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39376      Online Users : 5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294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46


    Title: 邂逅.敘說.蛻變--一個另類學校教師的行動研究
    Authors: 謝易霖
    Contributors: 馮朝霖
    謝易霖
    Keywords: 自主學習
    另類教育
    教師行動研究
    教師專業成長
    敘說研究
    哲學教育
    寫作教學
    教育人類學
    教育哲學
    教師哲學
    外化
    生命故事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4:55:48 (UTC+8)
    Abstract:   這是本第一人稱敘事的論文,研究者帶著「青少年哲學教學如何可能?如何進行?如何在行動中形構課程?」的研究意圖投身另類教育現場-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由實習教師、兼任教師、專職教師暨導師,歷時凡五年,往來於教學與研究的雙重場域。教育現場提供「微觀」取向的見解與經驗;而教育理論、哲學等理論框架的研究者背景對教學信念與舉措起著指導作用,同時因「敘說」的學習及實驗計畫提供的滋養,提昇教師專業並轉化研究歷程,自我也有所蛻變。

      是以進入論文書寫階段便超越原先研究目的,更且涵蓋:課堂如何成為參與者的心智、情意活動的平台?學習者如何超越、跨出課堂?課堂以外的諸般條件此間如何作用?面對師生關係的覺察與種種行動體驗,如何形構由教師發聲的哲學?以上種種且於反思回觀後企圖做「可普遍化」的談論,並公開教師知識,以為意者參照。

      研究進路為質性研究方法中的生命傳記敘說取向,文本採集使用Fritz Schütze開展的敘述訪談法,訪談就讀實驗計畫期間參與研究者開設之哲學課與寫作課的兩個案例(其中一人現就讀外轉公立高中,另一仍就讀實驗計畫),並且同時訪談其家長(本研究皆為母親)敘說文本,作為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的參照。資料分析以Rainer Kokemohr的參照推論分析為主軸,輔以 F.Schütze、Moustakas並借用Bruner和Lévi-Strauss的見解。同時研究者的相關研究紀錄與學生作品亦是重要資料。由學生文本、家長文本與教師紀錄、蒐集的現場資料,構成了詮釋現象和形構理論的三角。

      研究結果發現敘說可作為課堂「橫向聯繫」的滋養與方法,有助於知識、技能的學習、更且聯繫學習社群的各個參與者;而對參與者的想像因敘說生命故事與家族治療的影響,將個體的「我」看作帶著家庭、文化充滿故事的生命體,而這生命有著「父-母-子」的三角結構。本研究發生的場域-青少年哲學人文的課堂-藉「外化」的作用,透過創作達致思辨,在Logos和Mnemosyne(=memory)兩面向上相輔相成,而敘說可作為創作的幫助,並且也是促成外化作用生發的一種方式。研究建議,青少年哲學、寫作等課堂可觀照討論內容與課題(theme)、進行方式和探究團體的形成。

      在互為閱聽的學校課堂中,生命得而賦權,並增加「邂逅」的機會,從而得獲教育,生命因之蛻變。教師便是形構邂逅場域的人,預設邂逅可能條件的關鍵;他的權威用以增進聯結,並在倫理上應自我取消,而形構邂逅場域的重要能力之一,便是造型力。

