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03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205/145239 (79%)
造訪人次 : 52331413      線上人數 : 54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035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35


    題名: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以性別使用觀點
    作者: 張惠玲
    貢獻者: 湯志民
    張惠玲
    關鍵詞: 臺北市國民小學
    校園空間
    性別
    性別與校園空間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09-09-17 15:08:39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男女學生在課餘時間使用校內活動空間的現況與情形、研究臺北市國民小學男女學生對廁所空間及附屬設備的看法與使用情形、了解臺北市國民小學男女學生對校園危險空間類型與造成不安全因素的看法並析論兩性意見的異同、最後提出臺北市國民小學性別空間之具體建議,俾供相關單位、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方法分為問卷調查法與實地觀察法兩部分:(1)問卷調查對象為所抽取的51個學校各一班之六年級學生,共計抽取1,350名學生(有效樣本1,345人;女生640人,男生705人)進行問卷調查;(2)觀察對象的取得主要是以兩個行政區為一個單位,從各單位中各抽取一間學校,共六間學校進行觀察,主要觀察重點為學生下課時間所使用的校園空間、廁所與附屬設備、校園危險空間及產生不安全的因素。在資料分析上,問卷調查主要以描述性分析、次數百分比統計、卡方考驗、Cochran Q考驗、t-test考驗、Spearman等級相關、MANOVA變異數分析等方法。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生認為校園各活動空間中使用者的性別印象「男比女多」的校園空間比「女比男多」的空間多。
    二、學生在課餘時校園活動空間的選擇,男生勾選比例50%以上的有「班級教室內」、「運動場」、「室外籃球場」、「教室外走廊」;女生勾選比例50%以上的有「班級教室內」、「教室外走廊」、「運動場」。
    三、女生易受到場地中異性影響而降低自我的使用意願。
    四、在因距離太遠、不方便到達而降低使用意願的校園空間向度上,男生勾選的比例50%以上的有「圖書館」;女生則是「運動場」、「圖書館」。
    五、校園空間本身也具有性別傾向;動態運動空間較屬於「男性取向的空間」;靜態學習空間較屬於「女性取向空間」、「休閒服務空間」則較為「中性空間」。
    六、學生對校園廁所之馬桶形式與隔間方式的喜好具有性別差異。
    七、學生對校園廁所之附屬設備的看法具有一致性。
    八、不同學區、規模與性別的學生對廁所便利性、舒適性的滿意程度具有差異。
    九、學生對校園危險空間前五項的排序具有一致性,分別為「地下室」、「廁所」、「圍牆角落」、「教具儲藏室」、「垃圾場」。
    十、造成校園不安全空間的因素主要有「位置偏僻」、「人煙稀少」、「光線不足」、「視覺死角」。

    研究者經過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的建議:(一)擬定具體明確的「性別平等教育之校園空間」的規劃方向與建議,達成性別平等的校園環境目標;(二)在學生主要上課地點附近的空地或牆面增設籃框;彈性調整下課時間,增加學生使用遠距離的校園空間;(三)規劃性別平等的校園,注重不同性別學生使用校園空間的機會均等;(四)打造符合兩性需求的校園廁所空間;(五)充實校園廁所的附屬設備,規劃更衣室與複合式盥洗室,提供學生更便利的校園空間;(六)加裝緊急求救鈴及緊急照明設備,提高廁所的安全性;定期檢視廁所便間的安全性,以降低被偷窺的可能;(七)重視各學區、規模的校園廁所環境,提高女性廁所使用數量,將廁所位置設於易達又安全的地點;(八)繪製校園危險空間地圖並張貼於校園明顯處;裝設監視器、夜間照明設備及反光鏡,減少校園的危險空間;(九)上課空間的多元性,提高學生對學校各個空間的認識;性別平等理念的再宣導,將性別平等教育真正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二、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在1.研究學校的選擇上:(1)針對不同縣市的學校進行研究;(2)針對不同年限的學校進行研究;(3)針對不同層級的學校進行研究;(4)可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學生;2.研究對象的選擇:可針對不同身分的人進行研究;(二)在學校空間的選擇上,可1.挑選單一地點進行觀察;2.挑選單一類型空間進行觀察;(三)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加入與研究對象或學校主任、校長的深度對談,則對研究對象的空間選擇或學校空間設計的背景意義能有另一番角度的看法,以便對校園性別空間的使用情形與規劃能有更進一步或不同的認識。

    關鍵詞: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性別、性別與校園空間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于宗先(1990)。臺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11-18)。臺北市:臺灣書店。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臺北市:田園城鄉文化。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電視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8006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a)。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
    FullDoc=all&Fcode=H0080068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b)。性騷擾防治法。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D0050074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c)。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
    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80069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長穎(2002)。國小兒童校園環境之決、被害經驗與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清山(1990)。學校環境與學校效能。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55-74)。臺北市:臺灣書店。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臺北市:元尊文化。
    林文瑛(2002)。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發展。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35-55)。臺北市:一家親文化。
    林秀芬(2000)。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清山(譯)(1997)。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林麗珊(2002)。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教育。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16-34)。臺北市:一家親文化。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2004)。E. Babbie著。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臺北市:雙葉書廊。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點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萬生(2003)。性別與歷史—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31-54)。臺北市:高等教育。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臺北市:揚智。
