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71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205/145239 (79%)
造訪人次 : 52627008      線上人數 : 11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713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13


    題名: 嵇康: 一個衝突生命的開展
    作者: 劉立寧
    貢獻者: 林啟屏
    劉立寧
    關鍵詞: 嵇康 , 魏晉南北朝, 魏晉名士,玄學, 竹林七賢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09-09-14 11:21:17 (UTC+8)
    摘要: 魏晉南北朝在歷史上是一個充滿困惑的時代。他歷經了價值混淆、崩潰與重建,但也因為處在激於世變與時代苦悶的氛圍下,因此激盪出中國思想史上,具有個體自覺與自我發現特質的一種高度思辨性學術,後人稱此為「玄學」。 玄學又稱「玄遠之學」,意旨「清遠」、「虛靜」,所探討的中心論題是「天人關係」。 到了魏晉時代,在「自然」與「名教」等範疇下,學者研究自然與人類社會的依存關係,而且對天道與人事、本體與現象…等方面作新的論證。 玄學憑清簡雋逸的語辭、精練名理的玄遠談風,掃卻兩漢時期的讖緯迷信與牽強附會的繁瑣經釋,開啟了有別於前代的哲學之風,故今日學界或以「新道家」稱之 ,而當時因「名教禮法」與「自然自在」衝擊下所產生的反思,也成為此一時期的重要課題。所以,「自然與名教」除了在現實生存方面形成衝突外,當理論本身落實於現實世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產生了矛盾,魏晉思想因此有了多元化的哲學問題與不同的論題核心。
    魏晉時期所謂的「名教」係指人文設制,原來是以君臣父子之義為教,後來泛指整個人倫秩序。 因此,魏晉名士面對著,道德禮法構成的綱常名教世界與個體自然自在二者所產生的長久衝突下,除了將有限生命固著在由無數禮教織網所形成的矛盾中,也企圖以吸收佛教教義的方式,來消解兩者衝突,甚至於期望藉由超越道德性,而達到個體生命的自由性與深刻化。 其中,竹林七賢之一以儒家思想為內、道家思想為外的嵇康,當面對時代衝突時,個人生命情調是如何的開展?所以,本論題焦點鎖定於嵇氏,並將其生命衝突的歷程與轉折,除了聚焦於嵇康的思維背景外,進一步探論其玄理思維是如何形塑之?另外,現實世界中,嵇康在探索個人生命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定位自己?也是本論文核心關懷所在!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 專著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王曉毅:《嵇康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充:《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牛貴琥:《廣陵餘響》,(北京:書苑出版社,2004年7月)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 (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鄭玄:《易緯乾坤鑿度》,(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鄭玄:《禮記》,(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劉劭:《人物志》,(臺北:金楓印行久博總經銷,1986年)
    劉安:《淮南子》,(臺北,中華圖書公,1966年)
    劉知幾:《史通》,(台北市:臺灣商務,1973年)
    劉申叔:《國學發微》,( 台北:廣文出版社,1970年)
    劉大杰:《魏晉思想》, (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劉綱紀、李澤厚:《中國美學史》,第二卷,(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劉義慶撰,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 (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蔡宗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卷7,(台北:聯經出版社)
    錢穆:《國史大綱》,(上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10月)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公司,1978年5月)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羅常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台北:大林出版社)
    羅宗強:《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3月)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 台北:中華書局,1992年)
    道教典籍:《太平經》,(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1960年)
    二、期刊與論文
    王韜:《嵇康的詩歌美學思想》•碩士論文。(存於南開大學圖書館)
    史直:《黑龍江藝術》,〈嵇康之死與<廣陵散>失傳〉,(1980年第4期)
    丘為君:《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江建俊:《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由劉伶「酒德頌」談到魏晉名士之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
    江建俊:《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大人理境與無君思想的關係〉,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李豐懋:《靜宜文理學報》,〈嵇康養生思想之研究〉,第二期,1976年
    李明輝:《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儒家傳統與人權〉,(北京:社會科學人獻出版社,2001年11月)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元月)
    李里:《自立晚報》,〈竹林賢士嵇康〉,(1963年9月9日)
    李劍國:《南開學報》,〈嵇康生卒年新考〉,(哲社版),(1985年第3期)
    何淑雅:《嵇康之音樂思維及其藝術精神 — 魏晉玄學的一個側面:美感世界與道的追尋》,(臺灣: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何權衡:《文史知識》,〈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嵇康〉,(1984年第8期)
    岑溢成:《鵝湖學誌》,〈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1992年第9期)
    呂凱:《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嵇叔夜與山巨源絕文書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11月初版)
    林啟屏:《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林啟屏:〈先秦思想中的「遇合」問題- 以窮時以達為討論起點〉
    林聰舜:《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玄學式的體制與反體制論述 ---- 魏晉思想一個思考方向〉,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周大興: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 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阮籍的名教空間與大人先生的神貴空間〉,(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任繼愈:《道教與傳統文化》,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年)
    胡孚琛:《中國古代的氣論與身體觀》,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馬良懷:《魏晉南北朝完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世俗與超越〉,第四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祝平次:《中國古代的氣論與身體觀》,〈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 / 主體觀念的差異〉,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徐秋玲:《董仲舒的儒學轉化及其政治實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莊萬壽:《魏晉南北朝完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阮籍與嵇康--從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透視阮籍〉,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許瑞娟:《王弼與郭象之「性」及其比較研究》,〈第二章 玄學性論焦點的轉移--- 從道德價值到自然材質〉,(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陳熙遠:《時代與思想轉折點上的異數--- 陳確思想探析》(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與演變〉,(台北: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
    陳福賓:〈《淮南子˙原道訓》中「道」之意義的探究〉,(台北: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
    陳寅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台北:聯經總經銷,1999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 (北京:北京人民;1998年)
    陳廣武:《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社科版),〈藝術家得當行本色―試論嵇康的性格特徵〉,(1987年第3期)
    黃俊傑:《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北京:社會科學人獻出版社,2001年11月)
    黃俊傑:《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緒論〉, (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郭慧娟:《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個體人格的自由開展--- 以嵇康、阮籍、陶淵明三人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郭永鑄:《安微文學》,〈剛腸嫉惡話嵇康〉,(1963年第11期)。
