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276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32335      在线人数 : 54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2769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769


    题名: 憲法福利國原則的軌跡一由福利國家類型論談起一
    作者: 吳菁盈
    Sophia
    贡献者: 蘇永欽
    吳菁盈
    Sophia
    关键词: 福利國
    社會國
    福利國家類型論
    社會福利
    基本國策
    社會安全
    普及
    殘補
    工業成就
    自由主義
    歷史組合國家主義
    社會主義
    福利多元
    社會市場經濟
    去商品化
    階層化
    日期: 2003
    上传时间: 2009-09-17 14:24:48 (UTC+8)
    摘要: 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或有稱社會國Sozialstaat)自十九世紀開始發展,在二十世紀儼然成為實施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國家的努力目標,國家的角色及任務亦因而重新定位。從各國實證經驗觀察,福利國家的建立,所牽動的影響因素甚為複雜,在不同的人文、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的交互影響下,各國也發展出不同態樣及特色的福利國家類型,顯示了福利國家的形貌具有一定程度的「本土性格」,因福利國家乃為解決社會問題以滿足人民及社會的需求而生,在不同的國家環境、不同的社會文化裡,所發生的社會問題自然有所差異,也因而產生不同的社會需求,以及不同之因應模式。當然,從福利國家發展理論中之擴散理論探索可以發現,福利國家似乎亦具有在各國間擴散的現象,這或許是因為福利國家是在當代為解決資本主義社會所引發問題,人類文明所可以採取且最為有效解決方法,所以外部因素的示範效果,也是國家發展福利國家制度的原因之一,想當然爾,大量移植西方制度之中華民國也承襲了福利國家思想,民生福利國原則遂成為建構我國憲政秩序的重要原則。
    然而,制度的繼受僅僅是一個開端,並非結局,由西方世界進口的福利國原則,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如何體現?是否適合一個高度依賴貿易而以經濟發展為主要趨向的海島型國家?能否完全與台灣社會融合並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社會福利制度?以上均係繼受外國福利思想及制度所無可避免的問題,尤其,在民主法治仍屬落後,且擁有與西方文化性質迥異的東方文化的台灣,上開問題似乎更為棘手,理想與現實因而產生鴻溝。而在法制的繼受後,為了處理所衍生的問題,緊隨的學說或理論的繼受也就成為制度運作良痞的保固服務。然而,若僅僅只是將外國的學說理論直接套用在我國法制,而未考慮前面提到的人文、社會、經濟及政治等背景因素,這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健康,也非治本之道,只會使得制度運作與社會現實更加疏離。蘇永欽教授更指出,以台灣近年變遷的快速,憲法與整套法制的「異化」,就很難避免,其中又以不受大法官眷顧,而未能經由解釋跟上時代腳步的基本國策規定,與社會現實脫節最遠。憲法的福利國原則,與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運作及社會現實的反應,正好足以印證福利國家及制度的異化現象。
    近年來,比較法學的研究仍然是法律學術研究甚至實務運作的主流,無可否認的,在大量繼受外國法制且社會變遷迅速的海島國家,比較法學仍然具有無法抹滅的價值,這也是為了能夠瞭解外來制度的起源、思想、社會背景、甚至全貌的方法之一,俾以作為我國制度建構及實際運作的參考。而為能解決制度繼受所產生的前揭問題,俾便能更貼近社會現實,真正發揮制度的功能,建構「本土化」制度也成為學說、實務運作制度的方向。然而,在法制實行層面,除了襲用外國發展出的法釋義學外,還有沒有其他或在地的方法,憑以發展出有鄉土味的制度,真正落實本土化的目標,這也必須回歸社會現實層面作整體的觀察瞭解,以拉近規範與現實的距離,所謂「從哪裡跌倒就應該從哪裡站起來」,畢竟福利國家思想乃因應社會需要而生,若是無法確實認知社會真實的需要究竟為何,暢言建構本土化社會福利制度無異淪為空談。憲法本文有這樣的問題,而在行憲半世紀後,我國憲法在民國八十年間歷經六度增修,是否有加以檢討而能夠反應社會實際?或是擴大與台灣社會的鴻溝?則是本文需要正視的問題之一,期能明瞭憲法規範與社會現實一路走來的軌跡。
    此外,台灣的西方化過程,是以一種濃縮的方式幾乎在半個世紀完成了很多西方國家數個世紀的發展,可見台灣社會,曾經處於一個變動劇烈歷程,不僅如此,由於科技的發達,跨國經濟突破國界的藩籬,引發一波「全球化」的熱潮,也造成全球性的影響,台灣這樣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海島國家,更無法自外於全球化的潮流,隨著伴生的經濟體制及社會福利制度問題,具有強烈剛性憲法性格的中華民國憲法,是否及如何能夠切合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或者逐漸退化成卡爾、羅文斯坦(Karl Loewenstein)所謂的完全不具有規範力的字義性憲法(紙上憲法),在時代潮流的沖刷下逐漸消逝,此乃係我國憲法學當前所需面對、甚至無法逃避的急迫問題。在這樣瞬息萬變的環境之下,憲法福利國所接櫫的價值是否已不合時代潮流而為主流價值所揚棄?而我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未來要走往那個方向?或是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均是當前台灣社會各界所需共同面對的嚴肅課題。本文循著前揭思考脈絡,發現我國憲法問題叢生,然而問題的解決,牽涉層面範圍甚廣,絕非本文所敢恣意嘗試,毋寧是希望藉著本文,抒發個人觀點,發掘解決問題之可能方向,抑或能拋磚引玉,提供往後從事此方面研究者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發展科學知識的策略有兩種,一是從研究到理論(research-then-theory),又稱為「自然的解釋」(interpretation of nature),係指選出一個現象,透過實證方法蒐集資料,並且分析資料,找出系統性的模式;二是從理論到研究(theory-then-research),又稱「心思的預想」(anticipation of the mind),係指選擇一個理論衍化出來的敘述,透過實證研究加以檢視。本文主要透過社會學家對於各個具有典範象徵的福利國家所作類型化分析探討而形成之「福利國家類型論」為主軸,具體化福利國家此一概念,釐清現今各福利國家類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人文背景及其制度特徵,並藉此對我國憲法及社會福利相關政策制度及其實施狀況加以定性,以茲瞭解我國憲法上福利國原則之屬性、上開原則所欲彰顯的價值及所隱含的意識型態等整體的認識。其次,誠如前述,在台灣,規範與社會現實之間確實存有落差,尤其在具有福利國家思想的憲法基本國策專章,此種情形特別嚴重,為了瞭解憲法規範與社會現實的實際差距,擬透過「福利類型論」從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的現實層面著手,說明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目前的真實狀態,體檢台灣的主流價值及意識型態並加以定性,以茲檢視其是否與相關憲法規範意旨相符合,藉以探究憲法規範之實行、所發揮的規範功能功能及實行後之結果,是否達成憲法委託國家的任務及目標。最後,更進一步,在觀察當前台灣社會面臨的社會問題之後,擬探討台灣福利制度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憲法規定的模式是否妥當。綜上所述,類型化的研究,在法概念之下,扮演連接規範與現實間橋樑的功能。因此,本文採取第二種理論到研究的策略作為本研究的基礎。
