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19
|
Title: | 我國保險代位理論與法制之再建構 A Study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in Taiwan |
Authors: | 陳俊元 Chen, Chun-Yuan |
Contributors: | 林勳發 Lin, Hsin-Fa 陳俊元 Chen, Chun-Yuan |
Keywords: | 損失填補原則 保險代位 法定債權移轉 英美保險代位理論 擬制信託 保險代位求償模式相對論 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 全民健康保險 勞工保險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 再保險 principle of indemnity subrogation legal assignment common law subrogation theory constructive trust relativity theory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insured-whole doctrine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Labor Insurance Compulsory 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 reinsurance |
Date: | 2008 |
Issue Date: | 2009-09-14 11:09:24 (UTC+8) |
Abstract: | 保險代位之本質,可說是整個保險代位體系之核心所在。本文乃以保險代位之本質—亦即求償模式為重心,對於保險代位之相關問題,依序加以討論。本文首先自保險代位存在之法理、以及學說上對其之批評加以分析、並提出回應。在保險代位之求償模式方面,我國傳統以來循大陸法系之傳統,採取法定債權移轉理論,而與英美法有所不同;英美法之架構近年來漸受學說之重視,甚至對其有所爭議,故實有釐清之必要。本文乃對英美保險代位之本質、架構加以探索,並對其與擬制信託之融合詳加分析,以求釐清其法律關係。除了英美以外,本文亦對其他主要國家之立法例詳加分析,並歸納為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兩大系統。而中國大陸與台灣均屬於繼受法之地位,關於保險代位求償模式、名義等,亦可見受不同立法例所影響之軌跡;其許多條款與學說見解亦有疑義,值得我國引以為戒。於分析英美法與各國立法例,並審酌我國之背景後,本文乃嘗試對我國提出「保險代位求償模式相對論」—即原則上仍採取法定債權移轉理論,但在保險人與被保險人有特定具體之特約時,則可約定採取英美法之模式、或是自行約定其他求償模式。
另外,關於不足額保險、而應負責之第三人資力不足時,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受償順序之問題,本文將由傳統的法釋義學方法出發,藉由對立法例、實務與學說見解的分析,以重新思考相關的法理基礎。本文也將使用法律經濟分析的方法,以經濟模型重新考量代位求償過程中可能的因素,重新驗證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對於被保險人的效用。就結論而言,在損失填補原則的架構下,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仍應為最適的解決方案。但此原則應有以法規或嚴格意定予以排除、修正之空間。在判斷順序上,可依三階段判斷:先檢視法規有無特別規定,再檢視當事人間是否有特別約定,若均無再適用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以分配之。
對於特別保險—如全民健康保險法、勞工保險條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等中之代位體系,本文亦加以分析,並同樣認為於適當之類型中,本文之保險代位模式求償相對論亦應可加以適用。在再保險與保險代位之適用問題上,本文肯認保險人對第三人之求償無庸扣除再保險之給付。而對於再保險是否、如何適用於保險代位,本文則認為可以三階段判斷之:首先,就再保險之類型為判斷;再判斷原保險人是否欲向第三人求償;如再保險之類型適合、又原保險人不欲向第三人求償時,則應允許再保險人向第三求償。最後,總結全文提出結論;並分三階段對於我國法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未來進一步之參酌。 The nature of subrog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the subrogation system. This research put stress on the nature of subrogation which was the subrogation. Regarding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subrogation, they will be discussed orderly. The article firstly starts to analyze from the existence of subrogation and the criticism for the theory to provide the responses. In the aspect of the way how subrogation operates, our country traditionally follows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to adopt the “legal assignment theory” which is different the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is stressed by the theory and is very controversial.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figure out the truth. This research i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common law subrogation theory and analyzes other integration of the constructive trust to figure out the law relationship. Except for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zes the lawmaking of other countries and induces the two main systems which ar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d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belong to the status of Succession Law. Regarding the subrogation and nominal,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orbit is affected by different ways of lawmaking. Understandings of many clauses and theories are still uncertain. Our country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it. With analyzing the ways of lawmaking of common law and each country, and considering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relativity theory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to our country. In principle, it still adopts legal assignment theory. However, when the insurer and insured have specific agreement, they can negotiate to adopt the Anglo-American model or make other subrogation model by themselves.
Other problems can arise with regard to payment priority between the insurer and the insured, particularly in cases of underinsurance and when the responsible third party has insufficient funds to make up the difference. The present study takes the traditional rechtsdogmatik approach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alyzing legislative precedents, practical aspects and academic theories to re-examine the underlying legal principles. The paper also makes use of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techniques, employing economic models to reconsider the factors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subrogation process, and re-examining the efficacy of the insured-whole doctrin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sured. The main conclusions reached are that, within the framework created by the principle of indemnity, the insured-whole doctrine is still the optimal solution; however, there may be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insured-whole doctrine must be rejected or modified in light of legal or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or strict interpretation. Determination can be made in three stages. Firstly,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exami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any special provisions apply. Then, an examination should be made to determine whether any special agreements exist between the parties concerned. If no special legal or regulatory provisions apply and no special agreements exist, then the insured-whole doctrine can be applied.
For the subrogation systems in special insurances—for examples,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Labor Insurance, and Compulsory 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research also analyzes them and considers that in the proper type, the relativity theory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can be adopted. About the problems about reinsurance and subrogation, this research admits that insurer asks for subrogation for the third party not need to deduct from settlement of reinsurance. For reinsurer and how to apply to the subrogation, the research considers that it can be judged from three stages. If the type of reinsurance is suitable and the original insurer does not want to claim against the third party, it should be allowed that the reinsurer can claim against the third party directly. Finally, the research makes the conclusion and provides related suggestions to the law of our country to be viewed as the future refere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序曲—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確立爭點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研究範圍4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4
第六節 本文體例6
第二章 保險代位法理基礎之再探9
第一節 保險代位之法理基礎9
第二節 學說對於保險代位之批評與檢討10
第三節 保險代位存續必要性之探討14
第四節 保險代位是否具強制規定之性質16
第一項 學說見解分析17
第二項 絕對強制規定與相對強制規定19
第三項 本文見解20
第三章 英美保險代位理論之分析27
第一節 起源27
第二節 法理基礎29
第三節 體系定位30
第四節 英美法保險代位本質之探究34
第一項 衡平讓與35
第一款 概說35
第二款 英美法讓與之發展35
第三款 代位與法律上讓與之區別39
第四款 衡平轉讓對英美保險代位架構之影響41
第五款 小結44
第二項 擬制信託—保險代位與擬制信託體系之建構49
