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99460      Online Users : 43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01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13


    Title: 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實踐公民教育經驗之研究
    Authors: 徐一仁
    Contributors: 鄭同僚
    徐一仁
    Keywords: 社區大學
    永和社區大學
    公民教育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5:05:31 (UTC+8)
    Abstract: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瞭解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以往的經驗,梳理出辦學人員本身對於理想公民的想像,作為理解永和社區大學公民教育策略的作法與意義。研究目的有三:1.探討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本身公民意識轉化歷程及對於理想公民的想像。2.瞭解永和社區大學在公民教育上的作法。3.探討永和社區大學推動公民教育策略的意義。本文以永和社區大學為研究場域,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主要資料來源是半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出版品或文件分析佐證。
    研究發現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社區大學行政人員本身必須具有批判意識,對於理念及實踐的過程隨時保持反省與接納意見的態度,在行政的歷程上則以集體決策與理性溝通、協調為原則。
    2. 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的理想公民圖像是能體察自身與社會相關聯,具有公民意識;可以與人討論公共議題,具有批判能力;植基於公平、正義、開放及多元的價值觀上以實際行動參與社會的積極公民。
    3. 永和社區大學公民養成的方式是創造一個充滿機會的環境、安全信任的空間、結合真實生活與行動;學校行政人員經由直接接觸學員,將社區大學作為一個民脈網絡,讓學員在其中開展各自的潛能。
    4. 永和社區大學推動公民教育的基本價值觀是: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尊重多元、重視弱勢、反省主流。
    5. 永和社大的正式課程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是以學術課程引領批判思考、以社團促發學員的改變。社團顧問與課程講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將成員的能力帶出來。
    6. 永和社大的潛在課程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亦為運用各種機會培養組織者,將公民教育的層次從個人延伸到組織。
    最後,依據結論提出對永和社區大學、對其他推動公民教育的單位及後續研究者的若干建議。
    Reference: 中華民國憲法(1947)。
    巴巴利特(1991)。公民資格(談谷錚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9年)
    王意茹(1998)。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479-494。
    永和社區大學(2002)。永和社區大學第八學期學員暨講師手冊。臺北縣:作者。
    永和社區大學(2003)。我們要不一樣的大學-社區大學到開放大學。作者。
    江宜樺(2003)。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養,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212-213。
    米德(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胡榮、王小章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32年)
    何宗勳(2003)。積極挑戰主流,不斷追求進步的永和社區大學。社大開學,5,31-33。
    吳仁鴻(2002)。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寧馨(2002)。潛在課程與共同治校,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手冊,42-52。
    李丁讚(1998)。從社區總體營建邁向社區大學。竹塹文獻雜誌,7,8-10。
    李丁讚(2003)。讓公民穿梭在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之間,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200-201。
    李天健(2001)。社區大學的社會定位發展公民社會—專訪臺灣社區大學運動發起人黃武雄教授。教育研究月刊,92,77-89。
    杜威(1992)。我們如何思維。(賈馥茗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10年)
    沈宗瑞(2002a)。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歷史發展與對話。教育與社會研究,3,1-34。
    沈宗瑞(2002b)。社區大學中的教育意義與方向,載於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45-54。
    周尚枚(2002)。社區大學自主性社團參與公共事務歷程中彰權益能要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聖心(2002)。潛在課程與共同治校,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大工作研習營成果集,39-48。
    周聖心(2003年3月)。黃武雄作品讀書會。李天健(主持人),黃武雄作品讀書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周燕麗(2003)。多閱讀,少權威,批判素養自然綻放異彩-政大社會系教授兼澄社社長顧忠華的觀點。社教雙月刊,116,14-18。
    林建仲、朱耀明、李祈仁、蔡華齡(2003)。培養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網路教學模式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5,85-116。
    林真美(2002)。大人小孩雞同鴨講。永和社區大學報,第8期。
    林朝成(2003)。寬列終身學習經費與社區大學的發展。顧忠華(主持人),高等教育的變遷與展望。我們需要什麼要的成人高等教育-21世紀高等教育的變遷與展望座談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1a)。社區大學現況營運分析與未來發展。臺北市:作者。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1b)。人才培育研習成果集。臺北市:作者。
    胡世澤(2005年4月16日)。邱小妹人球案市醫給付慰問金兩百五十萬。自由時報。第10版。
    夏曉鵑(2001)。尋找失去的另一半-試談社區大學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意義,載於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研討手冊,17-18。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載於胡又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47—73頁)。臺北市:巨流。
