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78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28886      Online Users : 7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88


    Title: 牛李黨爭的分野 —— 一個政治史的分析
    Authors: 歐姍姍
    Ou, Shan Shan
    Contributors: 王德權
    Wang, Te Chuan
    歐姍姍
    Ou, Shan Shan
    Keywords: 牛李黨爭
    黨爭分野
    陳寅恪
    岑仲勉
    科舉
    進士
    門第
    士族
    宰相
    翰林學士
    藩鎮僚佐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4 12:05:36 (UTC+8)
    Abstract: 自陳寅恪於40年代提出牛李黨爭的分野說法後,圍繞著陳寅恪觀點引發的種種議論,推動了「牛李黨爭」成為唐史研究中最廣泛、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然而歷經半個世紀以來文史領域研究者對此課題的熱烈討論,中間更伴隨著新資料的出土與運用,新論點的引入與闡發;雖然豐富了研究視野,也衍生出許多新的方向,但不解的是,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卻沒有對「牛李黨爭分野」這個課題建立起某種共識或定論。研究的增多,反使得牛李黨爭的分野觀點,呈現一種全由研究者說了算的情況;牛李黨爭不是來自於牛李黨人間的對立,反而是來自於研究者間的論爭。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是因為這些研究多是以陳寅恪觀點而展開,以他的觀點作為研究的基礎,故難以跳脫出陳寅恪的範圍去開發新的論點,但又對陳寅恪觀點繼承不完全,再加上研究者個人主觀意識的不同、史料閱讀的深淺有別、觀感不一,以致形成眾說紛紜的狀況,最後陷入牛李黨爭的死胡同。也就是說,「牛李黨爭」之所以成為「難解之結」,問題並不完全是在事件的本質上,而是因為後人的解讀不同所造成。同樣是解讀牛李黨爭,因著研究者的不同思想、不同身世背景、在不同的情境下演出,便傳遞著不同的文化意涵。
    因此要釐清這樣一個混雜情況,整理歷來牛李黨爭分野的各個觀點,作實證的分析是有相當的必要。本文歸納出黨爭中最主要的幾個分野焦點:科舉、門第、仕途、藩鎮,並就這四個部分對牛李黨人做實證考察,以檢驗歷來黨爭的分野觀點對牛李兩黨的劃分有何不足之處。
    在這樣一個對牛李黨爭分野假設的實證過程中,必須不斷的與前輩學者的論點對話。因為過去的研究多糾結在要對黨爭尋求出「分野」的限制中,所以本文最後將試著用宏觀的角度,從歷史演變的軌跡、政治結構的變化、行政體系的運作,重新檢視牛李黨爭這個政治事件發生的源頭與脈絡,希望能跳脫出過去研究的糾葛,對黨爭研究提出較具包容性的解釋,以期解開牛李黨爭這個難解之結。
    Reference: 一、 史料與民國以前著作(依時代先後排序)
    (唐)李華,《李遐叔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韓愈著、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李肇,《翰林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唐)裴庭裕著、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官制〉,《漢學研究》,24:1(臺北,2006),頁175-208。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郎官〉,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頁106-119。
    韓國磐,〈牛李之爭〉,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頁359-364。
    韓國磐,〈唐朝的科舉制度與朋黨之爭〉,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頁267-283。
    韓國磐,〈漢唐時士庶的幾個問題〉,收入氏著,《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頁185。
    羅永生,〈從「玄武門之變」看貞觀統治集團的形成〉,「第六屆唐代學術文化研討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所、中國唐代學會主辦,2003.11.06-07。
    羅燕萍、石紅,〈論李德裕與牛李黨爭〉,《唐都學刊》,21:4(西安,2005),頁130-136。
    羅聯添,〈唐代牛李黨爭始因問題再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14:2(臺北,1985.12),頁15-24。
    礪波護,〈中世貴族制の崩壞と辟召制—牛李の黨爭を手がかりに—〉,收入氏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同朋社出版,1986),頁45-84。
    (宋)王讜著、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德權,〈修身與理物—中唐士人自省之風的兩條面向—〉,《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37(臺北,2006),頁1-31。
    礪波護,〈唐代使院の僚佐と辟召制〉,收入氏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同朋社,1986),頁85-122。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宋)洪邁,《容齋續筆》,臺北:新興書局,1979。
    (宋)李昉等編、夏劍欽等點校,《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洪遵編,《翰院群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2003年重印)。
    (清)徐松著、孟冬二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北京燕山,2003。
    (清)清聖祖御製、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王德權,〈唐史研究的難解之結—牛李黨爭課題的再檢討—〉,「中國三至九世紀歷史發展及唐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主辦,2004年9月,頁189-214。
    (清)趙翼著,栾保群、呂宗力點校,《陔餘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2006年重印)。
    二、 近人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丁鼎,《牛僧孺年譜》,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毛蕾,《唐代翰林學士》,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00。
