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02
|
Title: | 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之研究:菁英理論觀點 |
Authors: | 林瑞山 Lin, Jui Shan |
Contributors: | 吳定 林瑞山 Lin, Jui Shan |
Keywords: | 菁英理論 政策制訂過程 優惠存款 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 Elite Theory Policy Making Process Preferential Deposit Rational Reform Plan on Pension Income |
Date: | 2007 |
Issue Date: | 2009-09-14 13:07:18 (UTC+8) |
Abstract: | 2005年陳水扁總統,針對軍公教退休人員之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得以18%利率辦理優惠存款、降低所得替代率等,要求相關單位提出改革方案。銓敘部經與教育部、國防部及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等相關主管機關組成專案小組,在公務人員方面擬具「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報請考試院於同年11月10日確定方案內容;至部分執行內涵則於2006年1月5日決議由銓敘部依權責自行負責處理。案經銓敘部邀集相關主管機關開會研商後,決定軍公教人員改革方案於同年2月16日同步實施。
值此,軍公教退休人員多數表達無法接受,組織退休聯盟進行各項訴求與抗爭行動;同時立法院中國國民黨黨團及親民黨黨團多數委員支持退休聯盟之主張,運用預算審查權為手段,燃起本項改革方案再度討論的關鍵力量。
本文採文獻探討法針對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進行研究,筆者從相關文獻及媒體的報導中發現,本項改革方案的政策制訂過程乃是以菁英決策的方式出現,主要涉及行政官員、考試委員、立法委員及軍公教退休聯盟之間的互動過程。
爰此,筆者藉由菁英理論的觀點透過David Easton 所提出的政治系統理論為基礎,將「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相關影響政策制訂過程之參與者納入,提出一整合性的研究架構進行論述,並依參與人員為標準,分為行政菁英、立法菁英、知識菁英及標的團體四類,試圖經由本項改革個案的探討,進一步對菁英理論相應於政策制訂過程有較為深入之瞭解。
本文以2005年9月陳總統對外界作出「政策」宣示,迄至2008年1月立法院第六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止,為研究時間範圍。首先對政策制訂過程與菁英理論進行探討,並將四類菁英就其角色與影響政策制訂的方式與策略加以論述;其次對本項改革方案制訂過程及主要爭議作詳細闡述;接續對四類菁英運用之策略進行分析;最後作出結論,整合歸納前述之研究內容,提出研究發現與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緣起、問題與範圍……………………………………… 7
第三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限制………………………………………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流程及章節安排…………………………………13
第二章 相關理論探討與文獻檢閱……………………………………19
第一節 政策制訂過程…………………………………………………19
第二節 菁英理論的內涵………………………………………………29
第三節 菁英理論在政策制訂過程之應用……………………………40
第四節 文獻檢視………………………………………………………58
第三章 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政策制定過程分析……69
第一節 改革方案的意涵………………………………………………69
第二節 改革方案的制定過程及內容…………………………………80
第三節 政策制訂過程之主要爭議……………………………………89
第四節 實施方案之爭議裁決…………………………………………99
第四章 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中菁英策略運用分析.102
第一節 行政菁英運用之策略……………………………………… 102
第二節 知識菁英運用之策略……………………………………… 111
第三節 立法菁英運用之策略……………………………………… 115
第四節 標的團體運用之策略……………………………………… 120
第五章 結論………………………………………………………… 12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0
參考文獻……………………………………………………………135
附錄一………………………………………………………………144
附錄二………………………………………………………………146
附錄三………………………………………………………………149
附錄四………………………………………………………………150
附表1……………………………………………………………… 155
附表2……………………………………………………………… 156
附表3……………………………………………………………… 157
附表4……………………………………………………………… 158
附表5……………………………………………………………… 159
附錄五………………………………………………………………160 |
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尤衛軍譯(T. Bottomore著),1991,《精英與社會》,台北:南方。 王逸舟譯(C. Wright Mills著),1994,《權力菁英》,台北:桂冠。 王懷德,2006,《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制定之論證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白錦門,1994,《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台北:台灣書店。 朱 諶,1995,《中華民國憲法理論與制度》,台北:五南。 朱志宏,1991,《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合著,2008,《公共政策》,台北:智勝。 吳 定,2000,《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 Anderson, James E.(2000)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Bottomore, Tom(1993)Elites and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rick, Bernard(1970) “Parliament in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in Alan Kornberg and Musolf, L, eds, Legislatures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Downs, Anthony(1967) Inside Bureaucrac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Dunleavy, Patrick & O’Leary, Brendan (1987)Theories of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Dye, Thomas & Zeigler, L. Harmon(1987)The Irony of Democracy: An 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ye, Thomas(2002)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Upper Saddle Re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Easton, David(1953)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 Knopf. - (1965)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Farazmand, Ali(1999)”The Elite Question: Toward a Normative Elit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 31, No.3(July), pp.321-360. Marsh, D. & Stoker, G.