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290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69/144892 (79%)
Visitors : 51896935      Online Users : 1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08


    Title: 跨文化中教養之經驗與調適歷程--一位印尼籍配偶的敘說研究
    Authors: 陳美蓁
    Contributors: 倪鳴香
    陳美蓁
    Keywords: 外籍配偶
    教養經驗
    教養調適歷程
    敘說研究
    foreign spous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and nurture
    process of adjustment to education and nurture
    narrative research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7 14:49:38 (UTC+8)
    Abstract: 目前台灣迎娶外籍配偶現象日益增加,「外籍配偶」一詞已成為台灣另一個新興族群的代稱。然多數外籍配偶在低社經地位的處境,加上文化隔閡而導致之教養困境,皆間接影響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究文化衝擊下,外籍配偶教養經驗之內涵與其調適歷程。採個案敘說研究取向,透過訪談一位來台十年、已育有三位子女之印尼客家籍外籍配偶,以敘事文體呈現外籍配偶過往之受教經驗、來台後歷經的教養遭遇並闡述其所持有之「原罪」與「愛必管教 」的教養觀。最後,本文參照家庭生命週期觀點與Anderson遷移者教養子女歷程論,進一步闡明外籍配偶在歷經跨文化衝擊下,獨特的「調整與修正」之教養現象與其教養圖像之形塑歷程。
    Getting married with foreign brid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Taiwan now. The term, “Foreign Spouse”, has represented another new emerging group. However, most of the families with foreign spouses are in low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nd the culture difference also forms a barrier to children’s education. These factors indirectly influence the education of next gener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experience of how a foreign spouse educates and nurtures her children and the process of how a foreign spouse adjusts herself to overcome culture difference. This research applies case studies to interview an Indonesian foreign spouse, who has been married in Taiwan for over ten years and has three lovely childre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ase study as a story. It includes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the foreign spouse and the experience of educating and nurturing children after she came to Taiwan. In addition, the story goes further to explain a very special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 and nurture, which the foreign spouse in this case study possess. That is “the original crime” and “love to teach”. Finally,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viewpoint of life cycle of a family and the Anderson’s theory of a migrant’s educates and nurtures the children,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unique phenomenon and model of nurture and education, “the Adjustment and Modification”, that a foreign spouse has under the impact of culture difference.
    Reference: 中文部分
    Benjamin F. Crabtree, William L. Miller(2002)黃惠雯等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縣:韋伯。
    Bogdan,R.C.& Biklen,S.K.(1998).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Clandinin,D.J.&Connelly,F.M.(2000).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Goodman, N. (1993).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R.Benedict(1934).黃道琳(1984)譯。文化模式。台北:巨流。
    Riessman, Catherine Kohler(1993)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Sarach Trenholm,Artur Jensen (1992).李燕、李浦群(1995)譯。人際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內政部(2003)。外國籍人士與國人結婚申請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暨戶籍登記流程表。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2月5日。網址:http://www.ris.gov.tw/ch9/f9a-21-2.doc
    內政部(2003)。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照顧與輔助措施專案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2月5日。網址: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戶政司(2003)。「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2月5日。網址: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5.doc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4)。九十二年(底)外籍配偶人數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2月5日。網址: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內政部戶政司(2006)。九十四年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月14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7)。九十五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月14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王文瑛(2004)。外籍配偶家庭的親師溝通。幼教簡訊,17,頁2-3。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頁29-31。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宏仁(1999)。階級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載於全球化下的社會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頁99-127。
    王甫昌(1993)。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和形式初探。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及刊,76,頁43-96。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頁2-10。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頁55-72。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頁159-175。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成度、職業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舒靜(2003)。台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李秀華(2001)。屏東地區母親教養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縣:空大。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頁253-293。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頁2-92。
    林惠雅(1999a)。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頁143-180。
    林惠雅(1999b)。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制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頁219-244。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頁75-96。
