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23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200935      Online Users : 7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387


    Title: 中國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的角色與功能
    Authors: 王宗安
    Contributors: 李英明
    王宗安
    Keywords: 非政府組織
    環保非政府組織
    北京奧運
    綠色奧運
    申奧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4 13:49:0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中國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在北京舉辦奧運期間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本研究的範圍包括探求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的興起、發展與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以及在全球環境治理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發展。此外,也深入訪談專家學者,瞭解申奧前後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為何。本研究是以非政府組織概論、國家組合主義及全球化、全球治理等角度作為理論基礎,並以文獻檢視、深度訪談與德菲研究法等作為研究方法,探析中國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在北京奧運期間的發展概況與影響。
    研究發現,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已成為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代言機制,政府應將一些環保事務委託民間團體來做,及讓NGOs參與政府環保決策,而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也應走向專業化與網路化,才能發揮參與政府諮詢與決策的能力,不過大陸學者與環保非政府組織人士對於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要由「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的角色轉型為「民間主導,政府支持」的環保非政府組織,則持保留的態度。
    Reference: 一、中文參考書目
    1、書籍
    丁仁方,1995,《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
    丁抒,1991,《人禍:「大躍進」與大饑荒》。香港:九十年代雜誌社/臻善有限公司。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編,2005,《民間組織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編,2001,《處於十字路口的中國社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國發展簡報,2005,《200國際NGO在中國》。北京:北京公旻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王杰等主編,2004,《全球治理中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信賢,2006,《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國家-社會」關係的視角》。台北:韋伯文化。
    王振軒,2005,《非政府組織的議題與發展》。台北:鼎茂圖書。
    王莉麗,2005,《綠媒體:中國環保傳播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文匯報,2008.10.10,〈汪永晨談她和環境記者沙龍〉,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0/10/CH0810100081.htm。
    美國之音中文網,2006.5.16,〈中國非政府組織為何得以大發展?〉,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6-05/w2006-05-16-voa16.cfm。
    美國之音中文網,2006.8.31,〈中國加緊控制非政府組織〉,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6-08/w2006-08-31-voa47.cfm。
    美國之音中文網,2008.10.31,(中國自認已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8-10-31-voa36.cfm。
    馬秋莎,2006,〈全球化、國際非政府組織與中國民間組織的發展〉,《開放時代》,第2期(總第182期),http://www.opentimes.cn/to/200602/119.htm。
    高鵬,2004.12.17,(北京綠色奧運綠色行動宣講團今日成立),《新華網》,
    王逸舟,2003,《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4-12/17/content_2348037.htm。
    商務週刊網絡版,2006.8.11.,胥曉鶯,〈NGO中與政府的結盟〉,
    http://www.businesswatch.com.cn/Html/econcmic/063281309199764.html。
    搜狐網,2008.7.28,〈奧組委顧問廖曉義:鍾情綠色生活創意產業〉,
    http://www.gvbchina.org.cn/content.php?newsid=770。
    新華網,2007.10.24,〈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3.htm。
    新華網,2006.4.18,〈沙塵暴牽動總理心 溫家寶語重心長談環保問題〉,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18/content_4444429.htm。
    綠色和平組織,2008.7.29,〈超越北京,超越2008—北京奧運會環境評估報告〉,
    王麗娟等著,2008,《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press/reports/2008。
    綠色和平組織,2008.8.25,〈北京奧運落幕,“奧運強制性環境準則”呼聲高起〉,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news/letter-to-ioc。
    劉維濤,〈各有其責 各負其責-訪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李勇〉,《人民日報》,2005.9.23,版13,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5774/1395251.html。
    鄭必堅,2005.4.22,〈中國的和平崛起與亞洲的新角色〉,博鰲亞洲論壇專題演講,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8/31/content_4784857.htm。
    錢霄峰,〈再議NGO與媒體〉,2008.9.2,《中國發展簡報》,
    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wzdd/wzdd.jsp?id=909。
    聯合早報網,2008.8.3,〈中國如何應對國際NGO〉,
    吉吉諾 (Vassil Girginov)、派瑞(Jim Parry),2004,《解讀奧林匹克運動會》。台北:中華奧委會。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lx080803a.shtml。
    聯合國新聞部,2008.6.1,〈非政府組織與與聯合國新聞部問題與回答〉,
    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ngo/qanda.html。
    6、網站
    NGO發展交流網,http://www.ngocn.org。
    北京地球村,www.gvbchina.org.cn。
    北京奧運會,www.beijing2008.cn。
    自然之友,http://www.fon.org.cn。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http://see.sina.com.cn。
    香港樂施會,http://www.maketradefair.org.hk/trad_06/contact1_1.asp。
    江明修審訂,ANN C. Hudock原著,2003,《非政府組織》。台北:智勝文化。
    綠家園,http://www.greensos.cn/ljy/html/main。
    英文書目
    一、專書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1995,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nn, William, 1981, 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s-Hall, Inc.
    Etzioni ,Amitai ,2004, From Empire to Community : A New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Goldstein, Joshua S. and Jon C. Pevehouse, 2008,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ighth edition. New York: Prarson Longman Press.