第一款 擬制信託之分析49
第二款 源起—英美保險代位體系與信託之關係62
第三款 保險代位與擬制信託體系之建立64
第四款 更進一步之建構70
第五款 立法政策之選擇—適用於我國保險代位求償模式可行性之分析73
第五節 運作模式78
第一項 基本理念78
第二項 行使之名義79
第一款 英國80
第二款 美國81
第三項 以被保險人地位求償之連帶影響128
第四項 代位求償程序之進行與主導權130
第一款 英國130
第二款 美國132
第三款 小結—英美法保險代位求償主導權之整理與分析134
第五項 小結137
第六節 細部法律關係之建構142 第一項 前提要件142
第一款 保險人必須已經理賠142
第二款 誠實合理之理賠143
第三款 非PPI保單或榮譽保單144
第二項 保險人之權利與義務144
第一款 訴訟主導權144
第二款 行使之對象145
第三款 所得代位之權利(代位之客體)148
第四款 不得妨礙被保險人之權利155
第三項 被保險人的權利與義務155
第一款 就未受理賠之損失求償之權利155
第二款 不得妨礙保險人之代位權155
第三款 保存權利與協助義務160
第四款 小結161
第四項 適用範圍162
第五項 保險人與被保險人間之其他利益衝突與調整163
第一款 訴訟費用分配163
第二款 保險人與被保險人間之受償順序169
第七節 小結—英美保險代位理論體系之建構與定位171
第一項 文獻上對於英美保險代位體系之分類與建構171
第一款 以權利行使面向所建構之體系172
第二款 以不同事實發生順序所建構之體系173
第二項 英美保險代位體系之建構174
第三項 對我國法之啟示174
第四章 我國保險代位模式的選擇與再建構177
第一節 我國通說架構下的保險代位體系177
第一項 立法沿革177
第一款 保險契約法草案177
第二款 民國18年178
第三款 民國26年178
第四款 民國52年(現行條文)178
第二項 保險代位之意義與法理基礎180
第一款 保險代位之意義180
第二款 保險代位之法理基礎181
第三項 保險代位之適用範圍—兼論我國保險契約之分類架構與檢討184
第一款 保險契約之分類184
第二款 保險代位適用範圍之檢討186
第四項 保險代位之性質194
第一款 保險代位係當然代位194
第二款 保險代位係賠償代位194
第三款 保險代位係特定權利之繼受195
第四款 保險代位是否為強制規定195
第五項 保險代位之構成要件196
第一款 被保險人對第三人有損失賠償請求權198
第二款 保險人基於保險契約應負保險責任198
第三款 保險人對被保險人已給付保險賠償金200
第四款 代位權之範圍不超過保險賠償範圍202
第五款 損害賠償之標的一致性202
第六款 被保險人受償優先權204
第六項 保險代位之對象205
第一款 保險代位之對象是否包含要保人205
第二款 保險代位之對象是否包含家屬或受僱人206
第三款 保險代位之對象是否包含使用人209
第四款 保險代位之對象是否包含國家或公法人209
第七項 妨礙代位212
第一款 我國學說之分析與檢討213
第二款 應以何時為判斷基準214
第三款 妨礙代位之效力219
第八項 小結—我國通說架構之問題227
第二節 立法例與學說之歸納與比較229
第一項 立法例之整理229
第一款 德國229
第二款 日本231
第三款 法國231
第四款 英國與美國232
第五款 加拿大234
第六款 澳洲235
第七款 中國大陸237
第八款 小結269
第二項 學說見解之整理269
第一款 採大陸法系或類似見解者269
第二款 採英美法系或類似見解者272
第三款 採請求權讓與或類似見解者275
第四款 採其他綜合模式者275
第三項 代位求償模式類型之歸納276
第三節 英美法與我國保險代位求償模式之比較278
第一項 「代位」用語之檢討278
第二項 代位之客體279
第一款 我國通說架構下代位客體之探討279
第二款 英美保險代位理論客體之探討283
第三款 本文見解284
第三項 代位請求之數額287
第一款 法定移轉理論下之運作模式287
第二款 英美保險代位理論下之運作模式288
第三款 本文見解289
第四項 民法第297條之適用問題291
第一款 肯定說291
第二款 否定說292
第三款 小結292
第五項 保險人不行使代位權時之利益歸屬294
第一款 問題之源起294
第二款 修正見解之提出與檢討296
第三款 以英美法之角度檢視297
第四款 小結297
第六項 妨礙代位298
第一款 整體架構之比較298
第二款 我國法現狀之檢討300
第三款 我國法未來之修正方向301
第四款 小結301
第七項 其他應值斟酌之實務見解304
第一款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060號判決要旨305
第二款 判決簡評306
第三款 以英美保險代位理論觀察307
第八項 小結307
第四節 學說見解之評析311
第一項 概說311
第一款 序曲—阿基里斯的腳跟311
第二款 問題之源起311
第二項 大陸法系學者之見解與對英美法見解之檢討311
第三項 對前述學說之分析與評釋315
第一款 禁止雙重利得之目的315
第二款 法律關係與擬制信託法理之再釐清319
第三款 權利割裂之問題326
第四項 小結334
第五節 我國保險代位求償模式之再建構336
第一項 各種代位求償模式之評析336
第一款 請求讓與模式337
第二款 法定債權移轉模式337
第三款 英美保險代位模式339
第四款 中國大陸之學說與其他綜合模式340
第五款 小結—代位求償模式的相對化341
第二項 解決方案之重構342
第一款 就法理基礎而言—由保險代位之目的檢視342
第二款 進一步的推論343
第三款 由我國法之架構之觀察344
第三項 本文見解之提出—保險代位求償模式相對論346
第五章 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受償順序359
第一節 問題之源起359
第一項 概說359
第二項 本文架構與研究方法359
第三項 小結與問題之開展359
第二節 問題之背景360
第三節 解決模式362
第四節 我國學說見解分析363
第一項 學說見解363
第二項 實務見解366
第五節 立法例分析與評釋368
第一項 德國368
第二項 日本368
第三項 大陸369
第四項 英國371
第五項 加拿大376
第六項 澳洲376
第七項 美國377
第六節 美國法之發展與近況378
第一項 法院判決378
第二項 學說見解383
第三項 法律經濟分析387
第六節 被保險人優先原則之發展392
第一項 未定時期392
第二項 逐漸肯定時期392
第三項 再檢討時期392
第七節 本文見解393
第一項 立法例、實務與學說見解之評析393
第二項 解決方案之重構394
第一款 被保險人優先受償並非本質上之必然394
第二款 基礎法理之釐清396
第三款 推論方向的確立396
第四款 被保險人優先原則的再驗證—法律經濟分析的方法398
第五款 原則之再突破403
第六款 實際適用之相關問題404
第三項 三階段之審查流程409
第八節 小結411
第六章 特別保險法代位之再建構449
第一節 全民健康保險代位之再建構449
第一項 立法沿革453
第二項 我國通說架構下之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架構453
第三項 保險代位於人身保險之適用問題458
第四項 對於非特定事故之代位459
第一款 實務學說見解分析459
第二款 本文見解463
第五項 對汽車交通事故補償基金之代位465
第六項 全民健康保險局取得代位權之時點468
第七項 債權讓與通知之適用469
第八項 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本質與架構之再思471
第一款 我國學說之發展471
第二款 本文見解472
第二節 勞工保險代位之再建構480
第一項 立法沿革480
第二項 學說見解之發展480
第三項 立法例之參酌482
第四項 本文見解489
第三節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代位體系之再建構—兼論責任保險代位體系之建構490
第一項 立法沿革與我國現行法之規定490
第二項 學說見解494
第三項 本文見解—兼論責任保險代位體系之建構495
第四項 小結498
第四節 小結—建構其他特別保險法代位之展望499
第七章 再保險與保險代位之適用問題501
第一節 前言—問題之源起501
第二節 實務見解分析與確立爭點501
第一項 肯定見解—保險人代位金額應扣除再保險給付501
第二項 否定見解—保險人代位金額不應扣除再保險給付503
第三項 小結—爭點確立514
第三節 保險代位於再保險應有適用514
第一項 實務見解分析514
第二項 學說見解分析515
第一款 肯定說515
第二款 否定說516
第三項 立法例分析與評釋518
第一款 德、法等國518
第二款 美國法518
第三款 英國法520
第四款 中國大陸522
第五款 小結523
第四項 本文見解523
第一款 由再保險之性質而論523
第二款 由再保險之特性而論530
第三款 由再保險之類型而論531
第四款 由保險代位之法理基礎與目的而論536
第五款 由保險代位之本質而論537
第六款 由解釋方法與我國法之體系架構而論537
第七款 其他機制或學說建議方式之評釋538
第八款 小結542
第四節 保險代位雖於再保險有適用,但非意即保險人代位求償即應扣除再保險給付543
第一項 實務見解分析543
第二項 學說見解分析544
第三項 本文見解545
第一款 再保險契約之獨立性545
第二款 保險代位之目的546
第三款 國際慣例之確立546
第四款 代位求償之法理結構與國際慣例之解釋549
第五款 小結553
第五節 再保險人可否自行對第三人行使代位權之判斷554
第一項 實務見解分析554
第二項 學說見解分析555
第三項 本文見解556
第六節 小結561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我國保險代位體系之再建構563
第一節 結論563
第二節 建議566
參考文獻573
附錄:我國實務保單代位求償條款節錄601
" |
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一、工具書 1. 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編印,《意外保險手冊》,台北: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2002年5月。 2. 王仁宏主編,《商法裁判百選》,台北:月旦,1993年。 3. 江朝國,《保險法規彙編》,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4. 江朝國譯,《德國保險法》,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3年10月。 5. 林勳發,《學林金融法規總覽(四)—保險法規》,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 6. 施文森譯,《美國加州保險法》,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9年。 7.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保險法規輯要》,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2002年5月。 8. 陳彩稚譯,《保險字典》,台北:廣場文化出版社,1999年。 9. 劉春堂譯,《日本保險法規》,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4年。 14. 江朝國,〈人壽保險人代位權規定之相關問題探討─以台灣保險法第一○三條為中心兼評大陸保險法第六八條〉,《月旦民商法雜誌》,2003年9月,第1期。 15. 江朝國,〈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八十二條代位權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4期,1995年8月。 16. 江朝國,〈再保險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載《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10月。 17. 江朝國,〈初探兩岸保險契約法〉,《政大法學評論》,第56期,1996年12月。 18. 江朝國,〈保險代位之標的一致性〉,《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4年4月。 19. 江朝國,〈保險代位之競合-以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二七條與第三一條為例〉,《月旦法學教室》,第十期,2003年8月。 20. 江朝國,〈保險利益─保險契約法之中心概念〉,《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 21. 江朝國,〈保險法上之相對強制規定〉,載《月旦法學教室(2)私法學篇》,2000年1月。 22. 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之二十九〉,《現代保險雜誌》,第52期。 5. 尹章華,《保險法論文集》,台北:漢興書局,1994年。 86. 鄭玉波,《保險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6月,3版。 23. 江朝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專題講座:第二講 保險代位之競合-以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二七條與第三一條為例〉,《月旦法學教室》,第10期,2003年8月。 24. 江朝國,〈論保險人代位權之本質〉,《月旦法學》,第159期,2008年8月。 25. 吳月瓏,〈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八十二條規定之探討—論健保局行使代位權之適法性及其面臨之困境與評〉,《保險專刊》,1997年12月。 26. 吳仲謀,〈談國家賠償法中代位求償權之行使〉,《保險資訊》,第14期,1986年10月。 27. 吳光平,〈涉外保險代位之準據法〉,《德明學報》,第20期,2002年12月。 28. 吳從周,〈勞保給付、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與保險代位權〉,《軍法專刊》,第42卷第5期,1996年5月。 29. 李建良,〈公法契約與私法契約的區別問題〉,載《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02年。 30. 李義仁,〈從我國法院判決研討保險人之代位求償權之性質〉,《產險季刊》,第54期,1985年3月。 31. 汪信君,〈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八二條與請求權代位—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一六二八號判決〉,第145期,《月旦法學》,2007年6月。 32. 汪信君,〈再保險契約與保險人請求權代位行使之範圍—簡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台上字第二○六○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 87. 鄭鎮樑、丁文城,《再保險實務》,台北:五南,2005年9月。 6. 尹章華,《保險契約法案例彙編》,台北:文笙書局,2000年。 33. 汪信君,〈保險人請求權代位與第三人之給付〉,《月旦法學教室》,第32期,2005年7月。 34. 汪信君,〈保險法請求權代位與權利移轉之範圍〉,《月旦法學教室》,第55期,2007年5月。 35. 