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27
|
Title: | 不自證己罪原則-nemo tenetur |
Authors: | 王士帆 Wang, Shih-fan |
Contributors: | 何賴傑 林鈺雄 Her, Lai-jier Lin, Yu-hsiung 王士帆 Wang, Shih-fan |
Keywords: | 不自證己罪 緘默權 告知義務 訊問 證據排除/證據禁止 強制處分 身體檢查 通訊監察 臥底偵查 |
Date: | 2004 |
Issue Date: | 2009-09-14 11:10:09 (UTC+8) |
Abstract: | nemo tenetur se ipsum accusare-沒有人必須自我控訴(niemand muß sich selbst anklagen),nemo tenetur se ipsum prodere-沒有人必須作為對抗自己的證人(man muß nicht gegen sich selbst als Zeuge auftreten),這兩句拉丁法諺即為不自證己罪原則(nemo-tenetur-Prinzip):「沒有人有義務使自己承擔罪責」、「沒有人有義務對自己的罪行做出貢獻」、「沒有人有義務對自己的犯行主動提出不利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違反意志去積極證明自己的犯罪」,乃是法治國的基本立場,以尊重人性尊嚴的中心思想為基礎的刑事程序原則,而人性尊嚴關注的是,被告必須能自由決定是否願意將自己作為自己犯罪的證明工具,強制將自己的陳述提供作為刑事判決或其他相關處罰的條件,不僅欠缺期待可能,也違反人性尊嚴。
nemo tenetur這個在國內已是刑事訴訟圈子耳熟能詳的拉丁法諺,每個法律系學生都能領略一二,把它作為論文題目,乍看是燒冷灶,本文用意在引進比較法上的觀察,主要是介紹德國法,同時回顧國內文獻與現行法規。本文分作八章,包括【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起源、國際發展與我國法依據】、【第三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的適用與違反類型】、【第四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與「訊問」關係】、【第五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對強制處分的衝擊】、【第六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與證據禁止】、【第七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在「非刑事法」領域的發展】及【第八章 結論】,冀能對不自證己罪原則的輪廓,建立雛形。 "第一章 緒論................................................7
第一節 不自證己罪原則相關問題.............................7
第一項 不自證己罪原則的適用範圍.........................8
第二項 不自證己罪原則對強制處分的檢驗..................10
第三項 不自證己罪原則在「非刑事法」領域的緊張關係......13
第二節 用語..............................................16
第一項 不自證己罪(原則)..............................16
第二項 被告............................................16
第三項 證據使用禁止....................................18
第二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起源、國際發展與我國法依據...........20
第一節 起源..............................................20
第一項 《聖經舊約》....................................20
第二項 教會法..........................................21
第二節 國際發展 .......................................24
第一項 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的成形過程................24
第一款 英國..........................................24
一、引進職權宣誓制度...............................25
二、反抗職權宣誓制度...............................26
第二款 美國..........................................30
第三款 德國..........................................33
一、中古糾問訴訟與啟蒙運動.........................33
(一)中古糾問訴訟...............................33
(二)啟蒙運動廢除刑訊...........................35
二、糾問訴訟反動與刑訊替代品.......................36
(一)法國大革命與自由主義的影響.................36
(二)不服從(刑)罰與說謊(刑)罰...............38
三、十九世紀中期以後到1964年增訂緘默告知義務.......39
第四款 日本..........................................42
一、強迫繼受《日本國》憲法第三八條第一項...........42
二、日本《刑事訴訟法》緘默告知義務與緘默權.........42
第三項 國際公約........................................47
第一款 《公民及政治國際權利公約》第一四條第三項g.....47
第二款 《歐洲人權公約》與歐洲人權法院................47
一、《歐洲人權公約》第六條第一項:公平審判程序.....49
二、歐洲人權法院裁判對簽約國的效力.................50
第三節 我國法依據........................................51
第一項 《憲法》........................................51
第一款 第八條人身自由?..............................53
第二款 第一一條言論自由?............................53
第三款 正當法律程序/公平審判程序?...................55
一、正當法律程序?.................................55
二、公平審判程序?.................................61
第四款 人性尊嚴......................................64
第二項 《刑事訴訟法》..................................67
第一款 第一八一條....................................68
第二款 第九五條第二款「緘默告知義務」................70
一、緘默告知義務與緘默權...........................70
二、緘默告知義務的規範目的.........................73
第三款 第一五六條第四項「禁止緘默推斷罪行」..........75
第四款 第一五六條第一項「禁止不正訊問方法」?........78
一、「禁止不正訊問方法」基礎說明...................78
二、「禁止不正訊問方法」與不自證己罪原則...........78
第五款 第一五四條第一項「無罪推定原則」?............87
一、無罪推定原則基礎介紹...........................87
二、無罪推定原則與不自證己罪原則...................89
第四項 其他法領域......................................94
第五項 國際公約?......................................94
第三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的適用與違反類型....................100
第一節 不自證己罪原則的適用............................100
第一項 適用主體:被告/證人............................101
第一款 概述被告在刑事程序的地位.....................101
第二款 被告地位的形成時點...........................102
第二項 用基準.........................................106
第一款 供述(陳述)基準?...........................106
第二款 德國通說:主動(積極)基準...................107
第二節 不自證己罪原則的違反類型.........................111
第一項 強制被告主動協助配合...........................111
第一款 直接強制.....................................112
一、直接強制與間接強制............................112
二、直接強制違反人性尊嚴..........................113
第二款 間接強制.....................................114
一、推斷本案的罪行................................115
二、加重量刑......................................115
(一)保持緘默(拒絕陳述)、單純否認與虛偽陳述...116
(二)《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一八條第四項後...119
三、以被告拒絕主動協助作為其他強制處分發動根據.....120
四、將「拒絕主動協助」入罪化.......................121
(一)《刑法》第一八五條之四肇事逃逸罪?.........124
(二)其他法規的拒絕主動協助罪與不自證己罪原.....126
五、協商程序?.....................................126
第二項 緘默評價.......................................128
第一款 全部緘默.....................................128
第二款 間斷全部緘默.................................132
第三款 部分緘默.....................................133
第四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與「訊問」關係......................137
第一節 訊問概念.........................................137
第一項 非訊問概念:自發性陳述與打探消息...............138
第二項 訊問三概念:形式訊問、實質訊問與功能訊問.......140
第一款 形式訊問與實質訊問...........................140
第二款 評論與功能訊問...............................141
第二節 人別訊問.........................................143
第一項 人別訊問的基本概念.............................144
第二項 人別訊問與緘默權-零和關係?...................146
第三項 本文見解.......................................148
第一款 條文規定與比較法觀察.........................149
第二款 從不自證己罪原則推論.........................150
第四項 本法以外的人別訊問規定.........................154
第三節 隱密探話.........................................154
第一項 隱密探話的概念界定-喬裝偵查、國家代理人.......158
第一款 名詞定義.....................................159
第二款 隱密探話與「誘捕偵查」(おとり)概念.........163
