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7298      Online Users : 103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48


    Title: 知識經濟對我國勞動法制之衝擊
    The Impac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on the Labour Law in Taiwan
    Authors: 蘇志明
    SU, CHIH-MING
    Contributors: 王惠玲
    Wang, Huei-Ling
    蘇志明
    SU, CHIH-MING
    Keywords: 知識經濟
    勞動關係
    知識工作者
    非典型勞動者
    Knowledge economy
    Labour Relations
    Knowledge worker
    Non- typical worker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4 13:14:32 (UTC+8)
    Abstract: 產業結構轉變,使得勞動保護法原所預想的勞工圖像造成變化,
    及該保護設計漸不相吻合。知識經濟對於產業勞動關係之影響,產
    生如行、職業分類標準,勞動基準法一體適用性,勞動關係從屬性
    等衝擊;工作時間彈性化,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工會發展之衝擊,
    移動自由引起之問題等議題。今日,於知識工作者之定義仍眾說分
    歧下,筆者從現行職場已出現非典型之勞動者這一塊,探究該知識工作者其勞動法制面如何因應,然為使焦點集中,故以個別勞動關係、集體個別勞動關係、工作環境權等勞動法制為核心進行探討。
    就知識經濟下及多元社會發展下,立法者未來對於該勞動法制
    之釐訂,或更須多加審視立法對象之個別情形。知識經濟下,非典
    型勞動者中,知識工作者之工作型態已不同以往,由於其工作投入
    源自於智力,完成工作之時間,已非傳統之計算方式可加以適用。
    因此,管理者對於該知識工作者,已有對其工作時間採彈性規定,
    對其工作成果採責任制導向等。故於時間規範,宜由勞資雙方自行協商。於勞工職業安全方面,知識工作者可能因工作產生精神壓力並造成心理方面之疾病,對此,國際組織及我國主管機關未來對於此種新興疾病,除瞭解其形成原因外,更須加以有效防範與採取解決之道,以謀勞動者之心理健康。
    關於知識工作者其團體勞動意識之凝聚力如何加強的問題,或
    應先探究勞動者成立工會之主要本質,即其須有明確之團體利益導向。因此,該組織之各知識工作者,因某事件而形成明確團體利益之意識下,則工會組織才會對其發揮作用,接續談及的團體協商、
    爭議權之行使才有意義。而對於無工會之企業,應強調該企業健全
    人力資源發展之重要,因為在人力資源發展良好的企業裡,其相對
    會為員工設立健全內部申訴管道,如此或應可相當地解決員工之困
    擾,消弭問題之滋衍。對於知識工作者因移動自由,不管是人權、團體勞動權利,皆有可類推適用之保障規範,然當該知識工作者因涉及涉外要素之民事事件時,則產生國際裁判管轄權之問題。而按法律行為發生涉外關係時,有關當事人自主原則,此時應判定其為「國際私法之當事人意思自主原則」,抑或「實體法上之當事人意思自主原則」,因為適時區別對該知識工作者權益會有所助益。
    關鍵字:知識經濟、勞動關係、知識工作者、非典型勞動者
    Abstract
    Becaus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t causes to change that the laborer image which the labour protection law originally expected to, and then the protection design gradually does not tally. Knowledge economy has its influence regarding industrial labour relations on the impacts of the occupation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labour standards law applying to all, the subservience of labour relations, and so on; the issues of the working time flexibly, working pressure and work satisfies, the impact of the trade union development, the causing problems of moving freely, etc. Nowadays,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definitions to the knowledge workers, the author inquires into the labour laws how to built in about the knowledge workers that belong to the non-typical labours from the present duty field, however, for the point to be centralized, I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labor relations, collective individual labor relations,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rights, etc.
    Under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a great divers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legislators designing the labour laws in the future have to carefully examine the legislation object about the individual situation. On the knowledge economy,for the knowledge workers of non- typical workers, their working patterns have been differently than ever, as a result of their work investment source from to intelligence, the time about completing the work, it is not suitable for computing by traditional mode. Regarding this kind of knowledge workers, superintendents take flexible working time, pick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guidance to their work achievement, etc. So to the code of conduct about time standard, it suitably voluntarily consults by labor both sides. To labour professional safety aspect, the knowledge workers possibly have the spiritual pressure and creating the psychological disease,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Taiwan for this kind of emerging disease in the future, should understand its the reason of forming, also have to perform effectively and adopt ways of the solution, and seek for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of the workers.
