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70981      Online Users : 5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086


    Title: 公共決策正當性之研究:一個知識管理的觀點
    Authors: 郭耀昌
    Kuo, Yao-Chang
    Contributors: 吳瓊恩
    郭耀昌
    Kuo, Yao-Chang
    Keywords: 公共決策
    正當性
    知識管理
    電子化政府
    審議式民主
    理性主義
    價值多元化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4 13:05:13 (UTC+8)
    Abstract: 就如何改善公眾生活而言,若說「政治」提供一套想法,那麼,「行政」可以說是提供一套作法(請參見:Wilson, 1887)。而所謂行政,自然涉及到各項上自「經世濟民」的重大政策,下至日常例行事務的裁決(請參見:Simon, 1997)。從民主政治發展的潮流觀察,可以發現雖然民主的實踐可有不同面貌,但執政當局能否做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決定了其「管理眾人之事」的正當性。
    民主的可貴,不在於坐而言而已,更在於起而行 。因此,「什麼樣的政府是好政府?」應考慮「應然」(what it ought to be)面,亦應考慮「實然」(what it is)面。就應然面而言,何謂「正當性」?公共決策具有「正當性」的政府,就是好政府嗎?就實然面而言,我們如何建構一個好政府?一個好政府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總之,為了落實民主價值,從政治理論中,探尋民主的意義,固然重要,然而從務實的角度出發,進一步探索在科學技術(尤其是資訊科技)的協助下,將民主落實在人類行為層面上的可能性,更具深遠意義。這正是政治哲學與理論孕育了公共行政,而公共行政進一步促進公共政策的發展,一連串的學術發展軌跡背後的深層意義。隨著公共政策在解決問題的實務運作過程,日益面臨了科學工具物化與異化的困境,討論公共政策、公共行政的終極意義的聲浪逐漸獲得學術重視。
    在上述的理解下,以下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研究途徑與方法分別作一說明。
    本研究旨在回答下列問題:
    「在提升公共決策正當性的過程中,知識管理的概念與工具,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就一個以實務導向為特性的領域而言,這樣的提問,明顯是屬於規範性的。而這樣的關懷重點,也正呼應了前述研究動機的初步討論。
    公共決策的正當性取決於兩項因素:即政治上的代表性與資訊上的及時與正確。政治上具有代表性,則「雖不滿意,但大家皆可勉強接受」。此一面向指涉:效能、目的、終極價值、實質理性。資訊上的及時與正確,方可做出正確且及時的決策。此一面向指涉:效率、工具、工具理性。因此,面臨當今凡事皆須加個「e」(所謂 e-commerce, e-government,e-Trust等等)的資訊社會,如何結合知識管理所提供的工具,來進一步解決公共決策的正當性問題,極為重要。提高公共決策正當性的必要條件:資訊的公開與過程的透明。若能通過「知識管理」所提供的工具,結合政治上的代表性,及正確的決策,對於實踐「民主行政」,落實民主政治的理想,應具有理論與實務上的價值。
    基於此一觀點,本論文進一步研究與分析下列議題:
    1. 公共決策正當性的多元內涵為何?正當性的多元來源又為何?
    2. 誰來決定公共決策究竟是否具有正當性?
    3. 公共決策正當性的來源若有不同類型或層次,欲藉由知識管理的落實或推動,來穩固或提升公共決策正當性是否可行?
    在民主政治多元價值的背景下,正當性作為一個抽象概念,可以當作「政策順服」、「政治義務」,甚至「政治秩序」的原因來理解。但是,本文認為更加重要的議題是:正當性若當作「結果」來理解,試問什麼條件、作為、情境下,公民相信公共決策具有正當性?唯有釐清此一議題,才能一方面避免善意被濫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一個評估的標準,供公共決策者依循。當本文指出正當性概念可以作為評估標準時,本文所指的是:價值標準,而非操作標準。亦即,正當性可以提供本文一個關於目的與效能的判準,而非直接提供效率的指標。效率的指標必須根據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必須釐清正當性的概念,究竟是單一指標還是綜合指標?易言之,正當性究竟有無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內涵與定義?本論文第二章將論證正當性並非單一指標,亦即正當性並無一個單一且具有共識的定義(本章於稍後之理論回顧中將有簡略的討論)。面對這些歧異,本文希望追本溯源,進一步釐清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何在?亦即不同正當性的論述,建立在何種價值、假定上?