      邂逅場域的形成,正可作為學校存在的特徵、價值和經營方向,而另類教育、另類學校的存在,正是提供不同邂逅的可能條件。正如身為教師的研究者得而開展迥異於體制教育的青少年哲學與寫作課程,適可作為教育典範的競逐參照,另類教育承諾了不同的教育希望,而研究者對自身生命史與論文寫作時的教師角色和研究者角色的選擇與反思,亦可作為進行教師行動研究的參考。
    Reference: 一、 期刊、文章:
    ■ 英文部份
    Kincheloe ,Joe(1995):〈Meet Me behind the Curtain:The Struggle for a Critical Postmodern Action Research〉in:《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asearch》Pp.71-89.ed. McLaren ,Peter L & Giarelli ,James 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chleiermacher(1990):〈Aphorisms on Hermeneutics〉,In. Gayle L. Ormiston and Alan D. Schrift (ed.)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From Ast to Ricoeur》。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中文部份
    宋文里(2004):〈我們的小孩一種「後學」的前言〉,《教育研究雜誌》(台灣),118期,55-66。
    成虹飛(2001):〈去光環還是變氣味?回應劉惠琴的報告〉,馮朝霖.簡楚瑛主編《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頁218-219。台北:五南。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馮朝霖.簡楚瑛主編《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頁49-76。台北:五南。
    邱奕叡(2001):〈另類典範的孕育-從北市自主學習見他山之石〉,《杏壇》,200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系刊,8-16
    倪鳴香(2004):〈敘述訪談與傳記研究〉,《教育研究雜誌》(台灣),118期,26-3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69。台北:巨流。
    楊煉(2001):〈幻象空間寫作〉,《橄欖樹文學》http://www.wenxue.com/b5/index.htm
    趙庭輝(2003):〈質化閱聽眾分析的另類取向-口述歷史訪談〉,《當代》,第193期,118-129。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收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69-122。台北:業強。
    馮朝霖 (2001):〈自我賦權、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台灣近十年教育改革的理論反思〉,「華人地區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香港浸信大學教育學系。2001.05.05
    馮朝霖 (2001a):〈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發表於發表於「近代中國文化之解構與重建-陳大齊-第四屆研討會」政大文學院主辦,2001年5月4日
    馮朝霖 (2001b):〈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期,頁33-42。台北:元照。
    馮朝霖 (2004):〈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學的起源〉,《教育研究月刊》,121期,頁5-13。台北:元照。
    簡成熙 (1997):〈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姬莉根與諾丁思想初探〉,簡成熙主編《哲學與教育-20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頁197-232。高雄:復文。
    詹志禹 (2002):〈認知的主動性〉,收於詹志禹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運用》頁50-77。台北:正中。
    劉惠琴 (2001):〈中小學教師在師生衝突情境中的角色建構與行動〉,馮朝霖.簡楚瑛主編《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頁175-217。台北:五南。
    劉嘉誠(2002)。〈史萊馬赫「一般詮釋學」之探究〉,《哲學雜誌》第38期,130,台北:業強。
    謝易霖(2000):〈北政隨筆-我參與北市北政國中自主學習實驗的經驗〉,《教育研究雜誌》(台灣),72期,60-75。
    謝易霖(2001):〈孤、獨及聯繫-個體與群眾,孤島和井的隱喻〉,《學生輔導》(台灣),73期,30-39。
    謝易霖(2001a):〈體制內的另類-多元下的堅持:專訪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主持人李雅卿女士〉,收於《教育研究月刊》,92期,22-29。
    謝易霖(2001b):〈來自我的一些消息〉,《杏壇》,200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系刊,17-25。
    顧瑜君(2000):〈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本位經營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花蓮師範學院。
    Hopf, C.(2000):〈Qualitative Interviews ein Überblick〉. In:Flick, U., Von Kardorff, Ernst & Steinke, Ines(Hg.), 2000, Qualitative Forschung:Ein Handbuch, Hanburg:Rowohlt Taschenbuch. S.349-360. (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堂講義,倪鳴香譯)
    Hermanns, H.(1991):〈Narratives Interview〉,Flick, U.M.a編《Handbuch qualitativer Sozialforschung》(社會科學質性研究手冊)(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堂講義,倪鳴香譯)
    Kokemohr ,Rainer,馮朝霖譯(2001):〈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馮朝霖.簡楚瑛主編《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2001冬,25-48。台北:五南。
    Kokemohr ,Rainer,2002:〈傳記分析與教育科學〉,2002年政治大學講稿
    Lanzara , Giovan Francesco,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變動的故事:從設計歷程的反映實驗中學習〉,收於Donald A. Schön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台北:遠流,331-370。
    Marotzski, W.(1999):Forschungsmethoden und-methodoogie der Erzichungswissenschafthchen Biograhpieforschung.收於Heinz-Hermann Krueger & Winfried Marotzski. Kandbuch erzichungwissenschafifiche Biograhpieforschung. Opladen Leske & Budrich.(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堂講義,倪鳴香譯)
    Mattingly ,Cheryl,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對實踐行動的敘事反映:反映性故事敘說的兩個學習實驗〉收於Donald A.Schön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台北:遠流,275-300。
    Schütze, F.(1983):Biograhpieforschung und narratives Interview, Neue Praxis, 3, 283-293.(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堂講義,倪鳴香譯)
    二、專論
    ■英文部份:
    Dilthy ,Wilhelm,(trans)Betanzos ,Ramon J.(1988):《Introduction to the HUMAN SCIENCES-an attempt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Michiga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 ,Katy(1997):《Songs at the river’s edge:stories from Bangladesh village》。London:Pluto Press。
    Geertz ,Cliffor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 : Basic Books
    Kanpol ,Barry(1994):《Critical Pedagogy-An Introduction》。Westport, Conn. : Bergin & Garvey
    Polanyi ,Michael & Prosch ,Harry(1975):《Meaning》。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essman, C. K. (1993):《Narrative Analysis》。California: Sage
    Shor, I. & Freire, P. (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Yeats, W.B,楊牧編譯(1998):《葉慈詩選:Selected Poems of W.B.Yeats》。台北:洪範。
    Zimmerman, J.E.(1964):《Dictionary of Classical Mythology》。New York:Harper & Row(授權台灣書林發行,1988)
    ■中文資料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台北:啟明。
    林尹(1971):《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
    林佩蓉(2002):《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研究--「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家長生命經驗為例的探索》。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哲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圖書
    李崇建.甘耀明(2004):《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台北:寶瓶。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洪漢鼎主編(2001)。《理解與解釋》。北京:東方。
    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台北:桂冠。
    高本漢(1997):《漢文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黃心怡(2002):《自主學習與學生自我賦權—以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學生為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哲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諾(2001):《文字的故事》。台北:聯經
    張春興〈民84〉。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市:元尊
    鹿橋(1999):《人子》。台北:遠景。
    游鑑明(2002):《傾聽他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應用》。台北:左岸。
    葉維廉(1988):《比較詩學》。台北:東大。
    葉維廉(2002):《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
    劉小楓(1990):《浪漫.哲學.詩》。台北:風雲。
    鄭重信(1975):《存在哲學與其教育思想》。台北:文景。
    敻虹(1999):《敻虹詩集》台北:大地。
    Argyris, Chris. Putnam, Robert. & Smith, D. McLain.,夏林清譯 (2000) :《行動科學》。台北:遠流。
    Altrichter ,Herbert., Posch ,Peter. & Somekh ,Bridget,夏林清譯(2000):《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
    Benjamin ,Walter,林志明譯 (1998):《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
    Bruner ,Jerome Seymour,宋文里譯(2001):《教育的文化》。台北:遠流。
    Brugger編著,項退結編譯(民88)。《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
    Coles, Robert,吳慧貞譯 (2001):《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
    Erikson , Erik Homburger,康綠島譯(1999):《青年路德》。台北:遠流。
    Eagleton ,Terry原著,鍾嘉文譯(1988)。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
    Freire, Paulo,方永泉譯 (2002):《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Fromm, Erich.,孟祥森譯 (1994):《生命的展現: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台北:遠流。
    Fromm, Erich.,孟祥森譯 (1994b):《愛的藝術》。台北:志文。
    Fromm, Erich,莫迺滇譯 (1998):《逃避自由》。台北:志文。
    Geertz, Clifford,楊德睿譯 (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
    台北:麥田。
    Husserl,楊富斌譯(2000):《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Harris, Judith R.,洪蘭譯(2000):《教養的迷思》。台北:遠流。
    Jorgensen, Danny L.,王昭立.朱瑞淵譯 (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Jaspers ,Karl,周行之譯(1996)。《智慧之路》。台北:志文
    克里希那穆提,胡因夢譯(1996):《自由.愛.行動》。台北:方智。
     