周靜妮,〈論保險代位法理及其法條結構問題—兼論人身保險之範圍〉,《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11期,2001年11月。 36. 林明鏘,〈行政契約與私法契約—以全民健保契約關係為例〉,載《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02年。 37. 林建智,〈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之修正建議—論汽車交通事故之界定〉,《月旦法學雜誌》,第78期,2001年11月。 38. 林輝榮,〈論保險代位〉,《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卷第2期,1974年4月。 39. 林輝榮,〈論保險代位—以其理由根據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三卷第二期,1974年6月。 40. 林勳發,〈保險法上告知義務相關法律問題之分析〉,《政大法學評論》,第53期,1995年6月。 41. 林勳發,〈保險法制之沿革與修正芻議 (下) 〉,《月旦法學》第66期,2000年11月。 88. 賴上林,《兩岸保險法之比較》,台北:基準企業,1997年2月。 42. 林勳發,〈保險法制之沿革與修正芻議 (上) 〉,《月旦法學》,第65期,2000年10月。 7. 尹章華,《保險契約法專論》,台北:文笙書局,1991年8月。 43. 林勳發,〈保險法亟待修正之要點〉,載施文森主編,《保險法立法原則之研討》,1980年。 44.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芻議〉,《保險大道季刊》,第21期,1999年12月。 45.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條文評述〉,《政大法學評論》,第59期,1998年6月。 46.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條文評釋〉,《萬國法律》,第95期,1997年10月。 47. 林勳發,〈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評述〉,載《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10月。 48. 林勳發,〈從最高法院三則判決論複保險制度之適用〉,《保險行銷》,第9期,1989年12月。 49. 林勳發,〈複保險之適用範圍與效力—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台上字第一一六六號判例暨八十四年台上字第七二三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十三期,2000年8月。 50. 林勳發譯,〈營業保險人對於侵權行為人之償還請求權〉,載《保險法論著譯作選集》,台北:自版,1991年3月。 89. 駱永家,《民事法研究(Ⅲ)》,1997年10月。 51. 邱錦添,〈兩岸保險人代位求償權之比較〉,《再保險資訊》,第201期,2003年2月。 52. 施文森,〈代位權之研究〉,《產險季刊》,第8期,1973年6月。 8. 方明川,《個人年金保險新論》,自版,1995年1月。 53. 施文森,〈代位權之研究〉,載《保險法論文集》,自版,1974年。 54. 施文森,〈代位權之研究〉,載《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10月。 55. 施文森,〈論保險人代位求償之範圍〉,《保險學報》,第2期,2005年8月。 56. 施文森,〈論損害填補與代位求償(上)〉,《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1期,2004年6月。 57. 施文森,〈論損害填補與代位求償(下)〉,《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2期,2004年12月。 58. 孫森焱,〈論勞工保險醫療給付之代位求償〉,收錄於《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10月。 59. 徐東昇,〈免責條款對於保險人代位權影響之探討〉,《萬國法律》,第71期,1993年10月。 90. 謝哲勝,《信託法總論》,台北:元照,2003年6月。 60. 徐東昇,〈保險公司行使保險代位權時起訴人名義之探討〉,《萬國法律》,第72期,1993年12月。 61. 徐當仁,〈大陸車險代位求償條款實務〉,《風險與保險雜誌》,第6期,2005年7月。 62. 崔延紘,〈兩岸海上保險相關法規—保險代位法理關係之研究〉,《海運研究學刊》,第1期,1996年4月。 9. 方嘉麟,《信託法之理論與實務:以比較法觀點論信託法制繼受之問題》,台北:月旦,2版,1998年1月。 63. 張永明,〈國賠事件適用保險人代位求償規定—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台上字第二一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6期,2004年3月。 64. 張英磊,〈論汽車交通事故成本之分配─以侵權行為、全民健康保險與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為中心〉,《月旦法學》,第86期,2002年7月。 65. 張道義,〈全民健保保險給付與法律保留原則-釋字第五二四號解釋評析〉,《政大法學評論》,第73期,2003年3月。 66. 張鴻仁,〈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事服務機構合約之探討〉,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出版,2002年。 67. 梁宇賢,〈保險人之代位權及時效〉,收錄於《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 68. 梁宇賢,〈傷害保險與保險人之代位權〉,《月旦法學》,第87期,2002年8月。 91. 簡育宗,《兩岸保險法比較—實務答問篇》,台北:漢興書局,1999年3月。 69. 陳俊元,〈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權性質之探討—以最高法院判決之評釋為中心〉,《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第九屆法學論文徵選得獎作品集—判解研究彙編(九)》,2005年12月,頁117-141。 70. 陳俊元,〈再論我國保險人請求權代位之性質〉,《政大法學評論》,第90期,2006年4月。 71. 陳俊元,〈兩岸保險代位法制之比較研究〉,《法令月刊》,第55卷第11期,2004年11月。 72. 陳俊元,〈論再保險對保險人請求權代位求償範圍之影響—兼論保險人請求權代位於再保險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148期,2007年9月。 10.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三民書局,1999年2月。 73. 陳俊元,〈論再保險與保險代位之適用問題—最高法院九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二0一號等判決評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08期,2008年7月。 74. 陳俊元,《保險代位之性質與相關問題之探討—以實體代位與程序代位之比較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4年5月。 75. 陳俊元、陳仁傑,〈論保險利益之適用範圍與存在時點〉,《法令月刊》,第56卷第2期,2005年2月,頁35-48。 76. 陳俊元、陳志詳,〈論保險代位之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上)〉,《政大法學評論》,第106期,2008年12月。 77. 陳俊元、陳志詳,〈論保險代位之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下)〉,《政大法學評論》,第107期,2009年2月。 92. 簡資修,《經濟推理與法律》,台北:元照,2004年4月。 78. 陳淑儀,〈保險代位求償問題之探討—保險代位之保全與障礙〉,《核保學報》,第2卷,1994年3月。 79. 陳森松,〈中國大陸保險法之修訂要點〉,《保險大道》,第34期,2003年3月。 80. 陳愛娥,〈大法官對全民健康保險法制的合憲性討論—評釋字第四七二號、釋字第四七三號解釋的解釋風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5期,2001年8月。 81. 陳愛娥,〈立法機關的社會政策形成自由與平等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期,2000年9月。 82. 陳榮一,〈人身保險人代位之研究〉,《壽險季刊》,第58期,1985年12月。 11. 王志誠,《信託之基本法理》,台北:元照,2005年11月。 83. 陳榮一,〈保險人代位權之根據與實務〉,《台中商專學報》,第7期,1982年六月。 84. 陳榮一,〈財產保險人代位權—以法國之學說、判例為中心〉,《逢甲學報》,第7期,1974年。 85. 陳榮一,〈論保險人物上代位〉,《保險專刊》,第7輯,1987年3月。 86. 陳榮宗,〈共同訴訟〉,《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2003年2月。 (二)大陸地區(簡體) 87. 陳聰富,〈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求償之法律問題〉,載《侵權為法性與損害賠償》,台北:元照,2008年12月。 88. 陳聰富,〈保險給付、損益相抵與賠償代位〉,載《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台北:元照,2000年10月。 89. 陳繼堯,〈再保險人之代位請求權及其行使〉,《法令月刊》,第34卷,第5期,1983年5月。 90. 曾文瑞,〈兩岸海上保險代位權之比較探討兼論我國對於複合運送與履行輔助人之保險代位問題〉,《航運季刊》,第9卷第4期,200年12月。 91. 雲大楠,〈淺談海上保險之代位求償〉,《國際貿易學報》,第28期,1970年5月。 92. 黃加昌,〈擬制信託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10卷第4期,1974年4月。 12. 王志誠,《信託法》,台北:五南圖書,2版,2008年3月。 93. 黃正宗,〈「亞太保險中心」政策下之我國人身保險法制〉,載《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 94. 黃正宗,〈我國財產保險作業研討—法律觀點之研究討論與建議(下)〉,《保險專刊》,第61期,2000年10月。 95. 黃正宗,〈我國財產保險作業研討—法律觀點之研究討論與建議(上)〉,《保險專刊》,第60期,2000年6月。 1. Jack H. Friedenthal, Mary Kay Kane, Arthur R. Miller,夏登峻、黃娟、唐前宏、王衡譯,《民事訴訟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96. 黃正宗,〈海上保險法與實務國際統一問題研究(中)〉,《產險季刊》,第四18期,1983年9月。 97. 黃茂榮,〈強制汽車責任保險與責任競合〉,《植根雜誌》,第19卷第2期,2003年2月,頁54。 98. 黃健彰,〈我的過失,誰來承擔?—應自負額條款與被保險人與有過失時保險人得代位之金額〉,《律師雜誌》,2005年6月。 99. 黃健彰,〈論國家賠償請求權得否作為保險代位之標的-兼評最高法院九二年台上字第二一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5期,2008年4月號。 100. 黃國昌,〈共同訴訟:第一講—共同訴訟總論〉,《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2006年4月。 101. 黃國昌,〈第三人之訴訟參與:第一講─訴訟參加之基本概念與輔助參加之要件〉,《月旦法學教室》,第52期,2007年2月。 102. 黃國昌,〈第三人之訴訟參與:第二講-輔助參加人之權限與輔助參加之效果〉,《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2007年3月。 13. 王衛恥 ,《實用保險法》,台北:文笙書局,1981年。 103. 黃國昌,〈第三人之訴訟參與:第四講─訴訟告知〉,《月旦法學教室》,第58期,2007年8月。 104. 黃晞岩,〈保險法所見之代位〉,《保險季刊》,第5卷第2期。 2. P.S. Atiyah,趙旭東等譯,《合同法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第5版,2002年。 105. 黃裕凱,〈英美保險代位理論─兼論與我國法理論的差異〉,《保險專刊》,第56輯,1999年6月。 106. 楊仁壽,〈保險代位之性質〉,《航運與貿易月刊》,第43期。 107. 楊仁壽,〈論權利代位之取得與行使〉,《法令月刊》,第42卷第4期,1992年4月。 108. 楊秀儀,〈從無過失重回過失-紐西蘭有關醫療傷害補償制度之變遷及對台灣的啟示〉,《政大法學評論》,第64期,2000年12月。 109. 楊秀儀,〈瑞典「病人賠償保險」制度之研究-對台灣醫療傷害責任制之啟發〉,《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0卷第6期,2001年11月。 110. 楊芳賢,〈健保給付醫療費用之損害賠償與求償—簡評最高法院九一年度台上字第八五七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48期,2003年7月。 111. 楊靜芬,〈保險人代位之探討〉,《銀行與保險》,第33期,1992年5月。 112. 葉啟洲,〈未登記之外國再保險公司與保險代位—司法院八十三年秘台廳民第0七七九九號函評釋〉,《法學叢刊》,第182期,2001年4月。 14. 王衛恥,《海上保險法與共同海損》,台北:文笙書局,1983年10月。 113. 葉啟洲,〈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之除外危險與代位—兼評新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29條之妥當性〉,《法學叢刊》,第198期,2005年4月。 10. 劉清景編著,《保險法》,台北:學知出版社,1995年11月。 114. 詹森林,〈先後訂立數保險契約與複保險之成立—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一六六號判決之檢討〉,載《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自版,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113,1998年11月,頁189-208。 115. 廖家宏,〈保險人代位權的一些爭議及其解決-以保險法與民法的結合與對應為中心〉,《法學叢刊》,第185期,2002年1月。 116.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與保險契約〉,《保險專刊》,第43期,1996年。 117. 劉宗榮,〈船舶碰撞與保險代位〉,載《海上運送與貨物保險論文選集—附定型化契約條款效力評釋六則》,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4月。 118. 