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58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18314      Online Users : 48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82


    Title: 利用媒體不正競選行為之規制-以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為例
    Authors: 林靜芬
    Contributors: 劉宗德
    林靜芬
    Keywords: 不正競爭
    媒體
    競選行為
    中央選舉委員會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4 11:05:30 (UTC+8)
    Abstract: 利用媒體從事競選活動是「人」與「媒體」共同運作過程,其違法責任,依行為主體及被利用之客體,分屬中央選舉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及檢調機關管轄,現行法制將「人」與「媒體」責任脫勾處理,易造成選舉政治效益聚合,法律責任負擔分散結果。以93年總統、副總統選舉「三一九槍擊案事件」及95年高雄市長選舉「走路工腳尾飯事件」為例,雖然兩案是否自導自演不應冒然武斷,但每到選舉,利用媒體散播或渲染未經證實謠言,造成選舉不公事件頻傳,揆其主因,利用媒體從事競選活動雖然每個環節均有法律規範,但法律責任卻分別由行為主體(行為人),及被利用之客體(媒體)各自分擔,行政管制無法於第一時間有效管理,常致使類此案例層出不窮,違犯者有侍無恐,故非修法難以為治。
    造成選舉效益聚合法律責任分散最大問題,一方面,利用媒體不正競選之新興型態出現,行政機關不及確認;另一方面,選罷法當選無效事由之實體認定及程序方法,排除行政訴訟程序適用。按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一○三條第二、三款規定,當選人有對於有投票權人以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自由行使投票權,或以詐術或其他非法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得以當選人為被告,提起當選無效之訴。此所謂「非法方法」為何?選罷法適用時機為何?選罷法適用時機前之競選行為,完全擺脫選罷法規制是否合理?又,選舉是群體連續操作結果,當選無效訴訟之提起僅限於當選人行為,對於其競選團隊所為之不當違法行逕完全排除是否公平?從歷次判例觀察,因「非法方法」導致當選無效者竟無一例,可見法官在審判上,仍以候選人是否有具體作為,並產生相當因果關係之損害,為衡量標準,忽略選罷法終極目的,在於公平選舉之超個人法益捍衛,未必以被害人之有無為斷。
    其次在訴訟程序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一一○條規定,選舉、罷免訴訟程序,除本法規定者外,準用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性質不同,前者在解決私法上糾紛,採當事人進行主義、辯論主義。後者攸關公益,在解決公法上爭執,採職權調查主義,有關當事人之適格、認諾、自認、舉證責任、攻擊防禦等限制,不得準用民事訴訟程序規定。選舉訴訟並非執著是否應排除民事程序之適用,最大問題在於當事人間舉證責任分配不對等,或許回歸行政訴訟程序後,以當事人為區分點,凡當事人一方,其競選種類與其現任公職身分高度相關者,適用行政訴訟程序;倘兩造皆為一般人民,則依現行法制處理,或可解決舉證責任不公之問題,畢竟握有公權力者,其享有行政資源時,難期待不利用公權力便宜行事,故法律應防範於未然,讓當事人兩造訴訟立足點實質平等。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研究方法……………………………………………………………….6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內容………………………………………………………7

    第二章 利用媒體不正競選行為定義及型態…………………………………13
    第一節 不正競選行為定義………………………………….………………13
    第二節 現行選罷法對於利用媒體不正競選行為之規制…………………16
    一、選舉活動規制………………………………………………………….16
    (一)電視或大眾傳播媒體使用…………………………………………16
    (二)候選人及政黨電視政見發表會方式………………………………17
    (三)電視或大眾傳播媒體新聞處理原則……………………………...18
    (四)電視或大眾傳播媒體播送競選廣告禁止…………………………19
    (五)電視或大眾傳播媒體新聞處理之限制……………………………20
    二、妨害選舉之處罰………………………………………………………23
    (一)選罷法第九十二條與刑法第三一○條之適用…………………...23
    (二)選罷法第九十二條規定是否僅限於競選活動期間……………...24
    第三節 利用媒體不正競選方法之新興型態………………………………24
    一、分類標準……………………………………………………………….24
    (一)民意調查造假……………………………………………………….25
    (二)新聞報導偏頗……………………………………………………….27
    (三)扣應節目浮濫……………………………………………………….28
    (四)電視辯論之差別待遇……………………………………………….29
    (五)競選廣告播放之差別待遇…………………………………………30
    (六)競選廣告未依規定時間播放………………………………………32
    (七)非競選廣告………………………………………………………….33
    (八)置入性行銷………………………………………………………….35
    (九)媒體壟斷與干預…………………………………………………….37
    (十)媒體監控…………………………………………………………….38
    二、小結…………………………………………………………………….40

    第三章 不正競選行為之當事人適格………………………………………….43
    第一節 候選人………………………………………………………………..44
    一、法定資格候選人……………………………………………………….44
    二、幽靈候選人.……………………………………………………………45
    第二節 政黨…………………………………………………………………..47
    第三節 第三人………………………………………………………………..47