(1995)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unter, Floyd(1963)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A Study of Decision Makers.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Abraham(1973)”On the Strategy of Social Planning”, Policy Sciences, Vol. 4, No.1. Lasswell, Harold D.(1950)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 Peter Smith. Lasswell, Harold D. & Kaplan, Abraham (1963)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ndblom, Charles E. & Edward J.Woodhouse(1993)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Marger, Martin N.(1987)Elites and Masse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Inc.. Michels, Robert(1959) Political Parties. New York: Dover. Mills, C. Wright(1959)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sca, Gaetano(1939)The Ruling Class. New York: McGraw-Hill. Norman, Thomas(1996)Rule: Politics, Administration, and Civil Rights. New York: Random-House. Pareto, Vilfredo(1966)Vilfredo Pareto: Sociological Writings. New York: Praeger. -(1971)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the Ruling Class. Albuquerque, N.M.: American Classical College. Putnam, Robert D.(1976)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umpeter, Joseph A.(1976)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 Inc.. 吳 定,2005,《政策管理》,台北:聯經。 Sharkansky, Ira(1972)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cy-Making in Government Agencies. Chicago: Markham. Starling, Grover(1988)Strategies for Policy Making. Chicago, Illiinois: The Dorsey Press. Wahlke, John C. et al.(1962) The Legislative System: Explorations in Legislative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Weaver, R. Kent(1989)“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 Tanks”, 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Vol. 22, No.3, pp.563-578. Weaver, R. Kent & James G. McGann(2000)Think Tanks & Civil Societies- Catalysts for Ideas and Action. New York: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U.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吳 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 定,2007,《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 定,2008,《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吳 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編著,1998,《行政學(一)(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 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吳春來,1990,《行政院與立法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振坤,2002,《宜蘭縣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泰成,2007,《現階段退休制度改革方案之評析與期望》,考銓季刊,第50期,頁1-18。 吳嘉娟,2007,《軍公教18%優惠存款制度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亞力,1997,《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呂亞力,2004,《政治學》,台北:三民。 呂明泰,2006,《公務人員退休所得改革方案中幾個受關注問題的剖析》,公務人員月刊,第116期,頁18-31。 李憲文譯(原田鋼著),1983,《少數統治的原理-政治權力的結構》,台北:黎明文化。 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2006,《行政法入門》台北:元照年。 杜承嶸,1998,《智庫與公共政策:台灣與美國智庫關於社會福利研究之初探 》,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官有垣,199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 林水波、張世賢,200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雅婷 ,2006,《政策論證與政策論述之研究-以國中小教育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方案為例》,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鍾沂,1994,《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 邱延正,1998,《菁英民主理論初探》,復興崗學報,第63期,頁133-147。 侯伯列、陳可粵,1981,《財務行政》,台北:臺灣商務。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 洪志朋,2001,《警政菁英對警政議題取向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本初,2007,《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 張潤書,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 莫祥雲,1993,《我國企業與政府關係之研究-從政策制定面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玉雯譯(Noreena Hertz原著),2003,《當企業購併國家》(The Silent Takeover: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台北:經濟新潮社。 