劉宗榮,〈論抵押物之保險與保險人代位權之行使〉,《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4卷第1期,1994年12月。 119. 蔡維音,〈全民健保之法律關係剖析 (上)-對中央健保局、特約醫事機關以及被保險人之間的多角關係之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48期,1999年1月。 120. 蔡維音,〈全民健保之法律關係剖析(下)-對中央健保局、特約醫事機關以及被保險人之間的多角關係之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49期,1999年6月。 121. 鄭玉波,〈代位之研究〉,《法律評論》,第39卷第5期,1973年5月。 122. 鄭玉波,〈再保險的法律性質及營業範圍〉,《保險季刊》,第9卷第2期,1969年6月。 15. 王澤鑑,《民法原理(一)》,王慕華發行,1999年10月,增訂版。 3. 丁鳳楚,《保險法:理論、實務、案例》,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年5月。 123. 鄭玉波,〈論讓與請求權與賠償代位〉,《法令月刊》,第31卷第3期,1980年3月。 124. 駱永家,〈訴訟參加與再審訴訟〉,載《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三)》,2006年9月。 125. 應式文,〈責任保險是否包括契約責任:兼論代位權求償是否限於侵權行為〉,《保險專刊》,第10期,1987年12月。 126. 應式文,〈最高法院兩個判決的研討:保險人代位權和人身複保險問題〉,《產險季刊》,第49期,1983年12月。 127. 謝哲勝,〈受託人權利義務及責任〉,載《財產法專題研究(三)》,台北:元照,2002年3月。 128. 謝哲勝,〈信託之起源與發展〉,載《財產法專題研究(三)》,台北:元照,2002年3月。 (二)大陸地區(簡體) 1. 王秀英,〈海上保險代位求償訴訟的幾個問題〉,《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期。 2. 王秀英,〈論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效力〉,《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 3. 朱銘來、曹燕,〈淺析保險代位求償權〉,載楊華柏主編,《保險業法制年度報告2006》,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頁338-350。 4. 于新年、曹守曄、高聖平,《最新保險法條文釋義》,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8月。 16.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自版,1996年10月。 4. 明力、郝勇、劉利會,〈論海上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行使〉,《交通科技》,2005年1期。 5. 林威,〈試論我國海上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行使名義〉,《中國海商法年刊》,1999年10期。 6. 姚新超,〈不足額保險中的代位追償問題〉,《對外經貿實務》,2004年4期。 7. 孫積祿,〈保險代位權研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8. 孫積祿,〈保險代位權研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3期。 9. 梁炎廷,〈試論保險代位權的不當性〉,《律師世界》,1998年3期。 10. 閆彬,〈不足額保險條件下的保險代位權的行使〉,《保險研究》,2006年1期。 11. 程兵,〈論保險代位權的效力〉,《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期。 12. 程兵、任潔,〈不足額保險中的保險金扣除權和保險代位權的實現〉,《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 5.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財產保險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家庭財產保險條款彙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13. 詹思敏、黃青男,〈論海上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名義和范圍〉,《人民司法》,2002年9期。 17. 王澤鑑,《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王慕華發行,2000年9月。 14. 鄒海林,〈保險代位研究〉,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6卷,北京 : 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頁214-221。 15. 劉冰,〈論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的行使名義—兼談對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式法》94-95條的理解〉,《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1期。 16. 劉恩媛,〈論責任保險中的第三人代位權〉,《法治論叢》,2003年5期。 17. 劉靜,〈海上保險合同項下的代位求償權—兼述中英法律之異同〉,《水運管理》,2002年6期。 18. 劉鵬舉,〈淺議保險代位權與保險金扣除權的實現〉,《山東審判》,2004年4期。 19. 蔡奕,〈保險代位求償權行使的若干法律問題〉,《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3期。 20. 鄭田衛,〈論海上保險代位權訴訟〉,《法律適用》,2002年10期。 21. 鄭佳寧,〈論海上保險中的代位求償權〉,《政法論壇》,2003年1期。 6. 史學瀛、郭宏彬主編,《保險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6月。 22. 盧玉,〈財產保險代位原則的不合理性〉,《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9年1期。 四、學位論文 18.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一)》,王慕華發行,1998年9月。 (一)台灣地區(繁體) 1. 于志強,《損害填補原則在保險法之運用及其缺失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 王志文,《從法律觀點論再保險》,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6月。 3. 余盈鋒,《債權讓與對外效力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4. 吳玉豐,《論保險法上之利得禁止原則》,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 吳總慰,《論財產保險代位於現行實務上之缺失及相關問題之探討》,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6. 李木貴,《債權人代位權之研究》,文化大/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7. 朱銘來主編,《保險法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7. 李政達,《從民法上「多數債務人間之求償關係」論保險法上的「保險代位」》,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8. 李爲禮,《再保險之演進與再保險法之趨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硏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10月。 9. 林李達,《我國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求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9. 王澤鑑,《債編總論(二)--不當得利》,台北:三民,1996年10月。 10. 邱永豪,《汽車交通事故人身損害填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1. 邱永慶,《保險當事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2. 侯傑中,《論財產保險之請求權代位》,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13. 高琮程,《保險代位妨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4. 張耀武,《海上保險中代位權之探討》,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15. 許惠瑜,《保險人代位權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8. 何寶玉,《信託法原理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16. 郭松財,《英美信託制度》,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6月。 17. 陳志妃,《擬制信託制度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12月。 18. 陳岳瑜,《人身保險中代位權規範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9. 陳怡安,《全民健康保險法規範下的醫療關係》,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20. 史尚寬,《債法總論》,1954年7月。 20. 陳建南,《再保險契約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法律硏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 21. 陳美玲,《英美海上貨物保險法律及實務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22. 陳淑儀,《保險代位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3. 陳傳中,《從保險契約法的觀點論大陸保險法》,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4. 陳鼎鈞,《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特別補償基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0月。 9. 何寶玉,《英國合同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25. 曾啟謀,《債權人代位權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26. 黃合文,《保險代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6月。 27. 黃健彰,《法定優先權制度研究—兩岸物權法修正草案芻議》,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1月。 28. 楊淑文,《損害賠償法上之求償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29. 葉士穎,《航空保險暨相關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21. 田邊康平,廖淑惠譯,《保險契約法》,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3年10月。 30. 葉啟洲,《論保險契約之內容控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31. 董玉芸,《我國海上保險委付之研究—兼論與代位求償權之關係》,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2. 劉北元,《損害保險中損害填補概念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33. 蔡青如,《兩岸海上保險法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10. 李玉泉主編,《保險法學案例教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年12月。 34. 蔡博鏗,《大陸地區「保險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5. 鄭深元,《海上保險人進行對物訴訟裡論與程式之研究—主論英國法》,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36. 戴錦銓,《論海險法之委付與代位求償權》,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37. 謝宗穎,《論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中保險人之免責範圍》,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1998年。 (二)大陸地區(簡體) 1. 方雲,《擬制信託研究—一種完善我國民事救濟制度的思路》,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3月。 22. 江朝國,《火災保險》,台北: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 五、研究計畫 1. 林勳發主持,《全民健保代位求償相關問題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84年委託研究計畫報告,1995年。 2. 林勳發主持,《強制公共責任保險法草案之研擬》,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年7月。 11. 李粟燕,《保險法學指南及疑難案例解析》,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年9月。 3. 陳聰富主持,《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求償之法律問題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91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報告,2002年。 六、研討會以及其他專論 1.