一、誘捕偵查基本概念......................................................................163
(一) 誘捕偵查定義與分類..........................................................164
(二) 誘捕偵查有無授權依據?..................................................168
(三) 違法誘捕偵查的效果..........................................................169
(四) 誘捕偵查屬於任意偵查?..................................................172
二、 誘捕偵查涉及隱密探話..............................................................175
第二項 國家代理人隱密偵查的定位........................................................176
第一款 定位實益....................................................................................177
第二款 國家代理人隱密偵查與人民基本權........................................178
一、 國家代理人是追訴機關延伸之手足..........................................178
二、 國家代理人隱密偵查與人民基本權之關係:個案判斷...........184
第三項 國家代理人隱密探話與不自證己罪原則....................................185
第一款 國家代理人隱密探話與緘默告知義務....................................185
第二款 國家代理人隱密探話與不自證己罪原則................................187
第四節 國家代理人隱密探話-美國與歐洲的發展....................................192
第一項 美國判例-隱私權........................................................................193
第一款 美國《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與隱私權................................193
第二款 美國隱私權與私人探話............................................................196
第三款 評論-風險承擔,預設「有風險」?....................................197
第二項 隱密探話夭折?德國與歐洲人權法院Allan案.........................199
第一款 1995至1996年分歧的德國聯邦最高法院.............................199
一、1995年3月22日刑事第五庭詢問裁定...................................200
二、1995年12月20日刑事第五庭建議裁定.................................203
三、1996年5月13日大刑庭裁定(Hörfalle)..............................204
三、 小結..............................................................................................209
第二款 2002年歐洲人權法院Allan案................................................216
第三款 Allan案使隱密探話夭折?......................................................221
第五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對強制處分的衝擊...............................225
第一節 隱密性質的新型態強制處分...........................................................226
第一項 通訊監察.......................................................................................227
第一款 《通訊監察法》背景與願景...................................................227
第二款 通訊監察與不自證己罪原則...................................................232
第二項 臥底偵查.......................................................................................236
第一款 臥底偵查背景與願景...............................................................236
第二款 臥底偵查與不自證己罪原則...................................................238
第二節 主動型身體檢查...............................................................................243
第一項 採取吐氣.......................................................................................244
第一款 本法「採取吐氣」條款...........................................................245
第二款 行政法規的酒精濃度測試與不自證己罪原則.......................246
第二項 採取聲調.......................................................................................249
第一款 本法「採取聲調」條款...........................................................250
第二款 採取聲調與通訊監察...............................................................251
第三項 採取筆跡/命寫字..........................................................................255
第四項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見解...............................................................257
第三節 現場模擬...........................................................................................263
第六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與證據禁止...........................................265
第一節 證據禁止的基本概念........................................................................265
第一項 證據取得禁止................................................................................266
第二項 證據使用禁止................................................................................269
第二節 不自證己罪原則與證據取得禁止....................................................276
第三節 不自證己罪原則與證據使用禁止....................................................278
第一項 違反緘默告知義務與證據使用禁止............................................278
第二項 「非刑事法」領域的主動協助義務與自主性證據使用禁止....281
第七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在「非刑事法」領域的發展...............283
第一節 「非刑事法」領域的主動協助義務與不自證己罪原則的衝突....284
第二節 德國的調和方式................................................................................286
第一項 背景說明-以德國舊《破產法》變革為例................................287
第一款 1877年《破產法》破產人的主動協助義務...........................287
第二款 1981年聯邦憲法法院【破產人裁定】的突破.......................288
第三款 1977年《租稅通則》第三九三條第二項的取與捨...............296
第四款 1999年《債務清理法》第九七條第一項的全面禁止...........300
第二項 立法者在「非刑事法」領域的調和方案....................................302
第一款 方案一:「有受刑事追訴之虞時,得拒絕陳述」..................303
第二款 方案二:「不得拒絕陳述,但禁止運用於刑事追訴」..........304
第三項 不自證己罪原則在「非刑事法」領域站穩了嗎?....................307
第一款 立法方案一的反省:其他主動協助義務仍在........................307
第二款 立法方案二的反省:證據使用禁止效力不明........................309
第三節 不自證己罪原則在我國「非刑事法」領域的窘迫與對策............311
第一項 現時的窘迫....................................................................................312
第二項 未來的對策....................................................................................314
第八章 結論.................................................................................................316
" |
