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3048      Online Users : 7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173


    Title: 武俠片聲音規則之運用--胡金銓《大醉俠》與李安《臥虎藏龍》之比較
    Authors: 戴寧
    Contributors: 蔡琰
    戴寧
    Keywords: 大醉俠
    電影
    聲音
    臥虎藏龍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7 15:41:14 (UTC+8)
    Abstract: 武俠片是華人特有片種,擁有獨特文化傳統和藝術特質。武俠片在聲音和影像製作的藝術表現上都為人所推崇,尤其是李安《臥虎藏龍》一片贏得國內外眾多電影獎項後,再度漸受重視。有鑑於傳播研究重影像輕聲音已行之多年,且武俠片猶是一塊亟待深耕的領域,本文從聲音與影像結合的角度切入,探討武俠片如何同時運用以上兩者以達成傳播效果,並且比較兩部大師級作品之差異。
    研究發現武俠片以「聲音劇情與畫面劇情同時」以及合於「聲音透視法」、「時空特性」之聲音處理,營造武俠片的真實感。另以「聲音劇情與畫面劇情非同時」之手法處理非寫實的回憶片段,藉以和其他真實劇情區隔。另外,刻意安排無聲的使用或是以音樂營造氣氛、描摹角色情感,帶領觀眾進入虛幻神奇的武俠國度。再者,研究還發現,《臥虎藏龍》自《大醉俠》傳承與學習不少優點,兩片於聲影結合手法上確實有許多相同之處。另一方面,兩片的差異表示武俠片三十多年後的轉變,也顯出《臥虎藏龍》於技法上的創新與進步。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度盧(1985):《寶劍金釵》,台北:聯經。
    井迎兆譯(1995):《電影剪接概論》,臺北:遠流出版(Hollyn, N.[1990]. The film editing room handbook. Los Angeles:Lone Eagle)。
    李萬海(1984):《錄音音響學》,北京:中國電影。
    吳昊(1993):《香港電影民俗學》,香港:次文化。
    桑慧芬(1996):《當電影愛上古典樂》,台北:萬象。
    許麗雯(2000):《彈音論樂「音樂演出與音樂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高談文化 。
    許祥熙譯(1985):《電影剪輯的奧妙》,臺北:志文(Reisz,K.[1968].The technique of film editing. London:Focal P.)。
    唐林(1987):《電視音效與實務》,臺北:中視文化。
    唐維敏譯(1995):《錄影學》,臺北:遠流出版(Armes,R.[1988]. On video.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陳平原(1998):《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
    陳墨(1996):《刀光劍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陳儒修、郭幼龍譯(2002):《電影理論解讀》,臺北:遠流(Stam, R.[2000].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Malden, Mass : Blackwell)。
    張靚蓓編著(2002):《十年一覺電影夢》,台北:時報文化。
    程予誠(1993):《現代電影學》,臺北:五南。
    焦雄屏等譯(1992):《認識電影》,台北:遠流(Giannetti, L.D [1993]. Understanding movie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焦雄屏(1993):《歌舞電影縱橫談》,台北:遠流。
    黃仁編著(1999):《胡金銓的世界》,台北: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
    黃仁、梁良編著(2002):《臥虎藏龍好萊塢》,臺北:亞太圖書。
    黃克義等譯(1992):《電影製作手冊》,臺北:遠流(Pincus, E. The filmmaker`s handbook)。
    溫秋菊(1989):《平劇中武場音樂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
    葉春華譯(1999):《錄影製作觀念、原理與科技》,台北:亞太(Zattl, H. [1998].Video Basics)。
    曾偉禎譯(1996):《電影藝術:型式與風格》,臺北:遠流(Bordwell, D. [1986] Film art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Knopf :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梅長齡(1978):《電影原理與製作》,台北:三民。
    蔣一民(1993):《音樂美學》,臺北:五南。
    盧非易(1998):《1949~1994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市:遠流。
    蔡 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三民。
    劉立行(1996):《電影藝術》,臺北:空大。
    劉俐譯(1990):《電影美學》,臺北:遠流。
    廖祥雄(1980):《電影藝術論》,臺北:三山。
    廖祥雄譯(1994):《映像藝術》,台北:志文(Zettl, H. [1973]. Sight, sound, motion.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
    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
    羅德壽譯(1982):《錄音》,北京:中國電影(Eargle, J. [1976] Sound recording)。
    聞天祥(1996):《攝影機與絞肉機》,台北:知書房。
    二、論文
    許靜文(2003):《全球化下華語武俠電影的轉變》,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影萍(2003):《音樂與影像的互動》,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玉釵(2002):《中國俠形像從何而生─電影慣例符碼、鏡頭語言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翔文(1998):《中國武俠電影美學變遷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與單篇文章
