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12940      Online Users : 5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70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00


    Title: 梁朝帝王賦作研究——文學審美成規之考察
    Authors: 侯杰錩
    Contributors: 簡宗梧
    侯杰錩
    Keywords: 六朝
    美學
    蕭氏父子
    梁朝
    審美成規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4 11:19:40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聚焦在梁朝帝王賦作,並就此一研究對象考察其創作過程中所涉及的審美成規。本文把握系統論的概念,將文學視作可以內在調適的系統,將文學研究定義成較為狹義的文學研究。於是審美成規的性質既可以內在地說明文學發生的樣貌,又可兼顧文化面向的描述。透過可被描述的衝突與歷時性的沿革,以及作品所呈現出的一致性,大抵可勾勒出屬於梁朝帝王賦作的審美成規。
    「第一章、緒論:研究的相關問題」其主要說明本論題的問題意識、定義內涵以及文獻探討。在此章也一併論述「審美成規」與「文學系統」以作為論文的前提。
    「第二章、對立的辯證:賦作審美成規的確立」將透過三次的衝突事件的描述,即「音律之爭」、「文體之爭」與「宮體之爭」,加以理解審美成規透過辯證而逐漸成形的過程。
    「第三章、功能的變遷:審美成規與梁朝帝王賦作的體現(一)」則是轉入作品一窺審美成規的究竟,透過「功能」的視角描述賦作面貌的變遷,用以理解審美觀點的遞嬗。
    「第四章、意象的經營:審美成規與梁朝帝王賦作的體現(二)」說明梁朝帝王在時間意象、空間意象與客體事物意象都具有趨向一致的特色,這是體現審美成規的重要線索。
    「第五章、形式的追求:審美成規與梁朝帝王賦作的體現(三)」則從文字的修飾探討審美成規較為細緻的影響,並理解如何在作品中從事美感的具體表現。
    「第六章、結論:審美成規對梁朝帝王的影響」重在描述帝王在文學場域裡與審美成規的角力,並藉此凸顯文學審美成規存在的意義。
    Reference: 【參考書目】
    1. 本論文參考書目先約略分成「中文古代文獻」、「中文近人論著」、「外文資料」三種,再依照其他細目加以歸類。
    2. 中文書目依照編著者姓氏多寡加以排列;英文書目依照編著者姓氏之字母次序排列,日籍編著者姓氏以漢字表現,並排列在前。
    一、中文古代文獻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央研究院,1992年。
    司馬遷,《史記》。台北:天工書局,1985年。
    李延壽著,《新校本南史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姚思廉著,《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姚思廉著,《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祝堯,《四庫全書•集部八•總集類•古賦辯體》136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古典文學知識》1988年第六期
    許結,〈說渾天談海潮——兼論唐代科技賦的創作與成就〉。《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526-547頁。
    清水茂,〈從誦賦往看賦〉,《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政大大學中文系,1996年。699-704頁。
    褚彬杰,〈宋玉《高唐》、《神女》二賦的主旨及藝術探微〉。《北京大學學報》(1995:1)
    廖蔚卿,〈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收入《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537-578頁。
    鄭良樹,〈論《宋玉賦》真偽〉。《書目季刊》(1994:3),3-21頁。
    潘宗億譯,〈近代西方史學發展的趨勢——依格斯訪談錄〉,《當代雜誌》一六三期2001年3月
    蕭正龍,〈歷史進入文學——論俄國形式主義文學史觀念〉。《中國古典研究》第三期,2000年。
    三、外文資料
    (一)已譯成中文之版本
    班固著,《漢書集注并附編》。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Aristoteles(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Douwe Fokkema & Elrud Ibsch (佛克馬、蟻布思)合著,俞國強譯,《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Georg Kneer 等著,魯貴顯譯,《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
    Goldman Luncien(戈德曼),段毅等譯,《文學社會學方法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
    Hayden White(懷特)著,劉世安譯,《史元》。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Liu James J.Y.(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Sun Kang-i(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
    Sun Kang-i(孫康宜)著,《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Wellek(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陳元龍編,《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3年。
    Pierre Bourdieu(布赫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Umberto Eco(安貝托•艾柯)著,《悠遊小說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Wilfred L. Guerin等著,姚錦清等譯,《文學批評方法手冊》。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二)原文資料
    M.H. 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1.
    Roland Barthes. Image Music Text. New York : Hill and Wang,1977.
    費振剛主編,《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台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黎經浩注,《六朝文絜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劉熙載著,王國安標點,《藝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劉歆著,曹海東注,《新譯西京雜記》。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劉義慶著,徐震堮編著,《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蕭統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蕭繹,《金樓子》。台北:世界出版社,1959年。
    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顏之推著,趙曦明注,《顏氏家訓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釋道宣,《廣弘明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
    二、中文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鍾陵,《文學史方法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鍾陵,《文學史方法論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運熙、顧易生編,《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王岳川、胡經之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國球等編,《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梁啟勳,《中國韻文總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道衡、劉躍進編,《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張明高編,《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曾貽芬,崔文印,《中國歷史文獻學史述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葉朗、彭鋒選編,《宗白華選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廖自強,《南朝賦闡微》。台北:天工書局,1997年。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錢鍾書,《管錐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二)學位論文、國科會報告
    江明玲,《六朝物色觀之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呂光華,《南朝貴遊文學集團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李翠瑛,《六朝賦論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李嘉玲,《齊梁詠物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李玉玲,《齊梁詠物詩與詠物賦之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洪然升,《書法與政治關係之研究——以兩漢、魏晉南北朝為研究範圍》。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淑芬,《梁蕭氏文學集團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謝月鈴,《魏晉女性題材辭賦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蕭湘鳳,《魏晉賦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簡麗玲,《曹氏父子及其羽翼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譚澎蘭,《六朝小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三)期刊、論文集、學術會議論文
    George eggers(伊格斯)著,王貞平譯,〈介於學術與詩歌之間的歷史編纂——對海登•懷特歷史編纂方法的反思〉。《歷史:理論與批評》第二期。台北:人文學會,79-94頁。
    王力堅,〈中古辭賦的詩化軌跡〉。《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403-415頁。
    王琳,〈試論魏晉人對大賦的態度及魏晉大賦的地位問題〉。《第三屆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政大大學中文系,1996年。173-186頁。
    王琳,〈西晉辭賦觀簡論〉,《山東師大學報》(1988:2),14頁。
    何大安,〈劉宋時期在漢語音韻史上的地位——兼論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二輯。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4年。
    何沛雄,〈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收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559-581頁。
    李名方,〈修辭學:言語表達學〉,收入《第二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0。431-435頁。
    林文月,〈關於文學史上的指稱與斷代——以六朝為例〉。《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1996年。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1998: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8151009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151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3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