    郭梨華:《王弼哲學中「自然--名教」問題之探析》,(輔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曹淑娟: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 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祁彪佳與寓山--- 一個主體空間的建構〉, (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崔世崙:〈嵇康「論文」及其玄學方法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曾敏之:〈嵇康與<廣陵散>〉,收錄於《文史品味錄》,(廣州:花城出版社 1983年初版)
    湯用彤:《中國哲學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期)
    吉聯抗譯註 :《嵇康聲無哀樂論》,(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64初版 )。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論魏晉玄學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的問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程元敏:《漢學研究》, (第4卷第一期),頁 211~263。 (第五卷第一期)
    楊祖漢:《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張節末:《浙江大學學報》(哲社版),〈自然與自願相結合:嵇康的人格理論〉,(1992年第1期)
    鄔昆如:《中國人性論》,〈性善性惡的反省與檢討—漢儒的人性論〉,(台大哲學系主編)(台北:東大出版社,2000年8月)
    蒙培元:《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玄學主體思維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廖炳惠:《中國古代的氣論與身體觀》,〈兩種「體」現〉,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賴貴三:〈兩漢易學「氣化宇宙論」的思想探析〉,(台北: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
    蔡振豐:《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道家思想的兩個詮釋面向及其現代意義〉,(北京:社會科學人獻出版社,2001年11月)
    戴璉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第四期1994年 3月)
    朱志凱:《邏輯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謝大寧:《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才性四本論新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謝大寧:《從災異到玄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5月)
    江淑君:《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1月)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辛旗:《中國歷代思想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余敦康:《中國哲學論集》,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註17,(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 自然思潮》,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李澤厚:《美學˙哲思˙人》,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註17,(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李 昉:《太平御覽》,(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中華圖書公司,1966年)
    何啟民:《中國歷代思想家》,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 (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6月)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周桂鈿:《中國傳統哲學》, ( 北京:師範大學,新華科技發行,1990年 )
    宗白華:《美學散步》, (台北:洪範出版社,1982年)
    宗白華譯,康德著:《判斷力批判》,(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卷上
    房玄齡:《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胡適:《胡適文存》,(第三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53年)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圖書公司,1965年)
    范壽康:《中國哲學史綱要》,(臺灣:開明書局,1996年)
    姜志輝譯,莫里斯˙梅洛 - 龐蒂著:《知覺現象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韋政通:《世界哲學家叢書—董仲舒》,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北京:三聯出版社,新華發行,1957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 先秦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7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
    徐復觀:《增訂兩漢思想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孫盛:《晉陽秋輯本》(上海市:商務書局,1936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合肥:齊魯書社,1989年8月)
    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 (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1997年)
    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台北:中華書局,1996年)
    陳戰國:《魏晉玄學史》,(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 (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 (台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9月)
    莊萬壽:《嵇康研究及年譜》,(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0年初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張節末:《嵇康美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初版)
    張慧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張湛:《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版社,2004年)
    曾春海:《中國人性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曾春海:《竹林玄學的典範--- 嵇康》,( 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 年)
    湯用彤:《魏晉思想 --- 魏晉玄學論稿》,(台北:里仁出版社,1995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
    湯一介:《郭向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3年)
    湯一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南昌:江西人民,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冊),(台北:蘭燈出版社,1991年12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10月)
    葉夢得:《石林詩話》,收於何文煥所輯,《歷代詩話》,一,(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 台北:雲龍出版社,1994年)
    賀昌群:《魏晉思想》, (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國娟:《嵇康研究論文集》,(台中:光啟出版社 1982年初版)
    趙歧:《孟子註疏》,(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市:臺灣商務,1976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
    葛洪:《抱朴子・外篇・審舉》所錄的民謠。
    臺靜農:《靜農論文集》,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蒙文通:《經史抉原》,《蒙文通文集》,(第三卷),(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裴松之:《三國注志》,(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管仲:《管子》,(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魯迅:《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出版社,1995年8月)
    魯迅輯校:《嵇康集》,(香港 :中華書局 1974年初版)(本書為魯迅
    手抄明朝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縱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樵:《通志》,(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09120251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12025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62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