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評述與建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風險管理與保險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7日。 2.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評述與建議〉,財經法新趨勢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財經法研究中心,2002年11月21日。 3. 黃正宗,〈我國保險法的比較研析─法、德、日、美諸國法對我國保險契約法影響的探討〉,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公會2001年12月12日研討會。 4. 黃正宗,〈兩岸保險法制現代化建議〉,兩岸保險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西安,1998年。 5. 黃正宗,〈從英美法與中國法的比較探討我國海上經營實際作業問題〉,台北市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海上保險專題研討會,1994年8月31日。 23. 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台北:瑞興圖書,2002年9月,4版。 6. 黃鴻圖,〈論保險法上之保險代位制度〉,台中,朝陽科技大學,2004年保險金融管理學術研討會,2004年3月26日。 7. 黃麟倫等,〈代位清償制度之意義與機能—民法研究會第二十二次學術研討會記錄〉,《法學叢刊》,第183期,2001年7月。 12. 沈達明,《準合同法與返還法》,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七、網址: (一)台灣地區(繁體) 1. 中央再保險公司http://www.crc.com.tw/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 中央健康保險局http://www.nhi.gov.tw/index_800.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3.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目錄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2.htm/最終瀏覽日:2009/5/15。 4.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2.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5. 元照法律網:http://www.angle.com.tw/ 最終瀏覽日:2009/5/15。 6. 司法院:http://www.judicial.gov.tw/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4. 江朝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台北:智勝,1999年8月。 7.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nw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1. 戴立寧譯,《英國保險法》,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5年。 8.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資料庫:http://www.ly.gov.tw/ 最終瀏覽日:2009/5/15。 9. 保險法令判解查詢系統http://law.iiroc.org.tw/ilsh.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0. 財政部保險司:http://www.insurance.gov.tw/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1. 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http://www.mvacf.org.tw/index1.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2.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3. 國家圖書館書目資料檢索查詢: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2.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4. 國家圖書館華文資源整合查詢: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2.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5. 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http://www.read.com.tw/new/hypage.cgi?HYPAGE=index.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二)大陸地區(簡體) 25. 何孝元,《中國債法與英美契約法之比較》,台北: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1965年6月。 13. 沈達明,《衡平法初論》,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1.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picc.com.cn:89/gate/big5/www.picc.com.cn/bxkt/zypx.html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 中國保監會北京監管局 http://www.circ.gov.cn/circbj/content_bxcs.asp?Id=30 最終瀏覽日:2009/5/15。 3. 天安保險公司代位求償糾紛案http://www.doftec.gov.cn/wtofadian/wen/wtoal/al92.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4. 方太文,〈財產保險中的代位求償權應該“下課”〉:http://www.jluil.com/artiview.asp?editid=262 最終瀏覽日:2009/5/15。 5. 方太文,〈財產保險中的代位求償權應予以廢除〉:http://www.jluil.com/artiview.asp?editid=263 最終瀏覽日:2009/5/15。 6. 張姝,〈保險代位權制度之超越〉:http://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3825 最終瀏覽日:2009/5/15。 7. 馮清源,〈簡論再保險人代位求償權〉:http://www.jluil.com/artiview.asp?editid=228 最終瀏覽日:2009/5/15。 8. 錢建國,〈保險代位求償問題〉: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83340 最終瀏覽日:2009/5/15。 9. 蔡奕,〈保險代位求償權行使的若干法律問題〉,《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7期,2000年。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619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4. 汪鵬南,《海上保險合同法詳論》,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26. 宋明哲,《保險學—純風險與保險》,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6月。 10. 蔡奕,〈論保險代位求償權的限制〉,2001年: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621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1. 蔡奕,〈論保險代位求償權的取得與行使〉,2000年: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620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2. 蔡奕,〈保險代位求償權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2001年: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618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3. 蔡奕,〈保險代位求償權的若干法律爭議問題研究〉,2001年: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617最終瀏覽日:2009/5/15。 14. 陳揚躍,〈保險法修改情況介紹〉,2009年3月31日:http://panfenglaw.blog.sohu.com/113399243.html最終瀏覽日:2009/5/15。 15. 張衛東,〈我國保險代位追償權法律制度應加強而非廢止—與張姝同志商榷〉,2002年8月8日: http://www.com-law.net/wenku/daiwei.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6. 北京人民法院http://cn.rd.yahoo.com/home/search/site/site/p1/3/?http://www.bjgf.gov.cn/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7. 中法網http://www.sinolaws.com/china/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5. 肖梅花,《保險法新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2月。 18. 中國民商法律網http://www.civillaw.com.cn/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7.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2006年9月。 19. 中國法律資源網http://www.lawbase.com.cn/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0. 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1. 北大法律資訊網http://211.100.18.62/index.asp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2. 吉林大學保險法律評論http://www.jluil.co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1. A.J. Oakley, PARKER AND MELLOWS: THE MODERN LAW OF TRUSTS, London: Sweet & Maxwell (8th ed. 2003). 16. 邢建東,《衡平法的推定信託研究—另一類的物權性救濟》,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 2. Alan I. Widiss, INSURANCE: MATERIALS O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LEGAL DOCTRINES, AND REGULATORY ACTS, St. Paul, Minn.: West Pub. (1989). 3. Alpha C. Chiang, FUNDAMENTAL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McGraw-Hill, Inc. (3rd ed. 1984). 28. 周詠棠,《海上保險原理與案例》,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4月。 4. Andrew Iwobi, ESSENTIAL TRUSTS, London: Cavendish Publishing Ltd. (3rd ed. 2001). 5. Arnould, Joseph, ARNOULD`S LAW OF MARINE INSURANCE AND AVERAGE, London: Stevens & sons, volume 2 (16th ed.1981). 6. BALLENTINE`S LAW DICTIONARY (3rd ed. 1969). 7. Bradford Ston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IN A NUTSHELL, St. Paul, MN: Thomson/West (5th ed. 2002). 8. C. E. Golding,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REINSURANCE, Buckley Press (4th ed. 1965). 9. Carol Boland, REINSURANCE: LONDON MARKET PRACTICE, New York: LLP (1996). 10. Charles Mitchell & Watterson Stephen, SUBROGATION: LAW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7. 周玉華,《最新保險法經典疑難案例判解》,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 11. Charles Mitchell, THE LAW OF SUBROG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2. Charles Mitchell, THE LAW OF SUBROGA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13. Colin Edelman, Andrew Burns, David Craig, Akash Nawbatt, THE LAW OF REINSU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9. 林李達,《健保給付代位求償之相關問題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22輯第8篇,台北:司法院, 2002年11月。 