    一、法定助選員……………………………………………………………..47
    二、競選團隊……………………………………………………………….50
    (一)第三人行為效果…………………………………………………….50
    (二)第三人與本人間牽聯關係…………………………………………51
    1.表現代理……….………………………….….…………………….53
    2.客觀歸責理論……………………………..………………………..53
    3.客觀處罰條件……………………………………………………….54
    4.誠信原則…………………………………………………………….55
    5.連座處罰制度……………………………………………………….55
    (1)候選人與政黨間之連座處罰…………………………………..55
    (2)候選人與助選員間之連座處罰………………………………..56
    (3)小結………………………………………………………………57
    三、一般支持者…………………………………………………………….58
    第四節 小結…………………………………………………………………..60

    第四章 利用媒體不正競選行為約制時機……………………………………63
    第一節 政黨初選…………………………………………………………….64
    一、黨內初選………………………………………………………………64
    二、公辦初選………………………………………………………………66
    (一)外國法制…………………………………………………………….66
    1.美國………………………………………………………………….66
    2.德國………………………………………………………………….67
    (二)我國情況…………………………………………………………….68
    1.肯定說……………………………………………………………….68
    2.否定說……………………………………………………………….68
    第二節 期前活動……………………………….……………………………69
    一、現行選罷法規定………………………………………………………69
    二、選罷法相關問題……………………………………………………….71
    第三節 外國法制………………………….…………………………………73
    一、美國…………………………………………………………………….73
    二、日本…………………………………………………………………….74
    第四節 小結…………………………………………………………………..75

    第五章 利用媒體不正競選行為審查標準………………………………….79
    第一節 公平選舉法益…………………………………………….…………79
    一、公平之意義…………………………………………….….…………..79
    二、公平原則之適用……………………………………………………….81
    三、電波稀有理論沒落,公平選舉法益興起……………………………82
    四、表現自由與使用自由界線模糊,更使中選會無能力對違法判斷….84
    五、防止媒體資訊市場壟斷,維護選舉與媒體競爭秩序……………..86
    六、以禁制選舉言論獨佔觀點約制媒體…………………………………88
    第二節 媒體近用權………………………………………………………….89
    一、媒體近用權意義………………………………………………………89
    二、媒體近用權發展……………………………………………………….90
    (一)公平原則(Fairness doctrine)……………………………………..91
    (二)人身攻擊規則(Personal attack rules)…………………………...93
    (三)政治評論規則(Political editorial rules)………………………….93
    (四)小結………………………………………………………………….94
    第三節 其他媒體近用權法理……………………………………………….94
    一、平等機會原則(Equal Opportunities Rule)……………………..95
    (一)平等機會原則意義………………………………………………….95
    (二)平等機會原則免除條款……………………………………………96
    (三)平等機會原則審察標準……………………………………………96
    (四)我國法制…………………………………………………………….98
    二、準平等機會原則(Quasi Equal Opportunities Rule)……………100
    三、合理使用原則(Reasonable Access Rule)………………………101
    (一)合理使用原則意義……………….……………………………….101
    (二)合理使用原則之斟酌權…………………………………………..101
    (三)合理使用原則審查標準…………………………………………..102
    四、小結…………………………………………………………………..103
    第四節 我國媒體近用權法制……………………………………………..104
    一、我國媒體近用權法制…….………….……………………………….105
    二、我國其他媒體公平使用原則相關法規……………….…………….107
    三、網路使用規制…………………………………………………………108
    第五節 小結…………………………………………………………………108

    第六章 利用媒體不正競選行為審查機制…………….…………………….111
    第一節 中央選舉委員會與NCC權責…………………………………….111
    一、現行審查制度…………………………………………………………111
    二、現行審查制度問題……………………………………………………113
    (一)弱勢選監機關……………………………………………………..113
    (二)對不正競選行為新興型態不及確認…………………………….114
    (三)不當利用媒體之審查權應回歸專業……………………………..115
    三、中央選舉委員會地位………………………………………………..115
    (一)中央選舉委員會是獨立機關………………………………….….115
    (二)中選會與各縣市選委會關係………………….…….……………116
    (三)中選會與各縣市政府關係……………………….……………….117
    1.組織………………………………………………………………..118
    2.預算………………………………………………………………..118
    3.實務………………………………………………………………..119
    (四)中選會與議會關係………………………………………………..121
    (五)中選會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關係…………………………….122
