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291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56/144643 (79%)
造訪人次 : 51696940      線上人數 : 5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19


    題名: 外籍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作者: 徐玉梅
    貢獻者: 王鍾和
    徐玉梅
    關鍵詞: 外籍母親
    管教方式
    幼兒
    生活適應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09-09-17 14:51:00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外籍母親家庭的概況、幼兒人口變項(性別、手足數及入學年數)、外籍母親背景變項(年齡、國籍及通曉中文程度)與外籍母親管教方式、幼兒生活適應的關係,以及外籍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生活適應的關係。本研究以生長在外籍母親家庭的幼兒90人為研究對象,採用母親管教方式量表、幼兒生活適應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再以描述統計、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1.在外籍母親家庭中,不同人口變項(性別、手足數)的幼兒,感受到外籍母親採用的管教方式,並無顯著的差異。而入學2年的幼兒比入學1年的幼兒,感受到外籍母親採用較多的獎勵管教方式及處罰管教方式。
    2.年齡31歲以上比30歲以下的外籍母親,採用較多的獎勵管教方式,至於處罰的管教方式則沒有顯著差異。大陸籍母親比東南亞地區母親採用較多的獎勵管教方式,至於處罰的管教方式則沒有顯著差異,而外籍母親通曉中文程度不同,採用管教方式沒有顯著差異。
    3.在外籍母親家庭中,女幼兒生活適應較男幼兒好,而幼兒手足數、學年數的多少與其生活適應表現的優劣沒有顯著差異。
    4.母親為大陸籍比母親為東南亞地區幼兒的生活適應較好,外籍母親中文程度良好的幼兒,生活適應皆優於外籍母親中文程度普通者。而不同年齡的外籍母親,與幼兒生活適應沒有顯著差異。
    5.幼兒感受到外籍母親愈採用獎勵的管教方式時,其生活適應愈好,幼兒感受到外籍母親愈採用處罰的管教方式,其生活適應愈差。
    6.中文程度普通的外籍母親,愈採用處罰管教方式,幼兒整體生活適應越差,中文程度良好的外籍母親,愈採用獎勵管教方式,幼兒的整體生活適應愈好。
    7.對整體生活適應來說,外籍母親中文程度好壞及幼兒性別為預測幼兒生活適應的重要變項,預測力為24%。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實務工作及研究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紀元電子報(2004)。幼稚園就學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優先。檢索日期:94年10月1日,網址:http://news.djy.com.tw/newspage.aspatid=19&newsid=121597.
    內政部(2005)。結婚之新郎與新娘按國籍分--按發生。檢索日期:94年11月10日,網址:http://www.boca.gov.tw/public/Data/5122。
    內政部(2005)。九十四年第四十七週內政統計通報(94年1至10月嬰兒出生狀況統計)(更正)。檢索日期:94年11月20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台北市政府(2003)。「台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檢索日期:94年11月20日,網址:http://www.ca.taipei.gov.tw/civil.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鍾和(1975)。社經地位、子女數目及性別父母養育子女態度的影響。輔仁大學文學院-人文學院,527-549。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編譯(1986)。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市:大洋。
    王鍾和(1900)。兒童發展。大洋出版社。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王春美(2001)。父母知覺與祖輩親職教養行為一致性、因應策略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626,25-31。
    江淑惠(1985)。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宗光(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親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樹培(1991)。台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交部領事局(2005)。核發東南亞地區各國籍配偶簽證。檢索日期:94年11月20日,網址: http://www.boca.gov.tw/public/Data/512211442871.pdf.
    立報(2005)。外籍配偶子女不優生?國健局調查反平。檢索日期:94年12月3日,網址: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5/11/12/05D11114/index.html.
    全國幼教資訊網(2005)。全國園所概況統計表。檢索日期:94年10月12日,網址:http://140.126.34.248.