Reference: | ※ 中文文獻 (依發表先後) 一、 教科書 1. 程元藩、曹偉修合著,《修正刑事訴訟法釋義(上)》,1969.09。 2. 荊知仁,《美國憲法人身自由條款要義》,1977.07。 3. 陳敏(譯),《德國租稅通則》,1985.03。 4. 周叔厚,《證據法論》,1992。 5. 由嶸主編,《外國法制史》,1993.10。 6. 土本武司著,董璠輿、宋英輝譯,《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1997.05。 7.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1997.09。 8. 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論》,1997.12。 100. 林鈺雄,2002.09-2:〈論罪疑唯輕〉,《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2002.09,頁143以下。 101. 陳志龍,2002.09:〈刑事證據法之體系〉,《蔡墩銘教授榮退感念專輯-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2002.09,頁217以下。 102. 陳運財,2002.09:〈論改良式當事人進行原則〉,《刑事訴訟法之最新增修與實踐》,2002.09,頁43以下。 103. 楊雲驊,2002.10:〈新法下檢察官的舉證責任及法院的調查義務-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月旦法學》,89期,2002.10,頁233以下。 104. 楊雲驊,2002.11:〈違反全程連續錄音錄影義務法律效果的再檢討-評最高法院九○年度臺上字第七一三七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40期,2002.11,頁43以下。 105. 陳子平,2002.11:〈白吃白住與詐欺罪〉,《台灣本土法學》,40期,2002.11,頁144以下。 106. 陳惠馨,2002.11:〈德國法制史系列講座第二回-德國法與日耳曼民族〉,《月旦法學雜誌》,90期,2002.11,頁241以下。 107. 陳惠馨,2002.12:〈德國法制史系列講座第三回-中世紀時代的德國法(上)〉,《月旦法學雜誌》,91期,2002.12,頁209以下。 108. 楊雲驊,2002.12:〈賠了夫人又折兵-私人違法取得證據在刑事訴訟的證據能力處理〉,《台灣本土法學》,41期,2002.12,頁1以下。 17. 陳計男,《行政訴訟法釋論》,2000.01。 19. 陳志龍,1998.01:《一九九七年修正刑事訴訟法的法理探討(上),律師雜誌,220期,1998.01,頁19以下。 109. 楊雲驊,2003.01:〈證人變被告〉,《法學講座》,13期,2003.01,頁69以下。 110. 〈我國採傳聞法則必要性之探討-對刑事訴訟法有關傳聞法則修正草案的檢討〉,2003.02:〈我國採傳聞法則必要性之探討-對刑事訴訟法有關傳聞法則修正草案的檢討〉,《台灣本土法學》,43期,2003.02,頁49以下。 111. 李建良,2003.02:〈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憲法理論與實踐(一)》,2003.02,頁51以下。 112. 楊雲驊,2003.02:〈告知義務的履行〉,《月旦法學教室》,4期,2003.02,頁20以下。 113. 楊雲驊,2003.03-1:〈不自證己罪原則的幾個基本問題〉,《法學講座》,15期,2003.03,頁49以下。 114. 楊雲驊,2003.03-2:〈被告地位之形成與告知義務〉,《台灣本土法學》,44期,2003.03,頁144以下。 115. 林俊益,2003.03:〈鑑定留置、鑑定處分與強制採樣〉,《刑事訴訟訴訟法最新增修之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03.29,東吳大學。 116. 林鈺雄,2003.04:〈鳥瞰二○○三年一月刑事訴訟之修法〉,《台灣本土法學》,45期,2003.04,頁224以下。 117. 王兆鵬,2003.04-1:〈審判階段緘默權之理論〉,《刑事訴訟法講義(二)》,2003.04,頁3以下。 118. 王兆鵬,2003.04-2:〈緘默之證據能力〉,《刑事訴訟法講義(二)》,2003.04,頁55以下。 20. 城兆毅,1998.02:〈臥底偵查與法治國原則-論法治國採行臥底偵查程序之可行途徑〉,《月旦法學》,33期,1998.02,頁92以下。 18. 石井一正著,陳浩然譯,《日本實用刑事證據法》,2000.05。 119. 廖福特,2003.05-1:〈歐洲人權公約之發展歷史〉,《歐洲人權法》,2003.05,頁1以下。 120. 廖福特,2003.05-2:〈歐洲人權法院〉,《歐洲人權法》,2003.05,頁47以下。 121. 李震山,2003.05:〈人性尊嚴〉,《法學講座》,17期,2003.05,頁1以下。 122. 林鈺雄,2003.05:〈論詐欺罪之施用詐術〉,《台大法學論叢》,32卷3期,2003.05,頁117以下。 123. 張麗卿,2003.06:〈鑑定制度之改革〉,《月旦法學雜誌》,97期,2003.06,頁126以下。 124. 唐敏寶,2003.06:〈自由心證之限制〉,《刑事法雜誌》,47卷3期,2003.06,頁31以下。 125. 何賴傑,2003.06:〈新法之刑事法院職權調查證據〉,《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3.06,頁415以下。 126. 朱朝亮,2003.06:〈緘默權之研究〉,《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3.06,頁293以下。 127. 柯耀程,2003.06:〈證據取得與調查的思維〉,《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3.06,頁105以下。 21. 陳運財,1998.09-1:〈憲法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與刑事訴訟〉,《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1998.09,頁3以下。 128. 黃朝義,2003.06:〈檢警關係〉,《月旦法學教室》,2003.06,頁79以下。 19.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2000.12 129. 吳信華,2003.07:〈基本權利的體系思考〉,《月旦法學教室》,9期,2003.07,頁122以下。 130. 王銘勇,2003.07:〈網路犯罪之搜索與扣押〉,《法學叢刊》,191期,2003.07,頁45以下。 131. 施永昭,2003.07:〈臥底警探的法律與倫理爭議〉,《警學叢刊》,34卷1期,2003.07,頁71以下。 132. 朱富美,2003.07:〈筆跡證據之研究〉,《法學叢刊》,191期,2003.07,頁1以下。 133. 黃朝義,2003.08:〈監聽〉,《月旦法學教室》,10期,2003.08,頁101以下。 134. 林朝榮,2003.08:〈主義變遷中之我刑事訴訟法(上)〉,《台灣本土法學》,49期,2003.08,頁5以下。 135. 詹震榮,2003.09:〈秘密通訊自由〉,《法學講座》,21期,2003.09,頁1以下。 136. 陳運財,2003.09:〈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實踐〉,《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陳運財、王兆鵬等合著,2003.09,頁27以下。 22. 陳運財,1998.09-2:〈偵查之基本原則與任意偵查之界限〉,《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1998.09,頁135以下。 137. 〈認罪協商制度之立法檢討〉,2003.09:〈認罪協商制度之立法檢討〉,《台灣本土法學》,50期,2003.09,頁91以下。 138. 吳巡龍,2003.09-1:〈我國宜否擴大採用認罪協商制度以減輕司法負擔〉,《台灣本土法學》,50期,2003.09,頁91以下。 20.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中華民國憲法》,2001.02。 139. 吳巡龍,2003.09-2:〈美國的量刑公式化〉,《新刑事訴訟制度與證據法則》,2003.09,頁359以下。 140. 董保城,2003.10:〈行政助手與委外辦理國家賠償案例之研究〉,《台灣本土法學》,51期,2003.10,頁150以下。 141. 王兆鵬,2003.10:〈自白與毒樹果實原則〉,《月旦法學雜誌》,101期,2003.10,頁99以下。 142. 黃朝義,2003.10:〈鑑定與勘驗〉,《月旦法學教室》,12期,2003.10,頁74以下。 143. 李震山,2003.11:〈檢肅流氓條例與留置處分-「不具刑事被告身分者」之人身自由保障-〉,《台灣本土法學》,52期,2003.11,頁179以下。 144. 楊雲驊,2003.12:〈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法學講座》,24期,2003.12,頁1以下。 145. 林佳璋,2003.12:〈警察職權法制化與人身自由之保障〉,《警察學報》,3卷4期,2003.12,頁18以下。 23. 陳運財,1998.09-3:〈論緘默權之保障〉,《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1998.09,頁313以下。 146. 許玉秀,2003.12:〈刑法導讀〉,《學林分科六法-刑法》,2003.12,頁1以下。 147. 陳愛娥,2004.01:〈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29卷3期,2004.01,頁359以下。 148. 蔡聖偉,2004.01:〈論罪疑唯輕原則之本質及其適用〉,《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2004.01,頁131以下。 21. 許慶雄、李明峻合著,《現代國際法》,2001.05。 149. 蔡震榮,2004.01:〈行政罰法草案之探討〉,《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2004.01,頁231以下。 150. 李震山,2004.01:〈身體不受傷害權〉,《法學講座》,25期,2004.01,頁1以下。 151. 蔡秋明,2004.02:〈舉證責任-兼論刑事被告之地位及其舉證義務〉,《台灣本土法學》,55期,2004.02,頁106以下。 152. 林鈺雄,2004.02:〈對被告/犯罪嫌疑人之身體檢查處分〉,《台灣本土法學》,55期,2004.02,頁56以下。 153. 林東茂,2004.03:〈妨害債權與詐欺破產〉,《月旦法學教室》,17期,2004.03,頁67以下。 154. 蔡墩銘,2004.03:〈陷害教唆與由此取得證據〉,《台灣本土法學》,56期,2004.03,頁166以下。 24. 鄧湘全,1998.09:〈通訊監察之合憲性探討〉,《月旦法學》,1998.09,40期,頁102以下。 155. 林明鏘,2004.03:〈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灣本土法學》,56期,2004.03,頁97以下。 156. 王泰升,2004.03:〈專文推薦-了解法律體系與人類社會的互動〉,Lawrence M. Friedman著,楊佳陵譯,《美國法導論》,2003.04。 157. 楊雲驊,2004.04:〈「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實施前電話監聽合法性及證據評價的探討-評最高法院九○年台上字第八四八號、九一年台上字第二九○五號及八七年台上字第四○二五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57期,2004.04,頁37以下。 158. 鄭善印,2004.04:〈陷害教唆及釣魚偵查〉,《刑事法學新趨勢-Lothar Philipps 教授七秩祝賀論文集》,2004.04,頁423以下。 22.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2001.09。 159. 陳敏絹,2004.04:〈不法所得之課稅問題〉,《法令月刊》,55卷4期,2004.04,頁73以下。 160. 林俊益,2004.04:〈二○○四年修正刑事訴訟法簡介〉,《台灣本土法學》,57期,2004.04,頁218以下。 161. 李震山,2004.05:〈程序基本權〉,《月旦法學教室》,19期,2004.05,頁32以下。 162. 吳巡龍,2004.05:〈私人不法取得證據應否證據排除-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二六七七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08期,2004.05,頁223以下。 163. 賴志豪,2004.05:〈人權法之新開展-論Soering案對引渡法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108期,2004.05,頁94以下。 25. 江舜明,1998.10:〈監聽界線與證據排除〉,《法學叢刊》,171期,1998.10,頁94以下。 164. 黃朝義,2004.05:〈偵查中之強制處分與檢警關係〉,《月旦法學雜誌》,108期,2004.05,頁54以下。 165. 方文宗,2004.05:〈肇事逃逸罪問題之研究〉,《軍法專刊》,2004.05,頁30以下。 166. 江玉林,2004.06:〈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大法官解釋中有關尊嚴論述之研究〉,《月旦法學教室》,20期,2004.06,頁116以下。 167. 陳運財,2004.06:〈認罪協商制度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110期,2004.06,頁230以下。 168. 楊雲驊,2004.06:〈刑事訴訟法新增「協商程序」之探討(上)〉,《月旦法學教室》,20期,2004.06,頁83以下。 23.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2001.09。 