    Lipschutz, Ronnie,2006, Civil Societies and Social Movements : Domestic, Ttransnational, Global. England ; Burlington,Vt.:Ashgate.
    Lisa, Jordan and Peter Van Tuijl, eds, 2006, NGO Accountability:Politics, Principles and Innovations. London , Sterling, Va:Earthscan.
    Pierre, Jon and B.Guy Peters,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London ,UK: Macmillan Press.
    吳國光,2002,《自由的民族與民族的自由》。台北:大屯出版。
    Princen ,Thomas and Matthias Finger,1994, Environmental NGOs in World Politics :Llinking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New York : Routledge.
    Richter, Ingo,et al.,2006, Building a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 Global Issues and Global Actor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Rosenau, James ,1990, 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 : A Theory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ester M. and Helmut K. Anheier,1997,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Manchester.U.K.,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Strange, Susan, 1996,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ss, Thomas G. and Leon Gordenker,eds.,1996, NGOs ,the UN, and Global Governance.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World Bank, 1994,Governance, The World Bank’s Experience. Washington , DC: The World Bank.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5,1990/1991 and 2004/2005. Brussels :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二、期刊論文
    Cha , Ariana Eunjung, 2007, “Olympic Trials for Polluted Beijing,” Washington Post, March 30, p.A1.
    李珍剛,2004,《當代中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Evans, Peters, 1997, “The Eclipse of the State? Reflections on Statenes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orld Politics, Vol.50 ,Oct.,pp.62-87.
    Harwood ,Michael,1988, “Daredevils for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 Magazine, October 2, p.72.
    Jing, Xiaolei, 2006,“A Green Alliance,” Beijing Review, Vol.49, No.3,p.27.
    Newhagen , J.E. and S. Rafaeli ,1996,“W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ers Should Study the Internet:A Dialogu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Vol.46, No.1 (Winter) , pp.4 –13.
    Pocha, Jehangir S., 2005,“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Anger Grow in China,”Boston Glove, December 4.
    Schmitter ,Philippe C., 1974,“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Review of Politics, Vol.36, No.1, pp.85-131.
    Schwartz, Jonathan, 2004,“Environmental NGOs in China: Roles and Limits,” Pacific Affairs,Vol.77, No.1 (Spring),pp.37-38.
    Turner ,Jennifer and Timothy Hildebrandt, 2005,“Navigating Peace: Forging New Water Partnership,” China Environment Series 7 ,p.94.
    UNESCO, 1972, The Stockholm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ockholm, Sweden.
    Wapner ,Paul,1995,“Politics Beyond the State:Environmental Activism And World Civic Politics ,” World Politics, Vol.47 ,No.3, pp. 311-340.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北市:揚智文化。
    Warkentin ,Craig and Karen Mingst, 2000,“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State, and Global Civil Society in the Age of the World Wide Web,”Global Governance 6, pp.239-240.
    Wong, Koon-Kwai ,2005, “Greening of the Chinese Mind: Environmen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ia-Pacific Review ,Vol.12,No.2 ,p.52.
    Yang , Guobin, 2005,“Environmental NGOs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81, pp.44-46.
    Yang ,Guobin ,2003,“Weaving a Green Web: The Internet and Environmental Activism in China,” China Environment Series 6, pp.89-93.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
    李英明,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文化。
    李英明,2004,《國際關係理論的啟蒙與反思》。台北:揚智文化。
    李維安主編,2005,《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俞可平主編,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主編,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吾金,2008,《科學發展觀》。重慶:重慶出版社。
    洪大用主編,2007,《中國環境社會學-一門建構中的學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洪大用等著,2007,《中國民間環保力量的成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范麗珠主編,2003,《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埃克諾米等主編,華宏勛等譯,2000,《中國參與世界》。北京:新華出版社。
    徐瑩,2006,《當代國際政治中的非政府組織》。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馬同斌、秦圓圓編,2001,《北京2008-申奧的台前幕後》。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教育部主編,1999,《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張海濱,2008,《環境與國際關係:全球環境問題的理性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建武主編,2008,《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靜,1998,《法團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梁從誡主編,2006,《2005年:中國環境的危局與突圍》。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畢監武,2003,《社團革命:中國社團發展的經濟學分析》。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盛紅生、賀兵主編,2004,《當代國際關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組織問題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楚樹龍、金威主編,2008,《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