許明質,2005,《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之研究-澎湖縣現職與退休 公務人員意見調查》,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峻郎,1999,《俄羅斯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1991-1996年)》,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毓圃,2002/07/15,《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不應輕言取消或調降》,國策分析(憲政〈析〉091-048 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B-091-048.htm。(檢索日期:2008/05/25)。 郭甘露,1995,《從「菁英民主理論」看孫中山先生的菁英思想》,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嘉玲,2002,《智庫與公共政策:美國智庫發展對我國智庫之啟示》,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山,2001,《國民中小學校長遴聘政策執行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懷恩,2001,《政治學(進階)Q&A》台北:風雲論壇。 曾明發,1991,《我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制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芬,1987,《中國國民黨黨務菁英的社會流動》,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隋杜卿,2001/07/19,《憲政體制與我國總統職權變遷之初探》,國策研究報告(憲政〈研〉090-040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0/CL-R-090-040.htm。(檢索日期:2008/06/10)。 黃世鑫,2003,《由財政觀點評析18%的軍公教退休金優惠存款:兼論信賴保護原則》,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2期,頁91-113。 黃世鑫、郭建中,2006,《18%爭議之Q&A 及合理改革之道》,政策研究學報,第六期,頁19-50。 葉俊秀,1997,《我國官僚政治下軍事官僚政策制訂過程研究-以航發中心改制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麟,2001,《菁英理論應用於政策制訂過程之研究:以我國國民卡方案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火生、林建成,2005/10/27,《18%優惠存款政策評析》,國政分析(社會〈析〉094-027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B-094-027.htm。(檢索日期:2007/12/12)。 廖振威 ,2006,《公務人員退休所得替代率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監察院,2002,《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總體檢調查報告》。 趙揚清、黃怡靜,2002/07/16,《軍公教人員存款優惠利率之評析》,國政分析(財經〈析〉091-016 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1/FM-B-091-016.htm。(檢索日期:2008/04/25)。 銓敘部,2003,《軍公教人員一次退休(伍)金及公(軍)保養老給付優惠存款制度(年息18%)暨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改革方向檢討評估報告》。 銓敘部,2005,《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之研究》。 銓敘部,2006,《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宣導講習會資料》。 銓敘部退撫司,2006,《推動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之理由與研議情形》公務人員月刊,第116期,頁3-9。 劉坤鱧,1992,《地方政治菁英政治行為之研究-台中市升格直轄市之爭議》,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雯,2002,《我國外籍勞工政策制定過程-政策網絡的分析》,嘉義: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千惠,1998,《非營利組織遊說策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良文,2006,《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台北:五南。 蔡良文,2007,《公務人員退撫體制的現況與變革分析》,考銓季刊,第50期:頁37-70。 蔡淑萍,1991,《我國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教育政策過程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棋瑋,2006,《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比較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淑芬,1985,《民選政治菁英的社會流動》,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徐芬,1994,《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我國「消費者保護法」制定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清俊、陳志瑋譯(Thomas R. Dye 原著),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 羅慎平譯(Patrick Dunleavy 等原著),1994,《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Theories of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台北:五南。 蘇威郎,2008,《我國公務人員退休政策之政經分析》,台北:臺灣大學社會科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貳、相關網站 中央選舉委員會,網址:http://www.cec.gov.tw/。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網址:http://www.nta.org.tw/。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址:http://npl.ly.gov.tw/。 司法院,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 全國退休教師聯盟,網址:http://www.retire.idv.tw/。 考試院,網址:http://www.exam.gov.tw/。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網址:http://www.cpa.gov.tw/。 銓敘部,網址:http://www.mocs.gov.tw/。 總統府,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 參、英文書目 Abelson, Donald E.(1998) American Think-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1256033 96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6033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19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