169. 楊雲驊,2004.07:〈刑事訴訟法新增「協商程序」之探討(下)〉,《月旦法學教室》,21期,2004.07,頁98以下。 170. 林鈺雄,2004.08:〈國家挑唆犯罪之認定與證明-評三則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之陷害教唆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1期,2004.08,頁207以下。 四、其他 1. 《監聽制度之研究》,台北地檢署82年度研究發展報告,1993.06。 26. 陳運財,1998.12:〈監聽之性質及其法律規範-兼評「通訊監察法草案」之爭議〉,《東海法學研究》,13期,1998.12,頁137以下。 2.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續編(9)》,1996.06。 3. 《立法院公報》,86卷48期,1997.11。 4. 楊子敬,《敬言-楊子敬重大刑案偵辦回憶錄》,1999.01。 5. 《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台灣省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編,1999.06。 6. 張懿云譯,〈【日記證據案】判決〉,《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八)》,司法院,1999.06,頁205以下。 7. 《「搜索權之歸屬」公聽會報告》,立法院,2000。 24. 蔡德輝、楊士隆合著,《犯罪學》,2002.02。 8.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例選譯(第二輯)》,2001.12。 9. Jean-Michel, Sallmann著,馬振騁譯,《女巫-撒旦的情人》,2002.03.01。 10. 黄风編著,《罗马法词典》,2002.03。 27. 蔡宗珍,1999.02:〈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45期,1999.02,頁99以下。 11. 彭勃,《日本刑事诉讼法通论》,2002.06。 12. 行政院研考會,《2002年國家人權政策白皮書-人權立國與人權保障的基礎建設》,2002.10。 13. 《立法院公報》,92卷5期,2003.01。 14. 《立法院公報》,92卷19期,2003.06。 15. Karen Farrington著,陈丽红、李臻譯,《刑罚的历史》,2003.08。 16. 〈立法院一讀通過臥底偵查法草案〉,《法務通訊》,2160期,2003.11.06,1- 3版。 17. 鹿鳩春太平著,趙佳誼、張明敏譯,《聖經圖解》,2003.12。 25. 羅傳賢,《立法程序與技術》,2002.07。 18. 國內裁判、報紙報導,詳見內文引註。 ※ 德文文獻 28. 韋學淵,1999.03:〈搜索行爲合理性之探討-以美國法爲中心〉,《刑事科學》,47期,1999年3月,頁209以下。 (依字母AB...排序) 一、 教科書或專論 1. Arloth, StPR., 1995: Strafprozeßrecht, 1995. 2. Baumbach (begr.), ZPO, 1996: Zivilprozeßordnung, 54. Aufl., 1996. 3. Beulke, StPR., 2001: Strafprozeßrecht, 5. Aufl., 2001. 4. Bleckmann, Grundrechts, 1996: StaatsrechtⅡ-Die Grundrechts, 4. Aufl., 1996. 5. Bosch, Aspekte des nemo-tenetur-Prinzips, 1998: Aspekte des nemo-tenetur-Prinzips aus verfassungrechtlicher und strafprozessualer Sicht, 1998. 6. Braun (Hrsg), InsO, 2002: Insolvenzordnung, 2002. 26.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合著,《犯罪學》,2002.10。 7. Bruns, in: Geiß (Hrsg.), FS-50 BGH, 2000: Einfluß verdeckter Ermittlungen auf die Struktur des strafrechtlichen Ermittlungsverfahren, Festschrift aus Anlaß des fünfzigjährigen Bestehens von Bundesgerichtshof, Bundesanwaltschaft und Rechtsanwalschaft beim Bundesgerichtshof, 2000, S. 581 ff. 9. 韓忠謨,《刑法原理》,1997.12。 8. Eisenberg, Beweisrecht, 2002: Beweisrecht der StPO Spezialkommentar, 2002. 9. Franzen/Gast/Joecks, Steuerstrafrecht, 2001: Steuerstrafrecht mit steuerordnungswidrigkeiten und Verfahrensrecht, 5. Aufl., 2001. 10. Frister, Schuldprinzip, 1988: Schuldprinzip, Verbote der Verdachtstrafe und Unschuldsvermutung als materielle Grundprinzipien des Strafrechts, 1988. 11. Geppert, Leipziger StGB, 2001: Leipziger Kommentar- StGB, 11. Aufl., 40. Lieferung, 2001. 12. Göhler, OWiG, 1995: Gesetz über Ordnungswidrigkeiten, 11. Aufl., 1995. 13. Grünwald, Beweisrecht, 1993: Das Beweisrecht der Strafprozeßordnung, 1. Aufl., 1993. 14. HK-StPO, 1997: Heidelberger Kommentar, Strafprozeßordnung, 1997. 15. Haller/Conzen, Strafverf., 1999: Strafverfahren, 2. Aufl., 1999. 16. Ipsen, Grundrechte, 2003: StaatsrechtⅡ, Grundrechte, 6. Aufl., 2003. 27. 陳敏,《行政法總論》,2003.01。 29. 王兆鵬,1999.03-1:〈審判階段緘默權之理論研究〉,《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1999.03,頁33以下。 17. Jäger, Beweisverwertung, 2003: Beweisverwertung und Beweisverwertungsverbote im Strafprozess, 2003. 18. Jarass/Pieroth, GG, 2002: 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rsrepublik Deutschland, 6. Aufl., 2002. 19. Jauernig, ZPO, 2000: Zivilprozeßordnung, 26. Aufl., 2000. 20. Jagow/Burmann/Heß (erläutert), Straßenverkehrsrecht, 2002: Straßenverkehrsrecht, 17. Aufl., 2002. 21. Kilger/Schmidt, KO, 1993: Konkursordnung, 16. Aufl., 1993. 22. Klein/Orlopp, AO, 2003: Abgabenordnung- einschließlich Steuerstrafrecht- , 8. Aufl., 2003. 23. Kloepfer, FS-50 BVerfG, 2001: Leben und Würde des Menschen, Badur/Dreier (Hrsg.), Festschrift 50 Jahre Bundersverfassungsgericht, Zweiter Band, 2001, S. 77 ff. 24. Knack (Hrsg.), VwVfG, 2000: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7. Aufl., 2000. 25. Koch/Scholtz (Hrsg.), AO, 1993: Abgabenordnung Kommentar, 4. Aufl., 1993. 26. Kohlmann, SteuerstrafrechtⅡ, 1990: Steuerstraf - und Steuerordnungswidrigkeitenrecht einschliesslich Verfahrensrecht : Kommentar zu den [paragraph] 369-412 AO 1977, 5. Aufl., 1990. 30. 王兆鵬,1999.03-2:〈刑事舉證責任理論〉,《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1999.03,頁229以下。 28. 王澤鑑,《民法概要》,2003.02。 27. Kühl, Unschuldsvermutung, 1983: Unschuldsvermutung, Freispruch und Einstellug, 1983. 28. Lammer, Verdeckte Ermittlungen, 1992: Verdeckte Ermittlungen im Strafprozeß- zugleich eine Studie zum Menschwürdegehalt der Grundrechte, 1992. 29. Lang/Helmers, Beweismittelrecht, 1995: Beweismittelrecht, Aktuelle polizeirelevante Probleme des Strafverfahrens- und Polizeirechts, 1995. 30. Lesch, StPR., 2001: Strafprozeßrecht, 2. Aufl., 2001. 31. Lüke/Walchshöfer (Hrsg.), ZPO, 1992: Münchener Kommentar zur Zivilprozeßordnung, 1992. 32. Maurer, FS-BVerfG, 2001: Rechtsstaatliches Prozessrecht, Badur/Dreier (Hrsg.), Festschrift 50 Jahre Bundersverfassungsgericht, Zweiter Band, S. 467 ff. 33. Musielak (Hrsg.), ZPO, 2002: Kommentart zur Zivilprozeßordnung, 3. Aufl., 2002. 34. Meurer, FS-Roxin, 2001: Informelle Ausforschung, in: Festschrift für Claus Roxin zum 70. Geburstag am 15. Mai 2001, 2001, S.1281 ff. 35. Meyer-Goßner, StPO, 2003: Strafprozeßordnung mit GVG und Nebengesetzen, Kommentar, 46. Aufl., 2003. 31. 林山田,1999.04:〈別迷失在主義的叢林中-為職權原則與調查原則申冤〉,《台灣本土法學》,1期,1999.04,頁3以下。 36. Obermayer (Hrsg.), VwVfG, 1999: Kommentar zum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3. Aufl., 1999. 29.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下)》,2003.03。 37. Peters, Strafprozeß, 1985: Strafprozeß, 4. Aufl., 1985. 38. Pfeiffer, StPO, 2002: Strafprozeßordnung mit GVG Kommentar, 4. Aufl., 2002. 39. Pfeiffer (Hrsg.), KK-StPO, 2003: Karlsruher Kommentar, StPO, 5. Aufl., 2003. 