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25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2/145044 (79%)
造訪人次 : 52078021      線上人數 : 6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250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50


    題名: 二00四年報紙報導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
    作者: 王慧馨
    貢獻者: 羅文輝
    王慧馨
    關鍵詞: 政治偏差
    報紙新聞
    總統選舉新聞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09-09-17 15:53:35 (UTC+8)
    摘要: 本研究針對聯合報、中央日報、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二00四年總統大選期間的新聞報導進行分析,欲瞭解台灣地區的報紙如何報導本屆總統選舉,以及報紙的選舉新聞報導是否有政治偏差。
    本屆總統選舉共有兩組候選人參選,分別是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及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宋楚瑜。此次選戰異常激烈,雙方實力不分軒輊,在大選當日之前,很難判斷誰會勝選。過程中,報紙如何報導本屆總統大選?各報的選舉新聞報導是否有明顯的政治偏差?這些均是本研究關切的問題。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採內容分析法,以聯合報、中央日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為分析對象。希望探討不同報紙在二00四年總統大選期間,對各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報導情形。
    第二部分採個案分析方式,探討二00四年總統大選期間,新聞報導如何呈現公投議題以及陳由豪事件。希望以質化研究方法配合量化內容分析,進一步分析不同報紙對新聞內容的影響。
    內容分析法以新聞報導的數量、新聞中引用和引述消息來源的黨派情形,以及新聞給人的整體印象三個指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四家報紙選舉新聞中政治偏差情形以中央日報最為嚴重,蘋果日報的報導較為中立。
    報導量的方面,聯合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三報,對陳呂組候選人的報導比例都高於對連宋組的報導比例,而中央日報則以涉及連宋組候選人的報導比例最高。
    各報主要引用的消息來源黨派方面,中央日報最常引用泛藍人士為主要的消息來源;自由時報則較常引用泛綠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聯合報分別引用泛藍和泛綠人士作為主要消息來源的情形差不多;蘋果日報則在每則報導中,最常引用各黨派人是作為主要消息來源。
    各報對兩組候選人報導給人的整體印象方面,自由時報的報導對陳水扁、呂秀蓮這組候選人極為有利,對連戰、宋楚瑜這組候選人極為不利;中央日報的報導則完全相反,對連戰、宋楚瑜這組候選人極為有利,而對陳水扁、呂秀蓮這組候選人極為不利。至於蘋果日報和聯合報的選舉新聞給人的整體印象則較為持平,聯合報的報導對連戰、宋楚瑜這組候選人稍微有利;而蘋果日報的報導對陳水扁、呂秀蓮這組候選人較為有利。
    個案分析方面,本研究選取大選中公投事件及陳由豪事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各報對陳由豪事件的個案報導,皆大量採用匿名消息來源,包括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在新聞的查證、消息來源的處理上,仍有很大改進空間;而自由時報與中央日報,則以將近整版的大篇幅報導,營造有利於綠軍或藍軍的新聞印象,使新聞的論點與立場失衡。或者利用特稿和專欄作為工具,發表不利於藍軍或綠軍的言論及判斷。
    由各報報導公投事件則可以發現,各報除了較常使用匿名消息來源外,部分報紙也傾向做出符合自己立場的新聞標題,與事實有落差。像是2月8日報導薛瑞福的言論中,自由時報的頭條標題為「美:台灣有想改變現狀的趨勢」,但中央日報的標題卻是「美國務院:兩岸維持現狀 台灣主流民意」。截然不同的兩種標題,所反映的是兩家報紙極端對立的立場,也顯示聳動、主觀的下標方式,已成為現今新聞處理的一個趨勢。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
    王洪鈞(1996)。〈報禁開放後的問題與解索〉,《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八十五年版》,頁350-351。台北:中國新聞學會。
    王宗安(1994)。《我國報紙對候選人報導分析之研究—民國八十一年二屆立委選舉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正(1971)。《台灣地方選舉政黨輔選宣傳之方式與其效果》。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新聞記者工會(1991)。《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八十年版》。台北:作者。
    田習如(2000年11月)。〈台灣三大報『深層結構』大探索〉。《財訊》月刊,224,231。
    吳戈卿(1982)。《我國傳播媒介政治傳播功能的研究—以69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熾(2004年5月)。〈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所呈現的歷史意義〉。《當代》月刊,201, 34-43。
    吳家翔(2004. 2. 13)。〈吳乃仁批《聯合報》〉,《蘋果日報》,A12。
    金溥聰(1996)。〈1996總統候選人形象分析〉,《〈1996總統選舉研討會〉選情及新聞報導分析》,頁5.1-5.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
    林安吉(1971)。《大眾傳播媒介對台灣地區選舉結果之影響—報紙為洪炎秋助選之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榕光(1965)。《台北市各報市長競選新聞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瑩秋(2002年5月)。〈自由時報「御飯團」傳奇〉。《財訊》月刊,242, 93-98。
    紀淑芳(2002年5月)。〈黎智英即將下達攻台令〉。《財訊》月刊,242, 109-114。