14. D. R. Thomas, MARINE INSURANCE: THE LAW IN TRANSITION, London: Informa (2006). 15. D. Rhidian Thomas, MARINE INSURANCE : THE LAW IN TRANSITION, London: Informa (2006). 16. D.J. Hayton, THE LAW OF TRUSTS, London: Sweet & Maxwell (2003). 17. David J. Hayton, LAW RELATING TO TRUSTS AND TRUSTEES, London: Butterworths (16th ed. 2003). 18. Digby C. Jess, THE INSURANCE OF COMMERCIAL RISKS: LAW AND PRACTICE, London: Butterworths (2nd ed. 1993). 19. Donald O`may, MARINE INSURANCE LAW AND POLICY (1993). 18. 周國良、王名初,《涉外保險》,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20. E. Allan Farnsworth, FARNSWORTH ON CONTRACTS (Ⅲ), Boston: Little, Brown (1990). 21. E. R. H. Ivamy, GENERAL PRINCIPLES OF INSURANCE LAW, London: Austin, Tex.: Butterworths (6th ed. 1993). 22. E. R. H. Ivamy, MARINE INSURANCE, London; Woburn, Mass.: Butterworths (4th ed. 1985). 23. Edwin Wilhite Patterson, ESSENTIALS OF INSURANCE LAW, New York: McGraw-Hill (1957). 30. 林紀東,《法學緒論》,台北:五南圖書,1996年10月。 24. F. D. Rose, MARINE INSURANCE: LAW AND PRACTICES (2004). 25. G. Rejda, 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7th ed. 2001). 26. Hal R. Varian,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W. W. Norton & Company (1999). 27. Harvey W. Robin, DICTIONARY OF INSURANCE TERMS, Barron’s Education Series Inc. (3rd ed.1995). 28. Hayton & Charles Mitchell, HAYTON AND MARSHALL COMMENTARY AND CASES ON THE LAW OF TRUSTS AND EQUITABLE REMEDIES, London: Sweet & Maxwell (12th ed. 2005). 19. 林寶清,《保險法原理與案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29. Howard Bennett, THE LAW OF MARINE INSURANC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0. Howard N. Bennett, The Law of Marine Insu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2006). 31.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LAW AND REGULATION, London: FT Law & Tax, 1994. 32. Irwin M. Taylor, THE LAW OF INSURANCE, London: Oceana Publications (3rd ed. 1983). 33. Jack H. Friedenthal, Mary Kay Kane, Arthur R. Miller, CIVIL PROCEDURE, St. Paul, Minn.: West Pub. Co. (2nd ed. 1993). 31. 林詠榮,《商事法新詮下冊》,自版,1981年6月,增訂11版。 34. Jane Ellen Harrison, 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GREEK GELIRION (1903). 35. John Alan Appleman & Jean Appleman, INSURANCE LAW AND PRACTICE (1981) 36. John Birds, MODERN INSURANCE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3rd ed. 1993). 37. John F. Dobbyn, INSURANCE LAW IN A NUTSHELL (4th ed. 2003). 20. 唐義虎,《信託財產權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38. John H. Magee, GENERAL INSURANCE, Homewood, Ill.: R.D. Irwin (6 th ed. 1963). 39. John Hanson & Christopher Henley, ALL RISKS PROPERTY INSURANCE, LONDON: New York: Lloyd`s of London Press (1995). 40. John Lowry, INSURANCE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Oxford; Portland, Or.: Hart (2004). 41. John S. Butler and Robert M. Merkin, REINSURANCE LAW, London: Kluwer Publishing (1986). 42. Keeton, Robert E. & Widiss, Alan I., INSURANCE LAW: A GUIDE TO FUNDAMENTAL PRINCIPLES, LEGAL DOCTRINES, AND COMMERCIAL PRACTICES, St. Paul, Minn.: West Pub. (Student ed. 1988). 43. Kenneth S. Abraham, INSURANCE LAW AND REGULATION: CASES AND MATERIALS,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3rd ed. 2000). 32. 林群弼,《保險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9月,3版。 44. Kyriaki Noussia, THE PRINCIPLE OF INDEMNITY IN MARINE INSURANCE CONTRACT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Springer (2007). 45. Lord Goff of Chieveley & Gareth Jones, THE LAW OF RESTITU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6th ed. 2002). 46. Lord Goff of Chieveley & Gareth Jones, THE LAW OF RESTITU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6th ed. 2002). 21. 孫蓉,《保險法概論》,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47. Malcolm A. Clarke, Policies and Perceptions of Insurance Law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8. Malcolm A. Clarke, THE LAW OF INSURANCE CONTRACT, London: LLP (1997). 49. Malcolm A. Clarke, THE LAW OF INSURANCE CONTRACTS, London: LLP, (3rd ed. 1997). 50. New Webster`s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93). 51. Nicholas Legh-Jones, Sir Andrew Longmore, John Birds and David Owen, MACGILLIVRAY ON INSURANCE LAW RELATING TO ALL RISKS OTHER THAN MARINE (9th ed. 1997). 52. Oskar Seyffert,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ANTIQUITIES (1894). 53. P. T. O`Neill & J. W. Woloniecki, THE LAW OF REINSURANCE IN ENGLAND AND BERMUDA, Sweet & Maxwell Country (1998). 33. 林群弼,《海商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4月。 54. R. J. Lambeth, TEMPLEMAN ON MARINE INSURANCE: IT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Pagination (1986). 55. R. M. Walmsley, FIRE INSURANCE LAW & CLAIMS, London: Witherby (1997). 22. 孫積祿,《保險法論》,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新華經銷,1997年9月。 56. R. Mehr & E. Cammack, PRINCIPLE OF INSURANCE (7th ed.1980). 57. Raoul P. Colinvaux, THE LAW OF INSURANCE,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79). 58. Robert H. Brown, DICTIONARY OF MARINE INSURANCE TERMS AND CLAUSES, London: Witherby (5th ed. 1989). 59. Robert H. Jerry, II, UNDERSTANDING INSURANCE LAW, LexisNexis (2nd ed.1996). 60. Robert M. Merkin, COLINVAUX`S LAW OF INSURANCE, London: Sweet & Maxwell (8th ed. 2006). 61. Robert W. Strain, REINSURANCE CONTRACT WORDING, Tex.: Strain Publishing & Seminars (Rev. ed. 1996). 62. Robert W. Strain, REINSURANCE, Tex.: Strain Publishing & Seminars (1994). 63. Ronald C. Horn, SUBROGATION IN INSUR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R. D. Irwin, Inc. (1964). 34.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體系化解說(下)》,台北:瑞興圖書,2001年3月。 64. Simon Gardn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TRUS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二、書籍 65. Templeman, Frederick, TEMPLEMAN ON MARINE INSURANCE: 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Pitman (6th ed. 1986). 66. THE BLUEBOOK: 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 Mass.: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16th ed.1996). 67. The Reinsurance Division of Lyde Barlow and Gilbert. REINSURANCE PRACTICE AND THE LAW, New York: Lloyd`s of London Press Ltd (1993). 68. Thomas Bullfinch, BULLFINCH`S MYTHOLOGY (1855). 69. W.I.B. Enright, PROFESSIONAL INDEMNITY INSURANCE LAW (1996). 70. William F. Young & Eric M. Holmes,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HE LAW OF INSURANCE,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1985). 二、期刊專論 1. Alan O. Sykes, Subrogation and Insolvency, 30 J. Legal Stud. 383 (2001). 2. Alison Jones, Subrogation of Insurer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Lord Napier Case, Conv. 1993, SEP/OCT, 391-401. 35.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體系化解說(上)》,台北:瑞興圖書,2001年3月。 23. 孫積祿、楊勤活、強力,《保險法原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3. Andrea L. Parry, Subrogation in Pennsylvania –Competing Interests of Insurer and Insureds in Settlements with Third-Party Tortfeasors, 56 Temp. L.Q. 667 (1983). 4. Anthony Duggan, Constructive Trusts from a Law and Economics Perspective, 55 U. Toronto L.J. 217 (2005). 5. Baron, Subrogation on Medical Expense Claims: The "Double Recovery" Myth and the Feasibility of Anti-Subrogation Laws, 96 Dick. L. Rev. 581 (1992). 