    Lévi-Strauss ,Claude,陳曉禾.黃錫光譯 (1989):《結構人類學-巫術.宗教.藝術.神話》。北京:文化藝術。
    Lévi-Strauss ,Claude,王志明譯 (1989):《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
    Nietzsche, F.W.,余鴻榮譯 (1987):《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志文。
    Noddings ,Nel,曾漢塘.林季薇譯(2000):《教育哲學》。台北:弘智。
    Paley, Vivian. Gussin.,蔡慶賢譯(2002):《華利的故事:幼兒園裡的對話》。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Rorty, Richard,徐文瑞(1998):《偶然.反諷與團結》。台北:麥田。
    Satir, Virginia ;Banmen, John; Gerber ,Jane & Gomori ,Maria原著,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台北:張老師。
    Strauss, Anselm & Corbin ,Juliet,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Strauss, Anselm & Corbin, Juliet,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濤石。
    Stein ,Sherman K.著 葉偉文譯(1996):《幹嘛學數學》。台北:天下
    Vygotsky,Lev Semenovich,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台北:遠流。
    White, M. & Epston, D.,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力量--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Wolcott, Harry F.,顧瑜君譯(2002):《質性研究寫作》。台北市:五南。
    三、網路聯結
    明日報個人新聞台:靈修院
    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chelling/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89152031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20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203101.pdf44KbAdobe PDF2938View/Open
    15203102.pdf161KbAdobe PDF2946View/Open
    15203103.pdf106KbAdobe PDF21271View/Open
    15203104.pdf453KbAdobe PDF21331View/Open
    15203105.pdf545KbAdobe PDF21979View/Open
    15203106.pdf699KbAdobe PDF21787View/Open
    15203107.pdf491KbAdobe PDF21312View/Open
    15203108.pdf690KbAdobe PDF2964View/Open
    15203109.pdf526KbAdobe PDF21710View/Open
    15203110.pdf184KbAdobe PDF2138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