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19079      Online Users : 6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888


    Title: 創意人格特質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幼稚園園長為例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for Kindergarten Principals in Taiwan
    Authors: 林鎂絜
    Lin, Mei-Chieh
    Contributors: 陳木金
    林鎂絜
    Lin, Mei-Chieh
    Keywords: 幼稚園
    幼稚園經營
    創意人格特質
    創新經營
    kindergarten
    management of kindergarten
    creative personality
    innovative management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7 14:47:11 (UTC+8)
    Abstract: 本研究針對幼稚園園長為對象,旨在瞭解創意人格特質與創新經營之內涵與現況,探討其關係,進而建構及驗證其互動模式,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首先進行文獻探討,作為架構研究之理論基礎;接著,邀請八位教育專家填寫專家意見問卷、問卷調查750位幼稚園園長(區分為北中南三區域,共發出750份問卷,有效卷481份)、訪談三位教育現場實務者,以分析現況,驗證理論;最後,依據研究果進行討論與結論建議。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幼稚園園長知覺創意人格特質對創新經營具重要性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幼稚園園長在創意人格特質及創新經營達顯著差異
    三、知覺創意人格特質不同程度對創新經營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四、創意人格特質與創新經營具有關連性
    五、驗證創意人格特質對創新經營模式佳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kindergarten principals in Taiwan. The study included literature analysis, survey method with an interview, and survey method with a questionnaire.The purpo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was aimed to explore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kindergarten principals. The purpose of survey method with 8 specialists were aimed to explore the opinions of specialists. Questionnaire of survey based on opinions of kindergarten principals about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kindergarten principals. The subjects of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principals of the kindergarten in Taiwan.
    Reference: 壹、中文資料
    內政部統計處(2005)。內政統計通報與內政國際指標。2006年3月19日,取
    自:http://www.moi.gov.tw/stat/.
    毛連塭(1998)。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
    著):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佳玲(2004)。大學生情緒智力信念、創造力信念與情緒智力、創造力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佩玲(2004)。幼兒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30-85。
    王美雅(2005)。打開創新黑盒子─不可不知的五大創新理論。經理人月刊,7,
    56-64。
    王木榮 (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彰化縣。
    王怡云(2005)。學校組織中的家長式領導-以一個幼稚園為例。家政教育學報
    ,7,55-79。
    石雯侃(2004)。影響文化創意產業從業員工創造力因素之研究-兼論與組織創
    新之關係。私立立德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市。
    全永恕(1984)。人格變項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向麗英(2005)。工作特性、個人創造力與個人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外派大陸人
    員為例。私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市。
    何金針(2006)。少子化趨勢對幼稚園經營之衝擊及因應策略。教育行政雙月刊,
    43,242-252。
    吳松齡(2005)。創新管理。台北:五南。
    吳思華(2003)。新時代的創新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06,11-19。
    吳思華(2005)。知識經濟要以創新為引擎。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tim.
    nccu.edu.tw/sehwau/PDF/天下/2005年1月.pdf
    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4-26。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
    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
    吳清山、林天佑(2003)。精緻教育。臺北市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精緻學校經營
    研習班講義彙編,59。
    吳靜吉(2005)。現今台灣教育的省思─從創意談起。教育研究月刊,133,107-116。
    吳靜吉(無日期)。2006年12月10日,取自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
    section/download.php?fileid=436
    吳靜吉、陳嘉成、林偉文(2003)。創造力量表簡介。2007年2月10日,取自http:
    //tim.nccu.edu.tw/ croci/outcome/87-B-reports--PDF/87-B%20%E5%90%B3%E9%
    9D%9C%E5%90%89.pdf
    吳靜吉等(1981)。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遠流。
    巫宗融(譯)(2000)。Peter F. Drucker& D. Leonard著。突破性思考。 臺北市:
    天下文化。
    李錫津(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芳齡(譯)(2006)。Govindarajan, V.著。創新三力:策略性創新的致勝關鍵。
    台北:天下。
    李信螢(2002)。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與創新績效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杜明城(譯)(1999)。Csikszentmihalyi, M.著。創造力。台北:時報文化。
    步明道(2004)。航空公司人員創造力人格特質、組織鼓勵及主管支持與創造力之相
    關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明權(1999)。個人特質、組織特性與組織創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天佑、吳清山(2006)。創新經營名詞解釋。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林佩芝(譯)(1997)。Gardner, H.著。創造心靈。台北:牛頓。
    林玉珮(1999)。21世紀 台灣幼教怎麼走?。2006年1月2日,取自http://1
    40.128.205.10/news.img/s1-8.doc
    林佳慧(2000)。高科技研發人員創造力人格評鑑量表之建立─以I公司為例。國立中
    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明地(2006)。學校創新經營:組織學習的觀點。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主辦,學校創新經營研討會發表論文。2006年12年30日,取自htt
    p://web.nutn.edu.tw/gac760/New/art/01/08.doc
    林家群、林家珍(2003,11月29日)。高峰停業73歲老董下跪。中國時報,A8
    版。
    林展立(2000)。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造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雅芳(2004)。人格特質與創新氣候知覺在創造力發展三階段的交互作用-以I
    高科技研究機構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
    姚欣宜(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
    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昭榮、康鳳梅 、林展立(2003)。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造特質分析-以機器人競
    賽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2),239-254。
    洪榮昭、王元珊(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推手─Innoschool學校創新經營獎。教
    師天地,134,73-82。
    洪耕燦(1995)。幼稚園園長經營理念之探討。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胡夢蕾(2006)。我國創造利與人格特質研究之回顧與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教育學刊,26,215-240。
    郁麗君(2004)。個人人格特質與人際網路對創業意願之影響─以台灣展覽業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管理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作聖、邱亦嘉(譯)(2000)。Afuah Allan著。創新管理。臺北:華泰。
    徐聯恩、陳靜怡(2005)。跨組織關係與組織創新—以幼稚園組織為例。2007年1
    月5日,取自http://www.ccis.nccu.edu.tw/Mainmenu/Activity/2005sem
    inar/essay/B2/%B8%F3%B2%D5%C2%B4%C3%F6%ABY%BBP%B2%D5%C
    2%B4%B3%D0%B7s.pdf
    徐聯恩、邱念慈、陳靜怡(2004)。台灣地區幼稚園組織創新初探。載於劉漢強
    (主編),兩岸民辦幼兒教育,(頁167-186)。台北:五南。
    徐聯恩(無日期)。組織特徵與組織創新。2007年3月2日,取自http://cnet.creat
    ivity.edu.tw/cnet-html/90final-publish/pdf-online/manage/manage-ch9.pdf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2(3),123-150。
    翁麗芳(無日期)。從台灣看離島,從離島觀台灣~展望21世紀幼兒教育。2006
    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mujinc/teaching/9-107chi
    ldhood/10-2-1.doc
    涂富嵩(1999)。創造力人員激勵因素偏好之研究-以電子業為例。私立大同大學
    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仁家(2006)。臺灣地區高職學校背景變項、組織創新氣候對學校組織創新成效
    的影響。2006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ntut.edu.tw/~jc5839/pape
    r/2006%AE%FC%AEl%A8%E2%A9%A4%A7%DE%C2%BE%B1%D0%A8|%
    BE%C7%B3N%AC%E3%B0Q%B7%A4W%AE%FC.pdf
    張玉台(2005)。學校創新之硏究 : 以台中市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秀綢(1981)。音樂科系與美術科系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光正(1997)。「理念治校」與「全人教育」之大學新典範:省思、建構與分享
    。載於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121-139)。台北市:中華
    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
    張明輝(無日期)。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2007年2月30日,取自http://web.ed.