    邱世明(2004)。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與外籍配偶教育實務的激盪。北縣成教,23,頁4-13。
    邱琡雯(1997)。從國際化到異文化—一個新的思考座標。社教,82,頁36-37。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141,頁108-117。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頁29-54。
    胡蓮珍(2000)。初為人父在角色轉變過程的生活經驗。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頁45-92。
    夏曉鵑(2000)。資本社會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頁45-92。
    徐毓莉(2004)。學者:外籍配偶下一代發展遲緩迷思應打破。中央社。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1月4日。網址:http://news.msn.com.tw/cna/cna_full_text.asp?yy=03&mm=11&dd=04&name=405
    徐綺穗(1998)。親職壓力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頁179-198。
    翁麗芳(2004)。「新台灣之子/女」的托教問題:多元教養文化研究。北縣成教,23:25-30。
    馬宗潔(1999)。華裔移民的代間美國化差異與母親親職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9,頁207-234。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市:濤石文化。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景旭(2001)。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素梅(2004)。談外籍配偶相關照輔導措施-專訪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吳建國處長。北縣成教,24,頁31-36。
    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月刊,434,頁74-78。
    陳志賢、戴嘉南、連廷嘉(2003)。初為人父母心理調適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9,頁17-46。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頁59-72。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頁325-342。
    黃正治(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幸美(1991)。母親的兒童學習信念與兒童學業成就相關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頁135-168。
    黃儀娟(2000)。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質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台裔女性知識份子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頁101-102。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外籍新娘錯嫁台灣郎。天下雜誌,271,頁105-110。
    楊思偉(1994)。印尼教育。中華民國比較教育通訊,34,頁41-51。
    楊國樞(1987)。現代社會傳統信念的變遷機制與方向。明報月刊,31(8),頁33-34。
    葉光輝(1995)。社會化歷程中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刊,37(2),頁149-167。
    葉光輝(2000)。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類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頁33-76。
    葉明華、楊國樞(1997)。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頁169-225。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劉秀琪(2004)。苗栗地區台灣、外籍、大陸育齡婦女育嬰知識、育嬰態度、社會支持與嬰兒生長發展狀況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富本(2000)。浴火重生的東南亞國家。台北:五南。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在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52,頁311-345。
    劉慈惠(2001)。現代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頁355-405。
    歐陽儀、吳麗娟(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之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2),頁33-58。
    蔡秋雄(2003)。「成為親職」歷程中家庭的壓力與調適。教師之友,44,頁68-74。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春媚(2000)。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謝曉雯(2001)。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繼昌(2003)。文化、接觸與族群。現代雜誌,33,頁87-96。
    鍾思嘉(2000)。親職角色成人發展觀點。應用心理研究,7,頁9-12。
    鍾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頁251-257。
    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瑾瑜(1998)。新南向政策面面觀。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1(6),頁81-83。
    饒尚東(1997)。東南亞華人的文化認同問題。資料與研究,25,頁39-43。
    顧長永(2002)。印尼:政治經濟與社會。高雄:復文。
    西文部分
    Anderson,M.(1999). Child in-betwee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the bicultural fami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5(1), 13-26.
    Chao,R.K.(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1111-1119.
    Fang, Yu-Lin(2000). Chinese-American Parental Educational Attitudes and Child-Rearing Practice : A Literature Review. 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8,頁51-72。
    Lee(1983).Cross-cultural training:don’t leave home without it. Training, 20(7), 20-25.
    Lin,C.C. & Fu,V.R.(1990). A comparison of child-rearing practices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Chinese, and Caucasian-American Parents. Child Development, 61,429-433.
    McGillicuddy-DeLisi,A.V.(198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belief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In I. E. Sigel(Ed), Parental belief systems: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7-24.Hillsdale, NJ:Erlbaum Associates.
    Sigel(1985). Parental belief systems: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inkelman,Michael(1994). Cultural shock and adapt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73(2). 121-13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1157005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700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7005101.pdf46KbAdobe PDF2962View/Open
    57005102.pdf41KbAdobe PDF2858View/Open
    57005103.pdf93KbAdobe PDF21193View/Open
    57005104.pdf96KbAdobe PDF2948View/Open
    57005105.pdf267KbAdobe PDF21624View/Open
    57005106.pdf227KbAdobe PDF22813View/Open
    57005107.pdf166KbAdobe PDF21424View/Open
    57005108.pdf446KbAdobe PDF22254View/Open
    57005109.pdf76KbAdobe PDF21088View/Open
    57005110.pdf214KbAdobe PDF21697View/Open
    57005111.pdf179KbAdobe PDF21090View/Open
    57005112.pdf164KbAdobe PDF2227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