    基於前述問題意識及研究方法,本文擬建立章節內容如下:
    本文第二章,擬介紹福利國家形成的理念,即在福利國理念之下,各國所建構出之福利國家類型,嘗試分析出各福利國家之類型特徵,並試圖整理出福利國家之評價基準,以作為本文主要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闡述我國憲法社會安全基本國策相關規定,說明我國憲法描繪的福利國家藍圖,並透過福利國家類型論,對我國憲法社會安全基本國策及福利國原則加以定性,瞭解憲法規範的理想,並作為下一章探討與臺灣發展出的社會安全制度間,規範與現實差距問題的基礎。
    第四章則回歸社會現實層面,先說明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發展歷程,在這個歷程裡面所發生的憲法變遷現象,以及造成憲法變遷的影響因素。而這些現象,是否也促成了民國八十年間,在數次憲法增修條文中,增加了社會安全基本國策的規定,並造成了典範式轉移的現象。
    第五章則在一系列探討我國憲法福利國家理念與現實社會福利制度之間的相互關係之後,再運用福利國家類型論,闡述社會立法的審查基準,藉以發掘福利國家類型論的實用功能,及對於社會立法可能造成的影響。
    最後,透過瞭解福利國家在現代面臨的困境,及世界各國面對新的世界局勢所採取應對的方法,探討我國國家福利制度未來的走向,並以此作為本文的結論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文 光,「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遠流出版,1995.04。
    王順民、郭登聰、蔡宏昭等合著,「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亞太出版,1999.09。
    朱 諶,「中華民國憲法與孫中山思想」,五南出版,1995.01。
    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自版,2001。
    吳 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自版,2003。
    李明政,「意識型態與社會政策」,洪葉出版,1998。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出版,2000。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1.08。
    李欽湧,「社會政策分析」,巨流出版,1994.08。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2001.11。
    林子儀,「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月旦出版,1993.04。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三民出版,1998.09。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三民出版,1993.09。
    林國明、蕭新煌主編,「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巨流出版,2000.09。
    林萬億,「福利國家」,前衛出版,1995。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分析」,巨流出版,1994.10。
    林萬億主編,「台灣社會福利發展-過去、現在、未來」,五南出版,2001.05。
    林萬億等著,「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五南出版,1995.05。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中華民國憲法」,修訂三版,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1。
    柯木興,「社會保險」,三民出版,2000.02。
    翁岳生,「行政法(上)」,修訂二版,翰蘆出版,2000。
    翁岳生,「當代公法新論(下)」,元照出版,2002.07。
    涂懷瑩,「中華民國憲法與福利國策(上)」,國立編譯館出版,1998。
    涂懷瑩,「中華民國憲法與福利國策(下)」,國立編譯館出版,1998。
    國民大會實錄,國民大會出版品。
    國立編譯館,「三民主義原典選讀」,國立編譯館出版,1995。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合著,「經濟學-理論與實用(上)」,四版,翰蘆出版,2000。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合著,「經濟學---理論與實用(下)」,四版,翰蘆出版,2000。
    許志雄,「憲法秩序之變動」,元照出版,2001.03。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初版2刷,元照出版,2000.03。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1999.03。
    許慶雄,「社會權論」,眾文出版,1991.06。
    許慶雄,「憲法入門Ⅰ,人權保障篇」,元照出版,1999.11。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翰蘆出版,1997.11。
    郭明政,「年金制度及其法律規範」,自版,1999。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自版,2001.01。
    陳新民,「公法學劄記」,三民出版,1993.10。
    陳新民,「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二)」,三民出版,1997.07。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元照出版,2002.07。
    黃宗樂,「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0.03。