    1.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地位……………………………………….122
    2.中選會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關係…….………………………123
    3.小結………………………………………………………………..124
    四、選務中立化…………………………………………………………..124
    (一)我國選舉監察制度………………………………………………..124
    1.選監合一…………………………………………………………..124
    2.選監分立…………………………………………………………..126
    3.小結………………………………………………………………..128
    (二)中選會行政法人化之困難………………………………………..128
    1.優點………………………………………………………………..128
    2.缺點………………………………………………………………..129
    3.小結………………………………………………………………..130
    (三)中選會組織法制化之必要………………………………………..130
    1.認為是政黨干預…………………………………………………..132
    2.認為打破一黨獨大………………………………………………..133
    3.大法官見解………………………………………………………..134
    (四)小結………………………………………………………………...134
    五、選監司法化…………………………………………………………..135
    (一)選舉監察機關責任………………………………………………..135
    (二)加強行政函釋範圍………………………………………………..136
    (三)選監司法化………………………………………………………..137
    (四)媒體審查專業化…………………………………………………..140
    第二節 通訊傳播自由管制理論…………………………………………..141
    一、電波稀有理論…………………………………………………………142
    二、電波公有與公眾受託理論…………………………………………..142
    三、公眾利益理論…………………………………………………………142
    四、言論自由理論…………………………………………………………143
    五、鉅大影響理論………………………………………………………..143
    六、小結……………………………………………………………………143
    第三節 現行處罰制度…………………………………………………….144
    一、處罰規定………………………………………………………………144
    (一)不得播送有候選人參加,且由政府出資或製作之節目、短片及廣告;或政府出資或製作以候選人為題材之節目、短片及廣告…144
    (二)節目內容不得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規定……………………….145
    (三)利害關係人認為媒體報導錯誤時,應於期限內更正或以書面答覆………………………………………………………………..…146
    (四)被評論人得要求答辯之機會……………………………………..146
    (五)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相關規定…………………………………..147
    (六)中選會認定違規廣電節目暨廣告之原則……………………….147
    二、處罰原則……………………………………………………………..148
    (一)法律適用…………………………………………………………...148
    (二)多次行政秩序罰併罰之處理……………………………………..149
    三、處分公示主義…………………………………………………………150
    (一)處分公示之法律性質…………………………………….……….150
    (二)選舉違法案件之處分公示性質…………………………………..152
    第四節 其他法律效果……………………………………………………...154
    一、停止選舉權與被選舉權……………………………………………..154
    二、擴大當選無效之訴因………………………………………………...155
    第五節 小結…………………………………………………………………157

    第七章 利用媒體不正競選行為之救濟……………………………………161
    第一節 概說…………………………………………………………………161
    一、舉發、申訴…………………………………………………………….161
    二、當選無效訴訟…………………………………………………………162
    第二節 現行選舉訴訟制度問題…………………………………………..165
    一、將「行為人」責任與「媒體」責任脫勾認定……………………..165
    二、對不正競選行為之新興型態不及確認……………………………..166
    三、當選無效之訴因排除「非法使用媒體方法」……………………..167
    四、忽視當事人間法律攻防武器不對等之可能………………………..167
    第三節 「不當利用媒體」可否為「其他非法方法」………….……………169
    一、其他非「法」方法應採廣義之法……………………………………170
    (一)高雄地方法院95年選字第20號判決見解……………………..170
    (二)行政中立義務……………………………………….…………….171
    二、「其他非法方法」應採概括主義……………………………………173
    (一)刑法第一四二條「非法之方法」是否必然應達到「強暴、脅迫」程度使然?………………………………………………………..173
    (二)刑法第一四六條第一項「其他非法之方法」是否應達到「使人喪失自由」之程度使然?……………………………………………174
    (三)選舉罷免法第一○三條第一項第二款「其他非法之方法」是否應達到「強暴、脅迫」之程度使然?………………………………..176
    (四)高雄地方法院95年度選字第20號判決見解…………………178
    1.重大突襲性負面競選手段之「非法方法」被肯認……………..178
    2.法律價值標準應與時俱進……………………………………….178
    3.回歸選罷法公平公正最高法益維護…………………………….179
    (五)小結………………………………………………………………...179
    三、擴大當選無效事由認定……………………………………….……180
    第四節 選舉訴訟回歸行政訴訟程序之妥適性…………………………..181
    一、現行選罷法規定…………………………………………………….181