    本文並不自滿於釐清了不同正當性的內涵,本文更希望瞭解這些內涵有無落實與實踐的可能?正當性的性質,誠如前述,是一種規範性的信任關係,而不論是規範性價值的社會化過程,或是信任關係的建立,在在都需要資訊的收集、密切且頻繁的互動溝通。因此,本文進一步追問,當代以資訊科技為骨幹,以資訊處理為基礎的「知識管理」,是否可以協助本文落實上述不同內涵的正當性?知識管理在此一範疇的運用上,其利弊得失為何?
    然而,手段終究不能幫助決策者選擇目的,面臨諸多正當性的內涵,本文仍須探究一個根本性議題,即公共決策正當性的判準由誰決定?易言之,當決策者對正當性的內涵與定義有所爭執時,該怎麼辦?此處極為弔詭與諷刺的是:當正當性的內涵有爭議時,「正當性」已不具正當性!本研究將會在論文第二章中作更深入的討論。此處,簡略的說,本研究企圖論證:正當性應以制度為依附。亦即,正當性既不指涉特定人,甚至也不僅指涉特定政策,公共決策的「過程」才是正當性最合適的訴求點。誠如憲政主義者所主張的:正當法定程序(due-processes)是法治的基礎,更是憲政的基石。公共決策是否正當?是否合理?應以是否符合事先規定的「遊戲規則」作為判準,而非以公共決策之結果為判準。否則,當公共決策的結果與公民的利益相衝突時,公民無法在道德上尋求一個服從該項決策的立足點。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7
    第三節 重要文獻回顧 21
    第四節 重要名詞界定 57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60
    第二章 正當性之內涵及基礎 65
    第一節 理性及合理性:一個理性主義的考察 66
    第二節 「合理性」的多元化及其取捨困境 72
    第三節 「知識」作為合理性之基礎 83
    第四節 「合理性」作為正當性之基礎 92
    第五節 「正當性」作為一個更一般化的概念 99
    第三章 民主政策科學與知識管理 104
    第一節 「公共決策」作為公共行政之分析單元 104
    第二節 審議式民主作為公共決策之基礎 114
    第三節 知識管理作為審議式民主之實踐工具 119
    第四節 知識管理在公共決策之應用:電子化政府 123
    第五節 知識建構與公共決策之合理化:正當性之建構 134
    第四章 電子化政府的考察 147
    第一節 電子化政府的興起與內涵 147
    第二節 電子化政府管理架構 164
    第三節 知識管理與民主的公共決策 173
    第四節 「單一窗口服務」與回應性 189
    第五節 網際網路與審議式民主 194
    第五章 結論 224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譯著
    江明修
    2002 《公共行政精義》,台北:五南書局。
    李少軍、尚新建譯(D. Held)著
    1995 《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書局。
    李永熾譯(F. Fukuyama著)
    1993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出版社。
    李明譯(J. E. Stiglitz著)
    2002 《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台北:大塊文化。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A. Heywood著)
    (二)專書、期刊
    王健文
    1995 《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
    王漢國
    2001 〈知識管理在政策科學應用上的功能分析〉,《人文學報》,五卷,25期。
    2002 〈論知識管理在民主政策科學實踐上的價值〉,《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3期。
    2003 〈當代政策科學典範之探究:以知識管理途徑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4期,頁123-152。
    行政院研考會
    2002 《91年度電子化政府報告書》,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朱斌妤、楊俊宏
    許文傑
    2000 〈電子化╱網路化政府政策下行政機關生產力衡量模式與民眾滿意度落差之比較〉,《管理評論》,第19卷,第1期:頁119-150。
    余英時
    1955 《民主制度之發展》,香港:亞洲出版社。
    金觀濤,劉青峰
    1989 《興盛與危機》,台北:風雲時代。
    吳定
    1997 《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書局。
    2002 〈建構中央政府政策知識管理制度雛議〉,《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4期。
    吳秀光、廖洲棚
    2003 〈運用資訊科技再造政府:以台北市政府線上服務的推行為例〉,《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1期。
    2000 《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吳瓊恩
    1999 〈公共管理途徑的反思與批判〉,《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2期,頁1-20。
    2001 《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2002 〈知識工作者的崛起與組織的知識基礎理論〉,《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2期,頁1-20。
    2002 〈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7期,頁173-220。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
    2000 《公共管理》,台北:國立空大。
    吳瓊恩、周光輝、魏娜、盧偉斯
    2004 《公共行政學》,台北:智勝出版社。
    李仲彬、黃朝盟
    許世雨