    The question about the cohesive force of association consciousness for the knowledge workers how to strengthen , perhaps we should first inquire into the main essence about the labours why they set up the trade union, namely they must have the association benefit guidance. Therefore, the organization of various knowledge workers forms the association benefit consciousness under some event, then the labor union can display its function, continues the association which refers to consult, the dispute power enable significance. But regarding the enterprise that has no trade union founded, it should emphasize the sou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because of doing so, it relatively can set up the perfect internal appeal pipeline for the staff, and perhaps be possible to solve staff puzzle , extinguishes the question to incite spreads out. Regarding the moving freedom of knowledge workers, no matter what the human rights, the association right to labour, All the knowledge workers could be suitable the safeguard standards, however, when they involve in the foreign affairs about the essential factor of the civil event, thus causing the ques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umpire jurisdiction. But according to the legal act which touches on foreign affairs, concerned independent principle of litigant, this should determine it is “The meaning independent principle of Litigant at the 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 or “In substantive law, the meaning independent principle of litigant”, for it is helpful to distinguish them at the right moment for these knowledge workers’rights.
    Keywords:Knowledge economy, Labour Relations, Knowledge worker, Non- typical worker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1.Christopher May著、葉欣怡譯,質疑資訊社會,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4年1月初版
    2.Roger Blanpan(白朗盼)著、劉黃麗娟譯,歐洲勞動法與勞資關係,中華民國勞資協進會,1999年4月
    3.William Gould著、焦興鎧譯,美國勞動法入門,國立編譯館,1996年5月初版
    4.一銀產經資訊第447期,2002年6月
    5.王立德,中國大陸知識經濟概念之探討─以電信與網際網路的整合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6.王如哲,知識經濟與教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2002年2月1日
    7.王金蓉,論勞資關係轉變對我國勞基法上雇主責任之衝擊-以資遣費制度為核心,政大勞工所,2003年1月
    8.王政彥,知識經濟職場中知識工作者及其專業繼續教育策略,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源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2001年11月6∼7日
    9.王銘宗召集人,知識經濟與服務型政府,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01年7月
    10.如何管理知識工作者,世界經理文摘140期,1998年4月
    62.辜輝趁,企業e化知識管理策略,知行文化公司,2001年2月初版
    63.黃怡樵,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台灣勞動法制的變遷與其發展意涵,中正勞工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64.黃程貫,我國勞動法發展趨勢之觀察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No.100,2003年9月
    65.黃越欽,勞動法新論,黃越欽發行,2000年7月初版
    66.楊文欽,傳統產業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之初期探討研究─以石化產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2月
    67.楊其祥,因應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生專業實務能力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68.楊通軒,資訊社會下勞動法之新課題-兼論業務性質變更,全國律師,2000年5月
    69.葉乃靜,知識經濟發展的省思,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7(1),2001年4月
    70.詹棟樑,知識經濟與教育,師大書苑有限公司發行,2001年12月1日
    71.趙文衡,國際組織與知識經濟之發展:以APEC為例,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七期,2001年9月
    81.鄭傑夫,劉志鵬,陳金泉,陳文靜等著,勞資雙贏聖經─工會、勞工訴訟、勞資爭議、團體協約,新自然主義公司(原月旦出版社),2000年9月二版一刷
    72.趙文徽,淺釋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法制新義,就業安全,2003年12月
    73.趙健雯,新加坡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74.劉大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01年2月
    75.潘世偉,全球化經濟下勞動三法修正之省思,經濟前瞻75卷,2001年5月