    皇甫河旺(主編)(1991)。《報禁開放以來新聞事業的省思與發展研討會實錄》。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徐美苓(1996)。〈媒體環境、選民政治知識與候選人評估〉,《〈1996總統選舉研討會〉選情及新聞報導分析》,頁3.1-3.1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孫秀蕙(1995)。〈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83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1]:77-93。
    徐永明(2004年5月)。〈縱觀2004年台灣大選〉。《當代》月刊,201, 22-33。
    徐惠玲(1981)。《我國報紙議題設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佩君(2002年5月)。〈國民黨報進入收盤時刻〉。《財訊》月刊,242, 106-108。
    陶令瑜、張菁雅(1998年11月)。〈陳水扁與聯合報的新仇舊恨〉。《新新聞》,609, 36。
    張錦華(1998)。〈從公共領域理論及多元化新聞報導觀點探討我國選舉新聞報導—以七十八年、八十一年及八十四年選舉新聞中的統獨議題為例),金溥聰(編),《總統選舉與新聞報導》,頁255-260。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張慧玲(1989)。《民國七十五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期間主要報紙的新聞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陽道(1978)。《新聞媒介議題設定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彥、陳世敏(1992)。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研究報告。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延昇(2003年4月1日)。〈蘋果vs.台灣三大報 180天攻防〉。《數位時代雙週》,55, 62-69。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兆熙(1984)。《美國民意、大眾傳播與政治》。台北:文中。
    彭明輝(2001)。《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台北:稻香。
    彭芸(1991)。《七十八年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評估》。第四冊:開放報紙登記對七十八年選舉的影響評估。行政院研考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彭芸(1990)。〈三家電視台選舉新聞的內容分析〉,中國政治學會年會論文。
    彭家發(2000)。《新聞學勾沈》。台北:亞太圖書。
    黃惠鈴(1997)。《報紙如何報導總統選舉新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晚宴致詞 「媒體終極的價值 就是可信度」 〉(2005年6月4日)。《聯合報》,A4。
    楊孝嶸(1991)。〈報社經營策略的觀察〉,《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八十年版》,頁85。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雷飛龍、陳世敏、陳義彥(1985)。《候選人的競選論題內容與策略—民國七十二年增額立委選舉期間報紙與候選人傳單之內容分析》。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葉明勳(1957年3月12日)。〈光復以來的台灣報業〉,《中央日報》,第十六版。
    劉懿慧(1991)。《報紙如何報導國民黨、民進黨二黨候選人的競選活動—以民國七十八年區域立委及縣市長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縢淑芬譯(1992)。《大眾傳播的恆久話題》,台北:遠流。(原書Dennis, E. E., Gillmore, D. M., & Ismach, A. H.. (Eds.) Enduring 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羅文輝、黃葳威(2001a)。〈2000年總統選舉公民營報紙新聞之比較研究〉,《選舉研究》,7[1]:1-20。
    羅文輝、黃葳威(2001b)。《報紙與電視總統選舉新聞的比較研究》。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專題研究報告。
    羅文輝、金溥聰、陳清河、黃惠鈴(1995)。〈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無線與有線電視台的比較分析〉,《選舉研究》,2[2]:37-62。
    羅文輝(1993)。《新聞理論與實證》。台北:黎明文化。
    羅文輝、鍾蔚文(1992)。《報紙與電視如何報導民國八十年的第二屆國代選舉》。亞洲協會專題研究報告。
    羅文輝(1989)。〈解嚴前後報紙社論之分析〉,《新聞學研究》,41:9-24。
    二、 英文書目
    Badgley, J. (1971). Asian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prognosis. New York: Free Press.
    Carter, S., Fico, F., & McCabe, J. A. (2002). Partisan and structural balance in local television election coverag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9(1), 41-53.
    Chaffee, S. H., & Choe, S. Y. (1979). Communication measurement in the March, 1979 NES pilot stud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Culpan, Tim (2004, Feb 20). Newspaper orders its staff to support Che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ulsson, G., Dahlberg, A., & Rosengren, K. E. (1981). Mass media content, political opinion and social change sweden, 1967-1974. In K. E. Rosengren (Ed.), Advances in content analysis (pp.227-240). Beverly Hills: Sage.