    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作者自版,2002.09。
    楊國樞、葉啟政編,「台灣的社會問題」,一版6刷,巨流出版,2002。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自版,2000.03。
    詹火生,「社會福利理論研究」,巨流出版,1988。
    詹火生主編,「社會福利發展:經驗與理論」,桂冠出版,1988
    劉脩如,「中外社會政策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出版,1982。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八十三年修憲後修訂版,自版,1994。
    蔡宏昭,「社會福利政策—福利與經濟的整合」,桂冠出版,1990.07。
    蔡漢賢、林萬億著,「中外社會福利行政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出版,1984。
    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出版,2000.08。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正典出版,2001.10。
    龍冠海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商務出版,1986。
    繆全吉編著,「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再版,國史館印行,1991.02。
    蘇永欽,「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元照出版,2002.05。
    蘇永欽,「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元照出版,2002.10。
    Anthony Giddens著,鄭武國譯,「第三條路-社會民主更新」,聯經出版,1999.04。
    Arthur Gould著,吳明儒、賴兩陽合譯,「資本主義福利體系:日本、英國與瑞典之比較」,巨流出版,1999.11。
    Franz-Xaver Kaufmann著,施世駿譯,「德國福利國家的挑戰」,五南出版,2002.05。
    Gosta Esping-Anderson著,古允文譯,「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巨流出版,2001.09。
    H.J.Thieme著,吳妙善譯,「社會福利市場經濟解讀」,月旦出版,1992.12。
    J.Gray著,陳碧芬譯,「虛幻曙光:資本主義全球化危機」,時報出版,1999.05。
    M. Albert著,莊武英譯,「兩種資本主義之戰」,聯經出版,1995.06
    O’connell,Peter J著,朱岑樓編,彭懷珍譯,「社會學辭典」,五南出版,1991。
    Richard A. Posner著,朱蘇力譯,「正義/司法的經濟學」,元照出版,2002.11。
    二、單篇論文
    內政部,全國社會福利會議議題一「社會福利政策之回顧與展望」分組報告,內政部編印,2002.04。
    王 正,「保險、救助及津貼:老年經濟安全制度財務體系配合之探討」,經社法制論叢,第二十六期,2000。
    王 正,「建構完善之社會經濟安全體系」,全國社會福利會議分區座談會引言報告,內政部編印,2002.09。
    王惠玲,「社會基本權與憲法上工作權之保障」,律師通訊,第153期,1992.06。
    王順民,「福利國家理論導讀:新興社會運動與福利國家」,社區發展季刊,第七十五期,1996.09。
    王順民,「福利國家類型學試析」,社區發展季刊,第七十七期,1997.03。
    王塗發、林向愷、林萬億,「台灣經濟-社會-環境規劃模式之建立」,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1999。
    王篤強,「美國九0年代『福利改革』對台灣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八期,2002.07。
    古允文,「巨靈或螳螂?全球化下的國家角色與社會福利」,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1期,2002.01。
    吳 庚,「論憲法之基本原則」,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週刊雜誌社出版,1988.09。
    呂建德,「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危機」,台灣社會學,第二期,2001.12。
    李玉君,「社會福利民營化法律觀點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一0二期,2003.11。
    李宗派,「探討美國之社會福利發展與體制改革」,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八期,2002.07。
    李易駿,「全球化對社會政策的挑戰---兼論台灣個案初探」,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二期,2002.09。
    李易駿,「我國社會安全體制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四期,1993.12。
    李惠宗,「論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多重不平等」,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期,1999.10。
    李惠宗,「體系正義作為違憲審查基準之探討—以釋字228號解釋為素材」,憲政時代,第十六卷第二期,1990.10。
    李震山,「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收錄於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2001.11
    周海娟,「紐西蘭社會福利體系再造」,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八期,2002.07。
    林向愷,「社會福利政策與國家經濟發展之關係」,論文發表於第二次全國社會福利會議,台北,1998。
    林忠正,「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收錄於林萬億等著「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五南出版,1995.05。
    林明鏘,「論基本國策-以環境基本國策為中心」,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元照出版,2000.03。