6. Bettina E. Brownstein, R. Earl Welbaum, Randall I. Marmor, Roger P.Sauer, This Roundup of Recent Cases Covers Public and Private Construction Bonds, Fidelit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Bonds, and Sureties` Remedies, 70 Defense Counsel Journal 150 (January 2003). 7. Brendan S. Maher, Understanding and Problematizing Contractual Tort Subrogation, 40 Loy. U. Chi. L.J. 49 (2008). 8. By Vernon E. Leverty & Patrick R. Leverty, Special Features: Confusion Abounds Subrogation/Reimbursement in Health Insurance Policies and Plans, 14 Nevada Lawyer 14 (2006). 9. C. E. F. Rickett,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usts, 18 NZULR 305 (1999). 10. Chaim Saiman, Restitu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Legal Doctrine, 65 Wash. & Lee L. Rev. 993 (2008). 11. Charles E. Clark & Robert M. Hutchins, The Real Party in Interest, 34 Yale L. J. 259 (1925). 12. Clive M. Schmitthoff, The Transferable Credit, J.B.L. 1988, JAN, 49-55. 24. 徐衛東,《保險法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 36. 林勳發,《保險法論著譯作選集》,1991年3月。 13. David R. Perks, When Is an Assignment Not an Assignment? The Court of Appeal Decision in Brown & Root: Its Practical Consequences, L.& T. Review 1997, 1(5), 99-102. 14. Elaine M. Rinaldi, Apportionment of Recovery Between Insured and Insurer in a Subrogation Case, 29 Tort & Ins. L.J. 803 (1994). 15. Eric J. Pickar, Westfield Insurance Company, Inc. v. Rome: The South Dakota Supreme Court Reject the Common Law “Made Whole” Doctrine on a Property Insurance Subrogation Claim, 47 S.D. L. Rev 316 (2002). 16. F. Joseph, Du Bray, A Response to the Anti-Subrogation Argument: What Really Emerged from Pandora’s Box, 41 S.D. L. Rev. 264 (1996). 17. George A. Nation III, Circuity of Lines Arising from Subordination Agreements: Comforting Unanimity No More, 83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591(June, 2003). 18. Gerard McCormack. The Remedial Constructive Trust and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Comp. Law. 1996, 17(1), 3-11. 19. Gerry McCormack, Assignment and Documentary Credits, J.I.B.L. 2001, 16(5), 138-144. 20. Glenn E. Bradford, Missouris Hospital Lien Statue, 59 Journal of the Missouri Bar 22. (January-February, 2003) 21. Grant S. Nelson & Dale A. Whitman, Adopting Restatement Mortgage Subrogation Principles: Saving Billions of Dollars for Refinancing Homeowners, 2006 B.Y.U.L. Rev. 305 (2006). 25. 徐衛東主編,《商法基本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 22. Graydon S. Staring, The Law of Reinsurance Contracts In California in Relation to Anglo-American Common Law, 23 U.S.F. L. Rev. 1 (1988). 37. 林勳發,《保險契約效力論》,台北:今日,1996年。 23. Insurance Subrogation: Identity of Client; Confidentiality of Information; Duties to Insured, 24 Pennsylvania Lawyer 47 (2002). 24. James L. Knoll & Randy L. Arthur, Property Insurance: No Solution for Pollution, 17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231(1990). 25. Jason A. Mosbaugh, What Happen in Ohio? Ohio UM/UIM Litigation after Scott-Pontzer v. Liberty Mut. Fire Ins. Co., 30 N. Ky. L. Rev. 437 (2003). 26. Jeffrey A. Greenblatt, Insurance and Subrogation: When the Pie Isn’t Big Enough, Who Eats Last? , 64 U. Chi. L. Rev.1337 (1997). 27. Jennifer A. Bueler,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ight of Subrogation and Assignment of an Insurance Claim, 68 Missouri Law Review 945(Fall 2003). 28. John Davison, Land Law and Vat, VAT Dig. 2007, 54(APR), 1-15. 29. John Dwight Ingram, Priority Between Insurer and Insured in Subrogation Recoveries, 3 Conn. Ins. L. J. 105 (1996-97) 30. John J. O’Brien, The Origins of Subrogation, 26. 馬原,《保險法條文精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發行,2003年1月。 http://www.subrogation.net/edu/edu1.doc 最終瀏覽日:2009/5/15。 31. Johnny C. Parker, The Made Whole Doctrine: Unraveling the Enigma Wrapped in the Mystery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70 Mo. L. Rev. 723 (2005). 38. 林咏榮,《商事法新詮下冊》,自版,1981年6月,增訂11版。 32. Johnny Parker, The Common Fund Doctrine: Coming of Age in the Law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31 Ind. L. Rev. 313 (1998). 33. Jonathan Orpin, The Personal Property Securities Act 1999 and Trusts—When Is an Interest under a Trust a Security Interest?, 14 NZBLQ 109 (2008). 34. Juei-cheng Jao, A Quest for Subrogation in Insurance: To Formulate a Model Statute by Comparative Study, 5(1) Insurance Issues and Practices 1 (2006.3). 35. Julius Denenberg, Subrogation Recovery: Who Is Made Whole, 29 FED`N INS. COUNS. Q. 185 (1979). 36. June F. Entman, Compulsory Joinder of Compensating Insurers: Federal Rule of Civil Procedure 19 and the Role of Substantive Law, 45 Case W. Res. L. Rev. 1 (1994). 37. June F. Entman, More Reasons for Abolish Federal Civil Procedure 17(a): The Problem of the Proper Plaintiff and Insurance Subrogation, 68 N.C.L. Rev. 893 (1990). 38. Keith E. Edeus, Jr., Comment, Subrogation of Personal Injury Claims: Toward Ending an Inequitable Practice, 17 N. Ill. U. L. Rev. 509, 511 (1997) 27. 張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託:信託觀念的擴張與中國信託法的機遇和挑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 39. Kevin Pennell, On the Assignment oh Legal Malpractice Claims: A Contractual Solution to a Contractual Problem, 82 Texas Law Review 481(December 2003). 40. Kristin A. Grant, Toxic Mold: What Insurance Can Do to Abate the Influx of Litigation and Convince the American Homeowners That, When It Comes to Mold Coverage, They Can Still Be Fun Guys, 38 New England Law Review 141 (Fall 2003). 41. Letter from Mark T. Mullen to Mr. Stretton (March 3, 1997)(on file with the Pennsylvania Law Weekly). 39. 邱聰智,《民法債編通則》,1993年8月。 42. Linda J. Gobis, Lambert v. Wrensch: Another Step Toward Abrogation of the Collateral Source Rule in Wisconsin, 1988 WILR 857 (1998). 43. Lutz-Christian Wolff, Assignment Agreements under English Law: Lost between Contract and Property Law, J.B.L. 2005, JUL, 473-493. 44. McDowell, The Collateral Source Rule—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nd Tort Reform, 24 WASHBURN L.J. 205 (1985). 45. Ong Chin-Aun, Notice in Equitable Assignment of Choses in Action: Divergence in Common Law and its Impact, (2002) 18 J.C.L. 107-120. 46. Reuben Hasson, Subrogation in Insurance Law: A Critical Evaluation, 5 Oxford J. Legal Stud. 416 (1985). 47. Richard W. Smith & Victor E. Covalt III, Should the Surety Stand on Its Equitable Subrogation Rights or File Its Indemnity Agreement Unde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69 Neb. L. Rev. 664 (1990). 28. 張民安主編,《保險法案例與評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48. Robert J. Thompson, The Common Fund Doctrine: An Uncommonly Used Precept in Personal Injury Cases, 84 ILL. B.J. 570 (1996). 49. Roger M. Baron, Subrogation: A Pandora’s Box Awaiting Closure, 41 S.D. L. Rev. 237(1996). 50. Simon Bowmer & Richard Ambery, "Why Don King Needs a Haircut" - Transfer and Assignment of Contracts: How to Sell Trade Receivables under English Law, J.I.B.L. 2000, 15(9), 216-220. 51. Tasha Stanford, Securitisation of Film Rights, Ent. L.R. 2000, 11(6), 121-124. 40.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冊)》,自版,2000年9月。 52. The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Subrogation of an Insurer Who Pays without Legal Liability, 36 Harv. L. Rev. 330 (1923). 