學本體論與工夫論之判定,而此衡定之標準,一是來自於孟子,一是來自於王陽明,一是來自於王龍溪本身
    Reference: 一、原典
    王龍溪:《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60年5月。
    王 弼:《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9年7月。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王 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6年。
    朱 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2月。
    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張 載:《張載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陸九淵:《陸象山全集》。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1月。
    郭 象:《莊子》。臺北:藝文出版社,民國72年6月。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9月。
    程頤、朱熹:《易程傳•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2月。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6年4月。
    鄒東廓:《東廓鄒先生文集》(出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楊 簡:《慈湖遺書》(出於《四明叢書,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7年。
    歐陽南野:《歐陽南野先生文集》(出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劉宗周:《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6月。
    聶雙江:《雙江聶先生文集》(出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羅念菴:《念庵羅先生集》(出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釋法海撰,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箋註》。臺北:文津書局,民國77年。
    二、近人專著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79年5月。
    牟宗三:《王陽明的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4月。
    ──:《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
    ──:《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3月。
    ──:《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12月。
    ──:《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
    ──:《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5月。
    ──:《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9年。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侯外廬:《宋明理學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灣:開明書局,民國71年7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8年11月。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9月。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年12月。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臺北:環球書局,民國72年9月。
    陳 來:《有無之境》。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3月。
    ──:《宋明理學》。臺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9月。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民國78年9月。
    曾陽晴:《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2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9月。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3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民國85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允晨文化,民國75年10月。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糜文開、裴普賢著:《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民國68年2月。
    三、學位論文
    林久絡:《四句教與天泉証道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8年3月。
    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高瑋謙:《王門天泉証道研究──從實踐的觀點衡定「四無」、「四有」、「四句教」》。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劉桂光:《王龍溪與聶雙江、羅念菴辯論之研究─以陽明學為判準》。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彭仰琪:《良知學的兩個路向──王龍溪、聶雙江致知議辯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蔡家和:《王龍溪思想的衡定》。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明彪:《王龍溪心學〈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1月。
    四、期刊論文
    王 煜:〈從瑜伽與禪定以論陸象山、王陽明、王龍溪之學非禪非佛〉。《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8期,民國65年9月,頁79-117。
    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鵝湖學誌》第6期,民國80年6月,頁63-95。
    ──:〈儒學判教之基型──有關王龍溪四無圓教義之探討〉。《鵝湖學誌》第13期,民國83年12月,頁107-120。
    方祖猷:〈王畿的心體論及其佛老思想淵源(“Wang Chi’s Ontological Thought and Its Buddhist and Taoist Origins”)〉。《鵝湖學誌》第16期,民國85年6月,頁145-169。
    王俊彥:〈王龍溪之心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民國87年3月,頁43-55。
    古清美:〈羅念菴的理學〉。《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民國78年12月,頁293-318。
    ──:〈羅念菴與陽明學〉。《書目季刊》第22卷第3期,民國77年12月,頁90-103。
    朱書萱:〈王心齋格物思想述評〉。《語文學報》第5期,民國87年12月,頁195-217。
    岑溢成:〈王心齋安身論今詮〉。《鵝湖學誌》第14期,民國84年6月,頁59-82。
    呂妙芬:〈明代寧國府的陽明講會活動(“The Yangming Jianghui Activities in Ningguo Prefectur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新史學》第12卷第1期,民國90年3月,頁53-114。
    林月惠:〈聶雙江「歸寂說」析論〉。《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民國78年5月,頁93-123。
    ──:〈聶雙江「歸寂說」之衡定──以王陽明思想為理論判準的說明〉。《嘉義師院學報》第6期,民國81年11月,頁275-316。
    ──:〈論聶雙江「忽見心體」與羅念菴「徹悟仁體」之體驗──一種「現象學的描述」之理解〉。《鵝湖》第10期,民國86年2月,頁28-36。
    林志欽:〈王龍溪四無說釋義〉。《鵝湖》第16卷第4期,民國79年10月,頁29-39。
    高瑋謙:〈「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中錢緒山與王龍溪思想之述評(“A Reflection on the Thoughts of Ch’ien Hsu-shan and Wang Lung-hsi in Ming Confucian Scholar’s Dispute”)〉。《鵝湖學誌》第27期,民國90年12月,頁63-104。
    陳松柏:〈江右陳明水先生良知學之闡釋〉。《中國文化月刊》第134期,民國79年12月,頁77-87。
    陳郁夫:〈心齋學述評(“Hsin-Chaiology”)〉。《東吳中文學報》第2期,民國85年5月,頁39-54。
    葉偉平:〈王陽明的四有教與王龍溪的四無論〉。《鵝湖》第2卷第1期,民國66年5月,頁22-28。
    黃文樹:〈王龍溪教育思想析論(“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屏東師院學報》第19期,民國92年9月,頁1-28。
    楊祖漢:〈王龍溪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繼承與發展〉。《鵝湖學誌》第11期,民國82年12月,頁37-52。
    ──:〈王龍溪哲學與道德教育〉。《鵝湖》第20卷第3期,民國83年9月,頁28-33。
    劉桂光:〈論江右王門羅念菴之思想〉。《鵝湖學誌》第14期,民國84年6月,頁83-123。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On the Final Views of Wang Yang-Ming”)〉。《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民國86年9月,頁165-188。
    鄭址郁:〈王龍溪「現成論」的考察(“An Examination of Wang Lung-his’s Theory of Pure Knowledge and Immediate Presence”)〉。《鵝湖》第23卷第5期,民國86年11月,頁11-19。
    錢 明:〈王畿思想在日本的受用與評價(“Wang Chi in Japan-The Adoption and Evaluation of His Ideas”)〉。《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1期,民國88年3月,頁165-18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89154011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401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4011101.pdf44KbAdobe PDF2925View/Open
    54011102.pdf92KbAdobe PDF21045View/Open
    54011103.pdf86KbAdobe PDF21111View/Open
    54011104.pdf312KbAdobe PDF21692View/Open
    54011105.pdf614KbAdobe PDF21386View/Open
    54011106.pdf360KbAdobe PDF21673View/Open
    54011107.pdf425KbAdobe PDF21760View/Open
    54011108.pdf99KbAdobe PDF2919View/Open
    54011109.pdf139KbAdobe PDF2129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