40. Pieroth/Schlink, Grundrechte, 2003: Grundrechte StaatsrechtⅡ, 19. Aufl., 2003. 41. Ranft, StPR., 1995: Strafprozeßrecht, 2. Aufl., 1995. 42. Reiß (Hrsg.), LR-StPO, 1997: Löwe-Rosenberg StPO, 25. Aufl., 2. Lieferung, 1997. 43. Rogall, Beweisverbote, 1995: Beweisverbote im System des deuschten und amerikanischen Strafverfahrensrechts, in: Wolter (Hrsg.), Zur Theorie und Systematik des Strafprozeßrechts, 1995, S. 113 ff. 44. Rogall, KK OWiG, 1989: Boujong (Hrsg.), Karlsruher Kommemtar zum Gesetz über Ordnungswidrigkeiten, 1989, S. 111 ff. 32. 陳銘祥,1999.04:〈外在表現自由〉,《月旦法學雜誌》,47期,1999.04,頁118以下。 45. Rogall, Der Beschuldigte, 1977: Der Beschuldigte als Beweismittle gegen sich selbst, 1977. 46. Roxin, Strafverf., 1998: Strafverfahrensrecht, 25. Aufl., 1998. 30.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2003.04。 47. Rüping, Strafverf., 1997: Das Strafverfahren, 3. Aufl., 1997. 48. Schäfer, FS- Dünnebier, 1981: Einige Bemerkungen zu dem Satz »nemo tenetur se ipsum accrsare«, in: Festschrift für Hanns Dünnebier zum 75. Geburstag am 12. Juni 1982, 1982, S.11 ff. 49. Schlüchter, StPR., 1995: Strafprozeßrecht, 2. Aufl., 1995. 50. Schroeder, StPR., 2001: Strafprozeßrecht, 3. Aufl., 2001. 51. Stelkens/Bonks/Sachs (Hrsg.), VwVfG, 2001: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6. Aufl., 2001. 52. Stuckenberg, Unschuldsvermutung, 1998: Untersuchungen zur Unschuldsvermutung, 1998. 53. Tipke/Lang (begr.), Steuerrecht, 2002: Steuerrecht, 17. Aufl., 2002. 33. 何賴傑,1999.04:〈正當法律程序-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25卷4期,1999.04,頁33以下。 54. Verrel, Die Selbstbelastungsfreiheit, 2001: Die Selbstbelastungsfreiheit im Starfverfahren, 2001. 55. Volk, StPR., 2002: Strafprozeßrecht, 3. Aufl., 2002. 56. Wolef (begr.), Verwaltungsrecht, 1999: Verwaltungsrecht, 11. Aufl., 1999. 31.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2003.06。 57. Wolff, Selbstbelastung, 1997: Selbstbelastung und Verfahrenstrennung, 1997. 58. Wolter, Zur Theorie und Systematik des Strafprozeßrechts, 1995: Zur Theorie und Systematik des Strafprozeßrechts, in: Wolter (Hrsg.), Zur Theorie und Systematik des Strafprozeßrechts, 1995, S. 267 ff. 59. Zöller (Hrsg.), ZPO, 1995: Zivilprozeßordnung, 19. Aufl., 1995. 二、 文章 1. Ambos, NStZ 2002: Europarechtliche Vorgehen für das (deutsche) Strafverfahren – Teil ⅠZur Rechtsprechung des EGMR von 2000-2002, NStZ 2002, S. 628 ff. 2. Aselmann, NStZ 2003: Die Selbstbelastungsfreiheit im Steuerrecht im Lichte der aktuellen Rechtsprechung des Bundesgerichtshofs, NStZ 2003, S. 71 ff. 34. 林鈺雄:1999.04-1:〈檢察官在訴訟法上之任務與義務〉,《檢察官論》,1999.04,頁11以下。 3. Bärlein/Pananis/Rehmsmeier, NJW 2002: Spannungsverhältnis zweischen der Aussagefreiheit im Strafverfahren und den Mitwirkungspflichten im Verwaltungsverfahren, NJW 2002, S. 1825 ff. 4. Bernsmann, StV 1997: Amnerkung BGH, Beschl. v. 13. 5. 1996- GSSt 1/96 (LG Hamburg), StV 1997, S. 116 ff. 5. Bosch, Jura 1998: Die verdeckte Befragung des Beschuldigten – Strafrechtspflege ohne Grenze ?– BGH-Beschluß v. 13. 5. 1996-GSSt 1/ 96 (LG Hamburg) = NJW1996, 2940 ff -, Jura 1998, S. 236 ff. 6. Böse, StV 1998: Die Einführung der tätigen Reue nach der Unfallflucht § 142 Abs. 4 StGB n.F., StV 1998, S. 509 ff. 32. 段重民,《刑法總論》,2003.08。 7. Dahs/Langkeit, NStZ 1993: Das Schweigerecht des Beschuldigten und seine Auskunftsverweigerung als „verdächtiger Zeuge“- Zugleich Anmerkung zu BGH-Urt v. 26. 5. 1992-5 StR 122/92, NStZ 1993, S. 213 ff. 8. Dallmeyer, StV 1997: Verletzt der zwangweise Brechmitteleinsatz gegen Beschuldigte deren Persönlichkeitsrechte ?, StV 1997, S. 606 ff. 9. Dingeldey, NStZ 1984: Der Schutz der strafprozessualen Aussagefreiheit durch Verwertungsverbote bei außerstrafrechtlichen Aussage- und Mitwirkungspflichten, NStZ 1984, S. 529 ff. 10. Dingeldey, JA 1984: Das Prinzip der Aussagefreiheit im Strafprozeßrecht, JA 1984, S. 407 ff. 11. Duttge, JZ 1996: Srafprozessualer Einsatz von V-Person und Vorbehalt des Gesetzes, JZ 1996, S. 556 ff. 35. 林鈺雄,1999.04-2:〈淺介德國法制檢察官的訴訟監督模式〉,《檢察官論》,1999.04,頁155以下。 12. Eschelbach, StV 2000: Rechtsfragen zum Einsatz von V-Leuten, StV 2000, S. 390 ff. 13. Esser, JR 2004: Grenze für verdeckte Ermittlung gegen inhaftierte Beschuldigte aus dem europäischen nemo-tenetur-Grundsatz, JR 2004, S. 98 ff. 14. Fahl, JA 1999: Anmerkung BGH-Urt. v. 21. 7. 1998-5 StR 302/ 97, JA 1999, S. 102 ff. 15. Fezer, NStZ 1996: Anmerkung BGH, Vorlagebeschl. v. 20. 12. 1995- 5 StR 680/94, NStZ 1996, S. 289 ff. 16. Gaede, StV 2003: Anmerkung EGMR, Urt. d. 4. Sektion v. 5. 11. 2002, StV 2003, S. 257 ff. 33.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合著,《憲法-權力分立》,2003.09。 17. Geier/Schäl/Twelmeier, Jura 2004: Die Entscheidung des BVerfG vom 9. 10. 2002 (BVerfG 106, 28): Das Ende der Hörfalle?, Jura 2004, S. 121 ff. 18. Geppert, Jura 2004: Der Grundsatz der freien Beweiswürdigiung (§ 261 StPO), Jura 2004, S. 105 ff. 19. Hanack, JR 1999: Anmerkung BGH, Urt. v. 21. 7. 1998-5 StR 302/97 (LG Mannbein), JR 1999, S. 348 ff. 20. Hellmann, JZ 2002: Anmerkung BGH, Beschluß v. 10. 1. 2002-5 StR 452/ 01(LG Hamburg) und Beschluß v. 23. 1. 2002-5 StR 540/ 01(LG Paderborn), JZ 2002, S. 615 ff. 36. 吳景芳,1999.05:〈各國緘默權之發展趨勢〉,《全國律師》,3卷5期,1999.05,頁47以下。 21. Hilgendorf, JZ 2004: Folter im Rechtsstaat?, JZ 2004, S. 331 ff. 22. Hufen, JZ 2004: Erosion der Menschenwürde, JZ 2004, S. 313 ff. 23. Jäger, JR 2003: Anmerkung BGH-Urt v. 18. 4. 2002-3 StR 370/01, JR 2003, S. 165 ff. 24. Keiser, StV 2000: Die Anwendung des »nemo-tenetur-Grundsatzes« auf das Prozeßverhalten des Angeklaten- zugleich Anmerkung zu BGH StV 2000, 234 und StV 2000, 293, StV 2000, S. 633 ff. 25. Kiehl, NJW 1993: Verwertungsverbot Beschuldigtenvernehmung ohne vorherige Belehrung: Der BGH korrigiert sich - ueberzeugend, NJW 1993, S. 501 ff. 26. Kudilich, JuS 1997: Reden ist Silber, Schweigen ist God – Zur „Mit-Hör-Fallen“ – Entscheidung des Großen Strafsenates – BGH(GS), NStZ 1996, 502, JuS 1997, S. 696 ff. 34.