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210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4/145046 (79%)
造訪人次 : 52054244      線上人數 : 6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08


    題名: 我國僑教政策變遷之研究-以歷史制度主義角度分析
    作者: 蔡佩珊
    貢獻者: 顏良恭
    蔡佩珊
    關鍵詞: 僑教政策
    歷史制度主義
    路徑依賴
    政策典範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4 13:08:11 (UTC+8)
    摘要: 近年來,全球興起一股華語文學習熱潮,國內大學院校之華語文教學相關系所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中國自1990年代起,透過「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與海外「文化中心」,積極推廣海外漢語教學,推動所謂的「全球漢語戰略」,並大量設置「孔子學院」,顯見兩岸無論是官方或學術界對於僑教之高度重視。我國僑教政策推行已久,本文主要探討的,即是僑務委員會於1932年至2008年期間所推行之僑教業務內容。本文將僑教政策發展歷史分為四個時期,以歷史制度主義的角度,包括應用學者Pierson提出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以及Hall提出的「政策典範」(policy paradigms)等概念,藉由國內、外重要歷史事件、國家及僑務委員會的僑教政策方向及內涵,逐步分析我國僑教政策之變遷過程。研究結果發現,當僑教政策所座落的政體結構發生變動,不但型塑了決策者個人的理性自利行為,也型塑某些特定僑胞的特殊利益,進而影響了僑務委員會制定僑教政策的目的和內容;其次,海外僑社結構往往反應出國家的政治情勢,從早期對抗外來民族侵略,僑社與政府理念一致,至1980年代晚期,由於國內多項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海外開始出現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台籍社團,到了2000年政黨輪替,影響我國僑教政策制定者,實已包括傳統僑團、台籍僑團、台商系統,以及中共各項僑教工作相關組織,顯見隨著國內外政治情勢變遷,參與僑教政策制定之政治行動者益趨多元化,不僅影響了決策者的理念,更促成典範變遷的出現;本文指出1949年國民政府遷移來台、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以及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等事件,係造成僑教政策典範變遷的重大關鍵時刻,並提出各時期皆出現Hall所稱之「第三度的變遷」,意即政府為因應重大關鍵時刻提出之相關政策,造成既存制度的目標價值次序發生極大轉變,甚至帶來新的目標價值系統,這些政策將被納入原來的政策體系中,並持續至下一個重大關鍵時刻的出現;最後提出,僑教政策之所以能穩定存續,一方面由於各時期執政者為達到其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則因僑教政策本身亦透過國家權力汲取國內教育及文化等資源,並由國會通過預算獲得合法性來源,在歷經各個階段不斷自我增強下,因而出現「自我增強序列」的路徑依賴模式。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6
    第四節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文獻檢閱與研究架構……………………………………………………8
    第一節 歷史制度主義的變遷觀點………………………………………8
    第二節 文獻探討…………………………………………………………1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21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26
    第三章 1932年至1948年之我國僑教政策-創建發展時期…………………31
    第一節 歷史背景…………………………………………………………31
    第二節 僑務行政機關之設置……………………………………………33
    第三節 僑教政策之重要內涵……………………………………………36
    第四節 僑教政策的創發與轉移…………………………………………43
    第四章 1949年至2000年之我國僑教政策-國共競爭時期…………………47
    第一節 歷史背景…………………………………………………………47
    第二節 僑教行政機關之職權劃分………………………………………58
    第三節 兩岸僑務政策發展概況…………………………………………60
    第四節 國共競爭時期之僑教政策發展…………………………………73
    第五節 僑務委員會之重要僑教政策……………………………………86
    第六節 僑教政策觀念之再度變遷………………………………………102
    第五章 2000年至2008年之我國僑教政策-台灣主體意識強化時期………109
    第一節 外交與內政……………………………………………………109
    第二節 僑務委員會之施政理念與存廢爭議……………………………113
    第三節 全球華文熱潮下之兩岸僑教競爭………………………………118
    第四節 僑務委員會之重要僑教政策……………………………………124
    第五節 僑教政策之本土化發展…………………………………………130
    第六章 結論……………………………………………………………………137
    第一節 研究結果及發現…………………………………………………1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5
    參考文獻………………………………………………………………………147

    表  次
    表1-1 我國僑務機構設立沿革簡表……………………………………………3
    表1-2 僑務委員會第二處業務職掌表…………………………………………4
    表2-1 僑務委員會歷任委員長名錄……………………………………………20
    表5-1 海外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設置情形(至2008年5月止)………………63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目
    中央日報出版部(1993),《永遠與僑胞在一起-曾廣順先生的僑政理念與實踐》,台北市:中央日報出版部。
    中國大陸研究資料室(1995),〈中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4期,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92。
    方俐懿(1988),《中美斷交後我國與中共對美國華僑政策與工作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市:巨流。
    王斯嫺(2002),《1971年以來台灣的僑務政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敬先(1973),《華僑教育》,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朱新民、唐國英、張讚合、葉蔭、竇鴻君(1992),《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著(1998),《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壹冊)》,台北市:陸委會。
    何振盛、杜嘉芬譯(2004),Denny Roy著,《台灣政治史》(Taiwan:A Political History),台北市:商務。
    李明儀(1991),《僑生回國就學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史館(2002),《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台北市:國史館。
    游凱全(2001),《我國僑教政策變遷之研究--SWOT觀點的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建元(2001),〈歷史制度論探源〉,《世新大學學報》,第11期,頁195-206。
    彭百顯(1995),《南向政策與台灣經濟未來》,台北市:財團法人新社會基金會。
    楊建成(1985),《華僑史》,台北市: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
    僑務二十五年編輯委員會(1957),《僑務二十五年》,台北市:海外出版社。
    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室(1969),《海外華文學校教育》,台北市: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室。
    僑務委員會(1982),《僑務五十年》,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1992),《光輝的軌跡:僑務委員會六十周年會慶實錄》,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1993),《行政院對立法院第二屆第一會期有關僑務施政質詢答復文彙編》,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0期,2001年10月31日,台北市:立法院。
    僑務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僑務統計年報》,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九十年僑務統計年報》,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2008),《2000~2008年僑務施政回顧》,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廖書賢(2003),〈陳水扁政府的僑務政策(2000~2002)〉,《近二十年來的海外華人會議論文選集》,張啟雄主編,台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討學會,頁63-80。
    廖坤榮(2005),〈台灣農會信用部經營管理的道德危險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頁83-112。
    廖洲棚(2006),〈全球化與政策變遷芻議-以我國政府採購法的立法過程為例〉,《競爭力評論》,第8期,頁62-92。
    趙林(1998),〈近十五年(一九八四至一九九八)年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頁37-58。