    王炎平,《牛李黨爭》,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壽南,《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大化書局,1978。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田廷柱,〈李德裕〉,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五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頁189-207。
    朱桂,《牛僧孺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6。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
    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
    岑仲勉,《唐史餘瀋》,北京:中華書局,1960。
    岑仲勉,《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朱碧蓮,〈論杜牧與牛李黨爭〉,《文學遺產》,2(北京,1989),頁69-78。
    李潤強,《牛僧孺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治》,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周道濟,《漢唐宰相制度》,臺北:大化書局,1978。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洛陽藝術館編、陳長安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郁賢皓、朱易安,《李商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孫國棟,《唐代中央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8。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何啟民,〈中古門第之本質〉,收入氏著,《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頁1-5。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1987。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
    陳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0。
    傅璇琮,《李德裕年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頁37-87。
    湯承業,《李德裕研究》,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公司基金會,1973。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雷飛龍,《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臺北:韋伯文化,2002。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69。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臺北:學生書局,1997。
    何錫光,〈從基礎到形態:牛李黨爭的多元考察〉,《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7(重慶,2000),頁46-52。
    三、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丁鼎,〈牛僧孺與“牛李黨爭”研究二題〉,《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聊城,2002),頁59-65。
    卞孝萱,〈“牛李黨爭”正名〉,《中國史研究》,3(北京,1993),頁83-92。
    戶崎哲彥,〈許渾與李玨—對桂林華景洞石刻許魂《寄李相公》兩首詩及「牛李黨爭」研究的啟示〉,《社會科學家》,17:1(總93期)(桂林,2002),頁93-97。
    方堅銘,〈處在牛李黨爭之中的杜牧:自邊緣層突入緊密層〉,《江西社會科學》,6(南昌,2005),頁89-92。
    毛雙民,〈論牛李黨爭〉,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五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頁155-178。
    牛致功,〈令狐梅與李德裕—讀《令狐梅墓誌銘》〉,《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19:2(西安,2002),頁40-44。
    王力平,〈四至九世紀襄陽杜氏家族述論〉,收入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58-73。
    王力平,〈地域分野難以界說黨派之爭—《從士族郡望看牛李黨爭的分野》商榷〉,《歷史研究》,4(北京,2000),頁182-185。
    王玉群,〈牛李黨爭原因新探〉,《許昌師專學報》,18(許昌,1999),頁81-83。
    何燦浩,〈元和對策案試探〉,《南開學報(哲社版)》,3(天津,1984),頁53-60。
    王仲犖,〈憲穆敬文武宣六朝的政治〉,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頁176-223。
    王西平,〈杜牧與牛李黨爭〉,《陜西師大學報》,4(西安,1985.11),頁58-66。
    王志東,〈牛李朋黨科舉之爭的後果—牛李黨爭與唐代科舉的發展(一)~(三)〉,《廣西社會科學》,4、5、6(南寧,2004),頁113-135,123-126,138-141。
    王國堯,〈李德裕與澤潞之役—兼論唐朝於9世紀中所處之政治困局〉,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頁487-522。
    王載源,〈牛李黨爭與李商隱的傾向〉,《中州學刊》,2(河南,1986),頁91-96。
    王壽南,〈唐代牛李黨爭平議〉,《歷史月刊》,70(臺北,1993),頁40-44。
    王壽南,〈唐代的縣令〉,《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5(臺北,1972),頁177-194。
    王德權,〈中晚唐使府僚佐昇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5:1(嘉義,1994),頁267-302。
    王德權,〈李華政治社會論的素描-中唐士人自省風氣的轉折〉,《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6(臺北,2006),頁1-28。
    王德權,〈決杖於朝堂—唐代懲處官人的特殊方式〉,「近代以前中國的社會與國家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研究會(日本)主辦,2008年8月26、27日,頁1-55。
    何燦浩,〈牛李黨人出身與身分略論〉,《南開史學》,2(天津,1983),頁23-40。
    王德權,〈孤寒與子弟:制度與政治結構的考察〉,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學會(日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新史學》雜誌社,2008),頁41-84。
    何燦浩,〈牛李黨爭和內廷之爭的關係辯析〉,《寧波師專學報》,3(寧波,1983),頁135-141。
    (唐)封演著、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何燦浩,〈試論牛李兩黨內部關係的不同特點〉,《寧波師專學報》,4(寧波,1983),頁63-74。