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2003.09。 27. Kühl, JuS 1986: Freie Beweiswürdigung des Schweigens Angekalten und der Untersuchungverweigerung eines angehörigen Zeugen – BGHSt 32, 140 -, JuS 1986, S. 115 ff. 28. Lagodny, StV 1996: Verdeckte Ermittler und V-Leute im Spiegel von § 136 a StPO als »angewandtem Verfassungsrecht« -zugleich eine Analyse neuerer BGH-Entscheidung -, StV 1996, S. 167 ff. 29. Lesch, JA 1995: Der Beschuldigte im Strafverfahren - über den Begriff und die Konsequenzen der unterlassenen Belehrung, JA 1995, S. 157 ff. 37. 王銘勇,1999.05:〈被告、犯罪嫌疑人緘默權之研究〉,《全國律師》,3卷5期,1999.05,頁57以下。 30. Lorenz, StV 1996: »Formalismus, Technizismus, Irrearlismus«: Das argumentative Dreigestirn gegen die Einhaltung strafprozessuale Garantien, StV 1996, S. 172 ff. 31. Lorenz, JZ 1992: „Operative Informationserhebung“ im Strafverfahren, „Unverfügbares“ und Grundrechtsschutz durch „instituionelle Kontrolle“, JZ 1992, S. 1000 ff. 32. Meyer, JR 1966: Amnerkung BGH, Urt. v. 3. 12. 1965-4 StR 573/65 , JR 1966, S. 353 ff. 33. Meyer, JR 1986: Anmerkung OLG Hamburg, Urt. v. 17. 7. 1985 – 1 Ss 96/85, JR 1986, S. 167 ff. 34. Meyer-Ladewig, NJW 2004: Menschenwürde und Europäische Menschenrechtskonvention, NJW 2004, S. 981 ff. 35. Meyer-Mews, JR 2003: Die Einlassung und Vernehmung des Angeklagten zur Sache gem.§ 243 Ⅳ 2 StPO, JR 2003, S. 361ff. 36. Meyer-Mews, JuS 2004-1: Beweiverwertungsverbote im Strafverfahren, JuS 2004, S. 39 ff. 35.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憲法新論》,2003.09。 37. Meyer-Mews, JuS 2004-2: Beweiverwertungsverbote im Strafverfahren, JuS 2004, S. 126 ff. 38. Miebach, NStZ 2000: Der teilschweigende Angeklagte – materiell-rechtliche und prozessuale Fragen anhand der BGH-Rechtsprechung -, NStZ 2000, S. 234 ff. 38. 黃東熊,1999.10:〈嚴格的證明與自由的證明〉,《刑事訴訟法研究》,1999.10,頁281以下。 39. Mösbauer, DStZ 2000: Finanzbehördliche Sachverhaltsermittlung bei Verdacht einer Steuerstraftat, DStZ 2000, S. 512 ff. 40. Müller-Dietz, ZStW 1981: Die Stellung des Beschuldigten im Strafprozeß, ZStW 1981, S. 1175 ff. 41. Popp, NStZ 1998: Anmerkung BGH-Beschluß v. 13. 5. 1996- GSSt 1/96 (LG Hamburg) , NStZ 1998, S. 95 f. 42. Quentin, Jus 1999: Der Verdeckte Ermitter i.S. der §§110a ff. StPO, Jus 1999, S. 134 ff. 43. Quentmeier, JA 1996: Geständnis, Schweigerecht und Schweigen des Beschuldigten, JA 1996, S. 215 ff. 44. Reiß, NJW 1977: Zwang zur Selbstbelastung nach der neuen Abgabenordnung, NJW 1977, S. 1436 ff. 45. Renzikowski, JZ 1997: Die förmliche Vernehmung des Beschuldigten und ihre Umgehung, JZ 1997, S. 710 ff. 46. Rogall, NStZ 1989: Anmerkung OLG Karlsruhe, Beschl. v. 6. 9. 1988-1 Ss 68/88, NStZ 1989, S. 287 f. 36.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2003.09。 47. Rogall, NStZ 2000: Anmerkung BVerfG, Beschl. v. 1. 3. 2000 –2 BvR 2017 u. 2093/94, NStZ 2000, S. 493 ff. 10. 李學燈,《證據法比較研究》,1998.09。 48. Roxin, NStZ 1997: Zum Hörfallen-Beschluß des Großen Senats für Strafsachen, NStZ 1997, S. 18 ff. 49. Roxin, NStZ 1995: Nemo teneur: die Rechtsprechung am Scheidweg, NStZ 1995, S. 465 ff. 50. Roxin, JZ 1992: Anmerkung BGH, Beschl. v. 27.2. 1992- 5 StR 190/91 (OLG Celle), JZ 1992, S. 918f. 51. Rüping/Kopp, NStZ 1997: Steuerrechtliche Mitwirkungspflichten und strafrechtlicher Schutz vor Selbstbelastung, NStZ 1997, S. 530 ff. 52. Rüping, JR 1974: Zur Mitwirkungspflicht des Beschudigten und Angeklagten, JR 1974, S. 135 ff. 53. Schneider, Jura 1999: Die strafprozessuale Beschlagnahmefreiheit von Verteidigungsunterlagen des sich selbst verteidigenden Beschuldigten, Jura 1999, S. 411 ff. 54. Schneider, JR 1996: Überlegung zur Zulässigkeit des Aushorchens von Inhaftierten durch V-Leute unter Einsatz technischer Hilfsmittel, JZ 1996, S. 401 ff. 55. Schneider, NStZ 2001: Verdeckte Ermittlungen in Haftanstalten, NStZ 2001, S. 8 ff. 56. Schohe, NJW 2002: Anmerkung EGMR, Urt. d. 2. Sektion v. 3. 5. 2001, NJW 2002, S. 492 ff. 37.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2003.09。 39. 林錦村,1999.12:〈同意搜索〉,《法令月刊》,50卷12期,1999.12,頁18以下。 57. Schroth, JuS 1998: Beweiseverwertungsverbote im Strafverfahren – Überlick, Strukturs und Thesen zu einem umstrittenen Thema, JuS 1998, S. 969 ff. 58. Schulz, NJW 1998: Die tätige Reue gem. § 142 Ⅳ StGB aus dogmatischer und rechtspolitischer Sicht, NJW 1998, S. 1440 ff. 59. Seebode, MDR 1970: Schweigen des Beschuldigten zur Person, MDR 1970, S. 185 ff. 60. Seebode, JR 1988: Anmerkung BGH- Urt. v. 28. 4. 1987-5 StR 666/86 (BGHSt 34, 362 ), JR 1988, S. 427 ff. 61. Sternburg-Lieben, Jura 1995: Die “Hörfalle”- Eine Falle für die rechtsstaatliche Strafverfolgung?-Gedanken zu: BGH-Urt. v. 8. 10. 1993-2 StR 400/93=BGHSt, 39, 335-, Jura 1995, S. 299 ff. 62. Stüner, NJW 1981, Strafrechtliche Selbstbelastung und verfahrensförmige Wahrheitsermittlung, NJW 1981, S. 1757 ff. 63. Verrel, NStZ 1997-1: Nemo tenetur – Rekonstruktion eines Verfahrensgrundsatzes– 1 Teil, NStZ 1997, S. 361 ff. 64. Verrel, NStZ 1997-2: Nemo tenetur – Rekonstruktion eines Verfahrensgrundsatzes– 2 Teil, NStZ 1997, S. 415 ff. 65. Weigend, StV 2000: Die Europäischer Menschenrechteskonvention als deutsches Recht – Kollisionen und ihre Lösung, StV 2000, S. 384 ff. 66. Wessels, JuS 1966: Schweigen und Leugen im Strafverfahren, JuS 1966, S. 169 ff. 40. 李震山,2000.02:〈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2000.02,頁1以下。 38.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2003.09。 67. Weßlau, ZStW 1998: Zwang, Täuschumg und Heimlichkeit im Strafverfaren, ZStW 1998, S. 1 ff. 68. Widmaier, JR 2004: Anmerkung BGH-Urt v. 18. 4. 2002-3 StR 370/01, JR 2004, S. 85 ff. 69. Wolfslast, NStZ 1987: Bweiseführung durch heimliche Tonbandaufzeichnung, NStZ 1987, S. 103 ff. 三、 裁判:詳見本文引註。 ※ 日文文獻 (依發表先後) 一、教科書 1. 平野龍一,《刑事訴訟法》,1958。 2. 団藤重光,《新刑事訴訟綱要》,1979.04.15。 41. 〈酒後駕車相關問題座談會〉,2000.03:〈酒後駕車相關問題座談會〉,《台灣本土法學》,8期,2000.03,頁59以下。 3. 菊井維夫、村松俊夫合著,《全訂民事訴訟法Ⅱ》,1989.07.15 39.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實用》,2003.09。 4. 