    2001 〈電子化政府的網站設計:台灣省21縣市政府WWW網站內容評估〉,《中國行政》,第69期,頁47-73。
    宋學文、陳鴻基
    2000 〈從全球化探討網際網路時代的政策管理〉,《資訊管理學報》,第8卷,第2期:頁153-173。
    江明修
    1995 《我國行政革新政策之研究:民主行政的觀點》,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
    江明修、曾德宜
    2003 〈資訊科技與政府轉型:社會建構的觀點〉,《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3期。
    江宜樺
    2001 《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書局。
    林安梧
    2000 《新公共行政與新政府運動之辯證與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2003 《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鍾沂
    2001 《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嘉誠
    2003 〈電子化政府與轉型中的公共服務典範〉,《研考雙月刊》,27卷1期。
    2004 〈知識型政府的理念〉,《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5-20。
    姜新立
    1994 〈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1),頁199-245
    張世賢
    1986 《公共政策析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許清琦、曾淑芬、劉靜怡、吳鴻熙
    1991 《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世賢、陳恆鈞
    1997 《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出版社。
    張志明、劉淑娟
    2000 〈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的應用:以總務處營繕工程為例〉,《學校行政》,第6卷,頁71-84。
    張灝
    2000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
    高宣揚
    1998 《當代社會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1999 《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3 〈公元2010年台灣網路化社會之發展策略〉,《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1期。
    孫國祥
    2001 〈電子治理:治理的新技術應用〉,《立法院院聞》,29(8),頁27-45
    郭良文
    2000 〈台灣網際網路興起之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全球化發展的觀點〉,《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
    郭秋永
    2001 《當代三大民主理論,台北:聯經書局。
    郭耀昌
    1996 《我國戶政業務電腦化政策之研究:一個「電腦化管理狀態」的觀點》,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1999 〈電子化政府初探〉,收錄於孫本初、江岷欽主編之《公共管理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社。
    2002 〈E世代決策困境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12卷,第1期:頁153-164。
    許纓純
    2003 〈行政資訊系統管理架構之研究:電子化政府之基礎〉,《中國行政評論》,第12卷,第2期:頁161-182。
    2003 〈公共決策正當性之省思:一個民主行政的觀點〉,《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頁75-104。
    許國賢
    1997 《倫理政治論:一個民主時代的反思》,台北:揚智書局。
    許立一
    2001 《公共行政的黑堡觀點及其認識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1998 《公共行政專業主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黃朝盟、洪偉釗
    2003 〈政府網站的可用性原則—專家 vs 行政管理者的觀點〉,《中國行政》,第73期:頁97-134。
    1999 《政治學新論》,台北:偉伯出版社。
    黃朝盟、趙美慧
    2003 〈建立交互運作的公共網路服務〉,《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1期,頁60-9。
    黃東益、黃家珊
    2003 〈地方政府「數為民主」機制—以台灣省二十一縣市政府網站為例〉,《法政學報》,第16期:頁179-202。
    黃東益、蕭乃沂、陳敦源
    2003 〈網路時代的政治參與:台北市政府「市長信箱」的個案研究〉,《東吳政治學報》。
    項靖
    2000 〈線上政府:我國地方政府WWW網站之內涵與演變〉,《行政暨政策學報》,第2期,頁41-96。
    2003a 〈邁向資訊均富:我國數位落差現況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16期,頁125-178。
    2003b 〈數位化民主〉,收錄於賴世培等,2003,《數位化政府》,第四章,頁67-83
    周寄中譯,周伯□校(I. Lakatos & A. Musgrave 著)
    項靖、翁芳怡
    2000 〈我國政府網路民意論壇版面使用者滿意度之實證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259-286。
    陳金貴
    1999 〈政府再造與公共職責的探討〉,《考銓季刊》,第18期,頁58-73。
