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4558      Online Users : 9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204


    Title: 臺灣地區婚姻狀態別預期壽命變遷
    Change of marital status life expectancy in Taiwan
    Authors: 蔣侃學
    Chiang ,Kan Hsueh
    Contributors: 林佳瑩
    陳信木

    蔣侃學
    Chiang ,Kan Hsueh
    Keywords: 婚姻生命歷程
    蘇立文法
    婚姻生命表
    婚姻組成
    婚姻狀態
    婚姻解組
    marital life course
    Sullivan Method
    marital life table
    marital composition
    marital status
    marital dissolution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4 13:23:36 (UTC+8)
    Abstract: 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的人口結構,在婚姻組成上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婚姻組成的改變,除了一方面作為瞭解過去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外,對於未來的生育率、勞動力及人口結構等重要事件,都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是瞭解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之一。此外,婚姻組成的改變,背後蘊含的,是臺灣社會對於婚姻的想像及態度的變遷。由於婚姻生活對於個人生命歷程,有著絕對關鍵性的影響,故而,對於婚姻的態度,也直接改變了人們對於自身生命歷程的想像。也正因為如此,對於婚姻組成狀態以及婚姻生命歷程的分析與理解,是作為瞭解臺灣社會變遷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正是構成本論文研究的核心議題。
    前輩學者在討論類似議題時,採用的方法,乃是透過估算各婚姻狀態(未婚、離婚、有偶、喪偶、死亡)間的轉移率,建構多重狀態遞增遞減婚姻生命表,以理解婚姻的生命歷程變化。
    然而,此一方法雖然可以提供我們相當多關於婚姻生命歷程變遷的訊息,卻由於資料的難以取得,使得在估算的結果上,各學者間莫衷一是、無有定論。有鑑於此,在探討此一問題時,本研究不採取上述的路徑,而是採用目前在學界公認較為穩定的估算方法--「蘇立文法」。此法雖然透露的訊息,不如多重狀態遞增遞減婚姻生命表來得豐富,卻可以提供我們對於各婚姻狀態別預期壽命相對穩定且可靠的訊息。
    在上述討論的脈絡下,本研究以「蘇立文法」,透過1956、1966 、1980、1990、2000年五次的普查資料,配合相對應年度的「國民生命表」,建構這五個年度的「年齡別婚姻生命表」,企圖勾勒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婚姻生命歷程的變遷。
    本論文研究的結果發現,隨著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臺灣地區人口處於未婚的預期時間不斷增加,未婚佔其一生壽命的比例也持續上升。同時,離婚的預期時間增加,喪偶的預期時間減少,顯示人們一生中處於鰥寡狀態的比例下降。而可能造成婚姻解組的主要風險,從過去的「喪偶」轉變為「離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未婚、離婚的預期時間增加,生命中總共處於有偶狀態的比例,卻幾乎沒有下降。顯見未婚時間的延長,代表的不是人們不進入婚姻,而是「延後進入婚姻」;離婚時間延長,不是人們從此處於單身,而是很可能透過再婚,再次進入婚姻狀態。
    承上所述,本研究發現,由於晚婚、離婚、不婚、再婚等等現象的盛行,過去集中且單一的適婚年齡,開始變得分散、延後。人們可能進入婚姻的時間,不僅僅限於過去的「三十大關」,而是整個的延後。同時,婚姻的歷程,不再如過去單一且穩定的「未婚-有偶-(喪偶)-死亡」,而是像「未婚-(有偶)-(離婚)—(再婚)-(喪偶)-(有偶)-(喪偶)-死亡」一般,呈現相對多元、複雜的婚姻生命歷程。
    Reference: 一、政府統計資料
    內政部,歷年《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二、中文部分
    (一)專書
    [法]安德烈.比爾基埃(Burguiere, A.)等著,袁樹仁、姚靜等譯,《家庭史》,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美]貝克(Gray S. Becker)著,王秀娟等譯,《家庭論》,臺北市:立緒出版社,1997。
    [美]拉曼納 (Lamanna.M),《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1984。
    林顯宗,《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
    [希臘]柏拉圖(Plato),《法律篇》,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2001。
    [美]威廉.J.古德(Goode William J.)著,魏章玲譯,《家庭社會學》,臺北市:
    桂冠出版公司,1988。
    [芬蘭]韋斯特馬克(Westermarck, Edward )著,李彬等譯,《人類婚姻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2。
    (二)期刊會議論文
    李美玲,<二十世紀以來臺灣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人口學刊》,第16期,1-15,1994。
    李美玲,<臺灣地區離婚的社會性狀差異研究>,《中國社會學刊》,第8期,23-46,
    1994。
    李美玲、陳俊全,<婚姻狀況對平均餘命的影響>,《人口學刊》,第18期,19-38,
    2000。
    李美玲、楊亞潔、尹慶春,<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 ,《臺灣社會學刊》,第24期,59-88,2000。
    李美玲,<臺灣離婚趨勢的社會成因、效應及因應>,內政部「新世紀之婚姻、生育與家庭問題與政策研討會」,2000。
    林佳瑩、陳信木、戴伯偉,<兩岸之婚姻解組風險比較——婚姻狀態生命表的分析>,「2006年兩岸發展模式之比較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2006。
    林義男,〈臺灣地區離婚率趨勢與差異〉,《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第15期, 143-171,1982。
    陳文玲,<臺灣與美國的「婚姻市場」—Becker婚姻理論之檢討>,《金融期刊》,1984。
    陳信木、林佳瑩、郭蕙如,<臺灣的生育經驗變遷:生育生命表分析>,「 2007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臺灣人口學會,2007。
    陳信木、陳雅琪,<教育對於結婚的影響:教育程度別女性初婚年齡分佈模式>,「2007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臺灣人口學會,2007。
    陳信木、林佳瑩、邱泯科,<夫妻本是同林鳥——1994-2004年臺灣婚姻狀態生命表的分析>,「 2006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臺灣人口學會,2006。
    陳肇男、史培爾 ,<臺灣地區現代化過程對老人居住安排的影響>,「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0。