石丸俊彥、仙波厚、川上拓一、服部悟合著,《刑事訴訟の實務(上)》,1990.07.17。 5. 兼子一、松浦馨、新堂幸司、竹下守夫合著,《条解民事訴訟法》,1991.07.20。 6. 浦部法穗,《憲法学教室Ⅰ》,1991.10.31。 7. 甫田賢治、大須賀明編,《日本国憲法2》,1994.02.10。 8. 藤永幸治、河上和雄、中山善房編,《大コンメタ-ル刑事訴訟法》,第二卷(第57条∼第188条の7),1994.10.11。 9. 川端博、田口守一,《基本問題ヤミナ-刑事訴訟法》,1994.11.10。 10. 高田卓爾、鈴木茂嗣合編,《新.判例コンメンタ-刑事訴訟法4》,1995.09.10。 11. 渥美東洋等合著,《刑事訴訟法》,1996.05.31。 42. 魏大喨,2000.03:〈台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易字第四八五六號判決補充理由-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三酒後駕車不能安全駕駛之刑事責任〉,《台灣本土法學》,8期,2000.03,頁67以下。 12. 伊藤栄樹、亀山継夫等,《注釈刑事訴訟法》(〈新版〉第三卷),1996.07.01。 13. 有倉遼吉、時岡弘編著,《条解日本国憲法》,1996.10.20。 40.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上)》,2003.10。 14. 鈴木茂嗣,《続.刑事訴訟の基本構造(上)》,1996.11.10。 15. 伊藤栄樹、亀山継夫等,《注釈刑事訴訟法》(〈新版〉第四卷),1997.06.05。 16. 三井誠,《刑事手続法(1)》[新版],1997.06.15。 17. 初宿正典,《憲法2-基本権》,1997.08.01。 18. 伊藤正己,《憲法》,1999.05.15。 19. 芦部信喜《憲法-新版補訂版》,1999.09.03。 20. 松尾浩也,《刑事訴訟法(上)》,1999.11.15。 43. 黃朝義,2000.04-1:〈刑事證據法導論〉,《刑事證據法研究》,2000.04,頁3以下。 21. 野中俊彥、中村睦男、高橋和之、高見勝利,《憲法Ⅰ》,2000.03.20。 22. 田口守一編,《争点ノ-ト刑事訴訟法》,2000.11.05。 23. 松本時夫、土本武司,《条解刑事訴訟法》,2001.04.30。 41.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2003.11。 24. 安富潔,《演習講義刑事訴訟法》,2001.06.25。 25. 金子宏,《租稅法》,2002.04.15。 26. 梅本吉彥,《民事訴訟法》,2002.04.30。 27. 白取祐司,《刑事訴訟法》,2002.05.15。 28. 福井厚,《刑事訴訟法》,2002.06.25。 29. 松井茂記,《日本国憲法》,2002.07.30。 44. 黃朝義,2000.04-2:〈自白法則〉,《刑事證據法研究》,2000.04,頁93以下。 30. 田宮裕,《刑事訴訟法[新版]》,2002.10.30。 31. 吉田善明,《日本国憲法論》,2003.05.10。 二、文章 1. 田宮裕,1693.09:〈被告人、被疑者の默秘権〉,《刑事訴訟法講座-第1卷》,1963.09.30,頁71以下。 42. 何勤華等著,《外國法制史》,2004.01。 2. 平野龍一,1986.12:〈黙秘権〉,《搜查と人権(刑事法研究第三卷)》,1986.12.30,頁83以下。 3. 山田道郎,1997.02:〈自白の証拠能力. 証明力〉,《法学教室》,197期,1997.02,頁48以下。 4. 山名京子,1997.02:〈「被疑者」概念について-黙秘権の告知を中心に-〉,《新・生きている刑事訴訟法-佐伯千仭先生卒寿祝賀論文集》,1997.02.01,頁51以下。 5. 指宿信,1997.05:〈おとり捜査の存在とその適法性【否定】〉,《法學セミナ-》,509期,1997.05,頁82以下。 6. 尾崎久仁子,1997.07:〈覚せい剤取締法違反事件にかかるおとり捜査の適法性-最高裁第三小法廷平成8年10月18日決定〉,《法學のひろば》,1997.10,頁71以下。 45. 林東茂,2000.04:〈臥底警探的程序法上問題〉,《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2000.04,頁313以下。 7. 芝原邦爾,1999.03:〈経済犯罪の訴追における犯則調查手続と行政調查続〉,《法学教室》,222期,1999.03,頁56以下。 8. 山上圭子,1999.02:〈おとり捜査〉,平野龍一、松尾浩也編,《新実例刑事訴訟法Ⅰ》,1999.02,頁5以下。 9. 鈴木秀美,2000.01:〈通信傍受法〉,《法学教室》,232期,2000.01,頁26以下。 10. 安村勉,2002.01:〈強制採尿-最高昭五五.一○二三刑集三四卷五号三○○頁、最決平成六.九.一六刑集四八卷六号四二○頁〉,《法学教室》,256期,2002.01,頁19以下。 11. 宇賀克也等編著,2002.04:〈行政調查と刑事手続〉,《対話で学ぶ行政法》,2002.04.10,頁106以下。 43. 何勤華等著,《德國法律發達史》,2004.01。 12. 井上正仁,2002.04:〈任意捜査と強制捜査の区別〉,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刑事訴訟法の争点》,2002.04.25,頁46以下。 13. 宇藤崇,2002.04:〈通信、会話の傍受〉,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刑事訴訟法の争点》,2002.04,頁74以下。 14. 上田信太郎,2002.04:〈おとり捜査〉,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刑事訴訟法の争点》,2002.04,頁84以下。 ※ 英文文獻 46. 林鈺雄,2000.06:〈被告地位之形成〉,《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00.06,頁13以下 (依字母AB...排序) 1. Gifis, Law Dictionary, 1996. 2. Johnso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riminal procedure, 2nd, 1994. 3. Newman, editor in chief, the constitution and its amendments, 1999. 4. O`reilly, Criminal Law: Eengland limits the right to silence and move towards an inuisitorial system of justice, 85 J. Crim. L. & Criminology 402, 1994, Northwestern School of Law. 5. Palmer,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1789 to present, 2000. 44.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2004.01。 45.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2004.01。 46.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2004.02。 47. 林立,《波斯納與法律經濟分析》,2004.04。 47. 何賴傑,2000.06-1:〈人證之調查與共同被告之供述〉,《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00.06,頁233以下。 二、 學位論文(未特別標明者,為碩士論文) 1. 吳信穎,1994:《禁止違法搜索客體之研究-以美國聯邦憲法第四條修正案所保護之領域及利益爲中心》,東海法研,張麗卿指導,1994。 2. 曾國銘,1995:《美國法上規範搜索行爲其保護客體之研究》,輔大法研,黃東熊指導,1995。 3. 高烊輝,1995:《基本權之拋棄自由及其界限》,輔大法研,翁岳生指導,1995。 4. 劉宏恩,1996:《心理學取向之法律研究》,台大法研,馬漢寶指導,1996。 5. 許哲嘉,1997:《刑事程序緘默權理論之研究》,台北法研,黃東熊指導,1997。 6. 城兆毅,1997:《臥底偵查與法治國原則-論法治國採行臥底偵查程序之可行途徑》,台大法研,陳志龍指導,1997。 7. 溫祖德,1997:《刑事訴訟法上緘默權理論之研究》,文化法研,吳景芳指導,1997。 8. 詹文凱,1998:《隱私權之研究》,台大法研博論,林子儀指導,1998。 9. 柯格鍾,1998:《稅捐稽徵協力義務與推計課稅》,台大法研,黃茂榮指導,1998。 48. 何賴傑,2000.06-2:〈告知義務及第三審上訴之限制〉,《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00.06,頁335以下。 10. 王寶鋒,1999:《憲法上訴訟權之研究-以我國大法官解釋為中心》,政大法研,法治斌指導,1999。 11. 林富郎,2000:《通訊監察法制化之研究》,中正法研,林朝榮指導,2000。 12. 陳志忠,2000:《個人資訊自決權之研究》,東海法研,李惠宗指導,2000。 13. 李小羿,2000:《論刑事被告之緘默權》,中正法研,柯耀程指導,2000。 14. 吳天雲,2001:《逃漏稅捐罪之研究》,中原法研,管高岳指導,2001。 15. 蔡建興,2001:《論駕車肇事逃逸行為之可罰性》,政大法研,許玉秀指導,2001。 16. 黃育勳,2001:《電腦之搜索扣押》,台北法研,廖正豪指導,2001。 17. 林俊言,2002:《論非列舉權利之憲法保障-以憲法第二十二條的功能與操作為核心》,政大法研,法治斌指導,2002。 18. 陳俊閔,2002:《刑事程序中之誘捕偵查》,警大刑研,黃惠婷指導,2002。 19. 許□達,2002:《科學證據的後設反省-以刑事程序上的DNA證據為例》,台大法研,李茂生指導,2002。 11.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1999.03。 20. 鐘國瑞,2002:《行政法與刑事法的交錯-以處理酒醉駕車行為為中心》,警大法研,梁添盛指導,2002。 21. 謝宜雯,2002:《隱藏身分偵查與人權保障-以美國法為借鏡-》,台大法研,王兆鵬指導,2002。 22. 王清暉,2003:《呼氣酒精測試證據之研究》,台北法研,廖正豪指導,2003。 23. 謝宜珊,2003:《論租稅資訊隱私之保護》,中原法研,盛子龍指導,2003。 24. 蕭明東,2003:《論身體檢查之強制處分》,國防法研,何賴傑指導,2003。 25. 朱富美,2003:《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以人身為主》,台大法研博論,蔡墩銘指導,2003。 26. 李瑞敏,2003:《論強制處分之同意》,政大法研,林鈺雄指導,2003。 27. 蔡偉杰,2003:《從危險犯概念論酒後駕車之刑事責任-併淺論車禍肇事逃逸罪與原因自由行為》,台北法研,甘添貴指導,2003。 28. 朱敏信,2003:《論我國監聽制度設計之源起、演化及未來-以電話監聽為中心》,台大法研,林鈺雄指導,2003。 29. 劉海倫,2003:《緘默權之理論與實務》,台大法研,王兆鵬指導,2003。 49. 何賴傑,2000.06-3:〈刑訴第二二八條第三項檢察官之暫時逮捕權〉,《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00.06,頁43以下。 30. 廖于清,2004:《論證據排除法則之適用範圍》,文化法研,鄭逸哲指導,2004。 三、文章 1. 陳樸生,1963.07:〈被告之默秘權〉,《法令月刊》,14卷7期,1963.07,頁3以下。 2. 田正恆,1988.02:〈論刑事被告緘默權〉,《法令月刊》,39卷2期,1988.02,頁7以下。 3. 陳敏,1988.06:〈租稅稽徵程序之協力義務〉,《政大法學評論》,37期,1988.06,頁37以下。 4. 朱石炎,1994.02:〈論刑事被告緘默權〉,《法令月刊》,45卷2期,1994.02,頁8以下。 5. 蔡墩銘,1995.02:〈通訊監察與證據排除〉,《刑事法雜誌》,39卷1期,1995.02,頁1以下。 6. 周文勇,1995.03:〈美國抗制組織犯罪之兩大利器-證人保護及監聽〉,《刑事科學》,39期,1995.03,頁95以下。 7. 林子儀,1995.10:〈人身自由與檢察官之羈押權〉,《月旦法學》,6期,1995.10,頁29以下。 8. 蔡秋明,1996.01:〈美國法中有關非法取得自白之排除-以米蘭達判決為中心〉,《律師雜誌》,196期,1996.01,頁61以下。 50. 黃朝義,2000.06:〈誘捕偵查之適法性〉,《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00.06,頁191以下。 9. 