    監察院外交及僑政委員會(2004),《我國海外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之定位與功能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市:監察院。
    管訓美(1983),《現階段我國僑務政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先容(1993),《中山先生僑務思想與當今僑務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6期,2001年11月21日,台北市:立法院。
    蔡瑋(2000),〈中共僑務政策的回顧與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6期,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21-33。
    蔡軒軒(2001),《台北市文化政策變遷(戰後至90年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淑芬(2005),〈台灣要成為全球華語文學習中心〉,《TaiwanNews財經文化周刊》,第189期,頁44-46。
    劉瑞華譯(1994),Douglass C. North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 Economic Performance ,1st ed.),台北:時報文化,(原書於1990年出版)。
    歐陽富(2006),《我國駐外機構經營績效之探討-以僑務委員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未出版。
    盧守仁(2004),《我國金融監理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以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未出版。
    戴子安(1963),《華僑文教研究》,台北市:正中。
    謝政道(2001),《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市:揚智文化。
    謝讓鴻(2004),《我國菸酒專賣制度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國裕(1990),《我國僑務政策之研究-民國六十年以後之發展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15期(三),2003 年4月9日,台北市:立法院。
    顏萬進(2003),《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蘇啟民(2001),《中國現代史》,台北市:五南。
    貳、政府公報
    《立法院公報》,第72卷第34期,1983年4月27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74卷第29期,1985年4月10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75卷第34期,1986年4月26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77卷第48期,1988年6月15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78卷第68期,1989年8月26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0卷第87期,1991年10月30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18期(下),1993年4月7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6期(上),2003年11月5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83期(下),1994年12月23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20期,1995年4月12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56期,1995年11月1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7卷第12期,1998年4月19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8卷第18期,1999年4月12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8卷第51期(中),1999年12月1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5期(下),2000年1月15 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16期,2000年4月15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35期(上),2000年6月21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40期(上),2000年7月8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8期(下),2003年11月12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55期(下),2000年10月21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61期(下),2000年11月11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13期(下),2004年3月17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42期(下),2004年10月25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18期,2005年4月20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52期(下),2005年10月26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95卷第41期,2006年10月27日,台北市:立法院。
    李盈慧(1997),《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台北市:國史館。
    《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66期,2007年10月22日,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4期,2008年3月24日,台北市:立法院。
    參、網站
    (一)台灣網站
    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http://www.ocac.gov.tw/。
    中華函授學校函校通訊:http://www.ocac.net/。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http://www.wcla.org.tw/。
    民主進步黨:http://www.dpp.org.tw/。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ey.gov.tw/。
    李盈慧(1997),〈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暨大學報》,第1卷第1期,頁165-19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新聞局:http://www.gio.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全球華文網:http://www.huayuworld.org/。
    全僑民主和平聯盟網站:http://www.gadp.org.tw/。
    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
    國家圖書館:http://twinfo.ncl.edu.tw/。
    國家華語文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站:http://www.sc-top.org.tw/。
    教育部國語詞典簡編本(網路版):http://140.111.34.46/jdict/main/cover/main.htm。
    李樸生(1997),《五十年來的華僑與僑務》(修訂再版),台北市:華僑協會總會。
    (二)其他地區網站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http://www.zhongguotongcuhui.org.cn/。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網站:http://www.hsk.org.cn/。
    中國華文教育網:http://www.hwjyw.com/。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http://www.hanban.edu.cn/。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
    肆、英文書目
    Hall, Peter A.(1992),“The movement from Keynesianism to monetarism: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British economic policy,” In Thelen, S. Steinmo and F. Longstreth,(eds.), 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pp. 90-113.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清如(2000),〈僑務系統的人事安排-台籍僑委比例逐年提升,台籍勢力進入僑務體系?〉,《新新聞》,第721期,頁68-70。
    Hall, Peter A.(1993),“Policy Paradigms, Social Learning, and the State:The Case of 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Britain”,Comparative Politics, 25(3):.275-296.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1996),“Politics and science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s,”Political Studies, 44( 2): 936-957.