    楊東平主編,2007,《2006年:中國環境的轉型與博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葉俊榮,1999,《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台北:巨流出版社。
    趙黎青,1988,《非政府組織與可持續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鄭興弟,2004,《政策規劃:理論與方法》。台北:商鼎文化。
    鄧國勝,2001,《非營利組織評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鄧國勝等著,2007,《民間組織評估體系:理論、方法與指標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冀咏梅,2007,《社團與政府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戴東清,2005,《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1989-2002-以鑲嵌之社會團體自主性為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薄燕主編,2007,《環境問題與國際關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韓鐵,2004,《福特基金會與美國的中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期刊論文
    朱新民,2007,〈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國際關係學報》,第23期,頁175-187。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153-192。
    江明修、鄭勝分,2003,〈全球治理與非營利組織〉,《中國行政》,第73期,頁71-95。
    江瑩、郭華,2006,〈試論環保NGO的發展方向〉,《河北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頁36-40。
    自然之友,1999,〈中國報紙的環境意識〉,《自然之友內部資料》。
    杜劍,2007,〈環境危機催生中國新民主運動〉,《亞洲週刊》,第21卷第14期,頁26-32。
    吳燕波,2001,〈國際奧委會環保政策對申奧城市評估的影響-兼談北京申辦奧運會的環保工作〉,《體育與科學》,第22卷第1期(總第128期),頁17-19。
    呂亞萍,2005,〈論『綠色奧運』與環境教育〉,《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頁7-9。
    呂郁女、鄧中堅,2008,〈中國大陸軟權力的發展與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21期,頁1-18。
    林德昌,2006,〈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模式:一項理論上的探索〉,《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4期,頁18-41。
    陸建華, 2000,〈大陸民間組織的興起-對北京三個綠色民間組織的個案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香港),冬季號(總第32期),頁117-131。
    趙秀梅,2003,〈對北京綠色申奧中政府與民間組織關係的考察〉,《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頁60-64。
    趙黎青,1999,〈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體系〉,《歐洲》,第5期,頁34-45。
    鄧國勝,2004,〈中國非政府組織發展的新環境〉,《學會月刊》,第10期,頁12-18。
    鄧國勝,2005,〈中國環保NG O的兩種發展模式〉,《學會月刊》,第3期,頁4-9。
    薛建國,2003,〈中國需要非政府組織〉,前哨月刊 (香港),第145期,頁33。
    3、研討會論文
    朱健剛,2006,〈文化嵌入:國際NGO與中國大陸地方治理的關係研究-以珠三角為例〉,論文發表於「2006兩岸非政府組織學術暨實務研討會」。台北: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頁17-35。
    沈驥如,2001,〈國際治理之我見〉,論文發表於「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
    袁瑞軍,2007,〈作為第三方政府的NPO的責任探討〉,論文發表於「2007年亞太非營利部門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頁8-9。
    康曉光,2006,〈關於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合作能力的思考〉,論文發表於「2006年兩岸非政府組織學術暨實務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頁129-138。
    陸非、王曉波,2007,〈雲南本土NGO現狀及發展〉,論文發表於「2007年亞太非營利部門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4、報紙
    華盛頓新聞,2006.8.3,〈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將舉行十週年的紀念活動〉,第C2版。
    中時晚報電子報,2006.11.2,〈污染嚴重75%中國天然湖泊逐年消失〉。
    美利堅新聞 (美國華盛頓特區華人報紙),2006.11.3,〈中國主要河流入海口污染嚴重〉,第A6版。
    華盛頓新聞 (美國華盛頓特區華人報紙),2007.2.8,〈中國策劃方案遏止全球暖化〉,第C4版。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7.3.30,何惜薇,〈美國學者:中國非政府組織 致力解決地方問題〉。
    聯合報,2007.4.6,〈大陸環境汙染 發達國家30倍〉,第A15版。
    中國時報,2007.4.6,亓樂義,〈大陸環保危機引爆顏色革命〉,第A17版。
    聯合晚報,2007.10.15,〈胡錦濤工作報告 經濟發展 兩個要、八任務〉,第2版。
    5、網路資料
    〈北京奧組委與在京民間環保組織交流活動〉,2004.12.30,
    http://www.beijing2008.cn/94/58/article211715894.shtml。
    〈保護環境 呼喚責任 阿拉善SEE 生態協會社會影響力傳播案例〉,2006,《國際公關》,第5期,頁62-65,
    http://www.51fayan.com/info/shownews.asp?newsid=2122。
    〈環保民間組織如何與媒體開展合作-2006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2007.1.19,
    http://www.eedu.org.cn/ngo/communion/studies/200701/ngo_11836_7.shtml。
    BBC中文網,2008.10.27,〈綠色和平:中國用煤方式破壞環境〉,
    http://new.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690000/newsid_7693900/7693978.stm。
    人民日報,2004.7.15,〈環保志願者倡議:請把空調調至26攝氏度〉,第11版,
    http://www.wwfchina.org/aboutwwf/miniwebsite/26c/1.shtm。
    中央通訊社,2007.8.25,〈紐時:中國環境污染嚴重將挑戰共黨政權〉,http://210.69.89.224/search/hypage.cgi#。
    中央通訊社,2007.8.16,〈中國環境汙染已達危險臨界點〉, http://210.69.89.224/search/hypage.cgi#。
    中國環境報,2007.11.7,〈草根要成長公益需經營——民間環保組織發展機遇與挑戰〉,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0802/t20080214_218104.html。
    中國環境報,2008.4.8,〈2007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發佈,
    http://big5.mep.gov.cn/gate/big5/www.cgpn.cn/hjyw08/200804/t20080408_120883.htm。
    中華環保聯合會編,2006,《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發展狀況報告》。北京:中華環保聯合會,http://www.acef.com.cn/huanbao/file/zghj0607.doc。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1261506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61506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4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