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022
|
Title: | 台灣地區大學學雜費調漲對生育率的影響 |
Authors: | 洪文娟 |
Contributors: | 黃智聰 洪文娟 |
Keywords: | 大學學雜費 生育率 固定效果模型 台 灣地區 college tuition fertility rate fixed-effect model Taiwan |
Date: | 2004 |
Issue Date: | 2009-09-14 12:45:10 (UTC+8) |
Abstract: | 台灣地區在2002年時總生育率已降至1.33,而淨繁殖率為0.63,此種低於替代水準的生育率如果繼續下去,台灣地區的人口成長將於20-30年後,達成人口零成長並轉為負成長;生育率持續降低將造成人口老化,對國家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而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很多,鑑於現代家庭在子女養育費用上的支出日益增加,尤以教育費用佔養育成本之比例最大,中低收入的家庭籌措教育費用的負擔,可能比生活開支更為沉重;尤其近年來政府廣開大學之門,但高等教育的經費並沒有比例的提升,因此不論公立或私立學校,從政府所得的補助相形減少;而大學學歷已成為基本的學位,可以預期未來幾乎每個人都會念大學,因此當大學學雜費調漲,將使父母養育子女成本增加,所以要思考是否因為養育成本的提高,而降低了生育子女的意願,使得台灣地區生育率年年下降。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佔教育費用相當大比重的大學學雜費調漲,對台灣地區生育率的影響,並就其他影響台灣地區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以下為本論文之主要內容:第一章緒論,介紹本文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及研究限制。第二章文獻回顧,探討影響生育率因素的相關文獻,並就大學學雜費之文獻加以分別整理並予以說明。第三章,分析台灣地區生育率與大學學雜費調漲之變化;為了研究大學學雜費調漲對台灣地區生育率之影響,必須對近年來台灣地區生育率之變化及大學學雜費制度之變化作進一步之了解。第四章是研究方法,在本章中,將介紹本論文的資料來源、研究方法與實證模型及變數說明,以檢視大學學雜費調漲對台灣地區生育率的影響。第五章,就實證結果加以分析說明,第六章是本研究之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1991年至2002年台灣地區23個縣市之追蹤資料為研究對象,經由固定效果模型的估計結果發現,大學學雜費對台灣地區生育率的影響有顯著的負相關;而其他影響台灣地區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如台灣地區各縣市家庭所得、失業率(尤以男性失業率為顯著)、婦女教育程度等均呈現顯著的負向影響,台灣地區嬰兒死亡率亦呈現負向影響但並不顯著,而婦女25 – 39歲年齡組群佔該縣市15歲以上婦女總人數比例,對台灣地區生育率的影響,呈現顯著的正向關係。
依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學學雜費是影響台灣地區生育率相當重要的因素,且教育學費與提升生育率皆屬於政府的政策,政府應該高度正視此問題並有所作為。至於控制其他因素後之地區特質效果,"顯示台灣地區之生育率,以東部地區為最高,南部地區最低;各縣市之特質效果則以新竹縣為最高、高雄市最低,可能與原住民比例、人口外移、城鄉差距或其他人文因素有關。因此,如何縮小城鄉差距,平衡人口分佈,使經濟均衡發展,也是值得政府思考與正視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學雜費、生育率、固定效果模型、台灣地區 |
Reference: | 一、 中文部分 王明源 (2003),「我國大學校院學雜費政策之探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4,頁62∼74。 李金桐 (1992),《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學雜費及政府對私立大學院校補助之研究》,教育部高教司印。 李美慧、張明正 (2001),「台灣地區人口轉型後之生育趨勢與展望」,《人口學刊》,23,頁93∼112。 李棟明、陳肇男、孫得雄 (2001),「台灣家庭計畫之轉折與政策經驗」,《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2(1),頁25∼76。 李棟明、陳肇男、孫得雄 (2003),《台灣的人口奇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林文達 (1998),《教育財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本炫 (1998),「當前學費政策的背景分析」,《國策專刊》,5,頁4∼6。 林本炫 (1998),「學費自由化以完善的扶助為前提」,《國策專刊》,5,頁14∼16。 林保華 (1998),「學費問題是社會體制的抉擇問題」,《國策專刊》,5,頁2∼3。 孫得雄 (1985),《人口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孫得雄 (1997),「台灣之人口變遷與問題」,《現代化研究》,9,頁80∼94。 孫得雄 (2003),「台灣人口老化與老人福利」,《科學月刊》,34(6),頁486∼489。 張明正 (1996) ,《台灣地區人口轉型後之生育趨勢與婦幼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出版。 張明正 (1996),「台灣地區之人口變遷與家庭計畫」,《兩岸家庭計畫經驗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頁5∼20,中華民國婦幼衛生協會印。 張素梅 (1976),「台灣生育率決定因素的分析」,《社會科學論叢》,25,頁227∼273。 張清溪、曹慧玲 (1981),「台灣生育率的決定因素----婦女勞動參與率的聯立模型分析」,《人口學刊》,5,頁71∼118。 