    林盈君、古允文著,「英國社會福利體制的再造:對台灣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八期,2002.07。
    林萬億,「九十一年全國社會福利會議分區座談會引言報告」,內政部編印,2002.09。
    林萬億,「社會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一九八0年代以來的臺灣經驗」,收錄於林國明、蕭新煌主編,「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巨流出版,2000.09。
    林萬億,「歐洲聯盟與歐洲福利國家發展-邁向一個超國家的歐洲福利國嗎?」,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六期,1998。
    林萬億,「論中國國民黨的社會福利觀」,編入林萬億等著「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五南出版,1995.05。
    林萬億,「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後工業福利國家」,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八期1999.12。
    林萬億、林向愷與王塗發,「台灣永續發展規劃模式之建構」,自由中國之工業,第九十一卷第一期,2001。
    孫治本,「全球化與社會政策的未來:德國新中間路線的爭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八期,2000.06。
    徐振雄,「從典範轉移觀點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律價值」,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三期,1999.09。
    翁毓秀,「臺灣地區兒童與家庭救助政策-從美國社會福利改革談起」,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八期,2002.07。
    郝鳳鳴,「社會法學門研究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一百期,2003.09。
    涂懷瑩,「憲法增修條文所增列的福利國策的研討-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向」,憲政時代,第二十一卷第一期,1995。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主辦,「勞動法與社會法學術研討會:社會法之概念、範疇與體系會議記錄」中吳秀明、蔡茂寅、張志銘等人之發言,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 1997.12。
    張世雄,「『需要』的概念與社會福利:社會主義、自由主義與英國式的福利國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八卷第二期,1996.09。
    張世雄,「公民權利的演進與困境:自由主義與社會福利的歷史關聯」,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八期,1998。
    張志全整理,「劇變時代的社會福利政策研討會實錄」,社區發展季刊,第五十九期,1992.09。
    盛子龍,「西德基本法上平等原則之研究」,憲政時代第十三卷,第三期,1988。
    莊秀美,「日本社會福利體系再造」,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八期,2002.07。
    許志雄,「憲法變遷」,收錄於氏著「憲法秩序之變動」,元照出版,2001.03。
    許宗力,「基本權利之功能與司法審查」,收錄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1999.03。
    郭明政,「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後民法與社會法法律時期的成熟標竿」,政大法學評論,第六十期,1998.12。
    郭明政,「法律在社會福利制度中之角色與與任務」,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七期,1994.09。
    陳小紅,「福利國家改革模式之意涵」,理論與政策,1997,夏季號。
    陳君山,「德國社會福利行政體系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八期,2002.07。
    陳志全,「平等原則之合理差別基準—兼論釋字211、224號解釋」,法律評論,第六十一卷9.10合刊,1995。
    陳宜中,「國家應維護社會權嗎?評當代反社會權論者的幾項看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五卷第二期,2003.06。
    陳英鈐,「『自由法治國』與『社會法治國』的制度選擇---評釋字四七二與四七三號大法官會議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期,1999.10
    陳清秀,「憲法上人性尊嚴」,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0.03。
    陳愛娥,「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六卷第二期,1997.01。
    陳愛娥,「立法政策的形成自由與平等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十四期,2000.09。
    陳新民,「論社會基本權力」,收錄於「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元照出版,2002.07
    章煜輝,「社會政策的形成過程」,社區發展季刊,第五十一期,1990.09。
    黃昭元,「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合憲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六期,2000.01。
    葉肅科,「澳洲社會福利體系再造」,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八期,2002.07。
    詹火生、李安妮著,「五十年後貝佛里奇報告書的實踐與困境」,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二期,1993.06。
    雷文玟,「全民健保合憲性之探討-從美國社會安全法制之合憲性基礎看我國大法官釋字第四七二號解釋」,政大法學評論,第六十三期,2000.11。
    雷文玫,「再訪社會權---一九九0年代中東歐國家憲法變遷社會權入憲之研究」,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下)」,元照出版,2002.07。
    監察院(薛琦),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總體檢調報告,2002。