    76.潘世偉,建構有效的勞資爭議處理機制-從我國勞動關係政策談起,勞資關係月刊18卷6期,西元1999年10 月
    77.潘世偉,國際勞工組織重要公約與核心勞動標準,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8期,2001年12月
    78.潘怡靜,尋找台灣知識經濟力─以「去生產企業」、「傳統產業科技化」、「專業服務業」、「新興科技業」、「知識產業化」五大知識型產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79.衛民,勞資關係─問題與政策,商略印書館,1990年8月初版
    80.鄭津津,從國際勞工組織公約看我國工時制度應有之發展,勞資關係月刊第14卷第9期,1996年11月
    82.鄧學良,我國團體協約法之評議-兼論中鋼團體協約,勞動學報,1999年5月
    83.賴金寬,知識經濟時代公務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新趨勢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6月21日
    84.戴布拉•艾米頓著、金周英/田克錄/侯世昌/陳勁等譯,知識經濟的創新策略,知書房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85.戴維•克雷恩主編、孟慶國/田克錄等譯,智力資本的策略管理,知書房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86.謝榮禧,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之關係-以趨勢科技產品開發程序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管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6月
    87.藍科正,勞動力跨國移動政策-台灣引進外勞之經驗,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2001年8月
    88.顏雅倫、蔡淑娟著,知識經濟下之勞僱關係與企業競爭力,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2002年4月初版
    89.魏千峰,勞動基準法上之勞工─評釋臺灣高等法院八十三年勞上字第三十七判決,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一),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12月出版第一刷
    90.魏朝光,我國勞動契約問題之檢視,德明學報,第八期,1991年11月
    8.Labich, K. and Graves, J. M., The best cities for knowledge workers, Fortune, 1993, p50-55
    91.蘇衍維,兩岸勞動契約法制之比較研究,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二、英文部份
    1.Alan Burton-Jones, Knowledge Capitalism-Business, Work, and Learning in the New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Cusimano, J. M., Turning blue-collar worker into knowledge worker, Training & Development, 1995, P47-50
    3.Daniel V. Yager and Sanda J.Boyd,Reinventing the Fair Labor Standards Act To Support the Reengineered Workplace,Labor Lawyer,Vol 11,at 331,1995
    4.Drucker, P. F., My life as a knowledge worker, Inc., 1997, P76-81
    5.Drucker, P. F., The ag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lantic Monthly, November, 1994, P53-80
    6.Gordon, E., The new knowledge worker, Adult Learning, 1997, p14-17
    7.Jane Cranwell-Ward,Thriving on Stress,1990 by Rout ledge
    9.Manfred Weiss and Marlene Schmidt, Labo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Germany, 2000,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0.OECD, Competencies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Chapter 4, P107, 2001
    11.Pen-Jung Le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work and compensation,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Nation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uly 2002
    12.Worklife Report, Knowledge workers and the new economy, Worklife, 1997
    三、網路部份
    1. e天下雜誌,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10/010128.asp,□001年10月4日
    2. 知識經濟發展方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ey.gov.tw/web/ey2000-b-02.htm,2004年5月20日
    3. 成之約,資訊科技的發展及運用對勞資關係的影響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11.htm,
    2002年3月15日
    11.行健,試評工會法修正草案,中國勞工1025,2002年4月
    4. 陳立中,泛述「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內涵與施行方式,http://www.tpwu.org.tw/periodical/360/1504.htm,2005年3月16日
    5. 潘世偉、陳正良、林昭禛,勞動三法之修正評析與建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0/SS-R-090-025.htm,2001年10月12日
    6.資料來源:外國專業人員工作許可專區http://www2.evta.gov.tw/evta_wcf/chi0001_page01.asp,2005年2月13日
    7.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3/report/N901123.htm,
    2004年1月12日
    8. 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subjlst.htm,2004年10月15日
    9.吳回,家事勞動者勞動條件保護之探討,http://www.tpwu.org.tw/periodical/361/1501.htm,2005年1月25日