    ntnu.edu.tw/~minfei/artical/innovationandschoolmanagement.pdf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
    張明輝(無日期)。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2006年12月1日,取自http://
    web.nutn.edu.tw/~minfei/article/betternesseducation-1.pdf。
    張珮甄(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情緒、創意個人特質與
    其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起華(2001)。資訊人員的工作特性、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之相關性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吉成、周談輝、黃文雄(2002)。組織知識創新:企業與學校贏的策略。台北市:
    五南。
    張起華(2001)。資訊人員的工作特性、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莊淇銘(2004)。就是要你學會創意。台北:天下文化。
    莊怡軒(2002)。促進組織創造力要素與其策略之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國立師
    範教育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明珠(2005)。園務經營管理與發展的領航者─園長。教師天地,136,79-81。
    許逸柔(2004)。幼稚園園長專業能力及其培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進隆(譯)(2004)。Senge, P. M. 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台北:天下。
    郭誌光(2001)。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及組織創新績效之關係─台北市廣告
    公司的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文雄(1974)。創造力與創造性人格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輯刊,
    17,107-192。
    陳木金(1999)。國民小學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與美育教學之關係研究。藝術學報
    ,65,161-170。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教
    育資料與研究,72,17-32 。
    陳昭儀(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
    教育類,45(1),27-45。
    陳美岑(民89)。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昭儀(2005)。 傑出作家創造性人格特質之探析。 教育資料集刊,30。國科會
    計畫編號:NSC-92-2413--2413-H-320-003。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心理出版社,台北。
    陳靜怡(2004)。幼稚園組織創新與跨組織關係之硏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英豪、吳裕益 ( 1984)。修訂賓州創造傾向量表。高雄:復文。
    曾敬梅(2002)。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的
    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辜皓明(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分享行為與學要創新經營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42。
    黃以敬(2004)。幼教法修正案幼稚園開放公辦民營。2006年5月8日,取自ht
    tp://www.epochtimes.com/b5/4/10/17/n692625.htmhttp://www.epochtimes.com/
    黃哲彬(2004a)。創新經營及其對學校行政之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34,8-20。
    黃哲彬(2004b)。創新管理與學校效能。2007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exa
    m-point.com.tw/htm/EDU/0011/a/a1.pdf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經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
    ,1,2-21。
    蔡啟通(1997)。組織創新、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
    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賈馥茗(1976)。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學研究,(頁77-79)。
    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楊文達(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市立教育大學
    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幼蘭(譯)(2004)。Luecke, R.著。如何做好創新管理。台北:天下。
    詹宏志(1998)。創意人。台北:臉譜。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影響科技與資訊產業人員創意發展的因素之量表發展。
    師大學報,45(2),39-63。
    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廖福順(2003)。新時代的創新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06,11-19。
    臺北市教育局(無日期)。臺北市教育白皮書。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
    www.edunet.tcg.gov.tw/public/DownFile/2/%B1%D0%A8%7C%ACF%B5%A6
    %A5%D5%A5%D6%AE%D1911111.pdf
    蔡純姿(2006)。創新經營在教育現場的實踐:以inno school創新經營績優學校
    為例。2006年10月30日,取自http://web.nutn.edu.tw/gac760/New/art/01/08
    .doc
    蔡純姿(2007)。幼兒園創新經營與策略之研究。2007幼兒教育專業、品質與
    卓越:幼兒語文之教與學」學術研討會,B1-1-B1-26。
    蔡淑敏、廖勝能(2004)。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20,39-64。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大
    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姵君(2005)。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幼稚園學校效能關係之硏究。國立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 波(2002)。組織創新的影響因素探討:以電子公司研發部門為例。銘傳大學管
    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崇趁(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教育研究,145,50-58。
    賴宗智(2002)。從知識管理及習慣領域理論探討企業創新。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姿蓉(1998)。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碧玉(2006)。組織創新氣候、管理風格與創造力人格對創新績效影響之研究-
    以兩岸資訊廠商軟體開發部門為例。私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彰化縣。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琬倫(2003)。私立幼稚園應用SWOT分析於組織經營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嘉誠(2000)。領導風格型態、創造力人格特質搭配對組織承諾與創新績效影響
    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
    ,28-52。

    貳、英文資料
    Afuah, A.(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O
    xford: Oxford University.
    Al- Beraidi, A. & Rickards, T.(2003). Creative team climate in a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office: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Saudi Arabia.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18, 7-18.
    Amabile, T. M.(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inger-Verl
    ag.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the context.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199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1), 123-167.
    Amidon, D.M.(1997).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ken awaken
    ing. Boston, Mass:Buttorworth-Heinemann.
    Burgess, G. H. (198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lau, J. R.& Mickinley, W. (1979). Idea, complexity,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200-219.
    Borghini, S. (2005).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breaking equilibrium and order to
    innovation. Journal of Knowledge, 9(4), 19-33.
    Csikszentmihalyi, M.(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
    HarperPerennial, 1991
    Daft, R. L.(1995). Organization theory & design. New York: West.
    Cheng, C. J. & Shiu, E. (2007). Re- innovation: The redefined defini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11(1), 231-236.
    Cook C.(2006). Leading innovation. Leadership Excellence,23(12),16.
    Colman R. (2005). Creative leadership. CMA Management, 79(2),3.