嚴震生,1996.10:〈免於無理拘捕、搜索與扣押:美國憲法第四條修正案之探討〉,《美歐月刊》,11卷10期,1996.10,頁72以下。 10. 江舜明,1997.10:〈監聽在刑事程序法上之理論與實務〉,《法學叢刊》,168期,1997.10,頁99以下。 11. 郭介恆,1997.10:〈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學術研討會-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憲政時代》,23卷2期,1997.10,頁4以下。 12. 陳愛娥,1997.10:〈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學術研討會-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憲政時代》,23卷2期,1997.10,頁4以下。 13. 林朝榮,1997.11:〈檢察制度民主化之歷史〉,《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1997.11,頁151以下。 14. 林鈺雄,1997.11:〈從基礎案例談證據禁止之理論與發展〉,《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1997.11,頁1以下。 15. 蔡兆誠,1997.11:〈測謊與證據法則〉,《全國律師》,11月號,1997.11,頁30以下。 16. 吳景芳,1997.12:〈刑事被告緘默權之研究〉,《中興法學》,43期,1997.12,頁1以下。 17. 李景文、張倩紅,1997.12:〈論猶太民族的群體意識〉,《思與言》,35卷4期,1997.12,頁103以下。 18. 林山田,1998.01:〈論刑事程序原則〉,《台大法學論叢》,28卷2期,1998.01,頁65以下。 51. 陳運財,2000.06:〈通訊之監察〉,《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00.06,頁59以下。 52. 何賴傑,2000.07:〈訊問被告未全程連續錄音錄影之法律效果-評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臺上字第五○七三、五七六二、六七五二號判決及臺北地院八十八年度訴字第八二六號判決〉,《月旦法學》,62期,2000.07,頁159以下。 53. 許玉秀,2000.08:〈擇一故意與所知所犯-兼論違憲的肇事逃逸罪〉,《台灣本土法學》,13期,2000.08,頁186以下。 54. 黃朝義,2000.08:〈誘捕偵查之相關法律問題-最高法院八十九年臺上字第九一八號等相關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13期,2000.08,頁87以下。 55. 林鈺雄,2000.09:〈輪替詰問之法庭活動〉,《法庭詰問活動》,2000.09,頁3以下。 56. 王兆鵬,2000.09-1:〈論無預警強制處分權之實質原因〉,《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2000.09,頁1以下。 57. 王兆鵬,2000.09-2:〈自令狀原則論我國相關規定的缺失〉,《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2000.09,頁43以下。 58. 王兆鵬,2000.09-3:〈私人違法錄音、錄影、監察之證據能力〉,《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2000.09,頁113以下。 12. 吳庚,《行政爭訟法論》,1999.03。 59. 王兆鵬,2000.09-4:〈經同意之搜索〉,《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2000.09,頁137以下。 60. 王兆鵬,2000.09-5:〈緘默之證據能力〉,《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2000.09,頁267以下。 61. 王兆鵬,2000.09-6:〈審判中被告之地位-當事人進行主義與職權主義之不同〉,《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2000.09,頁315以下。 62. 黃惠婷,2000.09:〈警察詢問中犯罪嫌疑人之權利〉,《警學叢刊》,31卷2期,2000.09,頁125以下。 63. 陳瑞仁,2000.10:〈如何由法制面提升警察辦案品質〉,《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2000年10月,頁465以下。 64. 林鈺雄,2000.10:〈檢察官之「舉證責任」-兼論刑事訴訟之修法方向〉,《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2000.10,頁27以下。 65. 張麗卿,2000.10:〈偵查方法及其取得證據之適格性〉,《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2000.10,頁341以下。 66.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2000.11-1:〈交通刑法之憲法界限與刑事政策問題 -1-〉,《司法週刊》,1006期,2000.11.15,2版。 67.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2000.11-2:〈交通刑法之憲法界限與刑事政策問題 -2-〉,《司法週刊》,1007期,2000.11.22,3版。 68.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2000.11-3:〈交通刑法之憲法界限與刑事政策問題 -3-〉,《司法週刊》,1008期,2000.11.29,2- 3版。 13. Shearer著,陳錦華譯,《國際法》,1999.03。 69. 朱富美,2000.11-1:〈強制酒後駕車涉嫌人呼氣或抽血檢驗酒精濃度是否侵害其緘默權(一)〉,《司法週刊》,1007期,2000.11.22,2版。 70. 朱富美,2000.11-2:〈強制酒後駕車涉嫌人呼氣或抽血檢驗酒精濃度是否侵害其緘默權(二)〉,《司法週刊》,1008期,2000.11.29,3版。 71. 朱富美,2000.12:〈強制酒後駕車涉嫌人呼氣或抽血檢驗酒精濃度是否侵害其緘默權(三)〉,《司法週刊》,1009期,2000.12.06,3版。 72. 楊雲驊,2000.12:〈正當的法律程序對偵查行為的控制-以可歸責於國家的誘使犯罪(Tatprovokation)為例〉,《台灣本土法學》,17期,2000.12,頁147以下。 73. 王兆鵬,2001.01:〈論搜索扣押之客體-搜索新聞媒體、律師事務所?〉,《月旦法學》,68期,2001.01,頁153以下。 74. 何賴傑,2001.02:〈搜索及其相關之強制處分之對案(丙案)〉,《臺灣本土法學》,19期,2001.02,頁52以下。 75. 〈刑事訴訟法強制處分部分條文修正研討會〉,2001.02:〈刑事訴訟法強制處分部分條文修正研討會〉,《臺灣本土法學》,19期,2001.02,頁21以下。 76. 〈刑事程序法第9次研討會-搜索修法之回顧與前瞻(一)〉,2001.03:〈刑事程序法第9次研討會-搜索修法之回顧與前瞻(一)〉,《臺灣本土法學》,20期,2001.03,頁109以下。 77. 〈刑事程序法第10次研討會-搜索修法之回顧與前瞻(二)〉,2001.04:〈刑事程序法第10次研討會-搜索修法之回顧與前瞻(二)〉,《臺灣本土法學》,21期,2001.04,頁53以下。 78. 王兆鵬,2001.06:〈警察盤查之權限〉,《路檢、盤查與人權》,2001.06,頁91以下。 14. 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論》,1999.05。 79. Schroth著,林東茂譯,2001.07:〈徘徊於有效國與法治國之間的犯罪控制〉,《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2001.07,頁337以下。 80. 陳運財,2001.07:〈警訊錄音之研究-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臺上字第五七六二號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24期,2001.07,頁17以下。 81. 溫祖德,2001.07:〈美國緘默權之發展趨勢〉,《憲政時代》,27卷1期,2001.07,頁58以下。 82. 黃朝義,2001.08:〈無罪推定原則〉,《無罪推定-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2001.08,頁3以下。 83. 林鈺雄,2001.08-1:〈論刑事訴訟之目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2001.08,頁3以下。 84. 林鈺雄,2001.08-2:〈論偵查法官-兼論法官保留原則與直接審理原則〉,《刑事法理論與實踐》,2001.08,頁31以下。 85. 林鈺雄,2001.08-3:〈告知義務-兼評台北地院八十八年度訴字第八二六號事判決〉,《刑事法理論與實踐》,2001.08,頁177以下。 86. 林鈺雄,2001.08-4:〈電話監聽、秘密錄音與日記-刑事法中隱私權之侵害與保障〉,《刑事法理論與實踐》,2001.08,頁423以下。 87. 林鈺雄,2001.08-5:〈DNA:挑戰法律的科學巨人?-法庭上的DNA導讀〉,《刑事法理論與實踐》,2001.08,頁435以下。 88. 陳瑞仁,2001.09:〈搜索新法實務問題研討〉,《台灣本土法學》,26期,2001.09,頁51以下。 15.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1999.06。 89. 楊雲驊,2001.12:〈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之一第一項規定的探討〉,《法學講座》,0期,2001.12,頁11以下。 90. 謝秉錡,2001.12:〈論我國身體檢查之缺失〉,《軍法專刊》,47卷12期,2001.12,頁32以下。 91. 楊雲驊,2002.02:〈證據使用禁止在個案上的判斷過程-以電話分機聆聽案為例〉,《東吳法律學報》,13卷2期,2002.02,頁61以下。 92. 〈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座談會-警察臨檢行為法制化〉,2002.02: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座談會-警察臨檢行為法制化〉,《月旦法學》,81期,2002.02,頁34以下。 93. 黃朝義,2002.04:〈羈押、具保與無罪推定〉,《月旦法學》,83期,2002.04,頁16以下。 94. 楊雲驊,2002.07:〈刑事訴訟法起訴審查制度若干疑義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2002.07,頁113以下。 95. 陳文琪,2002.07-1,:〈「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 -1-〉,《法務通訊》,2092期,2002.07.11,頁4以下。 96. 陳文琪,2002.07-2:〈「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 -2-〉,《法務通訊》,2093期,2002.07.18,頁3以下。 97. 陳文琪,2002.07-3:〈「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 -3-〉,《法務通訊》,2094期,2002.07.25,頁3以下。 98. 陳文琪,2002.08-2:〈「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 -5(完)-〉,《法務通訊》,2096期,2002.08.08,頁3以下。 16. 陳清秀,《行政訴訟法》,1999.06。 99. 林鈺雄,2002.09-1:〈自由心證:真的很「自由」嗎?〉,《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2002.09,頁93以下。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89651028 9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651028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105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