    胡藹若(2005)。臺灣婦女人權運動與政治參與。臺北市:大航家企業。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馬信行(1999)。教育科學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畢恆達(1996)。女廁風波。2005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畢恆達(1998)。讓女生重返運動場。2005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畢恆達、吳怡玲、吳瑾嫣、唐筱雯、柳廷岳、鄭湘敏(1999)。建立安全與無性別偏見之校園空間指標。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2000a)。校園空間與性別。2005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小畢的網站文字/校園空間與性別.doc
    畢恆達(2000b)。女生不愛運動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98-103。
    畢恆達(2000c)。廁所「解放」。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100-103。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利。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市:心理。
    高嘉慧(2001)。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與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2005)。R. Peet著。現代地理思想。臺北市:群學。
    許祝齡(2001)。存在學校兩性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對待---一所茶香迷你小學的觀察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淑瑜(2004)。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寶釧(無日期)。校園情境布置。2005年8月17日,取自:http://163.13.226.19/art/inport/inport-eye-art6.htm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陳佑任(1996)。臺灣地區公廁設施之調查及改善研究。私立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2005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ks.edu.tw/bulletin/law.php?sn=56
    黃小鳳(2001)。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晉升者性別及平權意識喚起對晉升決策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班,臺北市。
    黃文煜(1996)。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教育之研究 : 以臺北縣六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木蘭(2005)。追求陰陽調和的佳境。師友月刊,460,14-18。
    黃世孟、曾漢珍(1990)。臺灣地區學校建築研究之回顧與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19-54)。臺北市:臺灣書店。
    黃怡瑾(2002)。父母性別角色態度的形成、比較與改變。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討與實踐(頁355-377)。臺北市:五南。
    黃乾全主編(2002)。校園環境保護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國儀(2001)。兩性教育:揭開男女神秘的面紗。臺北縣:啟英文化。
    黃惠琴(2005)。女教師與女學生的空間識覺研究:以高雄市的高中為例。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9,47-103。
    黃應貴(1995)。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255-281)。臺北市:高等教育。
    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2a)。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2b)。優質學校環境規劃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39)。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2002c)。學校遊戲場。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和廖文靜(2002)。校園生活休憩空間之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33-155)。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2005)。人權與教育空間的規劃—兼談政大附中的踐行。教育研究月刊,136,10-18。
    湯志民(2005)。新世紀的優質校園—政大附中的規劃設計。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頁133-155)。臺北市:作者。
    楊宜憓和高之梅(譯)(2002)。V. Burn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心理。
    楊清芬(2002)。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討與實踐(頁357-377)。臺北市:五南。
    漢寶德(2002四版一刷)。建築的精神向度。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臺北市:楊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市:揚智文化。
    蔡德輝、楊士隆(2002)。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市:五南。
    潘慧玲(2002)。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與實踐。載於教育部杏陵基金會舉辦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15),臺北市。
    潘慧玲(2005)。穿越思維隘口—開展潛能的羽翼。師友月刊,460,8-14。
    滕德政(2001)。「陽關道」與「獨木橋」—躲避球場空間配置的性別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128-137。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協志(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場地規劃與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臥龍(2002)。女性主義思潮下性別權力關係重構的省思。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編),「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頁21-23)。高雄市:作者。
    謝 園(2000)。校園與社區的女性空間。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108-114。
    蕭火在(2004)。國小學童對校園環境滿意度之探討—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德(譯)(1991)。著。環境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簡皓瑜(譯)(2004)。J. Archer & B. Lloyd著。性與性別。臺北市:巨流。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文化。
    攝筱秋、胡中凡(譯)(2003)。P. Bell著。環境心理學。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Absi- Semaan, N., Crombie, G., & Freeman, C. (1993).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in middle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and factor analyses. Sex Roles, 28, 187-206.