    D’Alessio, D. (2003).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readers’ perceptions of media bias. Journal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0(2), 282-294.
    D’Alessio, D., & Allen, M. (2000). Media bia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0(4), 133-156.
    Fico, F., & Cote, W. (1999). Fairness and balance i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spaper stories on the 1996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6(1), 124-137.
    Funkhouser, G.. R. (1973). The issues of the six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 62-75.
    Gans, H. J. (1992). Multiperspective news. In E. D. Cohen (E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Journalism.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Graber, D. (1997).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5th ed.). 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Gunter, B. (2000). Media research methods: Measuring audiences, reactions and impact. Calif.: Sage.
    Gunter, B. (1997). Measuring bias on television. U.K.: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Hackett, R. A. (1984). Decline of a paradigm? Bias and objectivity in news media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3), 229-259.
    Hofstetter, C. R. (1978). News bias in the 1972 campaign: A cross-media comparison. Journalism Monograph, 58, 1-30.
    Hofstetter, C. R., & Buss, F. T. (1978). Bias in television news coverage of political events: A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Broadcast Monographs, 22(4), 517-530.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Kenney, K., & Simpson, C. (1993). Was coverage of the 1988 presidential race by Washington’s two major dailies biased? Journalism Quarterly, 70(2), 345-355.
    King, P.T. (1995). Issue agendas in the 1992 Taiwan legislative election. 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Lasswell, D., H. (1969).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W. Schramm (Ed.), Mass Communication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McCombs, M. (1996). The pictures of politics in Our heads. Keynote address prepared for a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conference. 收錄於《〈1996總統選舉研討會〉選情及新聞報導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McCombs, M. (1992). Explorers and surveyors: Expanding strategies for agenda setting research. Journalism Quarterly 69, 813-824.
    McCombs, M., & Shaw, D.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176-185.
    McLeod, D. M., & Perse, E. M. (1994).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s status on public affairs knowledge. Journalism Quarterly, 71,433-442.
    McNair, B.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Patterson, T. E. (1980). The mass media election: How Americans choose their president. N.Y.: Praeger.
    Ranney, A. (1982).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obinson, M. J., & Sheehan, M. A. (1983). Over the wire and on TV: CBS and UPI in campaign’80. New York: Russell Sage.
    Rosenau, J. N. (1973). The dramas of politics. Boston: Little, Brown.
    Shaw, D., & McCombs, M. (Eds.). (1977). The emergence of American political issues. St. Paul, MN: West.
    Simon, H. W., & Wechling, E. W. (1981). The rhetoric of political movements. In D. D. Nimmo & K. R. Sanders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h.5). Beverly Hills: Sage.
    Stempel Ⅲ, H. G., & Windhauser, W. J. (1989). Coverage by the prestige press of the 1988 presidential campaign. Journalism Quarterly, 66(4), 895-896.
    Stempel Ⅲ, H. G., & Windhauser, W. (1984). The prestige press revisited: Coverage of the 1980 presidential campaign. Journalism Quarterly, 61(1), 49-55.
    Stempel Ⅲ, H. G. (1969). The prestige press meets the third-party challenge. Journalism Quarterly, 46(4), 699-711.
    Stempel Ⅲ, H. G. (1965). The prestige press in two presidential elections. Journalism Quarterly, 42(1), 15-21.
    Stempel Ⅲ, H. G. (1961). The prestige press covers the 1960 presidential campaign. Journalism Quarterly, 38(2), 157-163.
    Stovall, G. J. (1988). Coverage of 1984 presidential campaign. Journalism Quarterly, 65(2), 443-449.
    Stovall, G. J. (1985). The third-party challenge of 1980: News coverage of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Journalism Quarterly, 62, 266-271.
    Tuchman, G.. (Ed.).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1451001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1001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51001101.pdf72KbAdobe PDF21000檢視/開啟
    51001102.pdf107KbAdobe PDF21007檢視/開啟
    51001103.pdf113KbAdobe PDF21017檢視/開啟
    51001104.pdf95KbAdobe PDF2955檢視/開啟
    51001105.pdf199KbAdobe PDF23469檢視/開啟
    51001106.pdf171KbAdobe PDF22500檢視/開啟
    51001107.pdf299KbAdobe PDF22141檢視/開啟
    51001108.pdf487KbAdobe PDF21546檢視/開啟
    51001109.pdf207KbAdobe PDF21129檢視/開啟
    51001110.pdf164KbAdobe PDF21414檢視/開啟
    51001111.pdf124KbAdobe PDF2139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