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295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621224      在线人数 : 38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2959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59


    题名: 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作者: 徐悅淇
    贡献者: 吳靜吉
    徐悅淇
    关键词: 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本位
    教學動機
    學習動機
    學習的組織文化
    日期: 2002
    上传时间: 2009-09-17 14:57:40 (UTC+8)
    摘要: 摘  要


      教師專業的發展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若能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成效,不但能帶動學生的學習成就,也更能落實教育改革的目標。

    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或作法,主要的趨勢有二,一是強調「學校本位」,一是建立「專業標準」。本研究整合了國際趨勢以及台灣現行的作法,將「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或作法分為四種:1.「教師自主,由下而上」、2.「校長領導,由上而下」、3.「政府推動,彈性支持」、4.「政府推動,要求規範」,前兩者屬於「學校本位」的模式或作法。本研究即以「學校本位」為核心,探討教師「教與學相關因素」及教師知覺到的「學習的組織文化」與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態度之關係。

    本研究所探討教師的「教與學相關因素」為教師的「學習動機」、「教學內在動機」以及「教學創新行為」,其中「學習動機」可分為「學習精熟取向」、「趨向表現取向」及「迴避表現取向」;「教學內在動機」則包含「接受挑戰與開放經驗」、「教學的福樂經驗」。而教師知覺到的「學習的組織文化」包含「知識分享與流通」、「經營管理支持」、「深度對談」、「共享價值」、「知識社群」以及「合作」等六個因素。

    本研究以「一般學校」的252位教師(男32%,女68%)以及「標竿學校」的210位教師(男27%,女73%)為樣本進行調查,其中「標竿學校」是教育部評定辦理九年一貫課程出色的教師團隊。本研究所使用工具包括吳靜吉等(民87)修訂的「成就目標量表」、吳靜吉等(民87)修訂的「教學創新行為量表」、林偉文(民91)編製的「教學動內在動機量表」、林偉文(民91)「學習的組織文化量表」,以及自編之「專業發展態度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在四種作法中教師最傾向認為「教師自主,由下而上」的「學校本位」作法有效,但卻又最不同意其為可行的作法,同時教師也最同意這樣的教師專業發展的作法會為教師帶來大的壓力。而「校長領導,由上而下」的方式,教師最不傾向認為它是有效的作法,但卻傾向同意它是可行的作法。本研究要求教師從四種作法中依序選出參與的意願,結果顯示,相當比例的教師將「教師自主,由下而上」的作法視為第一選擇,也有相當數目的教師將其視為最後選擇,形成二極化的情形。但是對於「校長領導,由上而下」的作法,最少教師視其為第一選擇,最多教師視其為最後選擇。