    (一)部分準用程序……………………………………………………..182
    (二)有條件適用程序…………………………………………………..182
    (三)部分準用與有條件適用之界線…………………………………..183
    (四)選舉訴訟程序準用之時效問題……………………………………..185
    二、程序法其他衍生問題………………………………………………..185
    (一)舉證責任…………………………………………………………...186
    1.一般選舉訴訟於民事訴訟程序之準用.…………………………186
    2.選舉無效、當選無效訴訟於民事訴訟程序之準用…………..…188
    (二)再審禁止……..…………………………………………………….189
    1.肯定說…………………………………………..…………………189
    (1)安定性考量…………………………………………………….190
    (2)立法自由形成空間……………………………………………190
    (3)原審級利益已確保……………………………………………190
    2.否定說……………………………………………………………..190
    (1)正義價值應超越法之安定性…………………………………190
    (2)再審與上訴目的不同…………………………………………191
    (3)健全訴訟制度應有再審程序…………………………………191
    (三)訴訟費用負擔……………………………………………………..191
    三、情況裁判………………………………………………………………192
    第五節 從公法角度取捨選舉訴訟程序之準用………………..…………193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197
    第一節 結論………………………………………………………………197
    第二節 展望………………………………………………………………200
    參考文獻………………………………………………………………………..205
    "
    Reference: 中文部分
    劉宗德,行政法講座(下),日新,第4期,2005年1月。
    劉宗德,行政法講座(上),日新,第3期,2004年8月。
    朱敬一,三種不同權利理論與憲法釋例,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95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時間:2006年12月9日,地點:政治大學公企中心。
    許晉福譯,Arthur M.Okun 合著,不公平的市場(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金錢與權利,經濟新潮社,2006年。
    陳新民,試論NCC組織法的違憲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3期,2006年6月。
    劉孔中,怪哉!以鞏固行政權為職志的613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36期,2006年6月。
    劉孔中,嘆獨立機關空間遭扼殺,中國時報民意論壇,2006年7月23日。
    劉幼琍,語音投票有多少信度,民視論壇,2006年2月21日。
    蘇永欽,沒有方法的解釋僅是一個政治決定-簡評司法院第613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36期,2006年6月。
    吳庚,行政爭訟法論,自刊,2005年10月。
    洪家殷,論行政罰與行政管制之關係,收錄於「2005年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研討會」,時間:2005年11月19日,中央研究院國際會議廳。
    林素鳳,論行政訴訟法第九條之公益訴訟,收錄於「2005年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研討會」,時間:2005年11月19日,中央研究院國際會議廳。
    林錫堯,行政罰法,元照,2005年5月。
    鈕則勳,電視競選廣告叫停‧政績宣傳突圍?聯合報民意論壇,2005年11月23日。
    羅世宏、馮建三等七人合譯,問題媒體,巨流圖書公司,(原著:The problem of the media/U.S.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21st century原作者:Robert W.McChesney),2005年。
    林山田,刑法各論罪(下冊),修訂五版,2005年年9月。
    松井茂記著,蕭淑芬譯,日本媒體法(Mass media law),元照,2004年。
    王澤鑑,民法實例研習,自刊,2004年9月。
    沈富雄委員,公辦初選法制化,中國時報民意論壇,2004年7月20日。
    林騰鷂,違法不等於非法-重傷司法,聯合報民意論壇,2004年11月6日。
    陳嘉彰,析論政黨公平使用媒體之體現,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4年1月19日。
    陳嘉彰,談候選人的媒體公平使用分際,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4年1月29日。
    陳鳳馨,掏空媒體的靈魂,全民追討政府掏空國庫行動聯盟專刊,2004年8月。
    黃智賢,掏空台灣,全民追討政府掏空國庫行動聯盟專刊,2004年8月。
    楊泰順,選委會在哪裡?中國時報民意論壇,2004年1月28。
    李仁淼,網際網路與表現自由,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2期,2003年7月。
    桂宏誠,競選活動開跑?偷跑?,中國時報民意論壇2003年11月22日。
    陳朝政,公辦政見初選的理想與現實,國政評論,2003年5月30日。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元照,2003年。
    劉幼琍,從層級化模式看數位匯流法規政策-以傳輸與內容分離為例,收錄於「數位媒體發展政策論壇會議實錄」,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2003年。
    賴錦珖,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釋論,三民,2003年。
    翁岳生主編,葉俊榮執筆,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五南,2002年11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自刊,2002年。