    吳在慶,〈試論杜牧的黨派分野〉,《人文雜誌》,2(陝西,1987),頁123-129。
    吳澤、袁英光,〈唐初政權與政爭的性質問題-唐初武德、貞觀年間的階級鬥爭與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歷史研究》,2(北京,1964),頁111-134。
    呂思勉,〈順憲穆敬四朝事迹〉、〈文武宣三朝事迹〉,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286-382。
    李中華,〈李商隱與牛李黨爭〉,《文史》,17(北京,1983.06),頁193-202。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收入氏著,《隋唐五代歷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頁137-166。
    李浩,〈從士族郡望看牛李黨爭的分野〉,《歷史研究》,4(北京,1999),頁174-178。
    李貴,〈20世紀牛李黨爭研究述評〉,《廊坊師范學院學報》,3(廊坊,2000),頁22-26。
    李樹桐,〈宦官的亂政及牛李黨爭〉,收入氏著《隋唐史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頁199-210。
    李樹桐,〈唐代的科舉制度與士風〉,收入氏著《唐史新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頁1-68。
    (唐)無名氏,《玉泉子》,北京:中華書局,1991。
    汪榮祖,〈為不古不今之學—唐史研究〉,收入氏著,《陳寅恪評傳(國學大師論叢2)》(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頁99-131。
    汪籛,〈關於牛李黨爭〉,收入氏著,《漢唐史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頁183-185。
    周建國,〈李德裕與牛李黨爭考述〉,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頁299-322。
    周建國,〈論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兼評《李德裕年譜》〉,《文學遺產》,3(上海,1987),頁130-137。
    周建國,〈鄭亞事迹考述〉,《文史》,31(北京,1990),頁249-262。
    周建國,〈關於唐代牛李黨爭的幾個問題—兼與胡如雷同志商榷〉,《復旦學報》,6(上海,1983),頁102、103-107。
    林天蔚,〈朋黨之爭〉,收入氏著,《隋唐史新編》(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1968),頁302-311。
    松井秀一,〈所謂牛李の党争の發端に關して〉,收入佐久間重男教授退休紀念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史、陶瓷史論集》(東京:燎原株式會社,1983),頁59-79。
    松浦典弘,〈唐代後半期の人事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位置〉,《古代文化》,第50巻・第11号(京都,1998),頁32-43。
    武榮強,〈李商隱與牛李黨爭新論〉,《唐山師範學院學報》,6(江蘇,2002),頁9-12。
    (五代)王定保著、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胡如雷,〈唐代牛李黨爭研究〉,收入氏著,《隋唐政治史論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頁331-352。
    胡國然,〈長慶元年復試案淺析〉,《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重慶,1987),頁61-66。
    胡戟,〈陳寅恪與中古史研究〉,《歷史研究》4,(北京,2001),頁145-156。
    范文瀾,〈唐後期的政治概況(821—907)〉,收入氏著,《中國通史簡編 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頁168-187。
    韋其勒著、李聖光譯,〈初唐政治上的黨爭〉,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231-339。
    凌文生,〈杜牧與牛李黨爭〉,《鐵道師院會報》,15:2(蘇州,1998),頁17-21。
    唐長孺,〈《舊唐書》中關於元和三年對策案的矛盾記載〉,收入中國唐史學會編,《唐史學會論文集1986》(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167-175。
    唐長孺,〈唐修憲穆敬文四朝實錄與牛李黨爭〉,收入氏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195-241。
    烏廷玉,〈牛李黨爭〉,收入氏著,《隋唐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頁231-236。
    烏廷玉,〈唐朝傑出的政治家李德裕〉,收入中國唐史研究會編,《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頁250-267。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翁俊雄,〈安史亂後「仕家」的南徙—兼論「辟署」制度的形成〉,收入氏著,《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1995),頁249-256。
    翁俊雄,〈唐代的州縣等級制度〉,《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北京,1991),頁8-18。
    高橋徹,〈李德裕試論〉,收入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輯委員會編,《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 中國の傳統社會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3-19。
    寇養厚,〈杜牧與牛李黨爭〉,《文史哲》,4(濟南,1988),頁46-55。
    崔維澤(D.G. Twitchett)著、何冠環譯,〈從敦煌文書看唐代統治階層的成分〉,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87-130。
    張榮芳,〈牛李黨爭中史官與史學的論爭〉,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二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頁347-394。
    張榮芳,〈牛李黨對史學的論爭〉,收入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中國史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頁553-546。
    張榮芳,〈唐代史官入仕途徑、地域與交遊之分析〉,《大陸雜誌》64:5(1982.05),頁10-27。
    陳弱水,〈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88-106。
    陳弱水,〈論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收入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217-246。