    1998 〈行政院有效推動政府再造之探討〉,《人事月刊》,第26卷,第4期,頁45-51。
    陳悅宜
    2002 〈知識管理在公部門運用的迷思與突破〉,《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4期,頁77-88。
    陳恆鈞
    2004 〈資訊運用與政策制訂〉,《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83-98。
    2003 〈以政府網際網路作為政策執行工具之可行性分析:由工具與系絡觀點探討〉,《法政學報》,第16期:頁127-146。
    1993 《批判與知識的增長》,台北:桂冠書局。
    陳敦源
    2004 〈人民、專家與公共政策:民主理論下的『參與式知識管理』〉,《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103-134。
    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
    2001 〈資訊與民主:台灣立法機關網站政治溝通功能之評估〉,《理論與政策》,第15卷,第3期,頁19-60。
    彭錦鵬
    2002 〈政治行政之虛擬分際:由「兩分說」到「理想型」〉,《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頁89-118。
    賴維堯
    1994 〈政策分類:文獻探討與個案創新〉,《空大行政學報》,第2期,頁59-70。
    曾德宜
    2003 《電子化政府對行政治理的影響: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高德源譯(A. Lijphart著)
    賴世培、項靖、宋餘俠、曾章瑞、馮震宇、吳秀光、詹中原
    2003 《數位化政府》,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顏良恭
    1998 《公共行政中的典範問題》,台北:五南書局。
    鄭錫鍇
    2004 〈知識型政府的內涵與使命〉,《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23-48。
    詹中原
    2003 〈數位化民主與電子治理〉,《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0-052號。
    劉常勇
    1999 〈科技管理的發展方向與省思〉,《中山管理評論》,第7卷,第2期,頁269-279。
    2001 《民主的類型:三十六個現代民主國家的政府類型與表現》,台北:桂冠書局。
    趙令揚
    1976 《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
    蘇彩足
    1997 《各國行政革新政策及措施比較分析》,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
    饒宗頤
    1977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中國史學觀念探討之一》,香港:龍門書店。
    葉啟政
    1991 《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圖書。
    2000 《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書局。
    錢永祥
    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T. L. Friedman著)
    2001 《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理的政治倫理》,台北:聯經出版社。
    瞿海源
    2001 〈網路公共論壇與民意:有關停建核四事件討論的分析〉,《第四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
    蕭乃沂、陳敦源、黃東益
    2003 〈網路民主政府:台北市「市長信箱」的評估與前瞻〉,《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1期,頁100-110。
    蕭鈺
    2003 《 「公共性」概念意涵之探索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蕭公權
    1981 《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譚大純
    2000 《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 台北:聯經書局。
    2001a 〈知識管理文獻之回顧與前瞻:以知識作業及知識策略為分類基礎〉,《管理評論》,20(4),頁93-135。
    2001b 〈知識管理之策略觀:文獻回顧、分類與命題〉,《科技管理學刊》,6(1),頁35-54。
    戚國雄
    2002 〈數位民主:概念與議題〉,《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52號。
    謝俊義
    2003 〈文學悸動,科學撼動—從公共行政的大問題論述〉,《中國行政》,第73期,頁163-194。
    徐偉傑譯(M. Waters著)
    2001 《全球化》,台北:弘智書局。
    鄒理民譯(Berger, P.L. & T. Luckmann著)
    1991 《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書局。
    劉軍寧譯(S. P. Huntington著)
    1994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書局。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87256504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725650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7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