    Ahmed, S. (2004). Sustaining peace, re-building livelihoods: The Gujarat Harmony project. Gender and Development, 12(3). 94-101.
    Alexander, G. M., & Hines, M. (1994). Gender labels and play styles: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s selection. Child Development, 65, 869-879.
    Archer, J., & Lloyd, B. (2002). Sex and Gender. (2nd ed.)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xter, L. R. (2005). Fit to teach: Same-sex desire, gender, and school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43(1), 155.
    Davison, K. G. (2004). Texting gender and body as a distant /ced memory: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bodies, masculinities, and schooling. JCT, 20(3). 1291-49.
    Gilmer, P. J.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study on how girls learn science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groups. FL: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QD ID. 728370451)
    Grossman, H., & Grossman, S. H. (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upte, M. (2002). Gender,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the environment: Exploring the “natural” connection. Women & Politics, 24(1), 47.
    He, M. F. (2002). Creating space for the female adolescent voice: The role of gender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career choices. GA: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PQD ID. 726378611).
    Kane, E. W. (2006). “ No way my boys are going to be like that! ”: Parents’ responses to children’s gender nonconformity. Gender & Society, 20(2), 149-176.
    Kulik (2002). The impact of social background on gender-role ideology: Parents’ versus children’s attitud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3(1), 53-73.
    Leslie, D. W.(2003). Effects of residenti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n-campus housing, and gender on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VA: The Colledge of William and Mary. (PQD ID. 765244601).
    Li, W., Lee, A. M., & Solmon, M. A.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ability and effort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Sex Roles, 54(1), 147.
    Massey, D. (1994). Space, place, and gender. Cambridge, UK: Policy Press;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Mcguffey, C. S. (2005). Engendering trauma: Race, class, and gender reaffirmation after child sexual abuse. Gender & Society, 19(5), 621-643.
    Mckenzie, T. L., Prochaska, J. J., Sallis, J. F. & Lamaster, K. J. (2004). Coeducational and single-sex phys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Impact on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5(4), 446-449.
    Measor, L., & Sikes, P. J. (1993). Gender and schools. London; New York: Cassell
    Norgaard, K., & York, R. (2005). Gender equality and state environmentalism. Gender & Society, 19(4), 506-522.
    Powlishta, K. K. (1995). Gender bias in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ersonality traits. Sex Roles, 32, 17-28.
    Richards, P. (2005). The politics of gender, human rights, and being indigenous in Chile. Gender & Society, 19(2), 199-220.
    Rickert, C. S. (2005). The secret of safe, civil schools. The Education Digest. 71(3), 29-34.
    Sclar, E. (1996). Women building cities: A study of women and gender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QD ID. 743043841).
    Shaker, E. (2004). The good school: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Education Canada, 44(3), 13-15.
    Shaffer, D. R.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 (4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and ITP.
    Shaffer, D. R. (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5th ed.). C. A: Brooks/Cole.
    Shaker, P., & Grimmett, P. (2004). Public schools as public good: A question of values. Education Canada, 44(3), 29-31.
    Szegedy-Maszak, M. (2001). The power of gender. U. S. News & World Report, P.A52.
    Thorne, B. (1993). Gender play : Girls and boys in school.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Thraves, B., & Widdis, R. (1999). Space, gender and the fear of crime in the Cathedral neighborhood of Rgina, Saskatchewan. Canada: The University of Regina. (PQD ID. 734121131)
    Trautner, M. N. (2005). Doing gender, doing class: The performance of sexuality in Exotic Dance Clubs. Gender & Society, 19(6), 771-788.
    Wesely, G. (2004). The urban outdoors. Gender & Society, 18(5), 646-659.
    Wood, J. T. (2001). Gender lives : Communication, gender, and culture. (4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1152032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2032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52032101.pdf42KbAdobe PDF2756檢視/開啟
    52032102.pdf105KbAdobe PDF2865檢視/開啟
    52032103.pdf95KbAdobe PDF2762檢視/開啟
    52032104.pdf120KbAdobe PDF2895檢視/開啟
    52032105.pdf179KbAdobe PDF21078檢視/開啟
    52032106.pdf573KbAdobe PDF26647檢視/開啟
    52032107.pdf163KbAdobe PDF21250檢視/開啟
    52032108.pdf1284KbAdobe PDF2890檢視/開啟
    52032109.pdf204KbAdobe PDF21020檢視/開啟
    52032110.pdf143KbAdobe PDF22191檢視/開啟
    52032111.pdf327KbAdobe PDF21221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