    王介安(1995):〈電影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型!?〉,《影響電影雜誌》,第5期,P.125-129。
    井迎瑞(2002):〈我與胡金銓導演的電影緣〉,《傳記文學》,第80卷,第5期,P.63-65。
    石 雋(2002):〈影藝怪傑胡金銓紀念專輯〉,《傳記文學》,第80卷,第5期,P.48-75。
    李歐梵(2004):〈憶金銓〉,《傳記文學》,第85卷,第2期,P.128-133。
    林文淇(2004):〈《大醉俠》與《龍門客棧》的電影敘事比較〉。http://www.ncu.edu.tw/~wenchi/dragon_inn_paper.htm
    卓伯棠(2002):〈電影語言的開拓者胡金銓〉,《傳記文學》,第80卷,第4期,P.63-69。
    岳華(2002):〈良師益友憶金銓〉,《傳記文學》,第80卷,第4期,P.58-62。
    舒琪譯(1974):〈美國西部片與中國武俠片之間〉,《影響電影雜誌》,第8期,P.82-87。
    陳儒修(2001):〈臺灣電影中的中國想像與圖像--以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大醉俠」、「俠女」為例〉,《藝術學報》,第69期,P. 147-165。
    張靚蓓(2001):〈逐鹿奧斯卡專訪臥虎藏龍編劇王蕙玲〉,《Look電影雜誌》,第54期,P.68-72。
    焦雄屏(1997):〈電影儒俠--懷念大師胡金銓〉,《聯合文學》,第13卷第5期,P.100-110。
    曾偉禎(2001a):〈臥藏膠捲中的李安―與他的電影〉,《新觀念》,第149期,P. 40-43。
    曾偉禎(2001b):〈以膠卷駕馭恐懼,以外在圓融輕取內心騷動――李安這個人〉,《新觀念》,第151期,P.22-24。
    曾偉禎(2001c):〈李安作品的藝術―形式與風格〉,《新觀念》,第151期,P.25- 27。
    葉錦添(2001):〈用一張白紙表達中國書法的勁與軟:臥虎藏龍工作手記〉,《新觀念》,第149期,P.48-51。
    聞天祥(2001):〈華語電影2000-跨世紀的新舊交替〉,《電影欣賞》,第19卷第3期,P.79-80。
    蔡國榮(1983):〈夢幻英雄的昨日今日明日-武俠片的流變與影響〉,《文藝月刊》,第163期,P.68-77。
    劉成漢(1985):〈「作者論」和胡金銓〉。《電影欣賞》,第2卷第2期。P.2-7。
    潘罡(1991):〈電影/音樂/電影配樂〉,《影響電影雜誌》,第68期,P.166-173。
    鄭仁佳(1997):〈「一九七八年世界五大導演」之一:電影奇才胡金銓繼李翰祥之後驟然而逝〉,《傳記文學》,第70卷第4期,P.36-39。
    鍾玲(2002):〈胡金銓的理想個性〉,《傳記文學》,第80卷,第4期,P.70-72。
    簡政珍(2001):〈臥虎藏龍—悲劇與映象的律動〉,《聯合文學》,第17卷6期:P.10-26。
    藍祖蔚(2001a):〈譚盾之橋:談臥虎藏龍的音樂〉,《新觀念》,第149期,P.44-45。
    藍祖蔚(2001b):〈空靈之美―談臥虎藏龍的攝影〉,《新觀念》,第149期,P.46- 47。
    藍祖蔚(2005年1月5日):〈星星秘笈•功夫,拼貼藝術的極致高招〉,《誠品好讀》,第51期。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article/all_article_ reader.jsp?ARTICLE_ID=1105427069578#top
    英文部分
    一、書籍
    Allen, R. C. & Gomery, D.(1993):Film history :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Mass. : McGraw-Hill.
    Blandford, Steve & Grant, Barry Keith & Hillier, Jim(2001):The film studies dictionary. London : Arnol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uens, Jean Pierre(2000):Film production theory.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iannetti, L.(1996):Understanding Movies. (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racauer, S.(1997):Theory of film : the redem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mer, Bruce(2000):Film production technique : creating the accomplished image.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Phillips, William H.(2002):Film : an introduction. Boston, Mass. : Bedford/St. Martin`s.
    Stam,Robert(2000):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Malden, Mass : Blackwell.
    Zettl, H.(1990):Sight, sound, motion : 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second Ed.).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1453009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300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3009101.pdf44KbAdobe PDF2836View/Open
    53009102.pdf93KbAdobe PDF2816View/Open
    53009103.pdf96KbAdobe PDF2948View/Open
    53009104.pdf11KbAdobe PDF2835View/Open
    53009105.pdf51KbAdobe PDF21353View/Open
    53009106.pdf274KbAdobe PDF22063View/Open
    53009107.pdf456KbAdobe PDF25087View/Open
    53009108.pdf275KbAdobe PDF21443View/Open
    53009109.pdf508KbAdobe PDF23084View/Open
    53009110.pdf241KbAdobe PDF2126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