    蔡吉源,「社會福利支出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台北: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
    蔡宏昭,「福利國家經濟本質探索」,收錄於王順明、郭登聰、蔡宏昭合著,「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亞太出版,1999.09。
    蔡宗珍,「現代憲法第三單元:人性尊嚴之保障做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五期,1999.01
    蔡茂寅,「平等權」,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六期,1999.03。
    蔡茂寅,「社會法之概念、體系與範疇---以日本法為例之比較觀察」,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八期,1997.12。
    蔡維音,「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十八卷第一期,1992.07。
    鄭月遂,「高失業時代應完備社會安全體系」,中國勞工,第一0二五期,2002.04。
    盧政春,「利益團體與社會福利資源分配-透視我國軍公教福利」,收錄於林萬億等著,「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五南出版,1995.05。
    蕭文生,「論全民健康保險法之強制納保制度及保險費之訂定」,法學叢刊,第一六八期,1997.10。
    蕭維文,「循環性失業碰上結構性失業、苦日子要過去了嗎?」,遠見雜誌,第一八八期,2002.02。
    謝秀芬,「日本社會救助政策」,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五期,2001.09。
    蘇永欽,「行憲前法律的司法審查」,收錄於氏著「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元照出版,2002.10。
    Ossenbuehl著,董保城譯,「德國統一後憲政改革之難題」,憲政時代,第十八卷第一期,1992.07。
    Peter Badura著,陳新民譯,「自由主義的法治國家與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中的行政法」,收錄於陳新民「公法學劄記」,三民出版,1993.10。
    三、學位論文
    王信仁,「再訪社會權」,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9。
    李惠宗,「從平等權拘束立法之原理論合理差別待遇之基準」,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06。
    李鏶澂,「我國憲法上民生福利國家原則之研究-以德國基本法第二十條社會國原則為借鏡」,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林俊廷,「社會福利行政之裁量統制-以受給權保護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珍珍,「福利國家的道德基礎:社會權與社會平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2。
    孫迺翊,「我國國民年金制度合憲性基礎之研究---以德國基本法及年金保險法為借鏡」,國立臺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5。
    徐秀蘭,「平等權審查標準之解析與建構─以社會立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9.06。
    張良蕙,「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梁世武,「社會福利政策─原因及結果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10.。
    許文傑,「公共政策與社會正義─以勞斯正議論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06。
    許瑞麟,「我國社會救助法制之研究:以德國聯邦救助法為借鏡」,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楊政憲,「社會基本權之研究---以德國法為借鏡」,國立臺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1995。
    蘇彥圖,「立法者的形成餘地與違憲審查」---審查密度理論的解析與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8。
    四、外國文獻
    Alesina, Alberto & Dani Rodrik,Distribution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65-490,1994。
    Alesina, Alberto & Dani Rodrik,Distribution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pp.465-490,1994
    Barker, R. L.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4th ed. NASW,1999。
    Becker, Gary ,Why Europe is Drowning in Joblessness, Business Weekly, April 8,1999。
    Benabou, Roland ,Inequality and Growth.〞, NYU, NEBR, Working Paper,1996。
    Benabou, Roland,Inequality and Growth, NYU, NEBR, Working Paper,1996。
    DiNitto, Diana , Social Welfare: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2000。
    Flora, Peter ,Growth to Limits- The West European Welfare State Since World War II, NY: Aldine de Gruyter,1986。
    Fraser, Derek ,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London: Macmillan,1984。
    George, Vic & Paul Wild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Policy, RKP,1984。
    Gilder, George , Wealth and Poverty, Basic Books,1982。