    徐敏雄(2000)。問題解決取向的學習理論-Schutz現象社會學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93-121。
    張玉泓(2002)。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臺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秀雄(1995)。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75-108。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2,1-32。
    張良蕙(2001)。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素真(2002a)。通識選課規定,載於全球化下的社區大學-自我超越與永續經營-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67-74。
    張素真(2002b)。從集體合作中學什麼,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大工作研習營成果集,27。
    張素真(2003)。永和社大法制化系列開動。社大開學,5,15。
    張素真、吳寧馨(2001)。為什麼要有公共性社團?永和社區大學報,第6期。
    張德永(1995)。「被壓迫者教育學」之理論譯介。成人教育輔導季刊,2,9-16。
    梅倫和卡拉雷拉(2002)。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商周譯)。臺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1999年)
    莎孚(2003)。200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與作品。永和社區大學報,第16期。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臺北市:允晨文化。
    陳舒瑄(2003)。民眾的好奇,通識的能力,畫出七彩的批判素養-華梵大學副教授蔡傳暉觀點。社教雙月刊,116,19-22。
    陶東明(1993)。公民政治。香港:三聯。
    彭如婉(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
    馮朝霖(2002)。外推、對話與連結-社區大學課程之定位與規劃。教育研究,100,51-56。
    黃武雄(1998)。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通案。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5,28-38。
    黃武雄(2001)。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載於永和社區大學第十學期選課手冊,187-188。
    黃武雄(2002a)。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手冊, 14-23。
    黃武雄(2002b)。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論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載於永和社區大學第八學期選課手冊,166-174。
    黃泰山(2002年8月)。公民社會與社大課程-一門社大課程的經驗與檢討。杜文仁(主持人)。社區大學講師研討。社區大學講師研討會(三),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楊志彬(2002)。社大實踐的若干反省-專訪黃武雄老師,社大開學,1,8-9。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 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社區大學是什麼?。臺北市:作者。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3)。臺北縣九十二年社區大學評鑑報告,未出版。
    劉姝言(1998)。自由主義與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573-598。
    蔡傳暉(2001)。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載於社區大現況營運分析與未來發展,68-75。
    蔡傳暉(2003)。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社大開學,6,45-47。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心理出版社譯)(2001)。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4年)
    鄭同僚(2001)。社區大學與臺灣社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委託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台內社字第8835623),為出版。
    錢永祥(2003)。公民、公共領域、公共型知識份子,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時報文教基金會,216-218。
    羅爾斯(2003)。正義論。(桂冠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1年)
    顧忠華(2000)。臺灣的社區大學與社會自治。亞洲研究,37,172-190。
    英文部分
    Bellah,R.N.et.al(1985).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urner,B.S.(2001).The erosion of citizenship.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2(2),189-209.
    Freire,P.(1993).Pedagogy of oppressed.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Oldfield,A.(1990).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l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London: Routled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0152018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2018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2018101.pdf71KbAdobe PDF2638View/Open
    52018102.pdf104KbAdobe PDF2647View/Open
    52018103.pdf104KbAdobe PDF2699View/Open
    52018104.pdf86KbAdobe PDF2678View/Open
    52018105.pdf253KbAdobe PDF2788View/Open
    52018106.pdf315KbAdobe PDF21343View/Open
    52018107.pdf264KbAdobe PDF2800View/Open
    52018108.pdf467KbAdobe PDF2990View/Open
    52018109.pdf452KbAdobe PDF2917View/Open
    52018110.pdf300KbAdobe PDF21492View/Open
    52018111.pdf194KbAdobe PDF2779View/Open
    52018112.pdf149KbAdobe PDF21262View/Open
    52018113.pdf94KbAdobe PDF264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