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04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11866      Online Users : 55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47


    Title: 學校創新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中學為例
    Authors: 張玉台
    Chang, yu-tai
    Contributors: 徐聯恩
    張玉台
    Chang, yu-tai
    Keywords: 組織創新
    學校創新
    學校創新策略
    學校創新促成因素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chool innovation
    innovation strategy of school
    the facilitating elements of school innovation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7 15:10:20 (UTC+8)
    Abstract: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成為個人、團隊及組織致勝的關鍵,組織競爭力與生產力均靠「組織創新」而提升。學校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必須積極加以回應,如何將創新帶入學校組織之中,激發學校組織的創新,以提高學校效能,是各級學校無法逃避的時代課題。基於此一時代需求及國民中學的發展需要,本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民中學為例,進行「學校創新」的初探性研究。
    本研究採單一個案質性研究,運用個案文件、實地觀察及深入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探討、詮釋及思索一所國民中學創新之歷程、策略及促成因素。經研究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個案創新歷程為:(一)校舍重建;(二)校園新風貌;(三)學校創新領導;(四)型塑學校創新主軸;(五)發展具體創新項目;(六)形成創新團隊;(七)引進教育創新實驗方案;(八)創新發表與接受評鑑;(九)創新歷程的自省與深化;(十)建構學校創新文化;(十一)學校文化的創新。
    二、個案創新策略為:(一)研訂創新主軸;(二)結合課程發展;(三)利用社區資源;(四)突出特色發展;(五)配合專案實驗;(六)參加創新評鑑。
    三、個案創新促成因素為:(一)九二一地震是個案學校創新的契機; (二)學校外在環境的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教育創新實驗案的推廣、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特色因素。(三)學校組織的領導、文化、策略、人力素質因素。
    個案創新受九二一地震影響,此一天然災害因素組織無法掌控,唯透過本研究分析探討個案創新歷程、策略及促成因素,能深入瞭解學校創新之相關議題,並提出學校創新建議,供學校創新參考。

    關鍵詞:
    組織創新
    學校創新
    學校創新策略
    學校創新促成因素
    Such an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s the 21st century is, “innovation”has become the key for the individuals, teams, and organizations to outdo others while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ductivity are both boosted relying upon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 To confront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era, a school has the need to respond to them vigorously. It is an inevitable subject of the era to schools of all levels how to bring forth innovation to academic outfits to set off their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for greater efficacy. Based upon the demands for the era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s of which one is exemplified in Taichung City, Taiwan, to carry out the preliminary test study of “innovation of school”. This paper adopts the unitary case story study of quality and nature by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carry on the research, probing, interpretation, and pondering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erm of the course of school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elements of facilitation. The conducted study sums up the follows:
    In the course of innovation: 1) Reconstruction of school building; 2) New styles and features of campus; 3) Leadership of school innovation; 4) Formulation of prospects in innovation of school; 5) Development of items of concrete innovation; 6)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team; 7)Introduction of experimental scheme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8) Announcement of innovation and acceptance of appraisement; 9) Introspection and deepening of innovative course; 10)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innovative culture; and 11) Innovation of school culture.
    For the strategy of case story innovation: 1) Study to set the axis of innovation; 2) Integration of curricular development; 3) Utilization of community area resources; 4) Highlighting development of special features;5) Coordination of special case experiment; and 6) Participation in appraisement of innovation.
    For the elements of facilitation of case story innovation:1) 921 Earthquake is a turning point of school innovation;2) The factors of leadership, culture, strategy, and manpower quality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a school;3) Enforcement of 9-year consistent curricula,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of experimental scheme of school innovation, and emphasis upon the elements of characteristics in departmental curricula involving off-campus environment.
    921 Earthquake i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ase story innovation . It is a natural disaster that organization can not control.But through this study to discuss the course of school innovation,strategy, and elements of facilitation in case story can understand the issues about school innovation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school innovation.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chool innovation
    innovation strategy of school
    the facilitating elements of school innovation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丁惠民、黃聖峰譯(2004)。經理人企業策略管理立即上手Managers Guide to Strategy。Roger A.Formisano著。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王明政(2002)。高中職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組織創新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柏年(1998)。高科技產業革新性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與組織創新之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林志成、童鳳嬌(2005)。教育經營創新之行動智慧。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主編,2005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21-3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杜明城(1999)。創造力。台北:時報。譯自Csikszentimihalyi,M.1996 Creativity.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明地(1999)。學校革新成功的關鍵:永不滿足於現狀的學習動力。教育研究,67,12-17。
    林欣鈺(2002)涉入程度與外在酬賞因素對創造力評定之影響---以一般大學生為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啟鵬(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113-127。
    紀慧如(2003)。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玉惠(2003)。國民中學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瑞娥(2003)。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沈明權(1998)。個人特質、組織特性與組織創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周翠萍(2001)。影響組織創新的前置因素之研究。逢甲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邱皓政(2002)。學校組織創新氣氛的內涵與教師創造力的實踐:另一件國王的新衣?創造力的發展與實踐,191-220。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