    李湘凌、洪瑞楓(2005)。外籍配偶家庭之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檢索日期:94年11月3日,網址:http://www.nhltc.edu.tw/~ece/learn/web/e8.htm。
    何家儀(民92)。國小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41-47。
    林淑玲(2000)。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父母對長子女之教養方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婷(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郁雯(2003)。家庭功能、父母管教態度對4-6歲學齡前兒童行為與情緒問題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靜蘭(1997)。以創造性韻律活動的教學策略改善幼兒學習適應行為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柏姍(2005)。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宗儒(2004)。石碇鄉外籍配偶家庭幼兒的生長及學習環境。新社區工程-多元文化的兒童學習環境建構研討會手冊,83-87。
    吳昭容、陳慧敏(1997)。青少年婦女與成年婦女住院期間產生後心理壓力的比較。衛生教育雜誌,17,1-12。
    吳淑玲(1998)。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麗湘(1994)。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之影響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賴玉粉(1994)。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9。
    莊麗玉(2005)。印尼籍配偶教養量表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雪芳(2004)。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4)。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推展手冊:入門篇。檢索日期:94年12月12日,網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OCIETY/EDU7854001/foreignFTP/foreig。
    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教育部統計處。檢索日期:94年12月12日,網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OCIETY/EDU7854001/foreignFTP。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藉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姣伶(1995)。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致程度與幼兒社會化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若琳(2001)。父母教養目標及行為對幼兒社會能力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刊,30,31-48。
    陳若琳(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輔仁學院,35, 51-78。
    陳富美(2002)。父母的權威式教養、民主式教養與放縱式教養的交互作用與幼兒社會能力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刊,32,75-93。
    陳雅鈴(2004)。新台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
    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碧雲、魏妙如、郭昱秀(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校活適應之探討-以學前教師的觀點為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52-55。
    陳如葳(2000)。獨生子女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分享行為相關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6-91。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芳(2005)。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迺毓(1995)。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態度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國科會研究案NSC84-2413-H003-002。
    張慧敏(1992)。不同氣質類型國小新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文(2004)。台灣近二十年來幼兒階段親子教養研究歸類與分析-生態系統論的觀點。兒童發展與教育創刊號,49-68 。
    張齡友(2004)。早期家庭經驗柬埔寨籍母親學齡前子女教養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學刊,2,139-164。
    張文菁(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南投縣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許春惠(2004)。外籍配偶子女適應問題及教養探討。新社區工程-多元文化的兒童學習環境建構研討會手冊,88-89。
    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49-178。
    葉郁菁(2004)。澎湖離島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暨子女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調查。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55-85。
    趙宗慈(1987)父母紀律方式、利他傾向與兒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學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7-26。
    鍾鳳嬌(1997)。親子溝通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台東師院學報,8,133-176。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7。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重發(2003)。外籍新娘困境。學前教育,25(10),62。
    鍾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251-258。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
    蔡宜珍(2004)。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玲雪(2005)。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之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32-37。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美貴(2003)。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建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立梅(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氣質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收養家庭為 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魏惠貞(1985)。學前兒童獨立行成就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惠娟(1998)。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Anderson,M.(1999).Child in-between : Constracting identities in the bicultural fami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5(1),13-26.
    Bronfenbrenner, U. (1986).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D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2(6),723-742.
    Bossard, J. H. S.(1960).The sociology of child developmet.New York:Harper &Brothers.
    Coleman, P. K., & Karraker.(2000).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mong mothersof school-age children: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and correlates.Family Relations,49(1),19-24.
    Darling, N., & Steinberg, L.(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Psychological Bulleti,113(3),487-496.
    Howes, C., & Hamilton, C.E(1993).The changing experience of child care: Changes in teachers and in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with pee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8,15-32.
    Hamre, B. K., & Pianta, R. C.(2001).Early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the traiectory of children’s school outcomes through eighth grade, Child Development,72,625-638.
    Jacobs, L.(1987). Cultural difference or disability: Redefining the experience of four hmong students.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Kerstin, P.,& Goran, J.(2004)Swedish parents` self-reported use of discipline in response to continued misconduct by their pre-school children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13(1),79-86.
    Kupermidt, J. B.,& Coie,J,D.(1990).Preadolesscent peer status ,aggression,and school adjustment as predictors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t ,61,1350-1362.
    Ladd, G. W., Kochenderfer, B. J.,&Coleman,.C.(1997).Classroom peer acceptance, friendship, and victimization: Distinct rela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 to childre’s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68(6),1181-1197.
    Maccoby, E. E.,& Martin, J. A.(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4,1-101, New York:John Weily & Sons.
    Pablo, G. C., Bonnie, C. N.,& Robert, A F.(2002). Parenting among Hispanic and Anglo-American mothers with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0(3),357-366.
    Patrick, H., Yoon, K.S., & Murphy,A.(1995).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ocial competence, and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A contextu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 at the bi-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Indiaapolis.
    Ricard, Richard, J., & Miller Gale, A.(1995).Developmental trend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mixed-age classrooms.School Phychology review,24(2),258-271.
    Sears, R. R., Maccoby. E. E.,& Levin, H.(1957).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Evanston 111:Row Peterson.
    Solis, R., Pedro, Fox,& Robert, A.(1996). Parenting among Hispanic and Angle-American mothers with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7(4),465-472.
    Taniuchi, L.(1985).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in Japanes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NO.ED 271-392.
    Vonnie, C. M.,& Julia, S.(2002). Physical discipline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African American, European American, and Hispanic children: Emotion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4,(1),40-5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2157017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7017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幼兒教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57017101.pdf10KbAdobe PDF21449檢視/開啟
    57017102.pdf15KbAdobe PDF21350檢視/開啟
    57017103.pdf15KbAdobe PDF21229檢視/開啟
    57017104.pdf72KbAdobe PDF21370檢視/開啟
    57017105.pdf142KbAdobe PDF21489檢視/開啟
    57017106.pdf282KbAdobe PDF22339檢視/開啟
    57017107.pdf113KbAdobe PDF22136檢視/開啟
    57017108.pdf152KbAdobe PDF21241檢視/開啟
    57017109.pdf153KbAdobe PDF21393檢視/開啟
    57017110.pdf121KbAdobe PDF21385檢視/開啟
    57017111.pdf140KbAdobe PDF24388檢視/開啟
    57017112.pdf376KbAdobe PDF2334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