    張峯彬、關秉寅,<高等教育擴張與主觀社會地位之變遷:以1992、1997、2002、2004及2005年為例>,「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7。
    彭莉惠、張峯彬、熊瑞梅,<誰比較有機會接受教育訓練?性別、教育程度、世代與省籍之分析>,「2007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東亞社會比較研究國際會議」,臺灣大學社會系,2007。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臺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第33 期:1-32,2006。
    楊靜利、劉一龍,<臺灣的家庭生活歷程>,《臺灣社會學刊》,27:77-105,2002。
    楊靜利、陳寬政,〈臺灣教育擴張與婚姻變遷〉,「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04。
    (三)博碩士論文
    陳雅琪,<臺灣地區教育程度別女性初婚年齡分佈模式>,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佳穎,<挑三撿四:延續性搜尋的擇偶過程模擬>,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翁志遠,<一九九零年臺灣地區人口之婚姻狀況分佈的省籍差異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三、英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Becker, Gary,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Barclay, George, 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Becker, Gary,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Hamilton, Edith & Cairns Huntington ed.,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N. Y.: Graves Rouse,1961.,
    Mincer, Jacob, Studies in human capital,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Brookfield, Vt.: E. Elgar, c1993.
    Paul Schultz , Economic demography ,U.K:Northampton, Mass : Edward Elgar, 1998.
    Rosenzweig, Mark Richard, 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 New York : Elsevier, 1997.
    Siegel, Jacob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2004
    Thorton, Arland, Social Change and the Family in Taiw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Weeks, J.R , Popul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 ,2007.
    (二)、英文期刊論文
    Becker, Gary S., Landes, Elisabeth M., and Michael, T. Robert, 1977,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Marital Instability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1141-87.
    Chen, Chao-Nan(陳肇男)and Liu , Ke-Chih (劉克智), 2007.06,"Is Taiwan`s Lowest-low Fertility Reversible via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34 : 1-36.
    Cherlin, Andrew J. 2004,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4):848-861.
    Chowdhury, A. K. M. Alauddin,. 1983, "Application of a Marriage Model in Rural Bangladesh",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15(3):281-287.
    Coale, Ansley J., 1971, "Age Patterns of Marriage", Population Studies, 25(2):193-214.
    Diekmann, Andreas, 1989, " Diffusion and Survival Model for the Process of Entry Into Marriag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14 (1)31-45.
    Goldstein, Joshua R. and Kenney, Catherine T., 2001, "Marriage Delayed or Marriage Forgone? New Cohort Forecasts of First Marriage for U.S. Wome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6(4):506-519.
    Hernes, Gudmund, 1972, " The process of entry into first marria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7:173-182
    J., Fields and Casper, L. M. 2001, " America’s family and living angements: March2000.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 Washington, D. C.: U. S. Census Bureau.
    Hsu Mei ,”Determinations of the Marital Dissolution and Female Labor Supply”,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1998,19:143-160.
    Oppenheimer, Valerie Kincade, 1988,"A Theory of Marriage Tim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3):563-591.
    Sullivan, D.F. (1971), "A single index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HSMHA Health Reports, 86:347-354.
    Tu, J .C., 1997, "Changes in Marital Life Cycle in Taiwan : 1976 and 1989" ,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16: 17-2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5254017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54017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7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