    Glennerster, Howard ,British Social Policy Since 1945, Oxford: Blackwell,1995。
    Goodin, Robert ,Reasons For Welfare: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welfare state,,NJ: Princeton Univeersity Press,1988。
    Gough, Ian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elfare State, Macmillan Press,1979。
    H.Girvetz, Welfare State. I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16,P512,1968。
    Hill, Michael , Social Policy: comparative analysis, NY: Prentice Hall,1996。
    Marshall, T. H. , Social Policy, London: Huthinson,1965。
    Marshall, T. H.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0。
    O’Connor, James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NY: St. Martin’s Press,1973。
    Offe, Claus ,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85。
    Olsson, Social Security in Sweden and social policy: the role of pensioner organizations, Stockholm: ESO, 1993。
    Parrott, Olec ,Social Security: close the wartime dream have to become a peacetime nightmare?,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1:3, 367-385,1992。
    Persson, Torsten & Guido Tabellini ,Is Inequality Harmful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600-621,1996。
    Persson, Torsten & Guido Tabellini,Is Inequality Harmful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600-621,1996。
    Pinker Robert,Making sence of the mixed Economy of welfare,Social Policy Administration,26:4,1992。
    Piven, France and Richard Cloward , Poor People Movement: why they succeed, how they fail,,NY: Pantheon,1977。
    Piven, France and Richard Cloward ,Regulating The Poor: functions of public welfare, NY: Pantheon,1971。
    Ralf Dahrendorf,Whatever Happened to Liberty?,New Statesman, 6 Sep。
    Sachs, D. Jeffrey & Andrew Warner ,The Social Welfare State and Competitiveness,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WEF) 20-26,1996。
    Titmuss, Richard , Commitment to Welfare, NY: Pantheon,1968。
    Titmuss, Richard , Essays on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Allen and Unwin.,1958。
    Titmuss, Richard , Social Policy, London: Allen and Unwin,1974。
    Titmuss, Richard, The Social Division of Welfare, in Essays on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Unwin, 1958。
    Wilensky, Harold and Charles Leabuex ,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 NY: The Free Press,1958。
    Zacher,Social Market Economy, Social Policy, and the Law,,in: Zeitschrift fr die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Zgs) Band, 138, Heft 3。
    五、報章雜誌
    中國時報第1、2版之報導,2002.5.19。
    商業週刊,第825期,2003。
    商業週刊,第826期,20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87651034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65103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65103401.pdf99KbAdobe PDF21432检视/开启
    65103402.pdf244KbAdobe PDF21316检视/开启
    65103403.pdf159KbAdobe PDF21598检视/开启
    65103404.pdf116KbAdobe PDF21472检视/开启
    65103405.pdf213KbAdobe PDF22626检视/开启
    65103406.pdf445KbAdobe PDF24002检视/开启
    65103407.pdf690KbAdobe PDF218774检视/开启
    65103408.pdf530KbAdobe PDF212539检视/开启
    65103409.pdf473KbAdobe PDF23295检视/开启
    65103410.pdf498KbAdobe PDF23000检视/开启
    65103411.pdf377KbAdobe PDF22287检视/开启
    65103412.pdf267KbAdobe PDF2454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