    10. http://www.pcw.infopro.com/channel/news/content/index.php?news_id=6887,2005年10月15日
    11. 簡榮宗律師,營業秘密與競業禁止條款實務解析,http://www.cyberlawyer.com.tw/alan4-1801.html,2005年8月23日
    12.吳思華,知識經濟社會總體指標期末報告,行政院經建會,2001年12月31日
    13.吳惠林,知識經濟、科技與永續發展,2001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1年5月
    14.吳瓊恩,知識工作者的崛起與組織的知識基礎理論,中國行政評論第十一卷2期 ,2002年3月
    15.呂榮海律師,勞動法法源及其適用關係之研究,蔚理公司,2002年2月初版
    16.李弘暉,知識經濟下領導新思維,聯經出版事業,2003年2月初版
    17.李玉春,我國工時法制之問題點與未來展望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8.李京文,知識經濟:21世紀的新經濟型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一刷
    19.李京文,知識經濟概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0月一版一刷
    20.李明軒,知識經濟的資源分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21.周宗耀,智力資本─知識管理13堂課,INK印刻初版公司,2004年7月初版
    22.彼得杜拉克著、張玉文譯,知識工作者要懂得自己要做什麼,遠見雜誌163期,2000年1 月
    23.林建山,國家知識經濟發展的觀念與議題,經社法制論叢第28期,2001年7月
    24.林振賢,談日本勞基法的裁量勞動制,中國勞工1020,20001年9月
    25.林富美、徐國淦,知識經濟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六期,2001年8月
    26.知識經濟對失業與所得分配之影響發展策略,台灣綜合研究院,2002年9月30日
    27.邱秋瑩,知識經濟之意義、內涵與發展策略,自由中國之工業,2001年6月
    28.邱悅修,知識經濟時代的明日之星─博客來張天立,中央日報,民國90年5月27日
    29.侯崇文(小組召集人),二0ㄧ0年社會發展策略/社會福利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03年1月
    30.施懿修,電傳勞動工作形態對勞動條件影響之研究-對工作時間影響的探討,2003年5月
    31.唐•泰普史考特原著、卓秀娟/陳佳伶等譯,數位經濟時代─全球網路生活新模式,美商麥格羅希爾第一版第一刷,1997年4月2日
    32.袁明昌,知識經濟及其運用,台灣金融聯誼會總經理業務檢討會議專題演講整理稿,信用合作,2001年7月
    33.馬豔、楊小雲、龔曉鶯著,知識經濟,揚智文化,2003年3月
    34.高希均,李誠,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天下遠見出版,2001年8月15日
    35.高博銓,知識經濟與教育,中等教育第53卷第1期,2002年2月
    36.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等譯,網路社會之崛起,唐山出版,2000年11月修訂再版
    37.國際勞工公約及建議書,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2002年6月
    38.張承明,國際勞工組織近來推動安全文化等安全工作簡介,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005年2月
    39.張梅侶,兩案團體協約法制之比較研究,文化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40.莎莉•海吉森著,王秀婷譯,24/7新工作運動,頁31~36,時報出版,2000年5月初版
    41.許必奇、絲鈺雲,論勞資爭議類型與處理機制,司法研究年報第二十三輯第一篇第一版,司法院,2003年11月
    42.許清琦(小組召集人),二0ㄧ0年社會發展策略/網路化社會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03年1月
    43.徐維良,國際裁判管轄權之基礎理論,法學叢刊183,2001年7月
    44.游啟忠,從最高法院裁判論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一條、第六條及第二十九條之適用,法學叢刊189,2004年1月
    45.陳玉樹,知識經濟與企業人力資源培育,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源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2001年11月6∼7日
    46.陳怡靜,知識工作者職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47.陳明璋,勞動基準法對投資意願之影響,行政院勞委會,1992年元月初版
    48.陳彥融,知識型工作者績效管理網路系統建構-媒體工作者績效管理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49.陳玲琍,部分工時勞動法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50.陳若寧,台灣、中國及香港之知識經濟發展與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51.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師大書苑,西元1998年
    52.陳瑞敏,中國時報,2002年5月21日
    53.陳榮宏、吳玫螢等著,e HR醫HR,酷才網股份有限公司公司,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54.陳樹祿,擘劃知識經濟的願景與省思,中信通訊,2001年7月1日
    55.陳聰勝、陳彥伯,從國際勞工組織第175號公約談部分時間工作者之就業安全保障,就業服務,2002年12月
    56.勞動三法修正草案審查會、朝野協商通過條文及現行條文對照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出版,2004年6月4日
    57.曾智顯,我國企業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58.曾銘深、劉大和,知識經濟─引領知識新潮,推動台灣進步,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2001年10月出版一刷
    59.焦興鎧,從國際勞動基準論歐洲聯盟對外籍勞工人權之保障,歐美研究第34卷第1期,2004年3月
    60.焦興鎧,規範外籍勞工國際勞動基準之發展趨勢-兼論對我國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N0.90,2002年11月
    61.萊施特•梭羅著,齊思賢譯,知識經濟時代,時報出版,2004年8月初版20刷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0262023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6202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