53. Thomas B. Colby, Beyond the Multiple Punishment Problem: Punitive Damages as Punishment for Individual, Private Wrongs, 87 Minnesota Law Review 583. (February 2003) 54. Thomas G. Buchanan III, Franklin v. Healthsource of Arkansas: Arkansas Adopts the Made-Whole Doctrine, 51 Ark. L. Rev. 773 (1998). 55. Thomas S. Brown,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Subrogation Actions, 22 Tort & Ins. L.J. 16 (1986). 56. William C. Hoffman, Common Law of Reinsurance Loss Settlement Clauses, 28 TORT & INS. L. J. 659 (1993). 29. 張秀全主編,《保險法學》,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57. Zhen Jing, The Confusion between Subrogation and Assignment in the Insuranc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95 - A Critical Analysis on Article 44 of the Insurance Law, J.B.L. 2002, NOV, 608-625. 參、日文部分: 1. Dobbyn, John F.,佐藤彰俊譯,《アメリカ保険法》,木鐸社,1998年。 2. 大森忠夫《保険法》,有斐閣,1985年。 41.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台北:元照,2006年11月。 3. 小町谷操三,《海上保険法各論(一)》,岩波書店,1954年。 4. 山下友信,《保険法》,有斐閣,2005年。 5. 山下友信、竹濵修、洲崎博史、山本哲生,《保険法》,有斐閣,1999年。 6. 今井薰、岩崎憲次、栗田和彥、阪口光男、佐藤幸夫、重田晴生,《保険˙海商法》,三省堂,1988年。 30. 張俊岩主編,《保險法焦點、難點、指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10月。 7. 田中誠二、原茂太一,《保険法》,千倉書房,1987年。 8. 田辺康平,〈一部保険における保険者の請求權代位〉,載《保険契約法の論理と解釋》,文真堂,1981年。 9. 田 42. 施文森,《汽車保險:保單條款及判決例之研析》,自版,1980年。 43. 施文森,《汽車保險》,台北: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6月。 44. 施文森,《汽車保險及其改進之研究》,自版,1987年,增訂版。 45. 施文森,《保險法判決之研究—總則編下冊》,台北:五南,1976年。 46. 施文森,《保險法論文》,自版,1974年。 47. 施文森,《保險法論文第一集》,1985年,增訂6版。 48. 施文森,《保險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7版。 31. 張姝,《保險代位權制度之超越》,吉林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1998年。 49. 施文森,《財產保險法》,台北: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7月。 50. 施文森主編,《保險法立法原則之研討》,1980年。 51. 派特生,《美國保險法要義》,台北:台灣銀行,1963年。 52. 倉澤康一郎,盛鈺譯,《現代保險法論》,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1年7月。 53. 桂裕,《保險法》,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12月,5版。 54. 袁宗蔚,《再保險論》,1972年10月。 55. 袁宗蔚,《保險法》,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7月,4版。 56. 袁宗蔚,《保險基本原理》,台北:國泰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2月。 57. 袁宗蔚,《保險學》,台北:合作經濟月刊社,1998年7月,第34版。 58. 財政部保險法修訂小組,《保險法修訂建議》,台北:財政部,1984年6月。 32. 張姝,《保險代位權制度之超越》,長春:吉林大學法學院,1998年。 59. 張維迎,《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台北:茂昌,2000年。 60. 梁宇賢,《保險法》,自版,1995年2月,修訂再版。 61. 梁宇賢,《保險法新論》,台北:瑞興,2007年10月,6版。 62. 梁宇賢,《保險法實例解說》,自版,1997年3月。 63. 梁宇賢、劉興善、柯澤東、林勳發,《商事法精論》,台北:今日書局,2005年10月,修訂版。 64. 梁宇賢主編,《兩岸海商法比較導讀》,台北:五南,1998年12月。 65. 許兆慶,《美國信託法第三新編之研究》,嘉義:嘉義地方法院,2004年。 66. 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台北:新學林,2004年9月。 67.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頁176,4版,2007年2月。 68. 陳雲中,《保險學》,台北:五南,1993年9月,3版。 (一)台灣地區(繁體) 69. 陳繼堯,《再保險實務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76年3月。 70. 陳繼堯,《再保險論:當前趨勢與各型態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4月,7版。 71. 陳繼堯,《再保險學—理論與實務》,台北:自版,三民書局,1997年8月,再版。 72. 陳繼堯,《再保險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2002年2月。 73. 陳繼堯主編,《工程保險—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2002年1月。 74. 陳繼堯教授退休論文集全體執筆人,《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 75. 陳顧遠,《保險法概論》,台北:正中書局,1955年3月。 76. 湯俊湘,《保險學》,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9月,再增訂4版。 77. 黃川口,《保險法學》,自版,1977年。 78.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台北:元照,2002年9月,2版。 33. 張麗英、趙勁松、趙鹿軍主編,《中英海上保險法原理及判例比較研究》,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79.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台北:三民,1986年11月。 80. 楊崇森,《信託與投資》,台北:正中書局,2版,1979年10月,2版。 81. 楊禎,《英美契約法論》,台北:文笙,2006年,4版。 82.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自版,1998年11月。 83. 劉宗榮,《海上運送與貨物保險論文選集—附定型化契約條款效力評釋六則》,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4月。 84. 劉宗榮,《新保險法》,自版,2007年1月。 85.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6月,2版。 34. 莊詠文主編,《保險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87年6月。 35. 許良根,《保險代位求償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 36. 許崇苗、李利,《中國保險法原理與適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37. 陳欣,《保險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2版,2006年6月。 38. 陳欣、王國軍,《保險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39. 陳雪萍、豆景俊,《信託關係中受託人權利與衡平機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 40. 陳敬、彭虹,《保險法實例說》,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41. 陳曉興,《保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新華總經銷,1999年9月。 42. 湯維建,《美國民事訴訟規則》,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1月。 1. Eric Rasmusen,張建一、楊家彥、吳麗真譯,《賽局理論與訊息經濟》,台北:五南書局,2003年。 43. 覃有土、樊啟榮,《保險法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44. 覃有土主編,《保險法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45. 楊明剛,《合同轉讓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46. 溫世揚,《保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第2版,2007年9月。 47. 詹昊、陳百靈、馮修華,《保險法原理精解與典型案例評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 48. 賈林青,《保險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2版,2007年。 49. 賈林青,《保險法案例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 50. 鄒海林,《保險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1998年4月。 51. 鄒海林,《保險法教程》,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第2版,2004年4月。 52. 鄒海林,《責任保險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1月。 2. R. M. Walmsley,鄭燦堂譯述,《英國標準火災保險單釋義》,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3年11月。 53. 劉文華主編,《中國保險法講座》,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4月。 54. 樊啟榮主編,《保險法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 55. 樊啟榮主編,《保險法論》,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 56. 鄭成明等著,《中外保險法律制度比較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年11月。 57. 鄭美琴,《保險案例評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10月。 58. 鄭肇芳主編,《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三、期刊專論 (一)台灣地區(繁體) 1. 丁文城,〈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之金額應否扣除再保險金額〉,《風險與保險雜誌》,第10期,2006年7月。 2. 尹章華,〈我國海商法「委付」規定之研究—兼論保險代位之法理結構〉,《保險專刊》,第20輯,1980年6月。 3. R.Philppe Bellerose,羅漢文譯述,《再保險要義》,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2年12月。 3. 尹章華,〈兩岸海上保險代位制度之比較研究-附我國現行保險法第五十三條第一項修正條文建議稿〉,《保險專刊》,第40輯,1995年6月。 4. 尹章華,〈保險代位制度改進芻議—兼論英美法制「程序代位」之社會功能〉,《保險專刊》,第32輯,1993年6月。 5. 尹章華,〈海上保險修正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2000年四月。 6. 尹章華,〈論再保險之法理結構〉,《保險專刊》,第23輯,1991年3月,載《保險契約法專論》,台北:文笙書局,1991年8月。 7. 王正偉,〈論保險人代位權—被保險人與第三人所為之和解契約之探討〉,《保險專刊》,第30期,1992年12月。 8. 王甲乙,〈共同訴訟〉,載楊建華主編,《民事訴訟法論文選輯(上)》,1984年7月。 9. 王廷懋,〈全民健保保險代位之探討〉,《法律評論》,第69卷第4期,2003年6月。 10. 王澤鑑,〈代位權之代位〉,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自版,1996年10月。 11. 王澤鑑,〈代位權之代位〉,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五)》,1996年10月。 12. 王澤鑑,〈勞災補償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自版,1996年10月。 4. 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溫麗琪編譯,《法律經濟學》,台北:華泰書局,2002年。 13. 王澤鑑,〈讓與請求權〉,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1996年10月。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4651506 97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506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61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