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部分(依姓氏筆畫排序) 【教科書】 1. 甘添貴,刑法總論講義,1988。 2.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一卷,1999。 3.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2000。 4. 林山田,刑法通論,五版,1995。 5.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八版,2002。 6.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三版,2002。 7. 林東茂,刑法綜覽,二版,2003。 8.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1994。 9. 黃仲夫,刑法精義,2001。 10.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下),1995。 11. 楊大器,刑法總則釋論,1992。 12. 褚劍鴻,刑法總則論,1995。 13.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上),增訂三版,2002。 14. 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1990。 15. 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四版,1999。 16. 蔡墩銘,刑法精義,一版七刷,2002。 17. 蘇俊雄,刑法總論II,1997。 18. 韓忠謨,刑法原理,1992。 【論文及專論】 1. 甘添貴,刑法上的競合關係,台大法學論叢20卷2期,1991。 2. 甘添貴,罪數理論之研究(二)-包括一罪,軍法專刊38卷11期,1992。 3. 甘添貴,罪數理論之研究(三)-法條競合(七),軍法專刊40卷4期,1994。 4. 李茂生譯,Beccaria原著,犯罪與刑法,1993。 5. 吳從周譯,Arthur Kaufmann原著,類推與事物本質-兼論類型理論-,1999。 6. 許玉秀,刑法註釋研究第十二條至第十四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6,計畫編號:NSC-84-2414-H-004-013-C4。 7. 許玉秀,走出主觀與客觀的迷思-一個(不(太)不)謙虛的嘗試,收錄於主觀與客觀之間,1997。 8. 許玉秀,探索過失犯的構造-行為人能力的定位,收錄於主觀與客觀之間,1997。 9. 許玉秀,妨害性自主與打擊錯誤,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10. 許玉秀,妨害性自主與打擊錯誤,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11. 許玉秀,保證人地位的實質法理基礎,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12. 許玉秀,共犯的競合,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13. 許玉秀,實質的正犯概念,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14. 許玉秀,間接幫助犯,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15. 許玉秀,王玉全合著,從「所知所犯」論不法事實與罪責事實的區分,收錄於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輯(一),2001。 16.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1990。 17. 陳志輝,刑法上的法條競合,1998。 18. 黃榮堅,論犯罪之行為時,收錄於刑罰的極限,1999。 19. 黃榮堅,禁止雙重評價與法條競合,收錄於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1998。 20. 黃榮堅,禁止雙重評價與法條競合,台大法學論叢23卷1期,1993。 21. 黃振華、張與健譯,Max Weber原著,社會科學方法論,1991。 22. 賀麟譯,Spinoza原著,倫理學,1991。 23. 鄭逸哲,「同事異名」與「異事同名」-以剝奪他人行動自由、意圖勒贖而擄人和擄人後意圖勒贖為例,收錄於刑事法的基礎與界線,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 24. 蔡聖偉,著手實行之認定,軍法專刊,39卷11期,1993。 25. 錢志純著譯,斯賓諾莎哲學導論,1989。 【工具書】 1. 許玉秀主編,學林分科六法-刑法,2002。 2. 劉幸義編,德華法律經濟辭典,1984。 德文部分(依姓氏字母排序) 【教科書及註釋書】 1. Jakob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1991. 2. Jescheck/Weigend,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1996. 3. Joecks, Münchener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 Band I, §§1-51. StGB, 2003. 4. Puppe, Nomos-Kommentar, 2. Lfg.,1995. 5. Roxi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3. Aufl., 1997. 6. Wessels/Beulke,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1. Aufl., 2001. 7. Wessels,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II, 19. Aufl., 1996. 【專論及論文】 1. Amelung, Der Begriff des Rechtsguts in der Lehre vom strafrechtlichen Rechtsgüterschutz, in: Die Rechtgutstheories, 2003. 2. Hillenkamp, Die Bedeutung von Vorsatzkonkretisierungen bei abweichendem Tatverlauf, 1971. 3. Roxin, Täterschaft und Tatherrschaft, 7. Aufl., 2000. 【工具書】 1. Dagmar Coester-Waltjen (hrsg.), Abkürzungen für Juristen, 2. Aufl., 1993. 2. Rolf Leiberwirth (hrsg.), Latein im Recht, 4. Aufl., 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