    Helco, Hugh(1978), “Issue Networks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In A. King(ed.),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pp. 87-124. New York: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Immergut, Ellen M.(1998),“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Political and Society, 26(1): 5-34.
    Levi, Margaret(1997), “A Model, a Method, and a Map: Rational Choice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In Mark I. Lichbach and Alan S. Zuckerman(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pp.19-4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honey, James(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Theory and Society, 29: 507-548.
    Pierson, Paul(2000a),“Not Just What, but When:Timing and Sequence in Political Processes,”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14(1):72-92.
    Pierson, Paul(2000b),“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Stepan, Alfred C.(1988),Rethinking Military Politics:Brazil and the Southern Con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Theda(1992),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李清如(2000),〈專訪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這些長年不變的熟面孔,談來談去都是炒冷飯〉,《新新聞》,第721期,頁71-73。
    Thelen, K., and S. Steinmo(199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In Thelen, S. Steinmo and F. Longstreth,(eds.), 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pp. 1-32,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on, Oliver E.(1996),The Mechanisams of Governan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靜兒(2004),《近半世紀的「華僑」教育(1950-2000)》,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定(1999),《公共政策》,台北市:中華電視公司教學部。
    吳佩倫(2004),《我國綜合所得稅免稅所得制度之分析-歷史制度主義觀點》,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
    何介富(1973),《行政院輔導僑生回國升學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阮銘、林若雩、祝政邦、呂佳陵(2000),《民主在台灣》,台北市:遠流。
    林美惠(1990),《攜手走過的歲月 :中華民國僑務發展歷程》,台北市:華僑通訊社。
    林庭瑤(2000),《新細胞,舊基因─台灣金融制度變革遲緩的社會學分析》,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若雩(2002),〈由優勢到競爭:台灣的僑務政策(一九四九-二○○○)〉,《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九期,頁36-47。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5期,頁1-71。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86-95。
    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范世平(2008),〈中國大陸僑務組織與政策之分析及其外交意涵〉,《2008僑務發展之外交意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僑務委員會主辦,未出版,頁18-52。
    高信(1989) ,《中華民國之華僑與僑務》,台北市:正中。
    高崇雲(1998),〈我國僑民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前瞻〉,《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頁61-102。
    夏誠華(2000),〈兩岸僑教回顧與展望〉,《第二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教育部,頁321-320。
    夏誠華(2003),〈當前僑務政策之分析〉,《玄奘人文學報》,第1期,頁217-242。
    夏誠華(2005),《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四)》,台北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
    孫煒(2002),〈政策次級系統與政策典範--政策變遷之模型建構〉,《政治學報》,第34期,頁123-148。
    孫友聯(2002),《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醫療福利體制比較研究-一個歷史制度論的初探》,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發表於中國政治學會年會,台北市:中國政治學會。
    海外出版社(1955),《華僑文教工作的方針與任務》,台北市:海外出版社。
    海外出版社(1956),《僑務一年》,台北市:海外出版社。
    崔炯華(1986),《現階段中共僑務政策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峰(1985),《我國當前僑務政策與措施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樹強(1992),《民國以來僑務政策之研究-三民主義僑務政策之實踐與評估》,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月萍(2003),《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活動 (1950~1965)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杰(2000),《制度變遷的政治過程:英國全民健康服務體系的個案研究(1948-1990)》,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法(2001),《中華民國史稿》,台北市:聯經。
    張瑜明(2003),《我國有線電視費率制度之分析: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
    張火木(2003),〈兩岸僑教政策之比較與因應對策〉,《第四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頁220-244。
    華僑革命史編纂委員會(1981),《華僑革命史》,台北市:正中。
    國家安全會議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1987),《加強海外華僑教育之研究》,台北市:國家安全會議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2256031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6031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35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