    逐步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對二種「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作法的「有效性」,教師「學習精熟取向」及「挑受挑戰與開放經驗」有最大的預測力,而在二種「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作法的「可行性」方面則同時被「教學創新行為」及「經營管理支持」二變項預測。典型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教與學相關因素」中「學習精熟取向」、「接受挑戰與創新行為」、「教學福樂經驗」、「教學創新行為,及「學習的組織文化」的六個因素程度愈高,則教師對不同專業發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同意程度也愈高。說明了教師以學習精熟取向為動機,教學內在動機和教學創新行為皆高,而有又良好學習的組織文化的教師,願意接受各種方式的專發展。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政府對動者、學校管理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丁虹。(民76)。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學會: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6-3.htm
    王秀雲。李惠銘(民88)跨世紀之夢-柑園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統整機制的營造歷程邁向課程新紀元(一)-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
    王振鴻。(民88)。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白雲霞。(民83)。美國中小學教師專業階梯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福田(民71),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正昇教育科學社。
    何福田(民83):我國師範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張明寮(民82)。臺灣省國民中學師資現況暨教師在職進修問題之研究。高雄:復文
    李新鄉。(民82)。國小教師教育專業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湖。(民80。)。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湖。(民86)。教師專業成長模式。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合懋。(民90)。國民小學校長成就目標,終身學習經驗,轉型領導與其多元智慧經營理念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珈夙。(民86)。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偉文。(民91)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愛玲。(民86)。知識網絡-組織學習提升策略之探討。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22期,頁4-9。
    吳政憲(2001)。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專業發展之態度、現況與成效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夢鯨。(民86)。現代終生教育典範的形成及其歷史成因分析。成人教育學刊。1,83-126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高強華。(民7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113-133。
    高強華。(民85)。變遷社會中的教師在職進修。輯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院。
    孫國華、蔡培村。(民84)。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證分析。教育概論座談會議資料。
    教育部。(民90)。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會議參考資料。
    陳伯璋(民88)九年一貫的課程理念與理論分析,邁向課程新紀元(一)-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學會: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1-1.htm。
    教育部。(民90)。「二OO一年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會議資料。出版者。
    許清勇。(民91)。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張弘勳。(民86)。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志毓。(民86)。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民88)。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民87)。現代心理學(初版十六刷)。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民8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黃富順。(民89)。新世紀的學習革命。成人教育雙月刊,54期,頁28-34。
    黃昆輝 (民69)。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舒緒偉(民90)。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在職進修制度之沿革。載於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臺北市:揚智。
    楊國德。(民88)。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楊智先。(民89)。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慶齡。(民90)學校本位教師分級制度可行性評估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師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鄧運林。(民85)。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臺北市:五南。
    劉士豪。(民87)。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民85)。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民79):教學評量與方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臺北市民權國小。(民91)。「台北市民權國小」九十一學年度上學期進行學校本位教師研習進修實施辦法。線上資料http://teacher.mcps.tp.edu.tw/~b102/word/18.doc。
    臺北縣十分國小。(民91) 。台北縣十分國小九十一學年度上學期進行學校本位教師研習進活動。線上資料:http://www.tsfes.tpc.edu.tw/news_5.html。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初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培村。(民85):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復文書局。
    蔡清田。(民81)。從課程革新的觀點論教師的專業角色。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29-154。台北:師大書苑。
    蔡碧璉。(民85)。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饒見維(民91)。一所國民小學的學校本位教育革新經驗-家長參與、校務決策與課程發展。輯於陳伯璋、許添明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頁257-307.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 : 理論與實務(初版)。臺北市 : 五南
    蘇永明、李奉儒。(民88)。英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88年研究專案(NSC88-2413-H-260-001-F17)。載於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臺北市:揚智。
    二、英文部份
    Bandura, A.(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Carnegie Task Force(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 for the 21Th Century)
    Cameron, J. S.(1986). Assessing school-based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07), 2385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C 8623269).
    Csikszentmihalyi(1996).Creativity.NY: Harper Collins.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臺台市:時報。
    Dean J.(1974).The role of local adevisory service in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E.Adams,(Ed.),.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eachers centres. New York: Pergamon.
    DfEE (1998). Green Paper-Teacher: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hange. London: Teacher Training. London: HMSO.
    Ellis, N. E. (1984). The work—lif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ieans, LA, Apr. 23-27, 1984).
    Emily Hassel(1999)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arning From the Best,NCREL,[online]Avaliable: www.nerel.org.
    Erffermeyer, E. S., & Martray, C. R.(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3, 275-300.
    Forbes, C. P.(1972).Professi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n teachers abroa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 D. DAO AAC7311112.
    Harris, D. G.(1985).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ve perceptions of post-secondary occup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Houston, 1985. Ed. D. AAC8527871. ED 179 813.
    Hoy ,W. K. & Feldman, J.(1987). Organizational Health. The Concept and Its Measur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0, 30-38.
    Hoy, W. K. & Miskel C. G.(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oyle E. & Petter, D. J. (1995). Professional knowledge & professional. Briatin: Biddles.
    Kelleher, J.(2003). A Model for Assessment-Drive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i Delta Kappan, June, 2003,751.
    Knowles, M. S.(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 M. S.(1984). New Roles for Teachers--Empowerers of Lifelong Learners. Journal of 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v16 n3-4 p85-94.
    Minix, N. et al.(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goal setting/attainment process designed to measure a teacher’s ability to engage in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leadership initiativ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 Mobile, AL. Nov.11-13,1987).
    Morris, M.,Chrispeels, J. & Burke, P.(2003). The Power of Two: Linking External with Inter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i Delta Kappan, June, 2003,765.
    Murphy, J. & Beck, L.G.(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 Taking stock.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
    Murphy, J.(1997). Restructuring through school-based management.In Townsend, Tony(Ed.).Restructuring and quality:issues for tomorrow’s school(pp.35-60).New York:Poutledge.
    Myers, D. & Stonehill, R. (1993) School-Based Management.Education Research Consumer Guide, Number 4.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 Washington, DC.
    NCREL(1999)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arning From the Best.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ress.
    Richardson, V. (2001).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Sternberg, R. J. (1985). 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Y: Cambridge.
    Sturman,A.(1990).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t the school level.In J.D.Chapman (Eds.),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pp.279-297).London: Falmer.
    Tarter, C. J., Hoy, W. K., & Bliss, J. R. (1989).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onal Commitment: The Principal Must Deliver. Planning and Changing, 20, 139-40.
    Tarter, C. J., Hoy, W. K. & Kottkamp, R. (1990). School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3, 236-43.
    Thomas, R. G.(2003). What Mak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ffective?. Phi Delta Kappan, June, 2003,749.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2)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state grants: Title 2, Part A Non-Regulatory Draft Guidanc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0152023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15202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5202301.pdf56KbAdobe PDF2744检视/开启
    15202302.pdf111KbAdobe PDF2875检视/开启
    15202303.pdf85KbAdobe PDF2846检视/开启
    15202304.pdf213KbAdobe PDF21176检视/开启
    15202305.pdf192KbAdobe PDF2994检视/开启
    15202306.pdf237KbAdobe PDF21977检视/开启
    15202307.pdf317KbAdobe PDF22664检视/开启
    15202308.pdf396KbAdobe PDF2815检视/开启
    15202309.pdf201KbAdobe PDF2812检视/开启
    15202310.pdf169KbAdobe PDF21083检视/开启
    15202311.pdf213KbAdobe PDF263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