    Daft, R.L. (1982). Bureaucratic versus nonbureaucratic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S. B. Bacharach (Ed.),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pp.129
    -1666). Greenwich, CT: JAI Press.
    Damanpour, F. (1987). The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dministrative, and ancillary innovations: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3, 675-688.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
    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555-590.
    Dougherty, D. & Bowman, E. H. (1995).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of
    product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7(4), 28-44.
    DeGraff J. (2006). Creativizers. Leadership Excellence,23(12), 20.
    Dee, J. R., Henkin, A.B.& Pell, S.W.J.(2002).Support for innovation in site-based-
    management schools: Developing a climate for change.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5(4), 36-49.
    Davis, G. A.(1973). 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Eysenck, H. J.(1994). 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 Wood association, origence, and psych
    oticism.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7(2),209-216.
    Egbu C. O. (2004). Managing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for improve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 examination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 11(5),
    301-315.
    Gough, H. G.(1979). A 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for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37,1398-1405.
    Ricky W. Griffin(1993). Management(4th).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ge, J. H.(1999).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5
    ,587-622.
    Haner, U.E.(2002). Innovation Qualit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80,31-37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Manag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Boston:Mass.
    Krause, D. E.(2004). Infulence- based leadership as a determinant of the inclination to inn
    ovate and of innovate- related behavio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5,79-102.
    L. Mohr.(1969).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organisa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
    ce Review, 63,111-126.
    Labovitz, G. & Rodsnsky, V. (1997). The power of alignment.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ostafa, M. (2005). Factors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veness in
    Egyptian business organisation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4,7-33.
    Nutt, P.C.(1986). Tactics of implement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9(2),230
    -261.
    Pohlmann, M. , Gebhardt, C. & Etzkowitz, H.(2005).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systems and art os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control and the culture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y Management,17(1),1-7.
    Popescu, N.P. & Facaoaru, C. (1972).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
    Creativity as a dimension of personality. Revista de Psihologie, 18(3), 301-314.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N.J.:Prentice- Hall.
    Roberts, E. B. (2007). Managing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 50(1), 35-54.
    Rookey, T. J. (1973). Pennsylvania assessment of creative tendency. 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Princeton.
    Raven, B.H.(1990). Poli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and social power. Political Psychology,11(3),495-520
    Rhodes, M.(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S.G. Isaksen(Ed.), Frontiers of Creativ
    ity Research (pp. 216-222), Bearly Limited, New York.
    Richard L.(2003).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Manag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Senge, P.(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New York: Doubleday.
    Shapiro, S. M. (2002). 24/7 innov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Shallcross, D. (1981). Teaching creative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tein, M. I. (1967). Creativity and culture. In Mooney, R. L. & Razik, T. A. (Eds.). Expl
    orations in creativity (pp.109-119). New York: Harper.
    Sutherland D. (n.d.). Innovation: The lifeblood of a free society. Retrieved April 5, 2007,
    from http://www.launchinstitute.com/docs/DineroArticle(English).pdf
    Tushman, M. L. & Anderson, P. (1986).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2, 439-465.
    Truncale, J. (2007). Create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Printing News, 158(9), 9.
    Tampone , K. (2006). Innovation center looks to do more with local business. The Business
    journal, 20,36.
    Torrance, E. P.(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 In R. J. Stenb
    erg (Eds.).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43-7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as, G.(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olfe, R. A. (199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critique,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1(3), 405-431.
    Weiss, W. H. (2007). Demonstrating creativity & innovation. SuperVision ,68(1),12-15.
    Williams, S. D.(2004. Personality, attitude, and leader influences on divergent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7(3),
    187-204.
    Zhuang Y. (2005). Does electronic business create value for firm? A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6(2),146-15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4157001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7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幼兒教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700101.pdf47KbAdobe PDF21513View/Open
    700102.pdf94KbAdobe PDF21546View/Open
    700103.pdf96KbAdobe PDF21565View/Open
    700104.pdf96KbAdobe PDF21575View/Open
    700105.pdf177KbAdobe PDF22045View/Open
    700106.pdf464KbAdobe PDF23861View/Open
    700107.pdf449KbAdobe PDF21923View/Open
    700108.pdf446KbAdobe PDF22075View/Open
    700109.pdf136KbAdobe PDF22062View/Open
    700110.pdf261KbAdobe PDF2281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