    (宋)歐陽修、宋祁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陳寅恪,〈李唐士族之推測〉,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頁320-334。
    章群,〈朋黨之爭〉收入氏著,《唐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頁211-223。
    章羣,〈論唐代開元前的政治集團〉,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745-772。
    麥克爾‧多爾比,〈晚唐的宮廷政治〉,收入崔瑞德主編,《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頁575-706。
    傅樂成,〈宦官與黨爭—外廷的黨爭〉,收入氏著,《中國通史》下冊(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8),頁436-443。
    傅璇琮,〈李商隱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文學評論》,3(北京,1982.05),頁76-85。
    傅璇琮,〈略談唐代的牛李黨爭〉,《文史知識》,2(北京,1983),頁18-24。
    傅璇琮、周建國,〈李德裕及《會昌一品集》研索〉,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第三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1997),頁497-508。
    傅璇琮、周建國,〈李德裕及其文集的整理研究〉,收入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十四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頁100-125。
    渡邊孝,〈中唐期における「門閥」貴族官僚の動向〉,收入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輯委員會編,《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 中國の傳統社會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21-50。
    (宋)薛居正等著,《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渡邊孝,〈中晚唐期における官人の幕職官入仕とその背景〉,收入松本肇、川合康三編,《中唐文學の視角》(東京:創文社,1998),頁357-392。
    渡邊孝,〈牛李の黨爭研究の現狀と展望〉,《史境》,29號(東京,1994),頁69-107。
    渡邊孝,〈唐代藩鎮における下級幕職官について〉,《中國史學》,第11巻(東京:2001.10),頁83-107。
    渡邊孝,〈唐後半期の藩鎮辟召制についての再檢討─淮南‧浙西藩鎮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人的構成などを手がかりに─〉,《東洋史研究》,60:1(京都,2001),頁30-68。
    渡邊孝,〈榮陽鄭氏襄城公房一支と成徳軍藩鎮—河朔三鎮の幕職官をめぐる一考察—〉,收入吉田寅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吉田寅先生古稀記念アジア史論集》(東京:吉田寅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編集委員會,1997.02),頁147-174。
    渡邊孝著、秦欣譯,〈牛李黨爭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中國史研究動態》,5(北京,1997),頁17-26。
    馮承基,〈牛李黨爭始因質疑〉,《文史哲學報》,8(臺北,1958),頁135-146。
    馮承基,〈由文化階層看李唐之朋黨閹寺與藩鎮〉,《思與言》,5:4(臺北,1967),頁18-19,26。
    黃永年,〈論武德貞觀時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鬥爭〉,收入氏著,《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頁3-36。
    黃約瑟,〈試論垂拱四年李唐宗室反武之役〉,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589-610。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60。
    楊志玖,〈試論唐代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歷史教學》,6(天津,1980),頁24-28。
    楊志玖、張國剛,〈藩鎮割據與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論唐代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收入中國唐史研究會編,《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頁92-305。
    詹森(David Johnson)著、耿立群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231-339。
    劉智亭,〈李商隱與牛李黨爭〉,《陜西師大學報》,4(西安,1985.11),頁67-73。
    劉運承,〈“牛李兩黨以科第分說”質疑〉,《史林》,4(上海,1989),頁15-21。
    劉運承,〈唐代牛李黨爭性質辨析〉,《史林》,3(上海,1986),頁29-39。
    劉馳,〈山東士族入關房支與關隴集團的合流及其復歸〉,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 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544-559。
    翦伯贊,〈牛李黨爭〉,收入氏著,《中國史綱要(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頁209-210。
    盧建榮,〈中晚唐藩鎮文職幕僚職位的探討—以徐州節度區為例〉,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主編,《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237-1271。
    築山治三郎,〈山東貴族と科舉官僚〉,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の研究》(大阪:創元社,1967),頁163-194。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築山治三郎,〈牛李の朋党〉,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の研究》(大阪:創元社,1967),頁224-25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1153015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301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6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