    馮清皇(2001)。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淺談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學校行政雙月刊,8,31-40。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惰性與創化。台北:馮朝霖出版
    馮朝霖(2002)。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載於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序文。Ronald E.koetzsch Ph.D 原著;薛曉華譯。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馮朝霖(2001)。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學生輔導月刊,73,95-103。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M.Q.著,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教育部(1999)。邀請建築師加入災後重建新校園運動的一封公開信。
    教育部(2002)。創造力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資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正沛譯(2004)。人力資源計分卡:人力資源、經營策略與績效目標的最佳結合。Brian E.Becker,Mark A.huselid,Dave Ulrich 合著。台北:臉譜。
    陳信賓(2002)。鋼鐵業知識管理與創新阻礙因素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木金(1999):學校組織變革壓力與抗力對學校行政之啟示。學校行政,2,14-27。
    陳木金(2001)。從發展型管理談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2004年9月16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8n6/1.htm
    陳木金(2002)。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玉川(2004)。台電公司組織創新氣候量表之發展。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莊立民(2001)。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莊怡軒(2001)。促進組織創造力要素與其策略之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志民(2002)。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市:五南。
    曾志朗(2003)。2003年11月28日於創造力回顧策略會議專題演講。載於2005.3.31創造力雙月刊,9,7
    彭惠苓(2002)。基於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氣氛分析學習型組織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吉成、周談輝、黃文雄(2002)組織知識創新:企業與學校贏的策略。台北市:五南。
    張宏輝(1997)。大轉換時期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市:業強。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3)。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錄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九十二年度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精緻學校經營研習班手冊(PP.37-43)。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張明輝(2004)。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2004年12月12日,取自
      http://www.nioerar.edu.tw:82/edutalk/p22.htm
    張慶勳(2003)。校本文化領導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11,36-48。
    詹志禹(2002)。影響創造力的相關因素—從小學教育環境與脈絡來考量。學生輔導,79 ,33-47
    楊進成(2000):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世閔(2003)。知情同意原則(IC)理論。教育研究月刊,111,152-153。
    鄭世仁(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五南。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台北市:高等教育。
    盧台華(2000)。出席第十三屆世界資優兒童會議心得報告。資優教育季刊,74,01-05
    謝文全(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智偉(1999)。組織變遷邏輯之探討:易經哲學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新宇(2004)。創新企業管理。台北市:華文網。
    蘇冠華(2002)。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崇峰(2002)。影響軍事創新因素之探討。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柏翔(2002)。影響組織知識創造之內外部因素分析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貞裕(2005)。學校組織動態能耐評量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碧琴(1998)。個人創越、企業文化對組織創新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劉嘉雄(2002)。影響企業創新績效之組織因素研究-以台灣地區製造業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進雄(2003)。超越轉型領導:新轉型領導之建構與發展。載於第二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輔仁大學。
    鍾啟泉(2005)。現代課程論(新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羅 融(2004)。台灣的九二一重建校園。台北縣:遠足文化。
    郭誌光(2001)。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及組織創新績效之關係—台北市廣告公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蘇冠華(2001)。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文娟(1999)。組織創新氣候評鑑量表之建立-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研究對象。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賴明治(2003)。臺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接受創新程度與其參與校務行政電腦化間之關係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饒見維(1997)。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教育革新。學校教育革新專輯。高強華主編。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
    英文部份
    Amabile,T.M.(1988).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10, 123—167
    Amabile T.M.,Conti R.,Coon H.,Lazenby J.&Herron H. (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9(5),1154- 1184.
    Amabile,T.M.(1998),How to kill creativ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Oct, 77-87.
    Brass,D.J.(1995).Creativity-It’s All in Your Social Network.In Cameron,M.F.,&DennisA.G.,Creative Action in Organizations.(pp.12-49).CA: Sage.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325-33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4).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ncyclopedia of human intelligence( pp.298-306). New York: Macmillan.
    Dauphinais,G.W.,Means,G., & Price,C.(2000).Wisdom of the CEO-29 Global Leaders Tackle Todays Most Pressing Business Challenges.Price Waterhouse Coopers,John Wiley & Sons,U.S.A.
    Ettlie,J.E. (2000).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ohn Wiley & Sons,Inc., U.S.A.
    Knight,K.E.(1967).A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Journal of Business,4,pp.478-496
    Leonard-Barton,D.(1995).Wellsprings of knowledge: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obbins,S.P.(2001).Organizational Behavior.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Tidd,J.,Bessant,J.,& Pavitt,K.(1997).Management Innovation.NY:John Wiley & Sons Ltd.
    Wolf,R.A.(1994).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Rview,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Joural of Management studies,31(3),405-430
    Woodman,R.W.(1995).Managing creativity. In Ford,C.M. & Gioia,D.A.(Eds.),Creative Action in Organizations .60-64. CA: Sa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1911020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1102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1020101.pdf43KbAdobe PDF2767View/Open
    11020102.pdf83KbAdobe PDF2798View/Open
    11020103.pdf75KbAdobe PDF2820View/Open
    11020104.pdf187KbAdobe PDF2994View/Open
    11020105.pdf309KbAdobe PDF21633View/Open
    11020106.pdf197KbAdobe PDF21035View/Open
    11020107.pdf659KbAdobe PDF21067View/Open
    11020108.pdf124KbAdobe PDF2879View/Open
    11020109.pdf149KbAdobe PDF21589View/Open
    11020110.pdf131KbAdobe PDF2786View/Open
    11020111.pdf616KbAdobe PDF25496View/Open
    11020112.pdf232KbAdobe PDF277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