    蔡啟清,選舉與選舉行為,徐氏文教基金會,2002年。
    林恆志,選舉訴訟「不得提起再審之訴」合憲性探討-以釋字第442號解釋為中心,法令月刊第52卷第2期,2001年2月。
    王博恆,我國廣電三法媒體接近使用權相關規定,法令月刊第56卷第2期,2001年2月。
    涂志堅,為捍衛中選會公信力,為特定候選人站台的委員應該辭職,國政評論,2001年11月18日。
    章瑞卿,探討美國總統選舉訴訟判例-試論我國總統選舉罷免訴訟程序,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7期,2001年7月。
    彭懷恩,日本政治體系,風雲論壇,2001年。
    顧俊禮,德國政府與政治,揚智出版社,2001年。
    黃錦堂,選風改善專題論述暨相關法律條文之擬定,國民黨政研會,2000年。
    蔡志方,論行政訴訟準用法規之失靈,萬國法律第111期,2000年6月。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競選辯論會應建立語言的平等使用制度,自由時報社論,2000年1月30日。
    李念祖,廣播電視法修正立法關於接近使用媒體權論,法令月刊第46卷第2期。
    行政院研考會,政治競選廣告管理制度之研究,1999年11月。
    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元照,1999年初版。
    李木貴,證據保全實務疑議要論-兼說選舉訴訟之證據保全,全國律師,1998年8月。
    李永然,新聞傳播實用法律,1998年9月。
    尤英夫,新聞法論,世紀法商雜誌社,1997年。
    劉幼琍、石世豪合著,廣播電視法(ROC)及其修正草案,立法院資料庫,1997年。
    劉幼琍,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正中書局,1994年。
    李訓銘,中日賄選犯罪和其規制之比較研究,最高法院檢察署,1996年10月。
    張台麟,法國選舉法規釋義,中央選舉委員會,1996年。
    吳文程,政黨與選舉概論,五南,1996年。
    郭秋慶,德國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志一,1996年。
    莊勝榮,選罷法釋義,書泉,1995年。
    蔡志方,論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共通之制度與法理,月旦法學雜誌第47期,1994年4月。
    鄧榮坤、張令慧合著,有線電視解讀,月旦出版社,1993年11月。
    李瞻,傳播法判例與說明,黎明文化,1992年3月。
    范建得、莊建發合著,公平交易法,健新,1992年4月。
    彭芸,政治廣告與選舉,正中書局,1992年。
    傅崑成,美國大眾傳播法,政治性廣播與公平原則,三民,1991年。
    郭力昕,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時報文化公司,1991年。
    關中,關中談國民黨黨員初選,民主基金會,1991年。
    胡述兆,美國總統選舉,聯經,1988年1月。
    李金銓,新聞政治政治新聞,圓神出版社,1987年6月。
    彭芸,選後談電視選舉新聞,自立晚報社論,1986年12月9日。
    張寶樹,美國政黨與選舉制度,臺灣商務,1986年。
    吳烟村,動員勘亂時期公職人員選擧罷免法中選擧監察之研究,文史哲,1985年。
    吳庚主編,選舉與政治參與,正中書局,1981年。
    高應篤,中國選舉的觀察與評價,中國地方自治協會,1981年8月。
    徐佳士,大眾傳播與選舉,嵩山出版社,1980年。
    政府出版品
    選舉訴訟輯要,中央選舉委員會,2005年。
    鄧若玲,政府與新聞媒體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美國及臺灣為例,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研究計畫案,2004年3月1日。
    胡佛,投票行為與選舉實務的評估,中央選舉委員會,2001年。
    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官查察妨害總統副總統公職人員選舉有關刑事及選舉訴訟法令輯要,最高法院檢察署,1995年。
    董保城、周從郁譯,德國選舉法規彙編,中央選舉委員會,1994年。
    劉好山譯,田中宗孝著,日本公職選舉法解說,中央選舉委員會,1993年10日。
    美國聯邦競選法規彙編,中央選舉委員會,1990年。
    董翔飛,公職人員選舉制度之比較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89年。
    選務研究發展專輯第三輯,中央選委會,1989年。
    中央選舉委員會簡介,中央選舉委員會,1989年。
    選務研究發展專輯第二輯,中央選舉委員會,1988年。
    施嘉明譯,日本選舉法規輯要,中央選舉委員會,1988年。
    選務研究發展專輯第一輯,中央選舉委員會,1987年。
    薄慶玖,我國選舉制度及程序之檢討與改進,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79年。
    金溥聰,政治競選廣告管理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9年。
    英文部分
    Sadler, R. L. (2005). Electronic Media Law.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pp.43-69.
    Benjamin, et al. (2001). Telecommunication Law and Policy. Durham, North Carolina: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pp.157-20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4961046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6104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of Laws Program for Executiv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74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