陳麗光、巫秀美、潘伶燕、施淑芳、石曜堂 (2001),「台灣地區鄉鎮別生育調節區位之群眾與婦女又偶率對生育率之影響的結構變化」,《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6(2),頁12∼20。 陳肇男、駱明慶 (2003),「應該用政策鼓勵生育嗎?」,《經濟前瞻》,85,頁10∼20。 馮建三 (1998),「高學費與生意原則」,《當代》,129,頁48∼53。 彭森明 (1998),「大學學費之爭議和節制之措施」,《文教新潮》,3(3) ,頁4∼6。 楊朝祥 (2003),「大學學雜費調漲的程因與對策」,《國家政策論壇》,92(4) ,頁174∼181。 楊靜利 (1996),「婦女勞動參與對生育率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19,頁35∼56。 楊麗秀 (1981),「台灣地區有偶育齡婦女婦女勞動參與對生育率之影響」,《人口學刊》,5,頁119∼141。 潘俊男 (2000),《中國大陸外人直接投資與產業升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化元 (1998),「高學費政策的再思考」,《國策專刊》,5,頁11∼13。 謝高橋 (1994),「台灣人口成長過程:死亡率與生育率下降趨勢,1946-1990」,《亞洲研究》,頁2∼16。 顏厥安 (1998),「論高等教育學費政策:競爭機制與平等受教權」,《國策專刊》,5,頁7∼11。 鐘重發 (2003),「會為三萬元「多」生小孩嗎?談夫妻生育子女決定因素之探討」,《兒童福利期刊》,4,頁283∼286。 二、 政府及其他出版品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2003),《人口政策資料彙集》,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3),《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民國九十一年》,台北:內政部。 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編(2003),《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志》,台中: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三、 英文文獻 Becker, Gary S. (1981),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in, Glen G., and A. Weininger. (1973),“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Fertility: Results from Cross-sectional Aggregate Data,” Demography,10(2),205-223. Darwin, Charles. (1872),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2 ,New York: D.Appleton. Easterlin, Richard A. (1978), Historical Studies of Changing Fertil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ill, R. C., W. E. Griffiths, and G. G. Judge (2001), Undergraduate Econometric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siao, C. (1986), Analysis of panel dat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ang, J. T. (2002), “Personal Tax Exemption:The Effect on Fertility in Taiwan” ,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11(1), 32-48. Malthus, T. R. (1933), An Essay on Population,1, London: J. M. Dent. Mocan, Naci H. (1990), “Business Cycle and Fertility Dynamics in the United States: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3(2),125-146. Srinivasan K. and Shireen J. Jejeebhoy (1985), The Fertility Revolution–A Supply-Demand Analys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hittington, Leslie A.; James Alm; and H. Elizabeth Peters (1990), “Fertility and Personal Exemption: Implicit Pronatalist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3),545-556. William, H. G. (1997), Econometric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ress. 四、參考網站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 教育部:http://www.moe.gov.tw/ 經建會: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衛生署:http://www.doh.gov.tw/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01 9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1001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326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